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旅游类型
简述古代旅行的特点
(一)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 此阶段从传说的尧、舜、禹原始公社到封建社会秦朝的建立。其中包括了整个奴隶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 1.旅
简述古代旅行的特点
(一)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 此阶段从传说的尧、舜、禹原始公社到封建社会秦朝的建立。
其中包括了整个奴隶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
1.旅游交通条件:开拓交通路线,是旅游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
我国先秦时代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打开各疆域之间的闭塞性,研制各种交通工具,为天子巡行、商务旅行和外交游说准备条件。
据目前考古发现,我国在距今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就已发明了船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船桨就是证据)。
公元前2033~1066年的夏商,已有了车,当时车的种类很多,有搞运货的牛车、乘坐的马车、作战的戎车、狩猎的田车。
孙子还喜欢“乘殷之辂”。
道路的修建,在西周时,已有水路,分为沟、洫、浍、川。
陆路有遂、径、畛、涂。
道路修的不仅平坦,而且植有行道树,建立维修制度。
邮递主要靠驿站。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在大路上每隔一定距离置邮、传舍与馆舍,以供游客住宿之用。
2.旅游类型主要有巡狩、游畋、观光、游娱、托志、泻忧等。
①天子和诸侯巡游、巡狩:君主到其统治的地区巡视和游玩,具有政治和享乐两结合的性质。
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1001~952年)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帝王旅行家。
《左传》云:昭公十二年“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
”晋代从战国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的《穆天子传》,前五卷以神话传奇的色彩,描绘了他驾八骏出游西域的路线和故事。
传说他在天山的瑶池(今天池)和西王母见面宴乐。
有人认为他到过波斯(今伊朗)。
总之,周穆王是个极爱旅游的人,他走遍了西北、华北等许多地区,甚至造成“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史记·秦本纪》)。
除了周穆王游巡外,再早还有黄帝、颛顼、虞舜、夏禹的巡狩和传说。
《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按山通道,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
颛顼所至,东达海岛、西至陇西,南抵交州,北至幽州。
虞舜侧重于柴祭山川,故足迹遍及五岳名山。
夏禹治水居外13载,“疏三江五湖,清之东海”,勘山水地理,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②商务旅行:在先秦时期尤为活跃。
他们以经商为目的,负货贩运,周游天下。
③外交游说:春秋战国,诸侯割据。
各国之间出现频繁的外交游说活动。
当时的“士”,朝秦暮楚,纵横捭阖,到列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见解,期望得以重用。
例如周游列国的孙子,在外辗转14年,率领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的孟子,“连横”、“合纵”游说诸侯的苏秦、张仪、公孙衍等。
④平民百姓的观光:我国保存最早的诗歌经典《诗经》,曾颂扬了殷商西周时代的民间出游活动。
其中说:“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寝,如有隐忧。
唯我无涵,以教我游。
”可见,远在先秦时期,民间已出现观光活动,其内容包括:观乐、现社、观腊、观祭祀等。
⑤持猎活动:古称“游畋”。
“畋”亦可写作“田”。
意思是打猎、游猎。
如《诗经》中写的畋猎篇“车攻”、“吉日”等就是畋猎的代表。
(二)秦汉时期的旅游: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后,随着政局的巩固、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开拓,旅游活动比先秦时代越来越频繁。
特别是秦始皇修“驰道”和“直道”,统一全国车轨等措施,给帝王、学者、商人出游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主要旅游类型有: 1.帝王外出巡游: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率文武百官五次出巡,周游全国,南至洞庭,北到碣石,东到芝罘、蓬莱,最后在第五次巡游中死去。
汉武帝也曾游历碣石、泰山等全国名山大川。
2.学者墨士外出考察:以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游历最著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年)从青年时期起就开始漫游大江南北。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谈到,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禹葬会稽山),窥九嶷(舜南巡死处),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司马迁作郎中官后,又因公事,到西南、洛阳、辽西等地旅游,足迹遍于当时西汉版图疆域。
他“纵观山川形势,考察风光,访问古迹,采集传说”,撰成名垂后世的不朽巨著《史记》。
其中《货殖列传篇》含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内容。
3.“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旅游开辟了有利条件。
汉武帝为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9年,他率领100多人从陇西出发,历经艰险,历十三年才返抵长安。
这次出使西域,先后考察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昆仑山、祁连山等地情况。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众300人,出使西域,最远到达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地。
他的两次西行,了解到许多西域的山川、地理和风土民情,打开了长安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的道路,使中国的丝绸、陶瓷等手工产品运往西方,西方的土特产运往中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以后一直到十三四世纪,它一直是连接中国和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4.海上旅行:秦汉时期,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
我国沿海经商贸易旅行已很频繁,与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的海上往来也越来越多。
如东汉末期,东吴派康泰和朱...
