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屋内旅行记的作者是谁

我的屋内旅行记作文
一提到旅行,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不少的知名旅行社或各种各样的交通旅行工具。但是,我告诉你,这些都用不着,因为我足不出户,在自己的小屋内就能到我心驰神往的

屋内旅行记的作者是谁

我的屋内旅行记作文

一提到旅行,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不少的知名旅行社或各种各样的交通旅行工具。

但是,我告诉你,这些都用不着,因为我足不出户,在自己的小屋内就能到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去旅游。

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那是因为我有一个电脑朋友。

我的朋友经常牵着我的手一起去遨游智慧的宫殿:畅游海底世界,亲近野生动、植物,漫步太空,勘探地质,探寻未知的世界…… 我的朋友经常拉着我的手,一起去神秘的音乐殿堂聆听天籁之音;一起去儿童动画城尽情嬉戏、玩闹;一起去拜访我敬慕的学者、教授、明星…… 我的朋友经常挽着我的手一起去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和名山大川:足踏陕西的半坡、涿鹿的黄帝陵、阳原蔚县的泥河湾,探寻先祖的遗迹;登万里长城,感受秦帝国的强盛;进故宫享受帝王的奢靡;游黄河和长江,与祖国母亲血脉相溶;登泰山,感受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上嵩山,体会中华功夫的博大精深和神奇;游庐山,玩味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的朋友经常携着我的手一起去游览那些闻名世界的圣地:进过令人神往的哈佛和剑桥大学,逛过繁华的华尔街,到过悉尼的歌剧院,登过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游过神秘的金字塔…… 总而言之,我可以在屋里一边喝着热茶,一边嚼着美味的休闲食品,和我的电脑朋友一起到世界的任意一个地方去做最经济的旅游。

你们也一起来试试? ????

桥之思的作者是谁啊?

桥之思作者樊发稼,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7年生,上海人。

195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学研究会会长。

出版有《儿童文学的春天》等10本评论集,《春雨的悄悄话》等41本作品集,选集有《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选》、《樊发稼作品选》、《樊发稼儿歌》和《樊发稼幼儿诗歌选》等。

主编、选编论文集、作品集、文学丛书30多种。

曾任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一、二、三届国家图书奖评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评委会主任。

樊发稼,1937年2月生,上海市崇明县人。

195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

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出版有《儿童文学的春天》等8本评论集和《春雨的悄悄话》等40多本作品集。

选集有《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选》、《樊发稼作品选》、《樊发稼童话》、《樊发稼儿歌》、《樊发稼寓言集》、《兰兰历险记——樊发稼儿童诗选》、《樊发稼幼儿诗选》、《书香芬芳——樊发稼书评集》等。

主编、选编《新时期儿童文学名家作品选》、《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小传》、《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儿童文学卷》等论文集、作品集、文学丛书20多种。

论著和作品多次获全国奖。

曾任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一、二、三届国家图书奖评审委员。

1998年其小传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词典》。

《伐夏爷爷的故事》(长篇叙事诗,河南人民出版社)、《花花旅行记》(长篇童话诗,河南人民出版社)、《校园新歌》(儿童诗集,河北人民出版社)、《布谷鸟》(幼儿诗集,安徽人民出版社)、《腊梅花》(幼儿诗集,安徽人民出版社)、《苗苗的故事》(儿童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雪花姐姐》(儿童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花,一簇簇开了》(儿童诗集,宁夏人民出版社)、《小娃娃的歌》(幼儿诗集,天津人民出版社)、《儿童文学的春天》(评论集,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花儿的诗》(幼儿诗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大树和蘑菇》(幼儿诗集,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春雨的悄悄话》(儿童诗集,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彩色的季节》(散文诗集,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蒲公英》(幼儿诗集,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爱的文学——儿童文学与诗》(评论集,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巧嘴八哥》(儿童诗、散文、童话、寓言合集,化工出版社)、《儿童诗论说》(评论集,中国文学出版社)、《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集》(明天出版社)、《兰兰历险记——樊发稼儿童诗选》(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学下蛋的猫》(寓言集,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三个富翁》(寓言集,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将军与跳蚤》(寓言集,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百鸟羽龙袍》(民间故事,人民教育出版社)、《春天的小诗》(诗集,新蕾出版社)、《樊发稼作品选》(明天出版社)、《故乡的芦苇》(散文集,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樊发稼童话》(明天出版社)、《蜗牛爬树》(童话集,明天出版社)、《小懒猪的故事》(童话,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面临新的超越》(评论集,海燕出版社)、《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选》(贵州人民出版社)、《樊发稼儿歌》(希望出版社)、《将军和跳蚤》(寓言集,台湾民生报社)、《夏天的寓言》(寓言集,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樊发稼寓言集》(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猫学下蛋》(寓言集,海南出版社)、《太阳从哪里升起来》(寓言集,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皇帝选女婿》(童话寓言集,马来西亚彩虹出版有限公司)等。

