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北京茂国际旅行认证

【中国民航报原创稿件】本文5900字阅读约需11分钟开 栏 的 话春光正好,不负芳华。201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于个人,是岁月不惑;于国家,是风华正茂。40年来,一代代中

【中国民航报原创稿件】本文5900字

阅读约需11分钟

开 栏 的 话

春光正好,

不负芳华。

201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于个人,是岁月不惑;于国家,是风华正茂。

40年来,一代代中国民航人怀着燃烧的梦想,将青春的岁月投入到改革开放浪潮中。与之相伴的是,我国民航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市场,目前正向着民航强国目标大踏步前进。

时光倾吐芳华,岁月如墨留香。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芳华,那些难忘的、闪光的、艰辛的、欢笑的、流泪的、青春的、奋斗的过往,不仅反映了个人独特的人生轨迹,也折射出行业、社会和国家的变迁。从5月28日起,本报推出《我的芳华--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专栏,带您走近亲历这段光辉岁月的民航人,聆听他们的芳华故事,回望40年的风云变化,感受新时代民航发展的脉动。

栏目题字:李石文题诗:孟进

本 期 人 物

王正华,男,1944年出生,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曾先后担任上海市长宁区团委副书记、上海市长宁区政府地区办副主任、遵义街道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81年创立上海春秋旅行社并任社长,1987年担任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董事长。2004年创立春秋航空有限公司(现为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2017年辞去春秋航空董事长职务。

王正华先生积极参与行业和社会公共事务,担任国家旅游局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旅行社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旅游协会国内旅行社分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西安交通大学旅游系、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兼职教授等职务。

王正华先生先后被评为1992~1993、1994~1995、1996~1997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上海市终身劳动模范,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这是一个身价几十亿的富翁,却过着最简朴的生活;这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者,却经常在风里雨里跟年轻人一起搬运旅客的行李;这是一个最抠门的老板,却把大部分的股权分给了员工。

进取与传统、创新与专注、精明与憨厚,一些看似矛盾的性格特征,却在他身上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即使创始人已经退休,春秋航空这家国内最早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却依然深深地留下了王正华的烙印。

2015年1月21日上午9点。

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内,一个近百人组成的方队在一位长者的带领下打起了太极拳。今天是中国首家民营航空公司--春秋航空上市的第一天,这个太极方阵就是由春秋航空的干部组成,而带头的长者正是春秋航空的董事长王正华。这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第一次有公司用打太极拳的方式来庆祝开盘,这个太极方阵也吸引了沪上众多媒体记者的目光。

2015年1月21日,春秋航空上市。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内,王正华带领一个由春秋航空的干部组成的方队打起了太极拳。图中带头的长者正是打了40多年太极拳的王正华。

打了43年太极的王正华似乎并没有对即将到来的开盘鸣锣显得过分激动。白鹤亮翅、野马分鬃、手挥琵琶、抱虎归山……看似平静舒缓的一招一式,背后却深藏着岁月积淀出来的浑厚和深沉。对这个70岁的老人来说,他的人生有着太多的“第一次”。

他的思绪可能已经飘向34年前的那个秋天,飘向上海中山公园附近那个两平方米的简易铁皮屋--

铁皮屋里创“春秋”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开始吹拂祖国大地。此时,大批的知青返回城市,而城市却拿不出多少岗位去接纳他们。

时任上海市长宁区遵义街道党委副书记的王正华接到了上级派给他的一个任务--为大批返城的知青解决工作:让知青们有一口饭吃,有一个生存的地方,在城市里开辟新的人生。而这个任务最终也改变了王正华自己的人生。

王正华当时敏锐地感觉到,经济发展,一定需要交通先行。他接连创办了五家企业都是与交通有关的。汽车修造厂,当年就造出了第一辆车并成功卖出;城际客运汽车公司,每天40辆大巴往来于上海扬州之间;货运公司、出租汽车公司,在当时的上海都属于第一批“吃螃蟹”者。而春秋旅行社也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成立的,它虽然戴着“集体”的红帽子,但其实所有的钱,都得靠自己去找。

王正华找来上海的旅游老专家,开办培训班,每人收报名费一元。当时有1600多人来报名,最后挑选了最好的40人参加培训,每人收培训费40元。这样,王正华一下子凑到3000多元,算是有了“第一桶金”。

为解决大批返城知青的工作,头顶公职“帽子”的王正华于1981年秋天成立了春秋旅行社,并开始行走在机关和商业之间。图为1983年王正华参加导游年终考核会。

他又请人花了十多个晚上焊起了一个约2平方米的铁皮屋,在天亮之前放到了当时长宁区的商业中心和交通中心--中山公园的门口。这时,正在街头巡逻的一名交警发现了这个一夜之间突然冒出的小屋:“谁搭的违章建筑?马上拆除!”王正华马上给区委书记和区长打电话求援,区领导与公安部门协商:这是解决回城青年再就业的重点工程,能不能适当照顾?最后达成协议:铁皮屋西移一百多米,放在一家钟表元件厂的门口,既不妨碍中山公园门口繁忙的交通,又离密集的人流不远。