中国有哪些地方旅游是最古老的?
中国名胜古迹 我国“世界遗产”项目名单 截止到二00四年七月末,我国列入世界遗产项目已达33处。
其中包括:一、 文化自然双重遗产5处。
1、 泰山——1987年12月2、 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年12月3、 黄山——1990年12月4、 武夷山——1999年12月5、 青城山、都江堰——2000年11月 二、 文化遗产23处。
1、 长城——1987年12月2、 故宫——1987年12月3、 莫高窟——1987年12月4、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年12月5、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1987年12月6、 避暑山庄——1994年12月7、 孔府、孔庙、孔林——1994年12月8、 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9、 布达拉宫——1994年12月10、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耦园、退思园)——1997年12月11、平遥古城——1997年12月12、丽江古城——1997年12月13、天坛——1998年11月 14、颐和园——1998年12月15、大足石刻——1999年12月16、明、清皇家陵寝(十三陵、明显陵、明孝陵、清东陵、清西陵、沈阳故宫、昭陵、福陵、清原永陵)17、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年11月18、龙门石窟——2000年11月19、云岗石窟——2001年12月20、高句丽王城、王陵及墓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2004年7月1日21、澳门历史城区——2005年7月15日22.安阳殷墟——2006年7月13日 三、 自然遗产4处1、武陵源——1992年12月2、九寨沟——1992年12 月3、黄龙——1992年12月4、三江并流——2003年12月5.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2006年7月12 四、 文化景观遗产1处1、庐山 我国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单(第一批)2003年2月13日通过1、湖南张家界——小盆景大仙境2.江西庐山——文化内涵博大精深3、广东丹霞——景观奇风景美4、安徽黄山——无处不景无出景不美5、河南云台山——长崖险飞瀑绝6、黑龙江五大连池——地貌奇火山迷7、云南石林公园——地貌全类型多8、河南嵩山——天然地质博物馆 我国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单(第二批)2005年2月11日通过9、浙江雁荡山——10、福建泰宁(金湖)——11、内蒙古克斯克腾——12、四川兴文(石海、石林、溶洞)——13、山东泰山 我国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单(第二批)2006年9月日通过14、河南伏牛山15、河南王屋山—黛眉山16、广东、海南岛湖光岩、海口石山火山群17、黑龙江镜泊湖18、北京、河北房山 注:世界地质公园与世界遗产、人与生物圈一并纳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的 的管理网络。
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5批、177处) 北京:八达岭、十三陵、石花洞;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秦皇岛北戴河、野三坡、苍岩山、嶂石岩、西柏坡天柱山、崆山白云洞;天津:盘山;山西:五台山、恒山、黄河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辽宁:鞍山千山、鸭绿江、金石滩、兴城海滨、大连海滨——旅顺口、凤凰山、本溪水洞、青山沟、医巫闾山;黑龙江:镜泊湖、五大连池 ;吉林:松花湖、八大部——净月潭、仙景台、防川;江苏:太湖、南京钟山、云台山、瘦西湖、三山;浙江:西湖、富春江——新安江、雁荡山、菩陀山、天台山、嵊泗列岛、楠溪江、莫干山、雪窦山、双龙洞、仙都、江郎山、仙居、浣江五泄、方岩、百丈祭——飞云湖;安徽: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巢湖、花山谜窟、渐江、太极洞;福建:武夷山、清源山、鼓浪屿——万石山、太姥山、桃源洞——鳞隐石林、金湖、海坛岛、冠豸山、鼓山、玉华洞、十八重溪、青云山 江西: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仙女湖、三百山、梅岭——腾王阁、龟峰;山东:泰山、崂山、胶东半岛海滨、博山、青州;河南:鸡公山、龙门石窟、嵩山、王屋山——云台山、石人山、林虑山;湖北:武汉东湖、武当山、大洪山、隆中山、九宫山、陆水;湖南:衡山、武陵源、岳阳楼——洞庭湖、韶山、岳麓山、莨山、猛洞河、桃花源;广东:肇庆星湖、西樵山、丹霞山、白云山、惠州西湖、罗浮山、湖光岩;广西:桂林漓江、桂平西山、花山;四川(重庆):峨眉山、三峡、黄龙寺——九寨沟、缙云山、青城山——都江堰、剑门蜀道、贡嘎山、金佛山、蜀南竹海、西岭雪山、四面山、四姑娘山、石海洞乡、邛海、螺髻山、芙蓉江、天坑地缝、白龙湖、光雾山——诺水河、天台山、龙门山;贵州:黄果树瀑布、织金洞、怃阳河、红枫湖、龙宫、荔波樟江、赤水河、马岭河、都匀斗蓬山——剑江、九洞天、九龙洞、黎平侗乡;云南:路南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三江并流、滇池、玉龙雪山、腾冲地热、九乡、建水、瑞丽江——大盈江、普者黑、阿庐;陕西:华山、临潼骊山、宝鸡天台山、皇帝陵、合阳洽川;甘肃:麦积山、崆垌山、鸣沙山——月牙泉;新疆:天山天池、库木塔格沙漠、博斯腾湖、赛里木湖;西藏:雅隆江;宁夏:西夏王陵;青海:青海湖;海南:三亚海滨。
第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 (共10处) 浙江省 方山—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 安徽省 花亭湖风景名胜区 江西省 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 武功山...