《桥之思》是北师大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桥”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桥”。

桥是最常见的一种人工建筑。

桥的功能,桥的发展历史,桥的建筑风格,以及围绕桥引发的故事,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简·爱》作者的资料

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人的价值=尊严+爱,曾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

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对女性独立性格的叙述、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对极端爱情和人格的描写,自此在家与兄弟勃兰威尔一起自学。

《简·爱》刚出版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用的笔名是柯勒贝尔。

以至于之后她的姐妹们出的书都被误认为是她写的。

1848年,也是代表作。

后来三姐妹利用这笔财产的一部分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诗歌合集。

童年的夏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写一些奇特的故事。

基于父母遗传的天分和他们后天的努力,三姐妹都有名擅长写作,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实际上。

全靠他们一位小有资产的姨妈资助他们上学。

看这样一本将传记。

1820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区,在旷野的一处偏僻的角落安了家。

三姐妹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一个与世隔绝村子里的牧师家庭。

父亲是个穷牧师,名叫佩特里克·勃朗特(1777—1861),原是个爱尔兰教士,常常一起在本上写一些关于伯爵的小说,但未如愿。

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

一家三姐妹占据了英语文学名人史中的三个席位,艾米莉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

她是三姐妹中年龄最大的,1840至1845年间又在梭普格林的罗宾逊家任家庭教师,同时也是有爱的。

《简·爱》是她的处女作,及杜撰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

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

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编辑本段]艾米莉·勃朗特 勃朗待。

她比夏洛蒂·勃朗特小四岁,比艾米莉·勃朗特小两岁。

两位姐姐夏洛特和艾米莉分别以《简·爱》和《呼啸山庄》享有盛誉,使简·爱 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连使女都不如,受尽了表兄表姊妹的欺侮。

一天表兄又打她了,勃朗特先生便在这一教区任牧师职。

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

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

两次的家庭教师生涯使她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也曾随姐姐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备将来自办学校、安妮·勃朗特在《艾格尼丝·格雷》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寂寞情绪,令人回味无穷。

安妮·勃朗特十九岁时到米尔菲尔德的英汉姆家任了八个月的家庭教师,恐怕连众多男性作家都自叹弗如,无怪乎会有络绎不绝的崇拜者们在英国哈沃斯的勃朗特故居寻觅三姐妹留下的痕迹,她回手反抗。

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四个兄弟姊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二女儿伊莉莎白(1815)、安妮·勃朗特和勃朗宁夫人构成那个时代英国妇女最高荣誉的完美的三位一体。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1812年娶英国西南部康瓦耳郡(Cornwall)玛丽亚·勃兰威尔为妻,曾居住过的房屋照片以及她们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后的剧照,分门别类,三女儿夏洛蒂(1816),独子勃兰威尔(1817),并留给他们财产,成为她日后文学创作的基础。

1847年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艾格尼斯·格雷》同时出版,可惜日后都丢失了。

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

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热爱写作。

1846年,描述她们的传记成了文学爱好者们的期待。

虽已有不少先例在前,但简·奥尼尔的这本《勃朗特姐妹的世界》仍以全方位的角度,别具一格,年仅二十九岁。

安妮·勃朗特的小说风格与她的两位姐姐不同,1847年,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是一种返朴归真,以玛丽亚为首的四姊妹进寄宿学校读书,他们都发表了小说,夏洛蒂用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了《简· 爱》。

于是,又连带描述当时英国的时代背景,再加上书中所插的数百幅人物肖像画和三姐妹曾用过的物品照片。

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是勃朗特姐妹中的小妹妹,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评论和背景介绍相结合的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既能满足我们的对名人私生活的“窥视”欲望,也能因此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又能以文化旅游的角度了解当时英国的时代背景。

[编辑本段]夏洛蒂·勃朗特 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是活跃在英国文坛上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父母就染病双双去世。

夏洛蒂·勃朗特。

三年后、图文并茂地展开了对这三位传奇女性的了解之旅。

从生平介绍开始,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

由于生活条件太差,玛丽亚与伊莉莎白患肺结核夭折。

好在她之后亲自在《简·爱》再版时澄清事实。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

十万个位必中法?来份详细资料?

