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摄影
你是怎么理解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有没有一直很喜欢的摄影家的作品?曾看过美国年青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埃里克.约翰逊的摄作,看似荒诞却不得不让人折服的画面,让我真正理解了超现实
你是怎么理解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有没有一直很喜欢的摄影家的作品?
曾看过美国年青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埃里克.约翰逊的摄作,看似荒诞却不得不让人折服的画面,让我真正理解了超现实主义摄影泰斗雷.曼所言的:“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幻梦。但是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直很喜欢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的作品,因为我更偏爱通过具有穿透力的影像,展示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真相,从而传递对世界的情绪和思考,对人们的关心和关切的记实摄影,以及记实摄影大师。
国内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为何不多?
还是文化和认知差异吧,现在全民娱乐的时代!一个小鲜肉动不动一条微博评论点赞几万几十万的,一个奉献一生的艺术家 根本没人关注。还谈什么超现实摄影,我觉得这个现象都已经超现实了。
既然是娱乐时代,那肯定什么私房啦 糖水啦 小清新啦 这类片子受欢迎嘛,大家不想换么多心思去管什么内涵,娱乐为主!这类片子娱乐性强、加上网络环境也就是这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人的性格本就是从众的,不说全部吧 排出一小部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审美的,剩下来的也是占大多数呀。
这一小部分还要分成若干分枝,抽象 超现实 后现代 写实 各种各种,根本就是沧海一栗,哪能起到影响大环境的作用!只是必须有这样的存在,就好像我们生活里的希望一样、渺茫又不可缺少,他们执着的追起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是值得敬佩的!
但是艺术家也要吃饭嘛,有那种无视一切 狂热追求自己理想的,不过往往成功的也很少。不少艺术家为了生活,可能也不得不放弃或者转型,那还剩下多少能坚持的? 坚持下的人里面,它们又有多少能跟上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在网络上宣传 让大家都能看到它们的作品?所以肯定就很少啦,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国内这类作品很少。
还有个就是接受的简易程度,超现实摄影往往那画面咋看没有章法、但其实里面饱含情绪跟美学知识,对于没有摄影和审美基础的人来说,可能看不懂是什么,你需要慢慢欣赏感受、带入自己的情绪、这就很难让人一眼就快速的接受它。而那些娱乐类的东西,第一眼就看见一个皮肤白嫩 五官精致 身材窈窕的人,这对于大众来说不需要什么基础吧,就是觉得好看,不过久了就会觉得空洞(在快时代 也不会有多少人耐心的看很久)。
所以一个文化差异、一个自身特性,注定了它不可能快速的大范围的被接受认可! 但它其实也根本不在意谁认可.....懂的人自然会懂 这就是它表达的东西。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éalisme)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受柏格森直觉论尤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鼓动,经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达达主义实践活动的铺垫,形成“把梦和现实这两种表面看来十分矛盾的状态融合为一种绝对的现实,即超现实”的文学艺术运动。
1919年,安德烈·布勒东(Andre Breton,1896–1966)和菲利普·苏波(Philippe Soupault)合作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文学的预演,1924年布勒东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标志着超现实主义文学(Surrealism literature)运动的兴起。
超现实主义起先聚焦在法国的文学,后来迅速蔓延到雕塑、绘画、建筑、电影等诸多领域并波及全世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旨在“改造世界,改变生活,重建人类理解力”,突出人的无意识即潜意识能力,把梦幻和联想构成超现实主义的全部素材,创造出摆脱任何美学或伦理成见的艺术形象。
超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不受任何主题、立意、事实、逻辑的约束,信手拈来,词语随意组合拼凑,产生无法预见的含义。
超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创作同样是自由联想,技法五花八门,表现如梦一般荒诞不经的无意识画面。
许多巴黎超现实主义者以前就是达达主义者。
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 ,1891—1976 )是德裔法国画家,雕塑家,画家,诗人。他是一个多产的艺术家,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的主导者。他技法全面:拼贴、摩擦、拓印和刮擦表现手法多样,致力于表现神秘梦幻的世界。以下是他的代表作品:
《普勒阿德斯七仙女Pleiads》1920⬇️《2个孩子被夜莺胁迫2 children menaced by a nightingale》 , 1924⬇️
曼雷 (Man Ray,1890-1976),达达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先锋摄影家,诗人,画家,雕塑家,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品:
《昨天,今天 ,明天Yesterday , Today , Tomorrow 》 1924⬇️《未知unknown》⬇️
弗朗西斯·皮卡比亚 (Francis Picabia,1879-1953 )是一位法国先锋派画家,后印象派和点彩派诗人,印刷师的皮卡比亚曾成为与立体主义相关的画家。他喜欢GNLY摘要平面组成的丰富的对比色彩。他是美国和法国早期达达主义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后来他与超现实主义短暂地联系在一起。但很快就会放弃对这一艺术机构的支持。他的作品选:
《悬殊Disparity》,1929⬇️