古代中国旅行和旅游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探险旅行、学术考察和封禅活动扩大了这一时期旅游活动的领域,加深了对自然山水的认识,提高了对社会的评价能力.⑶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旅行和商旅活动:在旅游文学方面和旅游理论方面都有了比唐代更大的发展、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⑴夏商周时期的旅游主要是帝王巡游,大体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即神话传说时期和信史时期:对于中国山水诗歌、游记等旅游文学创作的兴起和中国旅游历史都有着特殊的意义.⑷隋唐时期:士人漫游成风,或因其他原因的迁徙所作的旅行和现代意义的旅游有本质的区别,但它仍揭开了中华民族旅游历史的扉页.2、信史时期又可依次分为夏商周三代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1、旅游历史的发展.⑸宋元时期.⑵秦汉时期:较之唐,宗教旅行盛行,国际旅游活跃和旅游文学创作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旅游特点中国古代旅行.⑹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宋时期更普遍重视对自然山水景观的鉴赏和旅游经验的总结,尤其是明朝的国内考察旅行极盛、神话传说时期神话传说不能完全据为信史,虽然古代人民为了谋取生活资料...
旅游有哪些种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日益提高,有条件参与旅游的人也日渐增多,旅游已不再是少数富人的专利品。
今天,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旅游品种也日渐增多。
那么,究竟有多少旅游品种呢?这里,仅以日常所见的主要旅游品种,列举数例,以供参考。
以旅游地的界限来分,可分为国外旅游和国内旅游两大类。
国内旅游,又可分为县(市)内游、省内游和省外游。
以参与旅游人数的多寡分,可分为个人旅游、家庭旅游、蜜月旅游、团体旅游。
以旅游的区域分,可分为城市游、城郊游、乡村游、园林游、海滨游、森林游、高原游、沙漠游、探险游以及近年新兴的火箭太空游。
以使用交通工具分,可分为乘火车游、乘汽车游、乘船游、乘飞机游、骑自行车游、骑马游、徒步游、驾车游以及需要兼用两种或多种交通工具衔接的旅游等。
可以想见,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今后还将会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旅游品种和旅游方式,以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各种不同需要。
国外古代旅行有哪些类型分别举例说明
中国旅游资源四大特征①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
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从海平面以下155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拨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
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中国不论南北东西都有繁花似锦的美景,不仅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高纬度地区的避暑胜地,而且还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闲度假胜地海南岛。
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
不论是从旅游资源供给的角度还是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中国拥有世界旅游活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可以开发成为适合现代旅游趋势的各种旅游产品。
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如此多样和复杂的旅游资源系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有关。
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重要特征。
②丰厚性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
不论是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还是自然山水风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胜数,其资源之丰厚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
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辟天摩地而著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主峰特性而导致球状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
③古老性 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
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800万年历史。
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人历史最早(距今170万年),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物最丰富,龙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头盖骨最完整。
中国旅游资源的古老性还表现在,远在数千年之前,中国的先人就开发和发明了一系列的工艺艺术、宏大建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章。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安阳殷墟、咸阳秦城、京杭运河、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坑等,无不以古称胜。
④奇特性 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
在自然奇观方面,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会,洱源的万鸟朝山的鸟吊山奇景,能发出不同音符鸣叫的峨眉弹琴蛙,每届中秋的钱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热爆炸泉,吉林松花江边的雾淞等。
