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旅行奔的成语
因为传说中的“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多少人“行千里,致广大”,为了心中的诗与远方和那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来到梦中的重庆。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重庆,这是“网红”的魅力。但是重
因为传说中的“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多少人“行千里,致广大”,为了心中的诗与远方和那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来到梦中的重庆。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重庆,这是“网红”的魅力。但是重庆之美,不仅仅是山水风光之美,更是历史底蕴、文化与艺术内涵之美,正是这些东西,才是那些魔幻磁场的核心,向旅人发散着源源不断的吸引力,让他们心生向往,来重庆一探究竟。
历史景点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位于渝中区人民路学田湾,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建筑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以其非凡的建筑艺术蜚声中外。
湖广会馆
于重庆市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又名禹王庙。抗战时为军用203仓库,现为重庆市商业储运仓库。由于长期以来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大山门被拆毁,殿堂房舍毁坏严重。大殿坐北向南,原为歇山式屋顶,现已改为普通屋顶,抬梁式屋架。
磁器口古镇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接童家桥,北靠石井坡,距主城区3公里。磁器口古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马鞍山踞其中,左边金碧山,右边凤凰山,三山遥望。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形成天然良巷。
通远门
三千年巴渝文化,留存至今的历史文化遗迹有多少?对城墙文化而言,重庆古城九开八闭17座城门,历600年沧桑变迁,如今只剩下通远门和东水门两座。现在墙体被补修,还恢复了城墙上的箭垛,还通远门以冷兵器时代的特色。城墙顶上还有三座浮雕,叙述了三个与通远门相关的筑城、守城、攻城历史故事。
巴蔓子墓
俗称“将军坟”,坐落在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渝海大厦下方(上海一百旁的家具店负一楼)墓地为拱形石洞,面积约20平方米。墓由石条砌成六角形,棱高约1米。顶为圆形,以三合灰封砌。正面嵌青峡石碑,现存墓碑为民国初荣县但懋辛题,曰“东周巴将军蔓子之墓”。
钓鱼城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重庆市合川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300米。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传说有一巨神于此钓嘉陵江中之鱼,以解一方百姓饥馑,钓鱼城由此而得名。
大足石刻
位于中国直辖市重庆大足区境内,距重庆主城九区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巴蜀古文化中心
巴蜀古文化中心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到南岸区的主干道左侧一葫芦状浅谷中,占地4600平方米。其建筑古朴、典雅、别致,楼、台、馆、榭全部置于水面。所展示的人文景观,除民俗、建筑外,还反映了古文化、民间工艺和生产技术,自有一番特色。
建文峰
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南泉镇,山脚便是重庆著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南温泉与花溪河。建文峰景色宜人,植物资源丰富。建文峰海拔504米,是南泉镇的最高峰。建文峰闻名还因为那儿曾是解放重庆的主战场——“南泉之战”遗址,也是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
重庆言子文化
重庆话音系
渝语有19个声母,渝语在辅音方面另一大特点就是n和l不分,确切地说是重庆话中没有鼻音声母n。重庆人通常又把普通话中以/h/开头的字读成以/f/开头的。
渝方言只有6个单韵母,渝语中没有“ing”、“eng "这个两个后鼻音韵母。
重庆话特征
重庆话的部分汉字读音比普通话更接近中古汉语,比如见系不颚化, 保留歌韵等等。大多数重庆话读音和普通话不一样的字都是由于重庆话比普通话存古所致。
见系字和晓系字
古汉语中古见晓组的某些字,在今天普通话里已经读成了舌面音[j],[q],[x],但在重庆方言里仍然保留古音,读成舌根音[g]、[k]、[h]。
例如:
街 (gāi____阴平)
解手 (gǎi____上声)
介绍(gài____去声)
螃蟹(kǎi____上声)
鞋子(hái____阳平)
几间(gān____阴平)
等下(hà____去声)
项链(hàng____去声)
去 (kè/qè/qì/jì____去声)
叫(gào)花子
敲(kāo)门
睡觉(gào)觉(gao)
家(gā)婆
兮(hā,句尾语气词)
上述见系字,在今北京语音中实际上已经完全腭化了,即细音前的[k]、[kh]、[x]已经完全读成[諬][諬h][揶]了。在重庆方言中,这部分字还保留舌根音的读法,但有些字实际上是两读,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字视为文白异读。例如:在“上街”这个词组中,重庆方言一般读成[k]声母,但在“华尔街”这个词组中,重庆方言一般读成文读音[諬]声母。再如在“解手”这个词中,重庆方言一般读成[k]声母。
地方方言成语
[黑趋妈恐] 形容光线很暗,没有光亮的地方,还微微含有那么一点恐惧的心情在这儿;
[正南齐北] 形容很正式的深情,不开玩笑的一种较认真的表情;
[惊疯豁扯] 形容一惊一乍的非正常的亢奋吃惊反应;
[干精火旺] 形容人精瘦却很有精神,以上火的脾气;
[扯谎俩白] 形容撒谎不眨眼,不说真话;
[装疯迷窍] 和装疯卖傻意思相近;
[雷翻阵仗] 形容听到的很大分贝的响动,就像天上雷公打仗一样乱糟。
[清醒白醒] 形容完全是出于清醒状态的描述等....
