眼睛旅行 心灵散步
【小小的菜园,适于眼睛旅行,更适于心灵散步.】作业帮
1、老师的眼睛是威力巨大的激光枪。当我们考试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时,顿时老师的眼睛瞪的圆溜溜的,反复叮咛着我们不该出现
【小小的菜园,适于眼睛旅行,更适于心灵散步.】作业帮
1、老师的眼睛是威力巨大的激光枪。
当我们考试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时,顿时老师的眼睛瞪的圆溜溜的,反复叮咛着我们不该出现的错误,一颗颗”子弹“直射进我们的脑子里,同学们都静静地听着。
记着,心想:我们投降了,下次再也不敢出现类似的问题了。
只要她的激光发出来,用再强的反光镜也阻止不了。
2、也许让爱的色彩填充眼睛,会让我们觉得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心灵散步,眼睛旅行。
虽然这坑坑洼洼的途中有泪水,但它却显现了爱的点滴与光辉,毕竟眼睛是水,那么爱就是流动,颜色是一片碧清;如果眼睛是火,那么爱就是燃烧,颜色就是一片火红。
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布满爱的颜色的眼睛,大地无语也会显示广博,海洋无语也会孕育生命,而眼睛无语却会让爱充满人间。
3、乍一看,父亲的眼睛和别的父亲的眼睛没有什么不同,可仔细一看,父亲的眼睛中可大有学问。
我们的眼睛都是黑色的,而父亲的眼睛却有些泛棕色,一架深度的近视眼镜静静的横在父亲的鼻梁上。
父亲的眼睛中有些血丝大概是过度操劳导致的吧。
但仍然富有生气,两只棕色的眼睛射出了两道锐利光芒,很想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黑豹似的眼睛,像X光穿透虚伪,像长剑砍破甲胄,又有一番学者的执着,好像要把每一道题都弄懂似的,颇有陈景润一般的风范。
4、你有一双有神的眼睛,整洁简单的打扮,明了而用心,无时无刻不显出你的精神气,而永远最有神的是你的眼睛你身体不好,但每每小孩来看望你,你都以最有神的眼睛告诉小孩,我很好,一切都没问题没有谁能看出你的伤心,因为你只有一双有神的眼睛5、真正的记忆是在上初二时,在与母亲争吵后发现,尽管母亲眼睛依旧有神,但外层多了几条皱纹有了沧桑的感觉,自己才真正体会到母亲的爱。
自己错了,没有打骂只有一双慈爱的眼睛。
6、眼睛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一半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
读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欣赏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
眼睛能辨别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光线,再将这些视觉人的眼睛非常敏感,形象转变成神经信号,传送给大脑。
由于视觉对人如此重要,所以每个人都更应该保护自己的眼睛。
7、有时候我会想,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啊!虽然很普通,很平凡的模样,但含义,却深深影响着我、教育着我。
我甚至想,那是一双具有魔力的眼睛吧,竟能把心情写进去。
那眼睛,似乎察觉了,仍然微笑着,还带了点调皮。
那双眼睛就在我的左右,它散发着温和却有独特魅力的光彩,令人向往,给人希望。
作文 带心灵去旅行 怎么写 ?在线等 要快
让心灵去旅行 人生就好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
而在于你旅行中所看到的风景。
不管你是旅行在迤逦崎岖的高山,还是在旅行平坦无阻的平原。
只要你心中存在,那辆永不停止的列车。
那么你对旅行中的风景,就不会感到虚无缥缈,大杀风景,煮鹤焚琴。
当你踏上,长途列车,到远方旅行时。
你不妨,放下行李。
用心灵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让自己不带一点苦楚,伤心,憎恨去与天空搏击。
或许你会筋疲力尽,遍体鳞伤。
但至少你可以把心中繁琐事,抛到九霄云外,置之不理。
不知是那位哲学家,曾在书中写道:人生就好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而在于你旅行中所看到的风景。
是的,人生就好像一次长途的旅行。
如果你的心,总是盘桓在你所要去的目的地。
那么你必将错过,路途中丰姿绰约,美丽怡人的风景------它有高山的雄伟,大海的澎湃,阳光的妩媚,大雁的强悍,河流的渌水。
