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开拓神秘岛汉化版口袋汉化

汉化才能一步登天?为何少数民族汉化的规模要远远大于汉人胡化?汉化?个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对不恰当,有点制造种族主义的味道。应该说是学习吸收先进文明。汉文化成熟早。一直都很先

汉化才能一步登天?为何少数民族汉化的规模要远远大于汉人胡化?

汉化?个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对不恰当,有点制造种族主义的味道。应该说是学习吸收先进文明。汉文化成熟早。一直都很先进。汉文化不能说是汉族的独特文化,严谨的说法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说什么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藏族等等。这种说法是近代引进西方的种族主义的说法。分民族的初衷就是西方殖民者为了分化殖民地区,使他们不能拧成一股绳来反抗他们的殖民(典型的日本殖民台湾时,把台湾人分为外来人和本地人,让他们分开居住。就是为了更好的殖民台湾)。我们过去是这样讲,认同我文化者皆我族类。只会称秦人,唐人,宋人,明人,清人。族类更多的是文化认同一致的人。人与族,区分非常清晰。只是近代太落后了,近代百年耻辱导致我们一段时间失去了自信心,抛弃了自己的文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文化严重断层。在那个饱受侮辱的年代,我们养成了这种意思西方的文明就是先进的代名词(现在还是人,说话就说西方是怎样怎样?说的好像西方就是绝对正确)。所以不分好坏把西方的文化全吸收进来了。那些不好的思想,比如种族主义。所谓的胡化,只不过是汉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他不约束人的穿着,他主体是先进思想是驱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汉文化一直以来都在吸收外来文化壮大自己。每个人都有其特点,每种文化也会有其优秀之处。胡化是因为胡文化有其特长值得学习。现在说的汉族人们说没有其独特的服装,或者什么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那是狭隘的,现在被称为汉族的人是被汉文化熏陶最彻底的人。现今老外看不懂中国,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因为它一直在变,它是有生命的。他们很难跟上这种变化的节奏。在网络上宣传汉化胡化等等不好,私底下说说当乐子还可以,拿上台面就会有不好的影响。因为我们不能确定每个人都是有正确思想的。我们要体谅一下向华夏文明靠拢的朋友。我们的朋友圈需要壮大。其他人可以讲,他们汉化了,他们讲那是代表他们做对了。而如果是汉文化的承受人讲,那就是有种炫耀的味道在里头,讨人嫌,让人抵触。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北朝是成也汉化败也汉化吗?

题主应该指的是北魏吧!

北魏之亡,不是由于汉化,而是由于汉化太速。

汉化的成果,北魏一朝并未受益,而是对后世的发展意义非凡。

北魏到孝文帝拓拔宏时,已建国百年之久,暮气渐重。孝文帝已经感受到此变化,所以汉化改革来给鲜卑人新的刺激,以延续北魏王朝和鲜卑民族的寿命。

其举措大略如下:

一、迁洛阳:孝文帝以旧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为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邑为历史名都,物富民丰,交通便利,便于经略海内,控制中原,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以南伐为名,进驻河洛,定为京师。迁都洛阳后,戎装以外,官民皆著汉服。

二、改汉姓:《魏书‧官氏志》记载了一百一十八个胡人改姓的例子,如皇族拓跋氏改元姓、步六孤改陆姓、贺赖氏改贺姓、独孤改姓刘。

三、断胡语:凡三十岁以下官员一律使用汉语,如果仍用鲜卑语,即降爵黜官。

四、通婚姻:鼓励与汉族世家通婚,并从己身开始迎娶汉族士族女子。

五、重教育:祀孔子,尊儒教,寻古书,设立太学、小学。

自此胡汉界线开始逐渐消弭,对当时和后世发展意义非凡。


然而,极速汉化,使得旧地的鲜卑贵族和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很快受到这些汉化鲜卑贵族的歧视。这种反差终于导致了六镇起义。

六镇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沃野镇、懐荒镇六个边镇,这些镇是用于抵御北方柔然入侵。

六镇之乱消耗了北魏国力,之后制造河阴之变的尔朱荣凭借着镇压六镇之乱,壮大了自己势力。北魏之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但已名存实亡。

为什么满清没有全部汉化?

清朝其实没有“满人”的说法,如果非要说满人,那指的应该是旗人中的“满洲八旗”。

但是,所谓八旗是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组成的,这些人被统称为旗人,与普通老百姓即所谓“民人”相区别。

至于旗人内部,他们都居住在满城,无论满洲、蒙古还是汉军,他们是权利相等、相互通婚的群体。

而由于汉军旗本身就是汉人,在三者融合时,所谓旗人的内部汉化也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旗人之外是更为庞大的汉人群体,区区满城的城墙根本就挡不住。

如《异辞录》中说的,“茫茫禹域,真亡国灭种之利器矣。推原其故,以小量加诸巨量,譬如一杯水对一车薪之火,不特水不胜火,而火犹将胜水,其势然也。……二百年间,满人悉归化于汉俗,数百万之众,佥为变相之汉人”;

时至光绪后,“皇帝典学,尚知国语(满文),余则自王公大臣以下,佥不知其为何物矣。清末满大臣带领引见,太后前则易,皇帝前则难,以太后不通国语也”。

试想,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国母”慈禧太后尚不通满语,旗下其他兵民就更不足论了。

聊举一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的满人官员奏折中,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清初时的奏折只写满文,中期满汉文并用,到清末就不再有满文而只用汉文了。

即使远离汉人区的黑龙江呼兰,他们所保存的档案也反映了同样的规律。在清末时,呼兰只有1%的旗人认识满文,而其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会讲满语。

事实上,清末旗人官员唯一需要使用满语的场合,只是在给皇帝奏折的最后须加上一句满文的“祝皇上万岁”。

至于各级衙门里,早已是全部使用汉语,有的旗人宗谱也已改用汉文书写。就连旗人中独有的萨满(即萨满教巫师,跳神之人),她们也只能用汉文音来诵唱满文巫语。

时间如同潮水,满人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本来就不甚太高的文化乃至语言与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满人在乾隆时期已经基本汉化,到清末更是无可挽回。

当然,即便事实上已经汉化,但满城的阻碍仍在,旗人和一般民人的交往还是有限,旗人群体也有自己特有的风俗礼仪,区分两个群体并不困难。

所以说,旗人群体真正融入社会、完全汉化,恐怕还得到民国年后。无他,民国年后,旗人制度崩坍,满城逐步消失,旗人的铁杆庄稼不再,全部被推上了社会。

这时,想不汉化也难啊!

简短上联:汉化,如何对下联?


汉化;

一统;(谁爱吃虾虾,拿去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