[鬼眉日眼] 鬼头鬼脑,也可指机灵、聪明,多指某人的行为很奇怪,很怪异,稀里糊涂,不可理喻。有着浓郁的山城文化。而且形容得很恰如其分,十分准确。
重庆隐语
重庆话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日常琐事无所不涉。重庆言子的形式更是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展言子习惯上叫歇后语、半截话,实际就是隐语。前半句是譬语或引子,后半句是解语或注语,是说话人的真意所在。这种语言形式类似“诗经”和陕北民歌信天游常用的“比兴手法”。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只说出前半句,而将后半句隐去不表,听话人常会心领神会,十分默契,使语言交流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
例如:“瞎子戴眼境——多余的圈圈”,这是一个完整的言子儿。但生活中常这么说:“你也不怕麻烦。其实你做这些无用功完全是瞎子戴眼镜。”再如:“半天空挂口袋——装风(疯)”,生活中常说:“他这人神经得很,半天空挂口袋。”
饮食文化
渝派川菜
渝派川菜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大多起源于市民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口水鸡、干菜炖烧系列(多以干豇豆为主)、水煮肉片和水煮鱼为代表的水煮系列、辣子鸡、辣子田螺和辣子肥肠为代表的辣子系列、泉水鸡、烧鸡公、芋儿鸡和啤酒鸭为代表的干烧系列、泡椒鸡杂、泡椒鱿鱼和泡椒兔为代表的泡椒系列、干锅排骨和香辣虾为代表干锅系列等。
重庆火锅
麻辣火锅发源于重庆,大约是在清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毛肚火锅。重庆火锅历史悠久,从当年江北码头船工们自创的陶炉煮汤料烹制毛肚等无人问津的牛下水开始,到小贩们担着挑子沿街叫卖的“水八块”简易火锅,直至被宰房街马氏兄弟于民国十五年正式拉入饭店,逐渐成为主食。并历经了“抗战”、“文革”等历史时期的演变,经由“脸盆火锅”、“镶火锅”等品类的变进而逐渐形成历史。悠悠乎乎也历经百年,故而,成为山城的名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茶文化
重庆人饮茶之风俗,历史悠久。自古重庆城就有“城门多、寺庙多、茶馆多”之说。重庆的茶馆遍及城乡。坐茶馆吃茶,一直是士农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重庆的茶馆,就是多,山路多弯,停脚纳凉,一壶清茶真是再好不过了。重庆的茶馆,升斗小民也好,达官显贵也罢,常能在这巴掌大的方圆地齐聚一堂谈天说地,不论是街坊邻居又或是游人过客,一壶开水,几片青叶,就开始呼朋唤友恰似多年至交。
传统美术
綦江农民版画
农民版画是一种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画,再拓印而成的纯手工之作,作品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大都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
渝中区蜀绣
蜀绣最早见于西汉,由此可见已经是很富有历史的底蕴了,蜀绣是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说宝贝不宝贝。
梁平竹帘
梁平竹帘,竹帘画的一种。是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梁平竹帘的工艺制作历史已逾千年。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
梁平木版年画
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梁平"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一,是重庆市梁平县境内人民群众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种绘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民间音乐
石柱土家啰儿调
石柱土家啰儿调起源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它是流传于渝东南本土汉族和土家族的啰儿调山歌,因山歌唱词中有“啰儿”而得名。
巴南区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是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汉族山歌歌种,在春播的插秧时节和金秋水稻的收割季节,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广阔的田野上,人民会边劳动边唱起巴渝山歌。
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巴蜀地区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汉族民间歌唱形式。
接龙吹打
接龙吹打乐是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汉族民间器乐乐种,至迟在明代末年就已正式形成。经过四百多年的传衍,接龙吹打有了很大发挥发展。接龙民间吹打乐被誉为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
万盛经开区金桥吹打
金桥吹打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属于吹打乐种。金桥吹打有音域宽、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穿透力强等特点。特别是“马风声”派,风格尤其突出。
黔江区南溪号子
南溪号子流行于重庆市黔江区,渊源要追溯到唐朝,它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与薅草锣鼓近似。
梁平癞子锣鼓
在梁平,前人有"蜀人朝山,锣鼓喧天"之说。历年来,梁山癞子锣鼓与当地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每逢节日盛会、婚丧嫁娶等,人们总爱用梁山锣鼓来渲染气氛。
民间舞蹈
铜梁龙舞