有的人郊游,但他不是真的旅行。
如果说旅行只是让自己痉挛,忍忿,愤懑去欣赏与观看路途的风景。
那么旅行赋予他,仅只就是一种受罪,践踏和蹂躏。
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家中发发挠搔,睡睡大觉。
再或者找个沙包解解怒气。
一个真正懂得,用心灵旅行的人。
他的旅行首先是赤手空拳的。
然后带着喜悦,欢笑。
陶冶自然,沉醉自然。
当和煦的阳光,普照在他脸上时。
他会由此,想起,他曾经在阳光下所唱过的童谣:太阳,太阳。
给我们带来,七色光彩。
照得我们,心灵的花朵,美丽可爱。
从而,他也会感到:原来世间万物,都还是那样的纯真,美好,充满生机,新意盎然。
朋友,让心灵去旅行吧。
它能净化你心中的晦气,让你知道贫困潦倒农村,不只是落后的范畴。
它还有高山流水,涓涓溪流,茂林绿草的美好风光。
它会给你不一般的风味,谛听到鸟啭虫鸣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优雅主旋律。
朋友,让心灵去旅行吧。
因为你与自然的距离,只是咫尺。
只要你把你的机体,稍微贴近它一点。
你就可以看到云蒸霞蔚的白云,展翅飞翔的雄鹰,婀娜多姿的花朵。
朋友,让心灵去旅行吧。
把那些曾经有过的酸甜,苦辣。
悲欢,离合。
苦楚,忍忿都随着郊游烟消云散,化为乌有! 我将要离开,离开这平坦的大路,离开这深井式高楼林立的城市,离开这里的喧嚣,离开这里的繁杂。
我将要离开,离开已过去的昨天,离开弄虚作假的自已,离开疲倦的思想境界,离开这一切。
我将目光流浪在宁静的世界,放置在真实的自己之中,看向那山山水水纯朴的地方,投放在那能让自已完全放松的空间里。
我将要离开,让心灵去旅行。
去到最安静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心境,看到美丽的风景就是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我不在乎,这个地方是否就像所我描述所期盼的那样,我只想离开这里,背上背包,去旅行。
旅行,目的地不一定是这个地方的山最青,也不一定是这里的水最绿,或者是这里的天更蓝白很白,还是这里最远最静最美。
有时更在乎的是整个旅程中体验的一切,是心灵的呼唤,是思想的放松,为生活增加乐趣,为生命添上一种意义的过程。
曾看到一则利群的电视广告,唯美的画面,一列火车经过海边,走过高架桥,穿越过高原,路过草原,有羊群有农民,一位旅行者带着相机在旅行中。
广告词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让心灵去旅行。
这是一则一分钟的电视广告,还有一则30秒的广告,广告内容中多了一位骑自行车的女性,广告词则是: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最难得的,也许是一刹那的交汇。
虽然现在很少看电视,但偶尔还会上网查看这则广告的视频,只要在百度视频搜索“让心灵去旅行”就可以看到了,我想,是有很多人也喜欢这样一则广告,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上。
让心灵去旅行。
多好的一句话,蕴含着许多意思于其中。
对,让心灵去旅行。
我们确实是需要找个机会让自己的心灵去旅行。
不一定要坐火车,不一定要到很远的地方,关键我们去做了,一个人,或找一个你愿意一起去的人一起去。
带上你想带的旅行物品,按你的意思去做,可能到南方,也许去北方,或者到西北高原,还是到东南沿海。
我们的心灵会很静,不要把工作上的事带着走,也不要将个人恩怨感情捎带上,我们心中没有任何的杂念,没其它的负面影响,也许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心灵的旅行,也可能只有这样,心灵才会去旅行。
我天生就喜欢旅行,有一次,有个人告诉我不该喜欢上旅行,那是我不该去做的事,那是需要我花很多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而且世界这么大,永远都走不完。
但我喜欢旅行是天生的,我没有任何理由,也没必要放弃对旅行的爱,我也没必要走遍全世界。
在旅行中我能找到更真切的自己,我能明白更多事理,甚至在性格以及思想上能得到一些改善。
就是这样,9月的第8日,早上7点我带上相机,背个包,戴个帽子。
离开了这座城市,我知道,这样的旅行很难像刚才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杂念没有什么负面影响,但我还是离开了。
我不是去遥远的他乡,也不是去什么著名景区,目的地是我的家乡——一个说是偏远但实际并不偏远的山村。
从市区坐直达快运车到县城需2个半小时左右,再由县城坐车到家乡。
...
