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旅行梅特
旅游是什么?
旅游(Tour)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后缀—ism被
旅游是什么?
旅游(Tour)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
”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
后缀—ism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而后缀—ist则意指“从事特定活动的人”。
词根tour与后缀—ism和—ist连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Tourist)。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
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
二者合起来即旅游。
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旅游一定要有目的和意义,真正的旅行家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伟大的抱负。
由此可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人生活动,没有文化积累和思想准备,没有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没有足够的历史地理知识,所谓旅游的意义就无从谈起。
真正的旅游是一种伟大的人生体验,旅行者不一定是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人物一定是伟大的旅行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世上没有不爱江山的英雄,唯有江山之美可以铸造英雄的魂魄! 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激发灵感,孕育思想,培育豪情,创造奇迹,在旅途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在旅途中实现人生的升华,这就是人生之旅的伟大意义。
...
旅游是什么?
旅游(Tour)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
”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
后缀—ism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而后缀—ist则意指“从事特定活动的人”。
词根tour与后缀—ism和—ist连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Tourist)。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
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
二者合起来即旅游。
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旅游一定要有目的和意义,真正的旅行家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伟大的抱负。
由此可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人生活动,没有文化积累和思想准备,没有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没有足够的历史地理知识,所谓旅游的意义就无从谈起。
真正的旅游是一种伟大的人生体验,旅行者不一定是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人物一定是伟大的旅行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世上没有不爱江山的英雄,唯有江山之美可以铸造英雄的魂魄! 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激发灵感,孕育思想,培育豪情,创造奇迹,在旅途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在旅途中实现人生的升华,这就是人生之旅的伟大意义。
为什么梅特林周新的讲座和真实情况之间会有那么大的落差?我今年读...
你被一个明显的托给误导了。
她的道理简称为忽悠。
我在一个专业口译网站上看到了一个聊天帖子,提问的人和你的情况很像,有几个人回答,这里贴过来给你看看。
我是外经贸大二的学生,准备明年下半年考二级,这些时候正在找培训班。
前几天有个梅特林学校在我们那里招生,一个叫周新的同传在我们那里做了一场讲座,很煽动,很会讲课,象李阳的风格,虽然全场只讲了很少的英文内容,但我们都比较动心。
然而后来问了我们学校欧盟班的几个学长和老师,他们都表示对他的背景非常不信任,劝我别上当。
说实话,我很矛盾,因为从梅特林得来的信息都是认为他的课教得好,但背景宣传一方面感觉有点过头,另一方面感觉说法很虚,而学长告诉我说:口译训练主要靠有很多口译经验的老师指导实践,老师的实践能力第一重要。
