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
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相比,哪个更好?听说东京大学是亚洲第一,香港大学第三,但我要说国立大学更好,因为我儿子儿媳拿全额奖学金,在国立完成硕博研究生学业的,为报答又
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相比,哪个更好?
听说东京大学是亚洲第一,香港大学第三,但我要说国立大学更好,因为我儿子儿媳拿全额奖学金,在国立完成硕博研究生学业的,为报答又返回母校当助教了。
别的学校与我家没关系,国立我要感谢的为我培养了俩位天才科学家。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毕业回国就业前景如何?
看你所学专业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本题目我方邀请到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同学进行解答,该同学毕业后已经拿到了已经顺利得到了全球第三大内存芯片集团,是美国500强企业之一Micron新加坡分部的offer。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且听我慢慢道来。
为什么要去新加坡求学
留学曾经对我来说总感觉是一个和我完全没有关系的词,几十万近百万的花费完全令人望而却步。直到本科大三的时候,偶然了解到了新加坡这边的留学情况,相对较低的留学费用,较短的时间,以及更容易留在海外工作的机会,才萌生了到新加坡留学的想法。
新加坡:交通小而通畅,没有春夏秋冬
先说说新加坡的总体观感。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小的城市,利用公共交通跨越狮城主岛,东西方向大约会需要用两个小时,南北方向需要一个小时。这也导致人们之间的圈子是比较小,在你新认识一个也在这边留学的朋友时,说不定十天半月后你就会发现他和你原来的某个朋友也认识,也或许他们关系比你们都熟。
不过这么小的地方,交通居然一般都很通畅,除了地铁(SMRT)一言不合就隔三岔五出点小毛病之外,题主完全就没遇到过堵车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坡县政府对车辆控制比较严格,想要开车不仅需要掏车钱油费,在挑选爱车之前的拥车证也得要花一笔不菲的费用(比车贵都有可能),另一方面是这因为这边大家开车都比较平和,出门一天也未必能听见一声鸣笛,更不会有国内那样稍微开得不顺畅就疯狂鸣笛,看见一丝空隙就想要变道挤进去最终导致一团乱麻的情况。
然而这么新加坡的气候可就完全不像交通这么的平和了。除了经度几乎与四川成都相同,和国内完全没有时差之外,北纬一度的位置,完完全全的毗邻赤道,导致坡县常年温度30度上下,根本没有春夏秋冬之分,只剩下了雨季旱季之别。
从年底11月开始,新加坡进入雨季,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场或大或小的雨,而且有几周的下雨时间总是在下午四五点,五六点,一不小心就会因为一场大雨导致十分钟路程外的NUS可望而不可及。一直到3月份过了雨季降雨才会有所减少。
可是,借教题主数字集成电路的意大利老师的话来说,新加坡实际上不是真的热,而是真的冷。这小破县几乎所有室内的空调都足以让你感受到冬天般的寒冷,尤其是在你从热到融化的室外突然进入冷到冰冻的室内的时候。(题主严肃怀疑他们local都是没有温度感知能力的新物种。)
另外再聊聊新加坡日常情况下吃饭的情况。坡县里日常吃饭的地方是各处的食阁(food court),但是各个食阁几乎没有区别的窗口真真切切地会让每一顿饭吃什么这个人生难题变得很无解。从学校到公司,都不用真正进食阁去看也能大概猜到里面会有一些什么东西吃,实在是让人悲伤。杂菜饭,鸡饭,印度菜,韩国菜,炸鸡,粿条……
另外这边的消费比起国内来要贵上不少,食阁吃一顿饭大概在五新币左右(25元人民币),大家出去聚餐普通水平大概30,吃好一点的比如海底捞珍宝之类大概70,所以在这边待一段时间习惯之后,回国吃饭把软妹币换算成新币开始,就会感觉国内吃得巨便宜巨划算看着什么都想要点了。接来下,切入正题!