图书简介《十万个为什么(伊林选集第一分册)》作者:(苏)伊林译者:郑缤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1955年印刷时间:1955年第1次印刷,1958年1月第5次印刷内容简介:本书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却饶有兴味的问题,比如,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和?为什么水不会燃烧?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呼呼直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凭了他那不可多得的才能,用散文的笔调、简练质朴的语言,向小读者们娓娓道来。

作者伊林(1895—1953),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

他运用文艺的形式、散文的笔法、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具体的描写,来引人入胜地讲解科学。

《十万个为什么》《黑白》《几点钟》《不夜天》等科普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得到了世界性的承认,几乎被译成欧洲所有的文字。

伊林对现代儿童科普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重新出版了董纯才译的这本书。

目录屋内旅行记第一站自来水龙头人们什么时候开始洗澡?为什么用水来洗涤?人怎样迫使肥皂泡工作?为什么我们要喝水?水会不会炸毁书屋?固体的水?为什么着上冰刀不能在地板上滑溜?有没有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铁?第二站炉子人什么时候开始会取火?为什么火柴会着火?火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炉子烧着以后,劈柴到哪里去了?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呼呼直响?为什么水能灭火?关于炉子的谜?第三站餐桌和炉灶厨房实验室马铃薯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不吃生马铃薯?第四站厨房锅架第五站碗柜第六站衣柜屋内旅游

米·伊林

难道仅仅因为水是液体吗。

它叙述科学在奴隶社会里发展的故事,以整个奴隶社会的历史作为背景。

在我们这个炉子里燃烧的劈柴就是食物。

1953年11月15日,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样16个字来概括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

伊林的具有代表性作品有。

它告诉你一些就近的事物,娓娓动听地向读者进行解释。

这么多互不相干的内容,初看上去好像万花筒,但实际上,你把衣服放在水里,看它能不能自己变干净,有的是科学成就的通俗讲解。

读者就这样兴趣盎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站在他家的水龙头前,七千个怎样。

伊林作品译介到中国来已有半个多世纪。

在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版次不断增加。

但是,如果挤掉了所有的水分,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8岁。

米·伊林的作品作为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老一辈的科普作家和50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科普作家。

他家的碗柜和衣柜,也让他想了许多。

把简单的事情想得如此有趣。

这是一篇首尾相连的故事、三部),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喝水。

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

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1896~1953) 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著名苏联作家;说得确切一些,是每只碗:是谁发明细瓷器的?有没有硬的液体?穿三件衬衣暖、古猿变成人说起,衬衣是生长在田地里的,或者说冰雹会说明高空正在刮什么风,这是一本导游书。

关于瓷器和玻璃器的故事里包含许多内容:制造瓷器的秘密,制造“坚硬”的液体——玻璃和玻璃器的方法,因为它写得生动活泼,也讲到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笔名М,又让他想了许多,后背凉了,心也凉了.Ильин,以社会发展史作为背景,来叙述科学发展的历史 。

第一部,从人类的起源、《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鼓舞人们认识自然,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热爱科学、热爱人民和祖国的胸怀。

炉子烧着以后,劈柴到哪里去了?如果说烧掉了。

当时的《十万个为什么》仅5万字。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茶壶和细瓷的有柄大杯子。

他从小酷爱读书: 它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这些问题及其解释都是多种多样的材料,那是一本“在屋子里边走边写的书”。

他会把简单的问题想得津津有味。

这里排列着厨房里面的瓦罐的亲属们——茶杯、茶碟,什么东西都凉了,人肯定就是动物里最难看的一个,因为他死了,而且成了木乃伊。

然后跟着伊林走到他家的炉子旁,开始想火。

他诞生于乌克兰。

它有的是短篇小说,有的是生产部门参观记,也知道你开动脑筋去改造大自然。

这虽然是一本十几万字的大书,读起来却十分轻松,讲人类在原始社会里怎样逐渐认识世界、《在你周围的事物》?成人的身体里有四分之三是水。

《在你周围的事物》是一本科学读物。

”这是什么,用诗一样的语言;空气从哪里进去?伊林的一位熟人说,因为水又湿又冷。

伊林说,煤油也又湿又冷,你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米·伊林(Илья Яковлевич Маршак,以及玻璃的特性,是写给那些愿意在家里作一次旅行的人的。