1981年春秋旅行社初创时的铁皮屋。

铁皮屋上面写着“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9个醒目的大字,想要报名旅游的,手伸进窗子交款办手续。这是1981年的秋天,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铁皮屋十年后会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国内旅行社,二十多年后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

中年创业绘“春秋”

1985年,在机关与商业之间行走了3年的王正华突然决定:脱掉头上的公职“帽子”,专心致志搞旅游。这在当年是一件大事,那时,王正华都41岁了,已是在政府机关工作了20多年的处级干部,突然放弃公职,做一家集体经济的小企业,很难令人理解。况且,他当时身体很不好。在一次义务献血后,他不停地发烧,最后查出是得了乙型肝炎。生病后,医生告诉他,他的可预期的生命大约为10多年。

在这样的状况下,辞职成为“待业中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但王正华始终觉得他并不适合在机关从政为官,他的性格和能力适合经营企业,他有信心将春秋旅游做到极致。

不久他把旅行社的门店搬到了西藏中路的大世界附近,那里可不是一个区的商业和交通中心,而是整个上海市的商业中心和交通中心!

春秋旅行社在王正华的带领下做得风生水起,并于1989年首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春秋旅行社做得风生水起,业务量越来越大,但由于没有电脑网络,带来的麻烦也太大了。有的人半年前就报名参团,一家两口付了费;过了两个月又加一人参团,过了一个月再加一个人;临行前半个月突然又有人不去了!业务员的本子上涂了又改,改了又涂,还是时常有漏掉的情况发生。王正华决定要建立自己的电脑网络体系。他聘请了一个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技术人员与公司的王牌业务员“老法师”合作编程。但电脑技术人才与具体操作人员完全不是一个思路,今天你编,明天我改,吵闹了一年,最后打了一架,都说“有他无我”,准备撂挑子了。

王正华说,“我接受当时最新的观念:IT必然改变世界。”他把“老法师”打入冷宫,把工程师留下。“宁可业务放下,也要IT人才。”

最后工程师终于搞出程序,春秋的业务开始逐年翻番,最多时全国4000多个网点同时卖产品,业务量跃居全国第一。

志在蓝天写“春秋”

这时,经常“卡脖子”的飞机票成为制约春秋业务发展的最大瓶颈。有时候组团成功了,航空公司却说航班取消了,旅客只会找旅行社闹。这时候王正华觉得“没有飞机不行了”。

当时,国航有几个国际航班从欧洲、美国经停上海再回北京,一架747有300多个座位,往往在上海会下来一大半人,然后这些航班就空着200多个座位飞去北京。王正华找到国航上海营业部经理:“这么多的空位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你把这个空位按三五折卖给我怎么样?”

经理当场拒绝:“市场上哪有这种折扣?”

王正华又找到国航总部市场部:“飞机空座位回去你什么都得不到,而一个座位白得两三百元,何乐而不为呢?”

国航后来同意了王正华的要求,但也提出了条件:每个月必须卖5000张票!卖不到5000张就按原价结算!

王正华一算,每月5000张,一天还不到200张,在春秋国旅的网络中,上海到北京每天就有500多人的量,这笔买卖完全能做!结果,低价所引爆的需求大得出人意料,到年底时,每个月的出票量超过了2万张!

当游客规模越大,包酒店、包车、包飞机的数量就越多,付出的单位采购成本就远远低于其他旅行社。规模效应保证了春秋国旅稳坐于旅游业的王座,也让王正华有足够的底气去想一些以往不敢想的事情。

做了10多年旅游的王正华,始终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勇气:别人在做单位集体旅游时,他首创了散客成团;别人做散客了,他又开始搞网络;别人搞网络了,他又开始包汽车、包火车、包飞机座位了。

1997年底,王正华成立了春秋包机旅行社,开始包各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到了2003、2004年时,春秋每年要包七八千个航班。虽然春秋旅行社没有飞机,但已经对航空公司的运营有一些了解了。这时,王正华差不多每3个月或半年就给民航总局写包机市场的简报,刚开始民航总局办公厅并没有在意这些简报,但后来,他们觉得这些简报还是有点内容的,就开始转给局领导看。“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的”。2004年,民航总局打破坚冰,同意民营资本经营航空公司,当年一共批准了3家民营航空,春秋就是其中之一。

别具一格新“春秋”

2005年7月18日,在民航总局同意其实行差异化服务之后,国内首家打出低成本航空旗帜的春秋航空终于飞出了第一个航班。199元的低价票,没有餐食提供的航班,客舱里的“提篮小卖”,春秋航空的一切都成为旅客和业界的关注焦点。