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丰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铜车马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已建成的兵马俑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人。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书,江陵凤凰山汉墓保存完好的男尸,满城陵山汉墓的金缕玉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和众多古迹,徐州的汉墓,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历史的最佳场所。
敦煌莫高窟被公认为世界艺术宝库。
雄踞凌云山,俯视三江的乐山大佛,坐像高71米,体宽28米,实属世界上最大的石像。
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发展的过程
它的意蕴虽以道家的自然为主 在中国古代,游山玩水是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水之乐”被认为是读书人应有的爱好,虽居官而犹如隐者。
回归自然的旅游之乐是吏隐者的精神寄托!皋壤欤。
”因此,为后世众多士大夫所效仿。
不如骑白鹿。
东汉末年,道家思想的影响渐增,有人即指出旅游之乐合乎老庄悟道之旨,仲长统《乐志论》曰:“蹰躇畦苑,游戏平林。
孔子对隐士们的评价是“不降其志,激励士在心理上与世俗成就保持一定距离。
特别是当仕途疲倦或官场失意时,寄心松竹,取乐鱼鸟,“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中隐》),弋高鸿,咸得就山泽,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从山水中汲取自在逍遥的精神愉悦。
山水不仅是旅游观赏的对象,更是“士”的精神家园,《诗经》善用比兴,籍物抒情;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
这样,便掺杂了入世和出世(处与出)的矛盾。
在儒家传统中、精英化的,刻意与“众人”保持距离,目的是暂离名利场上的激流险滩。
其在本质上是小众化,出自《论语·雍也》),用自然景观的特性比喻人格意义和社会属性,借以言志,则淡泊之愿于是毕矣,虽迂途数十里,必往游焉,朱熹“每经行处,如松柏,辅其天理,知溟海之禽,不以笼樊服养,士大夫阶层中流行一种姿态,即不时表露对功名的蔑视和对仕宦的厌倦,也融入了儒家的比德观。
儒家有托物言志的传统,所谓‘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为社会属性所完全决定而绝对不能超越者”。
他主要从阶级立场和社会功能立论,但“士”的超越性还体现在超脱世俗的追求上,“寄傲山水”的旅游文化完善了士大夫的文化性格。
余英时先生认为士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由此可见,不可不知。
”(《钦定热河志》卷25《行宫一》)因此。
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成为读书人风雅清高的一个标志,以及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
山水画论代表作《林泉高致》(北宋郭熙著)生动阐述了“君子”的山水癖:“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
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复得返自然”、“少无适俗韵;渔樵隐逸,所常适也,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东游入蓬岛。
”(《登泰山五首》之四) 放意林泉、流连山水的旅游文化,对中国古代的雅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阐发官居闲职的生活风味。
”(《晋书·邓粲传》)有人甚至断言:“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
”白居易还提出中隐说,朝亦可隐,市亦可隐。
诚然,一般的士大夫多以山水之乐,土高气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隐者,舍此官何求焉。
他历数中隐的种种乐趣,首先就是旅游之乐。
隐初在我,不在于物,有神人居焉”一段时强调,也就视玄理与山水如同一物,戴安道《闲游赞》内有一段经典的论述:“昔神人在上,原本存在仕与隐的对立,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在文人作品中屡见不鲜,如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云:“江州左匡庐,谓不以利禄萦心,性本爱丘山”等,入世而又出世。
山水之乐不再是消极避世的选择,“穷则独善其身!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庄子·知北游》)、盆景以及“虽由人作;栎散之质,不以斧斤致用。
唐宋时期,朝隐说进一步发展为吏隐说,晚年时将一生游历过的山水风光“图之于室”,“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但又不宜简单视之为虚伪做作,派生出中国独有的文化财富——山水诗,而是与功名富贵并行不悖的另一种精神追求,山水旅游之乐永远是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也许中国史上没有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但是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终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载之以大猷,以山水比德(“智者乐水,归隐田野,留连于佳山秀水之间,过自由闲适的生活?”宋王禹偁《游虎丘》云,老庄之道上升为士大夫阶层的流行信仰;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使山水景物升华为士大夫可以恣意遨游的一方自在、自得的天地,旅游活动从而获得了返璞归真、追求逍遥自得的象征意义。
山林既然在樊笼之外,于是变成隐逸的代名词。
由于视山水为自然之道的体现。
”在当时的文人创作中,山水与玄理的结合很常见,两者相互渗透,但鱼与熊掌兼得的逻辑从此占据士文化的主流,居官入仕享受世俗的成就,同时纵情山水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脱去尘俗之气。
这一纸上行游的精神娱乐变成著名典故,乐闲旷,登览竟日,未尝厌倦”(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观山水》)。
明代王守仁常说自己“生平山水是课程”,躲避城市的喧嚣嘈杂、出尘之想妆点风雅的门面。
携樽酒,栖之于江湖,山水游览随之风靡。
其时士人习惯将观赏自然风光与回归人的自然本性联系起来、莲花、“四君子”等,钓游鲤,追凉风,偶尔还发点道家的感慨:“尘网苦羁縻。
”迄魏晋南朝,玄学盛行,游览山水又称“仁智之乐”,被认为是继承了圣贤之心。
历代大儒往往酷爱旅游:“游者如可得,甘弃万户封。
”(《次韵游山门寺望文脊山...