我的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生活
新加坡大概说了之后再来说说正题的NUS(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全球排名极高的一所高校,常年处于亚洲第一的位置,全球排名也在十几二十名的水平。校园设施非常之齐全,图书馆可供自习的位置充足,健身房游泳池篮球场网球场各种场应有尽有。
众多图书馆 (Central Library, Chinese Library, YIH, Utown, etc.)是国大非常好的一个资源,而且安全性真不是一般的高,大家的钱包手机笔记本什么都敢留在图书馆,出去吃饭上课放松休闲之后回来也完全是原样不动的放在那里。我有一次把课程的两份材料落在图书馆,各处翻找了三五天之后才想起来不如去之前坐的位置查看,发现他们还翻开在题主之前看的那一页躺在桌上。图书馆入口处设有提供给学习间隙放松的休息间和零食饮料自动贩卖柜以及免费的冷热水饮水机,自习区还专门设有小组讨论需要用的房间和提供给个人打电话用的小隔间。
Utown(University Town)是国大的另外一个极好的去处。虽然Utown的宿舍除了各位博士大佬之外,是比较难在入学前就申请到的资源,但也不妨碍住在校外的各位同学到Utown的各个自习室自习区去学习和去Utown中心的大草地上娱乐玩耍。此外,Utown的两个食堂的体验也超出普通水平,绝对值得在周末从图书馆看了一天的书出来之后去饱餐一顿。
两个除了日常上课常去的地方说完之后,稍详细的聊一下NUS工学院这边的情况。Engineering是NUS的非常大的一个院,EA和E1-E5几栋教学楼以及无数个LT还有上上下下的楼梯过道对于萌新来说简直就是上课的第一道考验,曾听过无数个人抱怨Engineering这边简直就是个迷宫,路都找不到。
工学院坐落在NUS西侧,从隔壁的School of Design & Environment出去穿过Clementi Woods就有许多住处全程大概十五分钟左右的步行路程。包括曾经的题主在内的很多工学院和商学院小伙伴也都住在这边的各个小区里,然而,近归近,租房价格也确实是要比坡县的其他绝大多数地方租房要贵上不少的。
工学院的EE是一个巨大的专业,题主的specialization是Nanoelectronics,所以选课几乎不会成为什么问题,毕竟全专业的同学几乎就没有人想要选修这个方向的课程(又苦又难还赶不上CE和CS的就业)。然而想要修Computer Engineering小方向的同学可就惨了,选课的时候简直是拼网速拼到吐血。顺带吐槽一下这边的选课,每次选课真的是要死不活,开放的那个时间点只要手速稍微慢些就会被卡在登录界面无限转圈,转到天昏地老。
不过倒也不用担心,只要是你想修的specialization的课程,是完全可以在之后到工学院里递交纸质申请加入的。(选修其他方向和跨学院的课程也是需要递交纸质申请的。)至于上课,工学院的graduate level(5系—硕士生和6系—博士生)课程大都安排在晚上六点到九点,因为还有不少已经在工作的来读part time的同学。所以大家如果想要节约一些住宿费,完全可以租住在离学校稍远一些的地方,反正平时白天都可以直接待在图书馆,也不用担心住处远了每天都得起的太早(当然这只是graduate的课程的情况)。
PS:EE硕士方向要求是学生修够等同于十门课的学分且学分均分达到3.0(B-)就能够毕业,所以大家如果每学期修够五门课的同等学分就能够在两学期的时间毕业。由于这边的学费不是按课程数交,而是按学期交(每学期一万八新币),甚至现在政府不再提供给Service Bond能够减免一半的学费,所以也没有一学期一万刀这样的待遇了,留学学费也自然就更贵了。
学习说完,简单介绍下就业,新加坡的就业条件算是普通水准,不像欧洲很多国家那样,几乎很难有人能够留下来,也不像美国等国那样幅员辽阔,有足够多到数不清的公司可供选择。
NUS这边会有专门注重career的部门组织centre for Future-ready Graduates,能提供简历制作职业发展等等的咨询和建议,据去过的同学说,还是很好很不错的。另外也会有学校也有career festival,大体来说差不多相当于国内的校内招聘日。
所以,总的来说,新加坡NUS的留学机会、发展和体验都是非常之好的,现在毕业之后在这边的工作也很不错,每个月的日常花费(吃喝住行再买点日常的衣服游戏什么的)就算稍微浪一丁点也在2000左右,而毕业生在这边的起薪大概会有三千(约15000人民币)以上应该(EP要求涨到了3600今年)。所以大家的基本生活还是很不错的,虽然玩的不像国内这么多,但是日常出去逛个街聚个餐什么还是不错的,玩完也还能有一定的余钱。
总体来说,对于应届生来说,生活压力其实比国内一线城市要小很多,以留学的就业的角度而言,完全划得来。我毕业后,已经顺利得到了全球第三大内存芯片集团,是美国500强企业之一Micron新加坡分部的offer,祝自己工作一切顺利。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哪个实力更強?