伊林搞科普,也告诉你一些远的事物。

它帮助你睁开眼睛去认识大自然,作者对科学与大自然的热情和生动的文笔,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和冲击,使我们觉得伊林不仅给了读者丰富、新鲜的知识,也给读者一次生动?“火旺呗。

”这是一个思想懒汉的声音、《书的故事》。

《十万个为什么》已使无数中国青少年迈进知识大门。

他的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趣味是从知识本身中挖掘出来的而不是外加的噱头,不给你讲生活常识,而是以散文的笔调讲很哲学的道理,讲很哲学的人。

伊林给我们出了个谜语:“炉子烧着了,所有的孔洞都渗透了水,只要挤一挤就能出得来。

其中讲到瓷器和玻璃两大生产部门的历史,讲到复杂的工艺学。

同样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用水来洗涤,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同时也改造了自己,最后讲到科学在初期奴隶社会里的萌芽。

第二部,是伊林和谢加尔合写的,他开始想水,十万个为什么”。

他家的厨房,这水是从哪里来的?人就像一块雨中的海绵。

? 伊林的科普名著《人与自然》、《几点钟》。

伊林在他们家里走了20多步,就写了一本小书,然后告诉我们、具体、亲切的思想教育。

可以看出伊林热爱生活,而不是你想出来的。

炉子里火旺的时候,那应该算你看出来的,在之后的30多年中、二,不倒翁会解释船舶为什么不会倾覆,那他肯定是个死人。

伊林家的东西真不简单。

他家的餐桌,让他想了许多,却没有火焰,内容和形式是和谐统一的?谜底就是“人”,改造 世界,用生动的比喻,用典型的事例,都从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

伊林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喜爱科学实验。

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

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阐述新的科学思想跟旧的传统观念的斗争,...

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谁?

马可.波罗(Marcopolo, 1254 ~ 1324 )是中世纪伟大的旅行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向西方系统地介绍中国和亚洲诸国情况的欧洲人,也是中国和意大利人民友好往来的先行者。

马可•波罗出生在意大利北部著名的“水城''威尼斯。

他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尼克罗•马可和两个叔叔都是从事中间贸易的商人,S1260年左右开始,他的父亲和叔父马飞阿在君士坦丁堡和中亚哈拉从事商业活动。

1271年,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在他父亲和叔父的带领下,从威尼斯启程前往中国,他们从地中海东岸阿迦登城登陆,到达亚美尼亚后,便沿着公元前1世纪初中国古代人民和西南亚各族共同开辟的"丝绸之路”东行,历时三年半,在1275年到达蒙古大汗驻所上都,并朝觐了大汗忽必烈。

从1275年至1291年,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长期在元朝政府供职。

马可•波罗深得忽必烈的器重,几次被指派到国内各地巡视、游览或出使一些邻国。

马可•波罗在中国旅居和任职的17年间,经常被召进宫内,直接向皇帝报告在中国或赴邻国考察的实况,并讲述欧洲诸国的历史与现状,大汗也常派他出使各地执行机密使命。

马可•波罗及其父、叔长年客居在外,想回归故土。

1291年初,他们利用护送被聘为波斯阿鲁浑汗王妃的元室公主去波斯完婚的机会,离开了大都,从福建泉州出海,历经千辛万苦,于1295年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乡威尼斯。

1294年威尼斯同热那亚发生战争,1298年马可•波罗也参加了战事。

双方在亚德里亚海发生激战,威尼斯大败,马可•波罗受伤被俘,被投入热那亚狱中,在狱中他口述东方见闻,狱友鲁思梯谦笔录成

八十天环游地球作者

儒勒·凡尔纳简历 。

1828.2.8 儒勒·凡尔纳生于南特费多岛,父亲名叫皮埃尔·凡尔纳,是一名诉讼代理人;母亲名叫索菲·阿洛特·德·拉菲伊。

·1829.6.26 ,其弟保尔出生,随后又添三个妹妹:安娜(1837-1919),后嫁迪克雷斯特·德·维尔纳夫为妻;马蒂尔德(1839-1920),后嫁弗勒里为妻;玛丽(1842-1913),后嫁吉荣为妻。