因此这里我非常想向诸位求证一下这位周新老师的背景情况,越详细越好,小妹先谢过。
哈哈,问我就对了,我02年因为当时想考上海的口译,就去了武汉华英,而周新是武汉另一家口译机构的老师,那时候他们两家天天掐,搞得我们学习的人也参与对抗,当时周新是大3的学生,应该是80后出生的吧。
原来他在一家英语学校教托福,后来改教了口译,据他自己说是AIIC同传(当时他拿了张刻了AIIC标的认证铜牌),后来可能被揭穿了吧,现在你问他AIIC的事情,他会一本正经地跟你讲:“什么AIIC,我没听说过这个组织,我也不需要听说这个组织。
”我听过4年前他的讲座,和现在没有任何区别,总是那么一套联合国译训班笔记法,只不过现在贵多了。
02年在武汉,入门课将近100课时都是他上,好像收1100块学费。
AIIC会员?一共在国内才20人吧,去 网上查不就都知道了么,个个都有姓名的?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还学什么口译。
希思也不知道吗?毛泽东时代的英国首相,好像去年过世的,活着的话有九十几了。
他是希思的翻译?那他是英国人?أ?0多岁了吧?有那么些人就喜欢踩着别人成名,据我看多半是在哪个论坛上遇见过一次,乖乖,就成希思的翻译了。
这么讲不怕引起外交纠纷。
这就好比有人给江总书记淘了一次米,就说自己是给江做饭的,这么讲当然不算什么,但是那些给总书记做了一辈子厨师的听见了会怎么想。
我从一个可靠的渠道那里搞到了周某人的相关信息,看着这个背景介绍再回想他高调的宣传和居高临下的讲演,以及有人提问时他那凛然不可侵犯的态度,想起我一度的激动与崇拜,胃里不禁阵阵翻滚。
周新小档案: 生于1980年12月19日,湖北人; 1999年考入武汉的中南政法学院法律英语专业; 后该校并入中南财大,法律英语专业遂停办; 2003年肄业(当时应该未能按时获得学位); 2001年在华叶学校教授口语,时薪15元,同年该校倒闭; 2002年在武汉教授口译笔记,当时学费90课时1050元; 2003年以后在广东开设梅特林学校,专职教授口译笔记; 此后,因故转战上海,未果,依然返回广州一带; 2005年9月进入北京,在重新调整价格后开始大规模招生至今; 与他这一年高达百万以上的口译培训收入相对应的是:1年以来,他在北京的口译收入约等于零!!! 此人讲座,我听了半场就走了,超能吹但英语好得有限,糊弄低年级的弟弟妹妹罢了。
据说他在北外的讲座,高翻学院的同学10分钟内就走了一堆,留下自考生“高潮迭起”。
讲得好就是硬道理,我们不需要教授,也不要专家,他能让我激动,我就喜欢。
我们学校的BBS上对他好评如潮,难道这么多的学生都有问题?退一万步,我不冲口译去,我冲他! 楼上的,难道口译可以没有理性只要激情去搞定吗?缺乏起码的是非、道德观会是好老师吗?缺乏起码的判断力能当好学生吗?你不冲口译去,但你知道他为什么教口译吗?很明显:同传是多么完美的一个包装啊!它能迎合一个没有出路的浮躁大学生对未来,对老师,对世界的一切幻想——钱多多的,事易易的。
另外,同传缺少行业标准,容易蒙!缺少透明信息,容易哄!他的英语可能比你好,但好到什么程度叫同传?你有概念吗?你没有,那好,如果你已经认同他是日收入6千的同传,那他怎么收费培训你都OK了,这才是关键!试问,还是他,如果教的是口语听力,你们会这么疯吗?会交这么多钱吗? 但他教的就是口译呀,难道笔记法不是口译学习内容? 你一定要辩论?我陪你。
前面你都说了不冲口译去,怎么又变了?其实你去不去跟我有何关系,跟你辩,实际是我心理阴暗。
老实说:我学口译有年头了,拿个2级证正在苦巴巴的熬资历,听了他的讲座,了解了一些情况后,心里不是个滋味——看看别人怎么挣钱的——这年头怎么这么邪?好了,回答你的问题:口译课也分入门、进阶和高级吧!入门就是入门,能收几个钱?也犯不上把自己包装得不成人型。
既然包也包了,装也装了,那问一声到底为什么这么干?还不是一个字——钱!收一千的课程可以改收他个三五千,爽不爽?反正咱们新一代大学生们的荷尔蒙和钱都多,但荷尔蒙是自己的,钱却是父母的。
我话糙理不糙,不比周某,但却是免费的,你将就着用。
你也承认自己阴暗了,我就不说什么了。
还是谢谢你,至少能让我换个角...
什么是真正的旅行
资料:1959 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实用工业机器人。
此后英格伯格和德沃尔成立了“尤尼梅逊”公司,兴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
第一批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尤尼梅特”,意思是“万能自动”。
他们因此被称为机器人之父。
1962 年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也制造出工业机器人,称为“沃尔萨特兰”,意思是“万能搬动”。
”尤尼梅特”和“沃尔萨特兰”就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
急需!旅游的名词解释,谢谢.
1,以旅游产品为内容的市场营销行为。
(你可以再解释什么叫市场营销,这个网上也有,我就不写了)2,和对象面对面咨询问答的办法3,不是直接从信源获得的,而是从传播中介获得。
(这两个问题我都参考了传播学的说法。
)4,不太清楚,是不是相当于酒店迎宾那种在景区门口设置的接待服务?5,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和配套基础设施及娱乐设施,能够满足游客的娱食住行购游等旅游需求的区域。
景区发展史这个我也答不好,真的得有专家来了,呵呵呵
你知道哪些关于意大利的故事?