我觉得还是墨尔本大学,首先墨尔本大学是澳大利亚八大名校之一。其次我觉得墨尔本大学在世界名校排名靠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是什么鬼,所以我觉得还是墨尔本大学比较好。如果以后机会去留学的话,我本人会选择墨尔本大学,不要问我为什么,就是觉得墨尔本大学比较好。另外墨尔本大学在南半球知名的学术重点大学,我也向往墨尔本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实力堪比我国哪个大学?
这话问的,你倒是说说哈佛耶鲁堪比我国哪所大学?牛津剑桥堪比我国哪所大学?作为NUS的老校友,倒不是我盲目吹捧母校。NUS很多年以前就超越日本东京大学,坐上了亚洲第一的宝座,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很多专业上。这里NUS就是指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拿我的专业来说吧,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2018年最新排名,NUS的SOC计算机系排名全世界第10,前9里六所美国的,三所欧洲的。我国的北大排17,清华排20。至于综合排名另一个回答已经提到了,也是亚洲第一,压倒北大和清华。
当然这只是量化的评价和排名,其结果根据参数设置和权重不同是可以不同的。就好比武书连的大学排名里,浙大(也是我半个母校)永远靠前。那就谈谈个人感受吧。
首先从国际化程度上来说,NUS就甩掉国内所有大学一条街去了。二十多年前我们在浙大某会议室里观看NUS宣传片的时候都震住了,倒不是人家拍多么多么的好,而是全片英文,我们这些高考还算尖子的都听不懂。后来去那边花半年时间拼命补,才算有了听得懂人家讲课的语言能力。我们大学有的是海归或者外籍华人教授,人家直接从世界各地招教授,印度的德国的瑞士的,很多是各学科大拿的弟子。讲的课也是与时俱进,业内出现什么就开什么课。比如九十年代末兴起了电子商务,SOC马上开出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生命科学也是后来新开辟的系,政府和学校大力扶持,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批从事生命科学的人才。香港的大学可能当年是中国地区最国际化的,因为也用英文教学研究,港大等一度与NUS也不相上下,但由于种种原因吧,后来就掉队了。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最近国内教育部刚叫停一批,但在NUS,早在二十年前就搞起了本科生海外交换生计划,后来跟国际名校合作建立双学位等,比如我们系的SMA,就是跟MIT合作的远程授课双学位。
再来说环境,NUS是国外开放式大学校园的代表,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没有站岗的!沿着西海岸路、金文泰路和阿逸拉惹快速路(AYE),到处可以进校园逛去,坐公交车的话96路、151路和74路都可以到,虽然阔别十年了,依旧可以如数家珍。学校的运动场地也是开放的,谁都可以来踢球、打球、慢跑健身,室内场地要预订的除外。NUS的图书馆馆藏丰富,当年互联网不兴盛的时候日本人都要找人到国大的医学图书馆找文献然后传真回去,我就做过一阵子这样的兼职。中文图书馆因为没有意识形态及历史的束缚,从古至今,两岸三地的中文文献非常的多,很多在内地“被消失”的文学作品也能读到,陪伴了我们很长的日子。NUS的餐厅除了一个教工俱乐部,其余都是分布在各个系让老师学生同一屋檐下吃饭,以补贴价提供各色食物,鸡饭、砂锅、面条、印度饭、马来饭、日料等应有尽有。NUS没有强行要求住校,但住宿条件不错,最次是双人间,好的单人间,还可以配空调。可惜最早的一些宿舍拆了造更大的了,那些红砖小楼原本是很有味道的。
最后说人吧。我在NUS呆了近13年,其中半年英语、4年本科、2年硕士、3年半教课、2年半做研究,后两段顺便读了个博士,也是为了完成奖学金里的服务期要求。这中间有遇到难搞的或古怪的老师,也被刁难过,但更多遇到的是善良的、友好的、上进的、简单的人。这里的老师讲课基本上都非常认真,不会敷衍学生。不说那些走讲课路线的老师,就算是研究型教授也会很仔细的备课、与时俱进的准备讲义,上学校的在线系统去给学生答疑解惑。我前后帮很多教授上课,大一到大四的都有,他们也不会跟你摆谱,考试一完会穿个背心跟你一起通宵批几百份考卷,最后坐下来一起讨论学分如何微调。虽然他们也要申请课题,搞项目,但在教学这块让你感觉是敬业的,是与学生互相尊重的。学校的行政人员也不是冷冰冰的,而是乐呵呵的各司其职。我那时候喜欢掺和杂事儿,曾经帮着张罗毕业典礼,领一帮教授上台还帮着递学位证书,曾经跟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人员一起琢磨怎么解决部分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帮校友会打杂组织活动什么的。总的一句话,因为没有精神和思想上的包袱,没有行政化的官僚风气,比较单纯的环境里,大多数人可以做到开放、专注和敬业,就让人感觉比较自在。
回国后也接触了一些国内的大学,名字就不提了,也有同学在清华什么的教职给我讲他们的经历,听到的和亲身经历的都让我感觉很多方面令人叹息,很多问题不是靠硬件设施改善、大力引进人才、各种项目扶持,就可以迎刃而解的。只能说走着看吧。。。
QS亚洲排名,清华大学第三,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何重回第一?