·1833--1846 先就读于一位远洋轮船长的寡妇桑斑夫人所办的学堂,后来转入圣斯塔尼斯拉小学,随后又进圣多纳蒂扬的一所小神学院,最后进入皇家中学,即后来的南特中学。

1840年起,居住在让·雅克·卢梭街6号。

春秋佳日,凡尔纳一家常在南特近郊的尚特耐住小住。

·1846 通过中学毕业会考,为取悦父亲打算学习法律。

·1847.4 启程去巴黎。

考入法科一年级。

4月27日,他爱慕的表姐卡罗琳·特朗松(1826-1902)与埃米尔·德佐内伊结婚,父母让他离开南特。

·1847--1848 经历了一场热烈持久的恋爱,并提献了大量的诗歌给埃尔米妮·阿诺特-格罗斯梯埃尔(1827-?) ·1848。

7 回到巴黎参加法科二年级考试。

7月19日,得悉埃尔米妮和阿尔芒·泰里扬·德·拉埃伊结婚,7月30日,寄给母亲“梦之信”。

经常出入于几个文学沙龙,从这一时期开始,感到文学比法律对他更有吸引力。

·1849 取得法学业士学位。

写下大量剧本。

与小仲马结为朋友,创办“光棍十一人晚会”。

·1850 .6.12 《断草》首演,这是他第一部出版并上演的剧本。

与南特音乐家阿里斯蒂德·伊尼亚尔结为知交,为后者写了一些喜歌剧小册子。

写成《吉里迪恩和吉迪恩里》。

获法学学士学位。

·1851 最早的两篇小说在布雷东·皮特尔-谢瓦利埃主办的《百家文苑》发表:《墨西哥海军的第一批舰队》和《乘气球的一次旅行》。

10月,面部神经麻痹症首次发作。

开始创作《蒙娜丽莎》。

·1852 拒绝继承父业,转而从事文学创作。

创作《皮埃尔·让》。

在《百家文苑》发表《马丁·帕兹》和《加利福尼亚的城堡》。

担任歌剧院秘书。

·1853 《捉迷藏》首次演出,由伊尼亚尔作曲。

保尔·凡尔纳从海地回国;儒勒前往拉盖什他舅舅普吕当家一同庆祝。

儒勒·凡尔纳在南特巧遇洛朗斯·雅玛尔,深陷无望的恋爱。

创作《围攻罗马》。

·1854.6 歌剧院经理儒勒·塞维斯特去世,凡尔纳得以解脱,但他直到1855年10月才辞去秘书职务。

8月,洛朗斯·雅玛尔结婚。

在《百家文苑》发表《查莎吕斯师傅》。

·1855 《玛若兰纳的伙伴们》首演,由伊尼亚尔作曲。

面部神经麻痹症再次发作,消化功能又欠佳。

他打算结婚。

去莫尔塔尼相亲后,写下《昂塞勒默·德·蒂勒尔的婚姻》,并着手写剧本《白天幸福的人》。

在《百家文苑》发表《冰下冬居》。

发表第一首歌词《前进,朱阿夫团》。

·1856.5.17 去亚眠参加朋友奥居斯特·勒拉日和埃梅·德·维亚恩的婚礼。

爱上新娘的姐姐奥诺丽娜·德维亚恩,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寡妇。

为改善经济状况,决定去交易所工作。

创作《圣卡洛斯》和一些歌词。

·1857.1.10 儒勒和奥诺丽娜在巴黎举行十分简朴的婚礼。

出版第一部歌曲集,由伊尼亚尔作曲。

·1858.2.17 《德·香邦泽先生》首演,由伊尼亚尔作曲。

面部神经麻痹症第三次发作。

·1859 与伊尼亚尔一道去英格兰和苏格兰旅行,并写成游记《英格兰和苏格兰旅行记》。

后来又在《黑印度》和《绿光》中描写苏格兰风光。

保尔·凡尔纳脱离海员生涯,并与贝尔特·梅莉耶·德·蒙塔朗结婚;他后来也去交易所工作。

·1860 《阿代恩的旅店》首演,由伊尼亚尔作曲。

创作《二十世纪之巴黎》。

·1861.6.1. 《围城十一天》首演。

7月2日至8月8日,与伊尼亚尔和一位不知名的朋友去挪威和斯堪的那维亚,作第二次海上旅行;旅途记事本为后来创作《一张彩票》提供了素材。

8月3日,他的独子米歇尔出生,当时他不在家。

·1862。

6 末 ,与赫泽尔会面。

《空中旅行》更名为《气球上的五星期》。

10月23日,与出版商签订第一份合同。

·1863. 1.31 "奇异旅行”系列作品的首篇《气球上的五星期》投放市场。

担任纳达尔创办的“飞行器运动促进协会”监察官。

出版第二部歌曲集,作曲者为伊尼亚尔。

在《百家文苑》发表《关于“巨人号”》。

·1864.1.1 与赫泽尔签订第二份合同,在《百家文苑》发表《爱伦·坡和他的作品》。

赫泽尔拒绝接收《二十世纪之巴黎》手稿。

3月20日,在《教育与娱乐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斯特拉斯船长历险记》。

出版《地心游记》。

在《百家文苑》发表《尚特莱恩伯爵》。

面部神经麻痹症第四次发作。

·1865 发行《从地球到月球》。

在《百家文苑》发表《突破封锁的人》。

在《杂志》发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865年12月20日--1867年12月5日)。

从克罗托瓦出发作海上旅行。

8月至10月间,到克罗托瓦小住,同时在巴黎塞弗尔街保留了一个临时住所。

12月11日,签订第三份合同,承诺每年出三册书。

成为“地理协会”会员。

·1866 在尚特内旅居期间完成《格兰特》,着手准备《海底两万里》。

由南特乘海轮至波尔多接其弟,并由原路返回。

·1867.3.23 ,与其弟保尔斯搭乘“大东方号”去美国;参观纽约和尼亚加拉...

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内容和读后感

《十万个为什么》是中国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分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5卷,初版即发行五百多万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61年1月出版.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以“套”出版的作品.其内容非常广泛,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各类科学知识,文字不长,深入浅出,非常符合青少年读者的认知方式和阅读特点.它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近年来,冠以“十万个为什么”的图书层出不穷,把很多众所关注的学科前沿问题也纳入进来,大大丰富了这一品牌的内涵.本书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却饶有兴味的问题,比如,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和?为什么水不会燃烧?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呼呼直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凭了他那不可多得的才能,用散文的笔调、简练质朴的语言,向小读者们娓娓道来.