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伟大意义



虽然基因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2 年,但欧陆 GT 具有传承意义的是 2003 年发布的第一代。

2011 年发布的二代欧陆 GT 的成功给人留下太多的美好印象,所以当携带变革

虽然基因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2 年,但欧陆 GT 具有传承意义的是 2003 年发布的第一代。

2011 年发布的二代欧陆 GT 的成功给人留下太多的美好印象,所以当携带变革之势而来的第三代欧陆 GT 势必会引起一些看法上的冲突。

经典的沿着发动机盖而来的线条所构成的突起的进气格栅,变成了似乎扁平的设计。即便保留了同样经典的四个圆形车灯设计,也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样貌。 车侧线条延续了动力线 + 后腰线的经典设计,只不过一二代上源起轮眉的那条长长的车侧折线消失了。 与二代欧陆 GT 相比,在视觉上新一代车型显得更长、更低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轮的位置向前移动了 135 毫米,从而加长了发动机罩,并且还采用了更大尺寸的轮毂,使得整个车身看上去更加贴近地面。发动机的位置也有所后移,重量分配得到重新规划。 新一代欧陆 GT 的整体外观上给人最大感觉就是体型似乎比二代小了一圈,这样的设计变化带来的是更为精致的体现,也是带来最多争议的地方,但在我看来,强调自己的设计与奢华,是时代对奢华意义的变革。

这是一个强调自我展现的时代,我就是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展现出来。以前对于奢华讲究的是谦虚低调内敛,那么现在就是满满的骄傲与炫耀。

面对第三代欧陆 GT,我只能感叹说,年轻真好。幸运的是,我能够开着它在一天内横穿欧洲三国,还经过了奥地利大钟山冰川公路,将近 500 公里的路程,所谓的 GT, Grand Touring 不正是如此吗?

这不是一路的高速,而是在欧洲中部山区间的行进,无数的转弯路段让人始终无法享受到踩下油门时狠狠的推背感,速度指针始终在左半圆内活动多少让人有些焦虑。还好沿路的美景,以及不期而遇的云雾和大雨让我们逐渐平复了多年来养成的急躁赶路的情绪,开始享受路途,去感受自然环境与机械动力带来的细微变化。 从平地爬山到将近 3000 米的高度的大钟山冰川公路,对于 GT 来说可谓小菜一碟,毕竟 6.0 升双涡轮增压 W12 TSI 发动机的 635 马力和 900 牛 · 米的动力数据不只是数字而已,在盘山路上的表现绝对轻松。 平地上的舒适驾驶模式给我们带来最为平稳的行驶,8 速双离合器变速箱的换档非常平顺,空气悬架几乎过滤掉路面不平所带来的大多数震动。但进入山区,显然运动模式更适合,这时油门响应与换挡速度几乎都是最为直接的,仪表盘上的档位显示也变成让人激动的 S+ 数字,传递来的路感更为清晰。即便抬头显示屏上一直有着速度限制标示的提醒,但我依然忍不住想去感受 GT 在爬坡弯道中的极致表现。

山路不仅拥有大量的回头弯,而且基本都是单向单车道,可以说充满着驾驶乐趣。也足以让我们体会到 GT 上所搭载的新的主动四驱驱动系统和 48 伏主动式侧倾控制系统 " 宾利动态驾驶 " 系统的作用。

四驱系统已经不是传统的 40:60 前后轮动力输出分配,而会根据行驶状况进行前后轮扭矩分配。而 48 伏动态驾驶这一全新系统能够控制驾乘舒适性与横向侧倾力,提高操控性与驾乘舒适性,让驾驶变得更轻松的同时,操控也依然精准。

更有 CDC 连续减振控制系统,在每个转弯处持续监测车轮与车身间的相对速度和相对距离,在必要时调整空气悬架中的空气容积,在舒适性与操控性之间保持最佳平衡。

中途的换手是一件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但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则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品味 GT 车内的设计细节。如果说三面翻转中控面板是行业首创的革新,那么注重细节则是宾利的传统强项。

进入车内时,风格精致的仪表台由天然真皮、珍稀饰面和手工打磨的镀铬工艺构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驾驶氛围 。

启动发动机后,中控上的木纹饰面无声滑动翻转,一块 12.3 英寸显示触摸屏呈现给驾驶者,能够实现车联等多媒体功能。

而第三块面板上有三个模拟表盘,分别为车外温度、指南针和计时器。适合想要一些传统韵味的驾驶者需求。

" 双菱形 " 的真皮设计遍布整个车身内的真皮饰面。 灵感源于顶级瑞士自动机械表内精致的机械表面,名为 " 日内瓦波纹 " 的图案被首次应用,让中控台的饰面呈现出一种高科技感。 而需手指接转动的旋钮上的枕型滚花图案让开关与控制键钮有着精致而奢华的触感。 不期而遇的雨水开始让山路变得湿滑,但丝毫没有对 GT 产生任何影响,连续的弯道也没有给乘坐者带来丝毫的晕眩,此时,车内似乎与车外独立为两个世界。 车外,美景犹如幻灯片般刷刷而过;车内,我们静静地听着从 B&O 音响中流淌出的美妙音乐,想要记下这次伟大旅行的每一分每一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