铜梁龙舞是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区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汉族民俗舞蹈艺术形式,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铜梁龙舞兴起于明,鼎盛于清,誉于当今。既是舞,又是体操又是杂技。
彭水高台狮舞
高台狮舞是彭水民间独具特色的体育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艺术,搭台上架的高台狮舞多用于重大节庆和比赛。最重要、最好看的是空中表演,用小方桌搭台,最少7张,大多一二十张,能达两三层楼房高。
玩牛
通过农时节令和喜庆场面,表达人们对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愿望,玩牛民间舞蹈习俗就应运而生。玩牛一般需要七八个人配合,一人扮演手持道具的放牛大哥,另外两人在牛道具内扮演牛身,其他四人为锣鼓手。
土家族摆手舞
传统舞蹈。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等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摆手舞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
传统技艺
荣昌折扇
荣昌折扇荣昌折扇,别名聚头扇,撤扇、折骨扇,源于宋朝,明朝永乐年间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大兴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与苏、杭齐名的中国三大名折扇之一。
荣昌陶器制作技艺
荣昌陶器是荣昌区安富镇一带民众以鸦屿山陶泥烧制的器皿。荣昌制陶业于宋代兴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荣昌安富生产的陶器包括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四个大类800余个品种。
荣昌夏布织造技艺
夏布织造技艺是重庆市荣昌区的汉族传统织造技艺。苎麻纤维与棉花纤维相比较无法用现代化纺织机械加工,只能靠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现手工夏布仅在重庆、江西、四川等范围内少数地域有产。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土家族的古老建筑形式,飞檐翘角,穿斗钩心,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民俗价值。主要分布在重庆市辖区和湖南湖北省境内。
重庆漆器髹饰技艺
重庆漆器是我国四大漆器之一。该技艺在继承我国传统漆艺工艺的基础上,以研磨彩绘、金银粉分光罩漆、彩色蛋壳镶嵌、夹纻胎、堆漆塑像等极富地方特色的工艺著称,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工漆艺工艺品。
永川豆豉酿制技艺
永川豆豉,是重庆市的著名特产,永川豆豉起源于永川家庭作坊,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永川豆豉富含蛋白质和人体所需氨基酸,香气浓郁,滋味鲜美,即可用于烹饪,也可代菜佐餐。
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涪陵榨菜制作技艺是涪陵区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涪陵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涪陵祖祖辈辈老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创造出了这一奇特的传统饮食。
民间文学
酉阳古歌
酉阳古歌是巫傩师在祭祖崇拜、祈求丰产、驱邪还愿等活动中吟诵或唱诵的文辞。流传于地处湘鄂渝黔交界处的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南方古文化在武陵山区延续和衍变的产物。
南岸区广阳镇民间故事
“广阳民间故事”是广阳镇广泛流行传播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总称。广阳民间故事讲述在当地蔚然成风。从故事内容看,有神话传说、地方风物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生活故事及笑话等,种类繁多。
九龙坡区走马镇民间故事
走马镇民间故事流传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它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应与之同步发展,其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民俗
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
大足区宝顶架香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流传于重庆市大足区,始于南宋,由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衍生而来。宝顶架香庙会是大足石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高度结合而绽放的一朵奇葩。
丰都庙会
丰都庙会是流行于丰都县一带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鬼城庙会由来已久,早从明朝开始,就已经有了丰都庙会的存在。旧时,每至宇主神的诞辰,都会举行庙会,成为当地人日常经济交往重要形式。
戏剧曲艺
梁山灯戏
梁山灯戏是长期流传于四川省川东地区的汉族曲艺形式,因其起源于四川省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所以称之为“梁山灯戏”。
万州区金钱板
金钱板这种汉族说唱艺术大概发源于300多年前的成渝两地,后逐渐流传于西南地区。表演者手持长约一尺、宽约一寸的三块楠竹板进行表演。其中两块还嵌有铜钱或其它金属片,表演时竹板互击,能发出金属声音。
大美重庆,美得并不仅仅是风景,转发让你的朋友们也见识见识一下重庆的文化底蕴吧!
主编:陶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