作者伊林(1895—1953),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他运用文艺的形式、散文的笔法、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具体的描写,来引人入胜地讲解科学.《十万个为什么》《黑白》《几点钟》《不夜天》等科普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得到了世界性的承认,几乎被译成欧洲所有的文字.对现代儿童科普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哪些作家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7年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剧作《盲人》。

*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长诗《撒旦颂》。

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童话《骑鹅旅行记》等,小说《两亩地》。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

主要作品有《大街》。

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3年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企鹅岛》,并主编16卷《拉丁铭文大全》。

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

1912年作品《群鼠》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

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获诺贝尔文学奖。

亨利克·彭托皮丹。

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第三个女人》《十字军骑士》等、《守夜》、《死者的王国》和《人的乐园》等。

1917年作品《天国》获诺贝尔文学奖、《沉船》等。

主要作品有诗作《黄金岛》《普罗旺斯》《米洛依》等。

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

1929年作品《魔山》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9年作品《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8年未颁奖、诗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饥饿》、《牧羊社》、《大地硕果》等。

1920年作品《大地硕果—畜牧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丽达与天鹅》等。

1923年作品《丽达与天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波兰作家、《沉钟》等。

主要作品有诗作《当你老了》。

主要作品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等。

1927年作品《创造进化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8年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挪威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珍妮》和三部曲《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灯。

1928 年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

1921年作品《苔依丝》获诺贝尔文学奖、《青鸟》、散文集《双重的花园》。

主要作品有《圣女贞德》等。

1925年作品《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爱情之卷》;长篇小说《乐土》三部曲:《幸运的彼尔》。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苔依丝》。

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孤独者的秘密》、《飞往埃及》等。

1926年作品《邪恶之路》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9年 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诗人、《阿罗史密斯》等。

1930年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瑞典诗人、《死亡》、《蚂蚁的生活》等。

*1925年 乔治·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

共完成51个剧本、《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热情之花》等、》《磨房血案》。

主要作品有《伟大的牵线人》《不是疯狂,就是神圣》等。

1905年作品《你去什么地方》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6年 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青春诗》。

*1926年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意大利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鸽子与老鹰》。

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观》。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福地》和四卷本长篇小说《农民》等。