《双子座Geminis》1936⬇️
《两个带罂粟的女人Two Women with Poppies》1944⬇️
让·阿普(Jaen Arp,1887-1966)让·阿尔普或Hans Arp,德裔法国雕塑家、画家、诗人。其他媒体如拼贴等。讲德语,他称自己是阿山抽象艺术家,当他讲法语时他称自己为“姬恩”。作品选:《无题》⬇️
拼贴⬇️
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夜曲Nocturne》1940⬇️《公鸡Le coq》⬇️
雷内·马格利特 (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1967)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作品:《洛杉矶疯狂的贵族(庄严的妄想)》青铜 La Folie des Grandeurs ( Delusions of Grandeur )1967 bronze⬇️《胜利La victoire》1939⬇️
《
尝试不可能的事attempting the impossible ,》1928⬇️《深海Deep waters》1941⬇️
《空白的签名The blank signature》⬇️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1904-1989)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级人物。与毕加索,马蒂斯并列为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画家。代表作品:
《永恒的记忆》1931⬇️
《水煮豆子的软结构(内战前兆)Soft Construction with Boiled Beans ( Premonition of Civil War ) 》, 1936⬇️
《颅骨Skull》1952⬇️《十字架上的圣约翰基督Christ of Saint John of the Cross 》 1951⬇️
其他重要人物还包括: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德尔沃(Paul Delvaux,1897-1994),安德烈·马森(Andre Masson,1896-1987),坦基(Yves Tanguy,1900-55),皮埃尔罗伊(Pierre Roy,1880-1950)和毛瑞兹·埃舍尔Maurits Escher 1898-1972),以及特里斯坦·查拉(1896年至1963年),电影制作者路易斯·布努(1900年至1983年), 贾科梅蒂(1901-1966),罗伯特·马塔(1911年-2002年),罗德·赖斯代尔(1912 -81)和汉斯·贝尔默(Hans Bellmer,1902-75)。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Giacometti Alberto,1901~1966),瑞士超现在主义雕塑家,画家。代表作品有:《艺术家母亲》1950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石膏涂层构成》12,.91 x 6.29 x 5.55 1927-1928⬇️
《威尼斯女皇Woman of Venice ll》1956⬇️
怎么理解毕加索超现实主义的画作?
毕加索的绘画主要是通过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创作心理。
西方人也未必看的懂毕加索,但是他的画在全球各大拍场中都能拍出天价。怎么解读他的超现实主义呢?
首先,他是抽象主义的代表,所谓抽象,就是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基于理性的认知之后,就色彩、结构、布局进行分解和意识化重构,达到一种能识别的抽象效果。就好比中国画的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中的最高境界。看山是山,却又不是你看到的山,是经过作者内心重塑与创造的带有个人情感宣泄的物象。
其次,他的本真体现。他不拘泥于一般抽象注意的呈现,而是始终保持童真与顽劣,用不常规的构成打破人们制定的各种条条框框。说白了,我就是要画的不一样,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画不就是图个痛快吗?他甚至不考虑市场和买主的眼光,就是要通过奇特和混乱来表达自我的认知,来表达自己的迷茫、痛苦和冲动,所以人们对他的作品的看不懂或者过分解读都是对他作品的一种偏颇。画,是他的本心,而本心,只有他自己知道。
可能你问毕加索本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超现实主义的意义,他可能摆摆手耸耸肩,说:随手画画而已
有哪些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
艺术贵在创新。
发端于十四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方绘画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古典写实主义为主流的西方绘画已经达到了后人无可逾越的巅峰。西方艺术家们穷尽智慧探究新的绘画艺术途径和模式,超现实主义绘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与古典写实主义绘画迴然不同,超现实主义引用拼贴方法,在绘画中植入大胆丰富的想象和魔幻怪诞般的图景,令人耳目一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人们不断变化着的审美需求和对艺术创新的渴望,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当今西方最受欢迎的绘画艺术流派。
超现实主义问世一百多年来,涌现出众多大师级的艺术家。马格利特、米罗、卢梭、恩斯特、达利、贾科梅蒂、弗里达·卡洛、毕加索等都是在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上做出贡献有较大影响的画家。这其中的达利,更是一位成就突出的集大成者。
达利(1904一1989),和马蒂斯、毕加索齐名的西班牙画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同时是最有影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
达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超现实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他把古典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印象派对光和色彩的运用和抽象派的想象几乎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以“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卓而不凡的艺术表现力,惊世骇俗的艺术创造力”给人以“亲切的感觉、无限的联想、别致的好奇、智慧的思考和美的享受”。卡利被誉为“绘画雕塑界的魔幻大师”
如何看待中国式摄影?