De Yamiqisi 德·亚米契斯,E. Edmondo De Amicis (1846~1908) 意大利小说家。
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1866 年参加解放意大利的战斗。
退役后担任军事刊物的记者, 发表特写、报道、 短篇小说, 1866年汇集为《军营生 活》出版。
曾周游世界各国,撰写了许多游记,其中著 名的有《西班牙》(1872)、《伦敦游记》(1874)、《摩 洛哥》(1876)、《巴黎游记》(1879),以明快、新颖的 笔触,记叙各国的风土人情,同时贯串了作者向意大利 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
他是博爱主义者。
他的 许多作品,如《朋友们》(1883)、《在海洋上》(1889), 特别是描写少年生活的特写集 《心》 (旧译《爱的教 育》,1886),以真挚、火热的心,反映了中下层人民 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同时提倡谅解、 博爱的精神,以实现各阶级感情的融合,地位的平等。
他 接近社会主义运动后,把社会主义思想同博爱精神融为 一体,写了长篇小说《一个教师的小说》(1890)、短篇 小说集《学校和家庭之间》(1892),提倡平民教育,企 图以此协调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
他的另一部长篇 小说《五月一日》作于1889年,生前一直不愿公开发表, 直到1980年始出版。
它通过一个教授的坎坷际遇,反映 19世纪末知识分子对社会前途的探索和意大利社会主义 运动的诞生。
(吕同六) -------------------------------------------------------------------------------- De Ma'erji 德·马尔基,E. Emilio De Marchi (1851~1901) 意大利作家。
米兰人。
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先在米 兰文学科学院当文书,后任教员,并曾在市政部门和慈善、 救济机构任职。
1898年创办并主编大众教育丛书《善良 的话》。
他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
他的处女 作幻想小说《一个肉体的两个灵魂》(1878)具有浪漫主 义色彩。
以后成为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的主要特点, 是把维尔加为代表的真实主义与曼佐尼的文学传统结合 起来。
他的优秀的长篇小说《德梅特里奥·皮亚涅利》 (1890)描写一个公务员债台高筑,又遭受上司的欺凌,歌 颂他们为了人格的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甘愿牺牲一切的 可贵品格。
他的其他作品,如《牧师的帽子》(1888)、 《理想主义者贾科莫》(1897),表达了对冷酷的社会和 官吏的谴责,对在痛苦中挣扎的中下层人民寄予深切的 爱怜,文笔通俗,感情深沉,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民族复 兴运动的失望情绪。
(吕同六) -------------------------------------------------------------------------------- Pasikeli 帕斯科里,G. Giovanni Pascoli (1855~1912) 意大利诗人。
出生在罗马涅区的圣毛罗镇,卒于博 洛尼亚。
终生从事写作和拉丁文教学。
幼年时,父亲惨 遭暗杀,母亲和4个兄妹相继去世,这在他的心灵上留下 创伤,并影响到他的创作。
他回忆童年,缅怀死者,写 了大量的抒情诗,抒发内心的哀痛,并勾勒出一个超脱 尘世的理想世界。
作品的特点是比喻华饰,联想丰富,意 境虚幻,气氛感伤,音乐感强。
这是在浪漫主义基础上接 受象征派影响形成的独特风格,被认为是诗歌上的创新, 对意大利现代诗歌产生重要影响。
缺点是过分雕琢,损 害了作品的表现力。
帕斯科里的主要作品是《柽柳集》 (1890)、《最初的诗》(1897)、《卡斯忒维丘之歌》 (1903),以及诗论《童心》(1897)。
(吴正仪) -------------------------------------------------------------------------------- Saila'ao 塞拉奥,M. Matilde Serao (1856~1927) 意大利女作家。
生于希腊。
父亲是意大利人,母亲 是希腊人。
塞拉奥从小生活在那不勒斯。
在师范学校毕 业后,曾在电报局当过职员,后从事新闻工作,同她的丈 夫创办《那不勒斯邮报》、《晨报》,并担任《日报》 主编,直到逝世。
塞拉奥的创作体现了真实主义流派的特点,全以她 度过一生的那不勒斯为背景,描绘劳动群众或小资产阶 级的遭遇。
她的中短篇小说以她在电报局的生活为素材, 描写下层人民特别是妇女的悲苦的生活、朴实的品德和 真挚的爱情,以及她们在金钱关系和旧的道德观念的迫 害下成为可悲的牺牲品的遭遇。
她的长篇小说《女孩的故事》(1886)、《利卡多· 约安娜的遭遇》(1887)、《安乐乡》(1890)、《芭蕾舞 女演员》(1899),或反映风靡一时的彩票热对人的戕害, 或表现潦倒的画家、演员、修女的不幸身世,或描写失 去欢乐的童年。
她的作品比较深刻地揭露了风景秀丽并 有“安乐乡”之称的那不勒斯的社会病态和阴暗面。
(吕同六) -------------------------------------------------------------------------------- Di Jiakemo 迪·贾科莫,S. Salvatore Di Giacomo (1860~1934) 意大利小说家、诗人。
出生在那不勒斯。
最初攻读 医学,后从事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
曾在德国短期居住, 写作童话故事。
他的短篇小说集, 如《18世纪舞曲》 (1883)、《那不勒斯故事》(1914),继承意大利真实主 义文学的传统,描写那不勒斯的平民在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以后继续在贫困中挣扎的处境。
他的作品用那不勒斯 方言写成,笔墨沉郁,充满乡土气息。
他的诗歌如《三 月》、《新月》,汲取了民歌的特点,洗练、明净,情 味隽永。
(吕同六) -----------------...
关于电影《太平间闹鬼事件》的问题~!!!
