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内江新闻旅行

30日,2018全国新闻传播学骨干教师研修班课程进入到了第二天的学习。新技术与传播研究的未来何在?传播理论课程又有哪些新的打开方式?新闻专业毕业设计怎么做?在当天的课程中,

30日,2018全国新闻传播学骨干教师研修班课程进入到了第二天的学习。新技术与传播研究的未来何在?传播理论课程又有哪些新的打开方式?新闻专业毕业设计怎么做?

在当天的课程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海龙、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董晨宇和深圳大学教授辜晓进在当天的主题分享中,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干货分享附后)

当晚,本次会议的特色议程之一“专业建设研讨会”举行。研讨由复旦大学周葆华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王斌教授、高钢教授共同点评。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系主任沈丹、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彭军辉、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霍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院长孙静、山西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研室主任鄢睿、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副教授杨光辉分别代表各自学校,从各自专业的实际出发,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在专业建设、学科教学、媒体实践方面的创新经验和深度探索。

成都理工大学沈丹

衡阳师范学院彭军辉

吉林大学霍顺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孙静

山西传媒学院鄢睿

内江师范学院杨光辉

干 货 分 享

刘海龙

新技术与传播研究的未来:

突破大众传播的思维惯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海龙

一、为什么传播技术的影响在传播学教材中不重要?

二、“新媒体研究”还是“新传播研究” :大众传播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三、大众传播的终结与以知识为中心的传播研究

1.跳出以大众媒体为中心的短期历史,

以知识为视角的大视野看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2. 知识的起源、生产、分配、控制及使用等

3.中介化(mediation)与媒介化(mediatization)

4. 作为知识的传播

a.建构意义与想象的知识

b.历史的知识

c.具有特定来源的知识

d.体现权力争夺的知识

四、身体与传统传播研究的盲点

1.身心二元论的前提假设:传播是心的交流,与身体无关

2.对身体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推崇心的交流,另一方面将具身在场的交流奉为理想

3.VR、AI等技术消解身体的重要性,使理所当然在场的身体面临危机

4.传播学中的身体问题有何独特性?

5.传播中引入身体维度之后出现的三个话题

a.在场与缺席

b.身体在传播中是否必须

c.与机器交流的问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董晨宇

一、思考的起点

问题一:学术研究是不是故弄玄虚?

福柯V.S. 德里达:“晦涩恐怖主义”

奈杰尔 沃伯顿:晦涩的文本往往更易于成为经典,产生绵延不断的诠释

霍华德贝克尔:confronted the issue?talked about?…Classy?

英尼斯与麦克卢汉:历史扫射的书写;因果倒置的思考方式;“我不认可我说的”

史蒂芬平克:知识的诅咒

问题二:与我有什么关系?

报纸(知沟假说)、广播(火星人入侵地球)、电视(暴力研究)……

课程的坐标往往是厚古薄今:有自己的道理,但也有另一种可能

去西方化:中国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它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惑么?能帮助学生理解现实问题么?(本科生)

问题三:新媒体究竟新在哪里?

有关互联网的现象实际上是无门槛的:学生可能比老师懂得更多

学科乱象:研究议题分散、跨学科对话更多、争议大于共识、学科还是领域?

二、反思的机缘

一个学期四个班的课程实验

“豆瓣时间”的知识实验:《黑镜人生》

“得到”的讲书实验:《每天听本书》

在《新闻与写作》杂志开设专栏

对于本科生:讲什么?怎么讲?

讲什么(三个层次):第一、去魅(思维方式);第二、兴趣(好奇心);第三、专业(专业素养)

怎么讲(三个层次):说点平常话、讲点身边事、聊点新研究

三、设计的架构

Section1:导论

课程扫盲(开始这段旅行需要什么行李)

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传播?什么是研究?什么是理论?

常见的困惑:尺度的把握、概念的理清、信心的搭建

Section2:人与技术的相遇

统领视角(中介化时代凸显的核心问题)

技术决定论

社会建构论

社会塑造论

Section3:人与人的相遇

赛博空间的自我呈现

人际关系的建立、维系与结束

说服的技术与艺术

Section4:人与社会的相遇

(问题导向,并不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分隔)

经典理论的再理解

数字时代的新问题

辜晓进

新闻毕设:

“最后一秀”的改革观与方法论

深圳大学教授辜晓进

1. 改革:从写论文到做毕设

(1)想法始于满地被弃简历

(2)让作品说话,让能力说话

改革始于1997年

(3)改革终获认可

学校主管部门开始不同意

校党委书记全天旁听答辩后给予支持

2005年本科教学评估很紧张

得到李良荣、蒋晓丽、曹顺庆等教学评估专家支持

(4)广告先行,其余跟进

广电专业:纪录片已成深大品牌

网络新媒体系

2. 探索:从五花八门到深度大制作

(1)早期的新闻毕设

2009年第一次新闻毕设

2012年增加了研究报告

(2)转向大型深度报道

2013:新闻系成立后首届毕业生

确定5种毕设形式

(一)大型特稿或通讯(含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

(二)专题片、纪录片(禁止剧情片)