2005年7月18日,中国首家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航空--的首个航班满载180名旅客从上海虹桥机场直飞山东烟台。图为春秋航空首航烟台欢迎仪式。

当首航航班回到虹桥机场时,机组惊讶地发现,头发花白的董事长带着机关工作人员已经在客梯车下列队等候。他们不是为了迎接机组的凯旋,而是带着工具上飞机打扫卫生了。

为了节约成本,早期的春秋航空没有清洁队,乘务员既是服务员,也是售货员,既当导游,也收客舱垃圾,而航后的保洁则由机关人员轮流完成。

王正华说,春秋航空连续盈利的秘密在于其采用的“两单、两高、两低”策略,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自主营销渠道及对旅客差异化服务而节约成本,进而获得知名度和实现盈利。“两单”指单一机型和单一舱位。春秋航空引进机型统一为空中客车A320,只有经济舱,所以座位数有180个。“两高”是指高客座率和高飞机利用率。大部分时间春秋航空的平均客座率高达93%;飞机利用率高达11小时-12小时,均居行业之首。“两低”则是指低营销费用和低管理费用,包括简化地面和客舱服务、减少免费行李重量、依赖春秋国旅众多的网点订票、采用电话呼叫中心或网上直销而不依赖代理销售等。

然而,王正华对180座的空客A320仍然不满意。早在2007年,他就向空客公司提出改造A320内部空间的建议。9年后,空客公司终于生产出了满足这个中国老人要求的A320飞机--将后厨空间减半,增加出了6个座位。2016年9月20日,春秋航空在浦东机场迎来了其第一架186座的空客A320客机。

半赚半省度“春秋”

王正华说,“我始终记得母亲对我的教导,她的一些话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比如‘钱一半是赚的,一半是省的’。同样,春秋的利润也不仅要靠春秋人来挣,还要靠大家来省,节支对低成本航空形成竞争力显得尤其重要。”

王正华在日常生活中也极尽节俭:他身上穿的不过是几百块钱一套的衣服,他的座驾是10万出头的国产吉利帝豪,而平时出差住的酒店都是三星级以下的。

实际上,节俭和“抠门”并非只是王正华一人的行事风格。春秋航空的办公大楼是租的旧宾馆,董事长和CEO合用一间面积仅10余平米的办公室,室内摆置的沙发是100元买进来,已经用了20多年, 王正华笑言“足可以用到我老死”。

2009年王正华去伦敦出差,他住的是地下室旅馆,坐的是地铁和公交车,陪同出差的空客公司销售经理也只得全程陪着。他去希思罗机场见英航总裁时更是搭乘机场大巴到候机楼,然后搭英航机组的摆渡车到达英航办公楼,既方便寻找,又节约了费用。英航总裁对这样的“王董”敬重有加。

王正华的以身作则,使春秋的节俭蔚然成风。

王正华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从大公司转来的飞行干部有一次去台湾招飞,他预订的是一家家庭旅馆,房间还在地下室,简陋到连毛巾架也没有。这位飞行员很自豪地把这间客房图片发到了朋友圈里,结果他的前同事一片哗然:以前机组住五星级酒店,你还嫌这里地毯脏,那里水不热,现在住这样的旅馆你反而高兴了?

王正华坚信:“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春秋日本公司聘请了两位日本高管,一位是日航的原高级教官,一位是日本民航局分管安全的原副局长。有一次他们随王正华去新加坡参加“全球低成本航空论坛”,春秋订的是一家十分简陋的酒店,9平方米的客房安放两张床,春秋所有的与会代表都是两个人一间房,包括王正华父子这两个董事长也是一间房。但是让两个日本人一人一间,他们就特别高兴,因为有比较了。晚上春秋在自己的房间里讨论全天会议的收获,10平方米的客房里挤进了20个人,而日本高管抱怨的竟然是“低成本航空会议为什么安排在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召开?”不仅不埋怨住得差,还自豪的说“我们才是真正的低成本航空公司”!

王正华最引以为豪的自制除冰器,就是春秋人节俭、创新的产物。由于正规除冰器十分昂贵,春秋的工程师就自己设计、自己装配,花费极低的成本,制造了一台完全不智能的“土炮”。这台完全靠人力抽动皮带才能转起来“土炮”在2008年大雪中大显神威,使春秋所有飞机在9点之前都飞了起来,而其它公司有些飞机到中午前后还未能起飞。机务人员早上两三点就起床烧开水,将水与除冰液混合后灌入土炮进行手动喷洒。5点开始,所有人争先恐后爬上飞机,扫雪、用抹布擦飞机,公司领导也全部到场。

