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旅行ppt
被冰雪加冕的南极大陆,专为宁静而生,为人们提供灵感、冒险和观察世界的新角度。野生动物自由漫步,冰川撞击着沉入大海,鲸鱼就在你的船边跃出水面。这注定是一趟终生难忘的旅行。

被冰雪加冕的南极大陆,专为宁静而生,为人们提供灵感、冒险和观察世界的新角度。野生动物自由漫步,冰川撞击着沉入大海,鲸鱼就在你的船边跃出水面。这注定是一趟终生难忘的旅行。
--亚力克西斯 ·艾弗巴克
《孤独星球》作者
为什么渴望南极?
网上有这样一个回答--
当你在写PPT时,南乔治亚岛的帝企鹅正跃出水面;
当你看报表时,浮冰区的罗斯海豹在慵懒地享受阳光;
当你挤进地铁时,黑板须鲸的巨大尾巴凌空划下完美弧线;
当你在会议争论不休时,万年白雪和幽蓝冰川正折射出神奇光芒.......
每个人探索世界的方式不同,有人通过读书与写作,有人通过吟诗与唱歌,也有人通过不断行走在路上....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还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也遇不见的人。
南极,这片位于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一定在很多人“一生必去”的清单列表上,周周也不例外。以前对南极的认知,只停留在“听说”上,听说那里廖无人烟,狂风暴雪,听说那里纯净无比,企鹅成群....于是怀着对未知的世界的好奇,暗自想象有一天能亲眼看见,亲身体会。
前段时间突然又被电影《南极之恋》刷屏,影片里无论是神秘的冰川,还是浪漫的极地极光,这些震撼的南极视效都让人惊叹,更是再次燃起了周周对南极向往之心~
而南极旅行,不像其他的旅程,或许一辈子只有这么一次,于是机会来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出发了!
上海出发:
旧金山-休斯顿-圣地亚哥-蓬塔阿雷纳斯
从蓬塔阿雷纳斯登上飞猪包下的“午夜阳光号”
出发去南极~
相当暴躁的德雷克海峡
任何美景都没那么容易抵达,南极就是如此。我们需要跨过著名的“怒吼海峡”--Drake Passage德雷克海峡,才能真正抵达南极大陆。
它是真实存在的守护神,用“魔鬼西风带”保护着南极的原始和美丽,所有想闯进这片秘境的人们,都要先经过这段毕生难忘的风浪考验。
“德雷克海峡”五个字总是伴随着“世界上最宽、最深、最凶险的海峡”,“杀人的魔鬼西风带”这些名头,如果还是很难想象,那就具象化一点:这里有10~20米高的海浪,以及据说时速可以达到100km以上的风,其中的眩晕感不言而喻。
虽然听起来好像十分痛苦和凶残,但并没有想象的危险,我们所搭乘的午夜阳光号来自拥有125年航海历史的挪威公司海达路德,也是本次飞猪包船的合作方,卫星天气监测和先进的造船技术让人几乎不用担心旅程的安全性。
还拍到了信天翁以及虎鲸,第一次看到鲸鱼喷水也很是激动~看到这些小动物的那一刻,才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南极,我来了!
访问伟大的科考站
德雷克海峡风高浪急,容易晕船,但在到达南极半岛以后,海面平得像镜子,世界尽头的宁静和风景果然是最好的安慰。
第一次登陆,激动不已。第一站,乔治王岛,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中国长城站。登陆长城站,应该是每一位来到南极的中国人最想做的事情之一了。
1985年2月14日,中国人仅仅用了27天,用自己的双手争分夺秒地建成了首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如今周周竟然就站在世界尽头,还能看到亲切的五星红旗,是何等的荣幸和福分。

南纬62°12′,西经58°57′,看到了浩瀚的冰川,可爱的海豹,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挥起两支小红旗,切切实实踏上了南极陆地,开心到开花~
巡游,纯粹的蓝与白
除了一天一次的登陆,每天也会乘冲锋船在海上巡游。这是一片空灵的空间,天地仅剩下蓝色与白色,以及一些深深浅浅的阴影高光,纯粹却多变。
据说南极一年只有20多天晴天,这次南极之旅我们登陆了4次,就中彩票一样遇到了3天晴天,幸运到哭出来~如果说人类对美好与震撼有一万种的解读和赞叹,那南极的冰川便有十万种的姿态去突破人类的想象,让你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ps.晴天的时候一定一定一定要戴墨镜,不然很可能被白到反光的雪闪瞎眼,得雪盲症哦~在邮轮上巡游的几天,找个安静的角落静坐,或是看着窗外的风景,内心都会有一种格外的平静。这里没有工作,远离喧嚣,有的只有纯粹的蓝与白。
船上的手机信号微弱到等于没有,终于可以抛弃抬头仔细欣赏眼前的美景。假装文艺的靠在窗前摆拍眺望远方,没有网络,不知道时间,只有窗外无尽的海浪。
也可能正是因为放下了手机,在利马水道才没有错过这被夕阳染红的天空,非常难得的冰山红霞,周周第一个发现的哦~~(超级美有木有~)
每次登陆时,在巨型的冰山之间,行进的冲锋舟和皮划艇是如此渺小,人类甚至渺小成了一个点,而你看到的冰山,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你好,小企鹅小海豹们
除了壮美独特的风景,这里的企鹅、海豹、海鸟、鲸鱼,都是世界尽头的极致风光,作为地球上对人类最不友好的地方,这里终年寒冷和冰雪的环境,却成为上亿只企鹅的家园!
ps.按照南极公约,我们必须距离企鹅5米、海豹海狮15米以外,除非它们主动向我们靠近。
南极见到最多的生物就是企鹅了,7个种类,占尽世界总数87%的企鹅。这些蠢萌蠢们的QQ们,让本周的少女心欲罢不能啊~~
第一次和小企鹅近距离,是在第二次登陆的丹科岛上。据说,丹科岛上栖息着大约1700对金图企鹅,它的主要特征,就是眼睛上面的白眉,看准啦,就上图这只!