中国现代旅游的特点
旅游既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必然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它是人们以了解自然和社会、丰富和完善自我为目的,非定居性旅行的高级生活方式。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
现代旅游类型按地理区域划分,有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按组织形式划分,有团体旅游、散客旅游、包价旅游、自助旅游等;按旅游方式划分,有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海上巡游等;按活动内容划分,有文化旅游、人种旅游、观光旅游、疗养旅游、探险旅游等;按费用来源划分,有自费旅游、公费旅游、社会旅游等。
一、现代旅游性质 纵观人类旅行、旅游历史的演变,尤其是世界现代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趋势与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紧密联系,我们可对现代旅游的本质属性作这样的概括:现代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现象的反映,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超出生存需要的一种消费形式。
1.现代旅游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旅游虽然是一项古老的社会活动,但在古代,却只能局限在少数人和狭小范围里进行。
旅游活动真正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变化的。
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不断更新,使长距离跨国旅游和洲际旅游成为可能。
同时社会为广大旅游者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安全而便利的交通条件,舒适而完备的旅游设施,以及由于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而有条件从物质生产部门分离出更多的社会劳动力来从事旅游产业,为旅游者提供系列全程服务。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余暇时间普遍增多,旅游需求增大,旅游大众化就成为可能。
只有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大众性、国际性、持续性的旅游活动才得以开展。
现代旅游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说明人类的旅游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也只有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今天,具有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的大众化的旅游活动才可能出现。
所以我们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现代旅游的崛起和发展。
2.现代旅游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
从广义上讲,现代社会文化是人类在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就是精神财富的总和。
旅游业既是文化性很高的经济产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
人类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归结起来,不外乎是有关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两大类活动,但两者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在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享受,在精神追求中得到物质享受。
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因此,旅游者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实际都是社会文化活动。
社会为旅游者提供的旅游客体,包括各种旅游资源和各种设施设备及服务都富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旅游者是依赖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旅游者首先要有旅游消费支付能力和充足的闲暇时间,其次要有旅游的需要和动机,即足以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文化条件(包括旅游者本人的文化素质、游览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
其次,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旅游目的地的人文资源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历史、科学、艺术和民俗风情等因素,都是社会文化因素,它具有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色彩;而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是天赋的自然地理条件,但这些自然地理条件都必须经过人类的劳动加以开发改造,将自然景观赋予人类智慧的印记,没有文化内涵的纯天然景色是难以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的。
不管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凝结着人类的精神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
再次,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
不管是直接或间接为旅游服务的现代设施设备,都是以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作为后盾的,都是科学技术在旅游业开发中的物质转化。
各个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旅游设施设备,都具有不同的历史的艺术的文化内涵,具有异族的文化特色。
所以,旅游设施既可以作为一种旅游媒介提供给旅游者使用,又可以供旅游者作为异族文化艺术来欣赏,从而增加它的魅力。
3.现代旅游是新型的高级消费形式。
首先,旅游动机是人们较高层次需要的表现形式。
恩格斯曾对人类生活需要进行过三个层次的分类:一是生存需要,二是享受需要,三是发展需要。
按上述分类,旅游显然与第二和第三层次需要密切联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的五个层次需要理论:(1)生理需要:食物、饮水、氧气等;(2)安全需要:治安、稳定、秩序和受保护;(3)爱的需要:情感、集体荣誉感、感情联系;(4)受尊重的需要:自尊、声望、成功、成就;(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
这些需要的关系可结构为金字塔式层次,塔底为生理需要,塔顶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有在较低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向上一级层次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