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旅行记
2018年5月30日,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云南大理市区往云龙县方向,行驶着一队浩浩荡荡的车队,车队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的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
2018年5月30日,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云南大理市区往云龙县方向,行驶着一队浩浩荡荡的车队,车队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的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地处横断山纵向岭谷区域,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东南部,是以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而因为山路崎岖在车中左摇右摆的我,即将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难掩兴奋和激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传说中的“天池秘境”,入住了拥有美丽湖景的特色木楼。细雨中的天池被青山重重包围,云雾缭绕。空气中泛着山林、泥土、湖水的清新味道,使人忍不住大口大口地呼吸起来。直到暮色沉沉,伴着雨水敲打木头的声音,众人一夜好梦。山美水美,使得大家对接下来几天的活动也变得格外期待。
韦铭老师讲解如何使用望远镜 高梅颖摄
作为初次参与山水活动的志愿者,我对此次“云龙天池自然观察节”有很多预设。毕竟通过传播渠道了解到前一次活动场景的热烈,想必它也因此难以复制。但如果你真的在现场遇到了连续两次都来参加活动的朋友们,你才会明白这个活动的意义所在。山林专业组参赛选手之间熟悉的问候、天池边专家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木屋里自然体验的初步接触者传出的爽朗大笑,都在无意间带着你靠近另一种生活:大概是海德格尔所谓的“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吧,来到山野,你可以蹦蹦跳跳地跟着大理田野学校的老师们去尝野花野草野果子,或者想想中毒也罢;你可以趁着夜黑风高坐上志愿者驾驶的车,与大锤和韦铭老师一路缓行,伸着脖子看窗外因转弯而旋转的星空,试着抓住飘在夏夜微风里的虫鸣声、鸟叫声,假装冷静地期待着松林里亮晶晶的眼睛;你也能一头扎进雨后空山,在吸血怪兽的恐慌气氛中行走时,转头看到胡胡姐温柔地注视着一片苔藓,而另一侧则是刷牙君带着体验者们围着一丛血满草投入地讲解……这大概就是关于自然的一次高峰体验了。突然记起刚到大理的那个晚上,嘉鼎博士因为窗外连绵雨声而显得忧心忡忡,担心接下来在云龙的几天会因为下雨而影响最初的计划,后来证明这变幻不定的天气不但影响不大,反而激活了关于自然更多的感官体验,多雨的云龙天池谁也带不走,淋过雨的心情只属于自己。
白喉噪鹛 黄光旭摄
资深自然观察达人们领路,我学到了很多。除此之外,你问我这一次活动最想获得什么,达成什么,或许“私心”占据了大部分。作为一个生态人类学方向的学生,我对于环保机构的当地社区项目最为关注,尤其是与当地社区的相处方式。记得吕植老师在一席的演讲《下一个平衡在何处》里讲到:“保护本来就不是什么外来人、知识分子或者城里人的事情,而是当地人的事情,这里面所蕴含的根本问题是人心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当你看到一个老太太一心认为这只红嘴鸦是她过世的女儿转世的一个生命,眼睛里头散发那种光芒的时候,你不由得受她的感染,会跟她站在一起。”作为一个“他者”进入当地社区时,我们常常思考,自己能做什么?恐怕能做到的只是第三种介于“主位”与“客位”之间的视角,作为一个谦卑的引导者,鼓励当地人对自己的社区环境进行价值重构,进行“文化自洽”,联结“主位”与“客位”,“和那位老太太站在一起”。“自然观察节”作为一个联结点,汇聚了当地的专业人员、外地自然爱好者,从深入实地探索观察到进入课堂学习自然笔记,中间还穿插着科普性讲座活动,有趣、生动,虽然只有短短3天时间,但是足够入心,令人回味。
花栗鼠 梅坚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