散步作文600字
初夏的早晨,还带着春的气息,天空是湛蓝的,像猫的眼睛一样透澈柔和,清新的空气带着丝丝凉意。
由于是周末,人们都趁着这个时候睡个懒觉。
因而我耳边没有太多的喧扰,只有微风飘过的声音。
晴朗舒适的上午最适合散步,于是我背起行囊出发了。
“嘶嘶——”风拂动着叶。
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把斑驳的影洒落在地上,伴着风的吹动,地上的影随风摇曳。
突然,我的视线中划过了一朵——一朵蒲公英!它的顶端毛茸茸的像一把伞一样张开,张开着努力着向更远更高的地方飘,越升越高……我抬头看着它,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是啊,蒲公英很美,可是如果它不努力向上的话又怎么能让我看见它的美呢?或许,它已经飘了很久了吧。
飞过平原,飞过森林,飞过小溪……它靠着自己旅行一生,寻找最终的归宿,在哪里落下就在哪里安家。
随遇而安,随风而动。
即便旅途遥远,风雨阻挡,也要勇敢地继续向上,向前!一种敬佩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阵风拂过我的面庞,把我唤醒了,我慢慢地跟在它后面向前。
凝望着蒲公英越来越小、在空中悠悠摇摆的身影,心情有点沉。
前方是未知的世界,蒲公英却充满了期待与勇气挑战,用沉着坚韧、朴素淡雅来形容怕是一点也不为过了吧。
再审视自我,即便是一道数学题、一次与母亲发生的不快都可以烦恼不安,浮躁侵蚀了自我,急于求成、遇难退缩……我们这个本因朝气蓬勃、气血方刚的年纪,难道该以这样的态度面对人生吗?人生,是注定孤独的旅行,前进的道路不免布满了荆棘坎坷、风雨挫折,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凌伤,也要活得漂亮!我继续背着行囊,加快了脚步,向前走着…… 展开...
求初中课文莫怀戚的《散步》的课后题解析 !!!!