都是所谓的“国际化”闹的,中日韩的大学在这种排名里都是吃亏的。我们具体来说。
对于大学排名这种东西,既不要盲从,也不要盲目喷,他们怎么排的,也不要凭感觉去想,我们直接看看QS的大学排名标准,这都是随榜附带的。
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里面,新加坡国立大学排名第11,清华大学排名第17,两者的总得分分别为:
新加坡国立-92
清华大学-87.2
按照QS给出的排名标准,总分一共由6项组成,分别是——学术声誉,雇主声誉,教授学生比,国际教授数量,国际学生数量,平均每名教授的论文被引用次数。
而这6项,新加坡国立和清华大学的得分分别是:
学术声誉——新加坡国立(99.8),清华(97)
雇主声誉——新加坡国立(99.1),清华(99.4)
教授学生比——新加坡国立(91.8),清华(91.5)
国际教授数量——新加坡国立(100),清华(60.6)
国际学生数量——新加坡国立(80.7),清华(29.2)
平均每名教授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新加坡国立(72.8),清华(77.4)
前三项都是差不多的,平均教授的被引用数,清华是占优的,但是在国际教授和学生数量上,清华吃了大亏,是被新加坡国立远远落在了后面。
当然了,应该说QS给这两项的排名比重不是很高,低于平均标准,不然清华的总分就不会只是被拉下5分了。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只考虑另外另外四项,可以说清华已经超过了新加坡国立。
尤其是雇主声誉这一项,我觉得实际上是更多的头条用户关心的点上,就是在雇主这对于学生的印象,这也是绝大多数本科生和硕士生最关心的点,清华已经超过了新加坡国立,我觉得没问题,
实话说,不读博士,那些什么学术声望之类的,几乎不会惠及到学生。根本没有太多思考的必要。
清华其实已经完全不在新加坡国立之下了。吃亏就吃亏在国际化的水平上了。
虽然最近几年国内的大学已经在大力引入留学生了,但是国际学生和教授从绝对数量上说,依旧比新加坡这种地方少太多。
其实不只是清华,我们看看QS给那些日本的名牌大学这方面多少分。
东京大学——国际教授12.3,国际学生25.5
京都大学——国际教授17.4,国际学生18.2
还有韩国:
首尔国立——国际教授22.1,国际学生14
KAIST——国际教授26.4,国际学生9.8
其实在QS的排名里,中日韩的大学都是吃了这方面很大的亏,中日韩三国,人口比较多,有自己的主体民族,而且国内的各种产业也比较完善,不是那种严重依赖国际贸易的弹丸之地,所以学校对于国际教授和学生的引入,不是很强。
这方面上,新加坡和香港的学校,就有天然的优势。除了新加坡国立,还有:
南洋理工——国际教授95,国际学生100
港大——国际教授100,国际学生99.4
港科大——国际教授100,国际学生87.9
港中文——国际教授100,国际学生91.2
这是新加坡和香港的地区优势造成的。
当然了,这不是说他们只靠这一点,但是他们是靠这点在竞争中脱引而出的,这项上的优势自然就变得很重要了。
另外说点私货,就是我现在还是坚持认为东京大学是亚洲第一大学,人家在政商界出产的人才,自己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在那里摆着。
另外还有一点要进一步说的是,北京大学在雇主声誉方面世界排名第10,全亚洲第一。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郑永年教授说国人越来越认钱不认人了。您是怎么认为的?
国与国、企业与企业、往来就是利益"钱"的往来。俗话说得好财米的夫妻,酒肉的朋友,腰中无钱是病人。他新加坡人难道不是一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