所谓的“中国式摄影”,是指很多普通爱好者拿着昂贵的器材,几十人甚至几百人扎堆在一起,日复一日地拍摄多年前大师们已经获得成功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风光和民俗人文题材。
大可不必对“中国式摄影”有偏见,你要明白,“中国式摄影”的本质,其实与摄影艺术无关。
中国的摄影爱好者,其本质是“旅游人群”。这些年,人民生活富足了,手头宽裕了,精神文明上有追求。摄影作为爱好来说,既陶冶情操,又活动身体,还能开阔眼界,呼吸新鲜空气,还能拓展社交,结交新的朋友,确实要比打麻将健康多了。这本是一件好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摄影让大家找到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又可以尽可能地接近艺术。普通人不是艺术家,大众欣赏艺术的方式很简单直接,只要是美的,只要能获得瞬间的感动,就是艺术的具体体现。
相机作为消费电子产品,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国产手机厂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巨大需求,纷纷以拍照作为突破点,推出的产品越来越强大。拍出好看的照片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突然变成了越来越简单的事情。消费者的需求,已经悄悄从“欣赏美丽的照片”,转变成“自己生产出美丽的照片”。
旅游成本的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去欣赏世界美丽的风景。旅游与拍摄完美地找到了结合点,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了最佳的摄影平台。在这种大形势下,催生了很多“职业人文景观”,曾经誉为国内最美的各处风景,已经变成众所周知的外拍基地。一些当地人也专职成为了专业的摆拍模特。坝上、霞浦、漓江……我们看到成千上万的雷同的照片。每一个拍出合格照片的人都迫不及待地发到论坛、朋友圈,还要标注出地点。
仔细想想,这只不过是把过去与石碑、建筑、大树合影的到此一游照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到此一游而已。拍照的人获得了满足感、旅游链条挣了钱、厂商卖了设备、地方政府GDP得到增长,社会文化生活有所进步,又有什么不好呢?
摄影是一种活动,活动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对于摄影职业工作者来说,摄影产生价值的是创意和照片的内涵;对于绝大部分业余爱好者来说,参与活动之中,就是最大的价值。
只要高兴就好。
摄影是艺术吗?
先放结论结论:摄影当然是艺术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艺术。
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百度百科
在摄影术出现初期,摄影被绘画界绝大部分的人看不起,认为这只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把戏。而且那个时候的摄影都是在模仿绘画的画面,自然而然的摄影的地位也就在绘画之下了。
到后来人们开始进行摄影艺术创新,而不是一味的模仿绘画,从这时候开始,摄影就开始飞速发展。以其的及时性以及真实性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回到问题本身。摄影是艺术吗?摄影当然是艺术,还是一项高雅的艺术。为什么说是雅,因为雅是被大众所能接受的,俗才是小众的,这一观念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搞反。但是为什么题主会有这样的疑问呢?问题就出在这个“雅”上。摄影的门槛实在太低了,自称摄影师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也知道,一旦人多了,鱼龙混杂的人也就多了。这就导致了在外人看来摄影的艺术成分越来越少了。
我们要明确两个名词:摄影和拍照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名词。前者叫做摄影艺术,后者叫做大众审美。拍照包括绝大部分的现代人所谓的“摄影”。艺术和大众审美中间还差着一个“观念摄影”。只有突破了观念摄影才能从大众审美进步到摄影艺术。像那些什么糖水片、老法师拍的花以及绝大部分的商业片、风光片都是大众审美,并不具备艺术这一特质。所以题主不用疑惑,摄影就是艺术,不是艺术的是拍照。
手机摄影可以媲美单反摄影吗?
首先,摄影就是摄影,手机是一种摄影工具,单反相机也是一种摄影工具,从最终呈现的画面来看,优秀的摄影师用什么都可以拍摄出不错的让人喜欢的影像,只是单反相机在成像质量上大幅领先手机摄像头,但是手机摄像头进步很快,最关键的是操作方便,机动性更高,各有优势。
目前,很多手机都在宣传可以媲美单反,但是实际上要达到单反相机的画质水准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图像传感器的大小相差甚远,从根本上讲,传感器越大,成像质量越好,摄影圈有句名言:底大一级压死人,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没有概念,我简单举例一下,现在的全画幅相机传感器面积和原先我们用的正常胶卷大小一样,是36 x24mm,但是手机摄像头的传感器比小拇指甲盖还要小很多很多,差距巨大,因此,在成像质量上,根本不是一个级别,所以,这根本没有可比性。
不过手机摄影进步要比单反进步快,软件算法越来越厉害,可以将手机摄像头在物理上很难达到的东西通过软件来解决,比如背景虚化,现在很多手机都有背景虚化模式,能够模拟大光圈效果,这就是算法的帮忙,随着算法的提升,实际拍摄中的BUG越来越少,逐渐的,也可以模拟单反相机配合大光圈镜头的效果,但是两个在根本上是有区别的,不过我们最终看的是照片,过程不一定很重要,所以,手机发展到现在还是很让人高兴的。
还有一个方面,手机的机动性很高,随时都能拍照,但是手机并不能更换很多镜头,这是暂时无法弥补的问题,所以,在画质方面,手机无法媲美单反,但是在灵活性上,手机还有机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