1924年作品《福地》获诺贝尔文学奖、专著《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社会活动家主。

要作品有诗作《吉檀迦利》。

*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丹麦小说家、《已为生命而热》等。

*1914年未颁奖 *1915年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作品《贝多芬传》、戏剧家,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

1907年作品《老虎。

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家。

*1910年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德国作家、剧作家。

*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和剧本《银匣》等。

1932年作品《有产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

伊林的简介

米·伊林(Илья Яковлевич Маршак,笔名М.Ильин,1896~1953) 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著名苏联作家。

他诞生于乌克兰。

他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

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

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

1914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

从1924年起,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

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

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在之后的30多年中,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鼓舞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1953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8岁。

米·伊林的作品作为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老一辈的科普作家和50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科普作家,都从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

伊林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用生动的比喻,用典型的事例,用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

他的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趣味是从知识本身中挖掘出来的而不是外加的噱头,材料丰富而不枝蔓。

这些都是伊林作品从写作技巧上来看的优点和特点。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样16个字来概括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

伊林的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黑白》、《几点钟》、《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第一、二、三部)、《书的故事》。

《十万个为什么》已使无数中国青少年迈进知识大门,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

“十万个为什么”这个现在已经被国内广为采用的书名,最初是由伊林取自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当时的《十万个为什么》仅5万字,那是一本“在屋子里边走边写的书”。

他会把简单的问题想得津津有味,讲得津津有味。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伊林作品的具体内容: 它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是谁发明细瓷器的?有没有硬的液体?穿三件衬衣暖,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为什么水不会燃烧?伊林用浅显易懂却又富有启发性的道理,娓娓动听地向读者进行解释。

这么多互不相干的内容,初看上去好像万花筒,但实际上,这些问题及其解释都是多种多样的材料,全部服从一个经过严密思考的计划。

让我们来看看《碗柜》那一章的结构吧。

这里排列着厨房里面的瓦罐的亲属们——茶杯、茶碟、茶壶和细瓷的有柄大杯子,那里还有别的东西——玻璃器。

关于瓷器和玻璃器的故事里包含许多内容:制造瓷器的秘密,制造“坚硬”的液体——玻璃和玻璃器的方法,以及玻璃的特性。

这是一篇首尾相连的故事,它的主人公是瓷器和玻璃;说得确切一些,是每只碗、碟子、玻璃杯和花瓶里所包含的人类劳动的故事。

其中讲到瓷器和玻璃两大生产部门的历史,讲到复杂的工艺学,也讲到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内容和形式是和谐统一的。

它有的是短篇小说,有的是生产部门参观记,有的是科学成就的通俗讲解。

读者就这样兴趣盎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站在他家的水龙头前,他开始想水。

为什么水能灭火?伊林的一位熟人说,因为水又湿又冷。

伊林说,煤油也又湿又冷,你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

同样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用水来洗涤?难道仅仅因为水是液体吗,你把衣服放在水里,看它能不能自己变干净? 我们为什么要喝水?成人的身体里有四分之三是水,这水是从哪里来的?人就像一块雨中的海绵,所有的孔洞都渗透了水,只要挤一挤就能出得来。

但是,如果挤掉了所有的水分,人肯定就是动物里最难看的一个,因为他死了,而且成了木乃伊。

然后跟着伊林走到他家的炉子旁,开始想火。

炉子烧着以后,劈柴到哪里去了?如果说烧掉了,那应该算你看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出来的。

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呼呼直响?“火旺呗。

”这是一个思想懒汉的声音,伊林告诉我们那是“跑动的空气”。

其实人就是一个“炉子”。

伊林给我们出了个谜语:“炉子烧着了,却没有火焰;空气从哪里进去,烟就从哪里出来。

”这是什么?谜底就是“人”。

在我们这个炉子里燃烧的劈柴就是食物,因为不停地吃东西,所以我们的身体才一直是热的。

如果一个人手凉了,脚凉了,后背凉了,心也凉了,什么东西都凉了,那他肯定是个死人。

伊林家的东西真不简单。

他家的餐桌,让他想了许多。

他家的厨房,又让他想了许多。

他家的碗柜和衣柜,也让他想了许多。

把简单的事情想得如此有趣。

伊林在他们家里走了20多步,就写了一本小书,然后告诉我们,这是一本导游书,是写给那些愿意在家里作一次旅行的人的。

伊林搞科普,不给你讲生活常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