“除冰液的水洒到了他们身上,脸上,冰天雪地里浑身湿透,这些孩子没有一个向后退的,全都抢着干。”王正华欣慰地说,“谁说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人都是可塑的,要通过环境来改变他们。”正是对春秋文化的认同让这些年轻人聚集在王正华的周围,为公司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正是基于这样的节约之道,春秋航空在竞争激烈的航空运输市场中,仍能一路发展壮大,并最终获得资本青睐,成功上市。

王正华曾说,春秋的目标,就是提供低廉的票价,让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坐上飞机。春秋航空的航班上时常会有第一次乘坐飞机的乘客。“每当看到他们坐在飞机上看着窗外,露出喜悦、惊讶的表情,都会给我极大的安慰,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值得的。”

退休再创新“春秋”

去年,王正华向春秋航空董事会提交辞去股份公司董事长职务的报告,现在,他的身份是春秋集团董事长,更多关注整个春秋集团战略、规划层面的事务。

2018年6月6日,春秋航空与缤客(Booking.com)宣布建立全平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推出了“Booking. com号”彩绘飞机。旅客登录春秋航空网站的酒店频道,即可直接搜索缤客拥有的房源信息。图为王正华与春秋航空“Booking.com号”彩绘飞机合影。

“不要急于创新,先传承;不要急于发展,先稳定。”大儿子接手春秋航空,王正华交棒只留下这两句话。

王正华希望儿子不要丢掉春秋的优良传统:奋斗、节俭、诚信、感恩。

王正华说:“诚信也是春秋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的公司不允许任何违法违纪的事情发生,不设小金库,不做两本账,从来不在应付款、税收上动歪脑筋。我至今不允许公司欠机场、油料公司一分钱,每月10日要付的款,5日、6日就催对方报账过来;员工的工资发放连一个小时都不许拖。”

正是由于春秋诚信经营的良好口碑,2008年金融危机时,当春秋银根紧张、付清飞机尾款碰到困难时,各家银行都主动要贷款给春秋航空。一家国有大银行说,我们少的就是优质客户,你们的诚信让我们放心!

面对春秋取得的成就,王正华没有一点沾沾自喜。他常说:不是我老王能干,而是我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没有当时民航总局领导的明智决策,没有上海这个得天独厚的商业中心,没有我周围这批无私奉献的员工,哪里会有今天的春秋!

王正华常说,要常怀感恩之心,善待每一个人。春秋的高层领导拿的是干部的平均工资,食堂里没有小灶,干部与员工一起排队买饭;下雨下雪大风天,所有干部全部到一线;最困难的时候,逢年过节都是领导顶在最前线。

王正华说:“我本来想把春秋的99%的股份分给大家,我只拿象征性的1%,但董事会成员都不同意,说实际控制人必须要有30%以上的股份。其实,号召力不是看股份,而是看人品。我们虽然是民营企业,但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分过红,领导层虽然账面上都是‘亿万富翁’,手头却没有钱。我们CEO的儿子结婚,连婚房都买不起。”

“2012年公司终于第一次分红了,我对大家说,这些钱你们不要认为是你的,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哪来你们的今天?第一笔钱希望大家都献给国家,去做公益活动。”

春秋高层们选择的公益活动是到河北去种树。2013年,大家从分红的钱里拿出1500万,到张家口坝上最干旱的一个县康保县去种树。这个县就没有一条像样的河,国家年年投钱来种树,但是存活率非常低。当地谚语说,“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儿子还难。”

但王正华不信这个邪,他走访林学院的教授、当地林业局的退休局长和当地老百姓,调研种什么、怎么种,硬是在干旱的坝上种下28万株以樟子松为主的树苗。3年过去,林业部门来验收,樟子松的存活率达到99%!林业部领导看了以后也直叹:“奇迹!”

目前,王正华他们在康保县共投入了2000多万元的资金,种植的树木最高的已经长到两米多高。他们的口号是:“让北京少几颗沙子,当地多几片绿叶,农民口袋里多几块钱。”

在雨雪纷飞的停机坪上,我们或许很难再见到老王搬运行李的身影,但在一望无际的坝上,在几十万棵樟子松组成的绿色森林里,我们每年还能看到这位老者忙碌的脚步。他的身后,跟随着的是已经追随了他三四十年的老部下,在实现了低成本航空的“春秋大梦”后,他们要把机翼上的“春秋绿”涂抹在共和国北部褐黄的沙土上,再做一场绿化祖国的“春秋新梦”。(《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孟进)

民航的大众化发展让以往高高在上的航空出行贴近普通百姓,让无数中国人坐得起飞机,走出家门,迈出国门,开眼看世界,每个人共享国家昌盛、蓬勃向前发展的红利。

我希望中国的大众化航空和旅游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助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桥梁以及世界各国民间友好交往的纽带。

--王正华

本文刊登于《中国民航报》7月30日第四版

往期回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