当时岛上还下起了雪,但依然不影响企鹅爸爸运石头~为什么运石头呢?知识点知识点!!
母企鹅在交配完之后,会生两道三个企鹅蛋,公企鹅就要去捡石头,垒砌成一饿小山坡,把蛋放在上面,跟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来孵蛋。
所以在南极公约里,任何人到南极都不能捡一块石头,否则企鹅爸爸可能就找不到石头孵蛋了。
除了看到漫山遍野Q弹可爱、憨态可掬的企鹅,周周还看到了巨大的座头鲸哦~每次抬头换气以及标志性的大尾巴都让人感到震撼,这么近距离的看到,实在难得...
还拍了个满场尖叫的小视频~~↓↓↓
随着午夜阳光号不断向前,每一次登陆所看到的景色,就更加符合心中对于南极的想象,万载玄冰,企鹅王国,慵懒的海豹...登陆纳克港的时候,赶上了一个大晴天,开心到露牙~
成功登顶。山顶风光无限,可以看到冰川融化,听到冰川坠入水中瞬间发出的巨大响声...
这趟登陆遇到了萌萌哒的海豹宝宝们,不过别看小海豹们肉肉的很呆萌,它们可以说是南极生物圈的食物链顶端大boss了,凶猛的肉食兽哦,虎鲸是它唯一的天敌,但也很少能捕食它们~
所以王一般的海豹宝宝们,在地上趴着晒太阳简直不能再悠闲了~肉嘟嘟可爱的模样,好像上去抱一抱呀,可惜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嘞~~
企鹅们也是每天过得十分无聊的生物,但因为目前正处在南极洲的暖季,它们都在忙碌进食和育雏,储备脂肪以备三月开始到来的漫长冬季,所以倒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但这并不影响它跃出水面时候的美感~↓↓↓
达摩角上除了企鹅,还有一个南极少有的人文景观--达摩小屋。由英国人建造,1975年到1993年之间用作停机坪操作中心,现在作为探险家紧急供需之用。达摩小屋2009年时被确定为南极第83号历史遗迹,并对外开放。
出于保护小屋的需要,进入小屋的游客都要先把靴子底上的雪蹭掉,再由探险队员清扫靴子上面的雪才可以进入。
达摩角是南极之行的最后一次登陆,超级大晴天也给这次旅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南极的美,宽大,无量,一片纯洁的色彩。不是简单的用语言能表达的。为了看到她,我们辗转奔波旅程16天。为了感受她,经历来去十次转机,魔鬼西风带,信号不好失联等种种煎熬。
但是看到她的一刹那,一切都是值得的。冰河世纪,冰雪精灵,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兴奋,欣喜,领悟,释放所有美好……庆幸自己,有这个感受无际边界的机会
旅行小贴士
签证:需办理美国签证,有效期为十年,注意:持十年美国签证每两年需要登陆EVUS更新个人信息,更新护照时也需要登记更新。
消费:行程由飞猪定制,整体包下【午夜阳光号】,船票与一路的机票加酒店合计6万人民币不到(通常,午夜阳光号的常规船票为1.5万美元/人起),可以说是相当划算了。
其他消费:船上使用挪威克朗,可直接刷信用卡;南美地区使用美元,可在国内兑换少量美元。
还有自费项目“皮划艇”,如果你具有基本的皮划艇经验,就可以在船上预定,参考价格:1195挪威克朗,没准还能看到鲸鱼从船下游过哦~
交通:去程:由中国转机墨西哥到达智利,从智利乘坐南极游轮到达南极;回程:游轮返航智利,搭乘航班由墨西哥返回中国。
相机:南极环保规范要求对部分目的地及生物保持距离,因此一定要配备长焦镜头才能捕捉到最美的景色。
网络:游轮期间,1200挪威克朗可购买游轮全程网络;emmm,但网速可以说是很...微弱了,所以还是放弃上网专心看风景吧~~
写在最最后:
在远离人类的冰雪帝国里,湛蓝的天空,深邃的大海,神秘的冰山,可爱的生灵...我听到最美的声音,是南极的呼吸。一次南极之旅,一次宁静的与自然相融。
在内心平静时,就会默默对过去生活来一场复盘,回顾往昔,思考未来,然后放下一切,放空自己,感悟和思考,获得灵魂上的升华。
最后,遵守《南极条约》最重要的宗旨:除了回忆,什么都别带走,什么也别留下。
Last But not Least!
超级感谢你们
南极之旅十几天,感谢同组的小伙伴们,一路互相照顾,一起玩耍~给这次旅行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回忆,很高兴认识你们。and超感谢你们提供的美到炸的照片~(排名不分先后哦)
感谢著名演员@王若麟,我们九层甲板,日月同辉
感谢著名广州电视台主持人@李旅神,女神称号非你莫属~
感谢@karenluna,没有你,就没有我...那么漂亮的皂片!
感谢@厦航,最最耐心的老铁,图拍的一级棒
感谢@倪磊楚,你做人做事一样坦荡,爱你的花生米~
感谢@时代树暴走,超可爱超萌大男孩,很高兴认识你
感谢@雍容makiori,摄影大咖,平易近人,你值得拥有!
感谢@凯迪,同居蜜友,被你的可爱、敬业、好学彻底俘虏……
还有还有,谢谢飞猪的大游轮
让周周幸运地实现了对“世界尽头”的探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