(三)媒介策划:可对现有媒体的栏目、版面策划,也可以是体现创意的新栏目、新版面、新介质等

(四)研究报告: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所做的调查研究报告

(五)创办媒体,包括杂志、报纸、网站、移动客户端等等

(3)崇尚调查报道,走向融合传播

2014:全部为深度报道

特点:重视调查报道,视野更加开阔,体现人文关怀,开始融合传播

3. 实施:半年煎熬的收获与成就感

(1)训练从选题开始

a. 选题的来源

平时积累,实习发现,文献检索,网上查询,老师推荐

b. 选题的价值与偏好

侧重两点:新鲜性,重要性;一个偏向:非事件

c. 选题的容量

可挖掘,可拓展,多事实,大主题

d. 选题的决策

泛选,精选,预调研,老师引导,拍板决定

(2)为何选择专题形式

a. 何为专题

聚合报道,组合报道,专题报道。

同一主题,多个侧面,同时发表,不同于系列报道

b. 专题的流行

聚合优势,突出主题,避免冗长,体裁多样,易于解读,模块版式

专题报道是当前传统媒体和网络最常见的报道样式之一

c. 专题与新闻毕设

较大容量,多人合作,适于集体完成,体现合作精神

d. 专题的类型与结构

事件专题,突发事件专题,非事件专题。主稿,辅稿

(3)大标题的提炼之道

a.何为大标题

大标题作为标题的一个种类,指统领多篇文章或一个专栏甚至一个乃至多个版面的标题,是比单篇文章标题更大的标题形式

b. 大标题的要求

紧扣主题,升华主题,开放包容,生动别致

c. 制作过程

尽早酝酿,先做实题,完成辅题,最后确定大标题

(4)形式、评价与答辩

a.毕设形式

小组完成(4-6人),双向选择(主动权在学生),6个月时间

b. 作品评价

选题意义,文本规范,制作过程,创新价值,作品质量,研究报告

c. 现场答辩

现场开放,300人报告大厅,座无虚席(师生、业界嘉宾、校外观摩者),展示作品,海报陈列

组员分别讲述(作品价值,采访制作过程,分工情况,困难与克服,收获),老师和业界评委提问,解答,现场打分,公布

4. 出品:不仅仅是毕设

(1)个人研究报告

要求:在完成毕设作品的同时,每人还需完成一份具备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报告

(2)作品走出校门,产生广泛影响

社会影响:近5年来,每年都有多部新闻毕设作品被本地、本市甚至全国的主流媒体、主流媒体的客户端、门户网站、自媒体等报道或转载;用人单位欢迎

(3)实现两个“倒推”

a.倒推新闻教学改革

以高质量多媒体新闻大制作的要求,审视前端教学安排、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a.倒推教师提升实务能力

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新闻毕设,对老师本人也是严峻的考验

要当好向导,做好教练,老师本人必须具备并不断提升新闻实务的指导能力

书 影 推 荐

刘海龙推荐

《人际影响: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伊莱休·卡茨 著 张宁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神经漫游者》 威廉·吉布森 著 Denovo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

《黑客帝国》系列、《银翼杀手》系列

《阿凡达》、《她》(Her)

董晨宇 推荐

《社会学的想象力》莱特•米尔斯 著 李康 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The Sense of Style,Steven Pinker,Viking Books

《黑镜人生:网络生活的传播学肖像》董晨宇 豆瓣时间

《群体性孤独》董晨宇解读 得到“每天听本书”

《劫持:手机、电脑、与社交媒体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行为与进化》玛丽•K. 斯温格尔 邓思渊 译中信出版社

《柏拉图全集》(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技术与文明》[美] 刘易斯·芒福德 著 陈允明 等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娱乐至死》[美] 尼尔·波兹曼著 章艳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Nicholas Carr(《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尼古拉斯•卡尔 刘纯毅 译中信出版社)

Words Onscreen:The fate of reading in a digital world,Naomi S. Baron

How Not to Network a Nation,Benjamin Peters,The MIT Press

The Manipulation of Online Self-presentation,Alison Attrill,Palgrave Pivot

Sharing Our Lives Online,David R. Brake,AIAA

The Breakup 2.0:Disconnecting over New Media,Ilana Gersh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igration and New Media,Mirca Madianou and Daniel Miller,Routledge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Nancy K. Baym,Polity Press(《云端交往》 董晨宇 等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即将于2019年出版)

《舆论的结晶》爱德华·L·伯内斯 著 胡百精、董晨宇 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The Phantom Public,Walter Lippman,Transaction Publishers(《幻影公众》沃尔特•李普曼 林牧茵 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Decoding Advertisements,Judith Wiliamson,Marion Boyars Publishers Ltd

《影响力》[美] 罗伯特·西奥迪尼 著 陈叙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The Dynamics of Persuasion,Richard M. Perloff,Lawrence Erlbaum

The Quantified Self: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Deborah Lupton,Polity

The Filter Bubble,Eli Pariser,Penguin Press (《算法统治一切?互联网搜索背后的秘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将于2019年出版)

Tweets and the Streets:Social Mediaand Contemporary Activism, Paolo Gerbaudo,Pluto Press

Technically Wrong:Sexist Apps, Biased Algorithms, and Other Threats of Toxic Tech,Sara Wachter-Boettcher,W. W. Norton & Company

Everybody Lies:Big Data, New Data, and What the Internet Can Tell Us About Who We Really Are, Seth Stephens-Davidowitz,Dey Street Books

Windows into the Soul:Surveillance and Society in an Age of High Technology,Gary T. Marx,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ocial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Christion Fuchs,SAGE Publications Ltd

Spreadable Media:Creating Value and Meaning in a Networked Culture,Henry Jenkins,Sam Frod, and Joshua Green,NYU Press

辜晓进推荐

摄影:贾曜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