·本片取材于真实发生的案件,当年曾在美国造成了巨大的轰动。
·本片的整体构架来源于探索频道制作的纪录片:《太平间闹鬼事件》。
·本片在宣传上采用了“动态海报”的方式,其实就是利用FLASH技术而制作的一款类似于预告片形式的海报。
该海报在能够应用该技术的灯箱、楼梯间等平面广告上也进行了投放。
精彩对白: Matt:What do you think is back there? Mary:I don't know. Matt:Who put these things under the floor boards? Matt:I've seen this kid almost everyday since we've been here. Mary:You're scaring me. Matt:We joined the club. 马特:“你觉得这后面是什么?” 玛丽:“我不知道。
” 马特:“谁把这些东西藏在地板下面?” 马特:“自从我们搬来以后,我几乎天天都能看到这孩子在周围晃悠。
” 玛丽:“你真的吓到我了!” 马特:“嘘……我们有伴了。
” 【从真实事件中获得的创作灵感】 《太平间闹鬼事件》遵循的是与《驱魔人》(The Exorcist)和《驱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相似的讲故事传统,其创作灵感同样来源于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件……通观美国的历史,你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没办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以地域划分,就属康涅狄格州尤其地突出,曾经有过整个村庄突然间消失不见的先例。
1987年,康涅狄格州中部一座名叫绍辛顿的城镇里就发生了一起非常恐怖的事件,有一家人刚刚搬进一间空置了好久的房子,很快他们就在后院发现了一小块墓地,然后又在地下室发现了一间用来保存尸体的房间,最最可怕的是,所有的抽屉里装满的都是一些怪诞、奇异的尸体的照片--原来回溯到上世纪20年代,他们的房子曾经是一家殡仪馆。
在获悉了这一事实之后,这一家人马上就开始受到了一些没办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的烦扰:奇怪的声音、温度的骤变、神秘人的频繁出现,让他们受尽了折磨,几乎已经完全摧毁了他们的心智和理性。
自始至终,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的经历将会被记录下来,成为美国历史上出现的一次最为极端、可信的超现实经历,而这部《太平间闹鬼事件》,就是根据这个曾经真实发生过、有迹象可循的案例改编而成的。
影片是于2003年开始进入正式的制作历程的,这一切都要源于制片人安德鲁·特拉帕尼(Andrew Trapani)正好无意中看到了一部电视纪录片,里面所讲述的是卡门·里德(Carmen Reed)和她的家人所经历的一些不可思议的恐怖事件。
很快,本来很少看电视的特拉帕尼就发现自己彻底地沉迷于其中了,当他一直目不转睛地看到纪录片结束之后,随即决定出发去寻找这个里德,这样他就可以从她那里获得一手的故事素材了……在听完里德对之前的经历的叙述--比电视中的要更加地详尽一些,特拉帕尼和另外一位制片人保罗·布鲁克斯(Paul Brooks)感受到的是没办法掩饰的震惊,因为她所经历的一切是他们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他们觉得有义务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知道,布鲁克斯说:“事实上,里德与她的家人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受到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的纠缠,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简直让人没办法相信。
” 影片的导演彼得·康维尔(Peter Cornwell)同样意识到,他们找到的是一个非常特殊且引人注目的故事引子,康维尔说:“由于这些事情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才会变得愈加地吓人,当你在观看影片并经历着恐怖的时刻时,你会意识到,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把同样的情景联系到现实世界中来,那才是这个故事真正可怕的地方。
” 对于两位编剧亚当·西蒙(Adam Simon)和蒂姆·梅特卡夫(Tim Metcalfe)来说,《太平间闹鬼事件》可谓是一个非常完美且适时的机会,可以善加利用他们一直以来对超自然现象的迷恋,梅特卡夫说:“我和西蒙都对那些描写玄妙或神秘之事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特别地感兴趣,而这样的经历在我们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也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
”西蒙和梅特卡夫两个人皆是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恐怖事件和唯心灵论者运动的忠实拥趸,他们极具技巧性地将丰富的知识结合进了剧本所关注的背景故事中,马上就营造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由内至外的恐惧感。
因为制作了一部获得过很多奖项的动画短片《13号病房》(Ward 13),导演彼得·康维尔得到的是好莱坞的制片人们极高的关注,保罗·布鲁克斯回忆道:“康维尔所制作的那部电影短片展示出来的是深入人心的恐惧,里面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有灵性的故事,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康维尔拥有的是真诚而新颖的原创观点。
就这部影片来说,有一点他从一开始就和我们保持着思想上的一致,那就是所有的内容必须要以现实为基础,我们正在描述的,不是一个人的经历,而是整个家庭的遭遇。
” 巧的是,彼得·康维尔自己也在寻找一部合适的真人作品,里面的内容还要足够一部电影长片的含量,康维尔说:“在动画的世界里,拍摄之前你必须得头脑清晰,每一个场景都要安排妥当。
但是到了真人电影中,你需要做的则是和演员们合作、互动,因为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会对某些环境做出一些不同的反应。
在我看来,这种合作关系是非常地伟大的,每一个参与到拍摄中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