二、课文内容分析。
1、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散步》一文主要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
2、这篇短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4、《散步》一文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怎样理解这句呢? "我"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显然是个孝顺、听话的儿子。
正因为这,母亲相信"我"说的话是对的。
同时为后面写到母亲变了主意设下伏笔——母亲当然听从"我"的话,但她更爱孙子。
5、《散步》一文的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何理解?其中"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她们如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
因此他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二是"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
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的使命感,当然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作者本人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的高贵品德。
"整个世界"是指"老人"和"孩子"分别代表过去和未来两个不同的世界和时代。
6、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人物某些典型的细小的举止行为或对典型细微事件的描写。
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也可以细致地描述事物的发展。
如本文中: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一个"摸"的动作,生动的表现出"我"的母亲对孙儿的爱。
一家人互谅互爱,愉快和谐的亲情就在这细微的动作中自然流露出来了。
三、请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了,太迟了。
( )(2)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 )谈谈《散步》的双重主题江苏 武 海 《散文》看似是一篇叙事散文,而其哲思却若隐若显于字里行间。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
"这里的"春天",不仅仅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天,而是说中国政治气候的松动,酷冬已过去,坚冰已打破,中国迎来了政治上的春天。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是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主题啊!生命如此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其走向如何,更是与广大人民休戚相关,所以"我"(这里的"我"当然具有象征意味)在选择"路"的时候才会感到"责任的重大"。
"民族领袖"如何在"严重关头"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民族发展的灵活变通而又实际的道路,确乎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怎能不感"责任""重大"呢?祖孙两代在选"路"问题上的对立,其实是隔代人思想上守旧与进步的对立,而"母亲""变了主意"似乎不单纯是顺从"孙儿"的结果,也许更多的是理解、宽容,这种自我扬弃和否定,正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
而子背母,母背子,到共同走路,难道不是中华民族就自己发展问题取得一致后,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走自己民族发展道路的象征吗?一方面我们背着过去,不能割舍历史,历史是我们的母亲;另一方面我们得驮着未来,未来是我们的新生,所以我们这代人注定任重而道远,"我"和"妻"的这种任劳任怨、坚毅执著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之永久的美德。
综上所述,《散步》一文是一篇具有双重主题的哲理散文,它的显主题是歌颂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它的隐主题却是表现并歌颂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一幅中华民族的脊梁图。
中 考 解 析 1、(浙江省杭州市)下列句子不连贯的一项是( )A.整个小区内,王老师家的灯,总是清晨亮得最早,晚上熄得最迟。
B.珍惜时间的人,把时间当做生命;浪费时间的人,把时间看做流水。
C.一到宿营地,大家放下行李,把帐篷支起,搭起炉灶,生火做起饭来。
D.这真是一个好地方,山径幽深,竹木青翠,处处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机。
【考点】:语言的连贯【分析】:答案为C项。
造成语句不连贯的原因有多种,解答这类试题须从句子的结构、内容的衔接、语气的表达多方面入手。
C项就属于分句的结构不一而造成句子的不连贯。
"放下行李""搭起炉灶""生火做...
莫怀戚的 散步 分段
一、整体把握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
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
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
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
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
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
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
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
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
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
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
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
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
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
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
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
这一家多么和睦。
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
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
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
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
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
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
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
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
“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
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况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
例如: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
莫怀戚的《散步》中的一些问题
一、整体把握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
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
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
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
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
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
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
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
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
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
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
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
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
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
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
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
这一家多么和睦。
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
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
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
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
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
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
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
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
“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
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况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
例如: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
关于《散步》的一些讲解
《散步》 作者: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 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3 散步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
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
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
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
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
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
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
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
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
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
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
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
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
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
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
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
这一家多么和睦。
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
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
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
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
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
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
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
初中上册 语文课文23课散步,谁给偶讲解一下啊
23、《散步》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把握文章的朗读技巧。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揣摩文章的亲情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1、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揣摩文章的亲情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置情境,由公益广告《妈妈,您洗脚……》导入新课。
将爱心传递下去,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这堂课就来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体会另一种形式的爱心传承。
二、整体感知1、 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熬过[ áo ] 分歧[ qí ] 霎时[ shà ] 蹲下[ dūn ] 2、 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感情基调、语速、停顿、重音、语调等。
[深沉舒缓]请学生例读第二自然段。
3、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从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 三、深入探究1、体味亲情美(1)思考: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提示: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互敬互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
(2)思考:这一家三代四口是怎样的人?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板书:“我”——孝顺、温和、稳重(找出有关“我”的语段。
)母亲——温和慈爱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妻子——温柔贤惠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说:‘走大路。
’”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板书:亲情]明确:“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2、品味语言美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1)写景的句子第四自然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明确:这段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第七自然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明确:这句描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
“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
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3、感悟意境美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如“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何理解?点拔: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