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龙头
中国电影的希望何在?中国电影希望在于民众,更在于票房,烂于充数圈钱,骗取高片酬,只能阻碍发展,当前,国家出手整顿是很有必要的。中国电影如何发展?前段时间,《战狼2》、《敦刻尔克》
中国电影的希望何在?
中国电影希望在于民众,更在于票房,烂于充数圈钱,骗取高片酬,只能阻碍发展,当前,国家出手整顿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电影如何发展?
中国电影有出路吗?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
问出这个问题一定是觉得中国电影如今粗制滥造,渣片横飞的乱象让人失望到了极点。不错,这个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存在很久了。演员用流量小鲜肉堆砌,剧情把看故事的观众当傻子,特效连五毛都没有。幽灵场、密钥延期更是屡禁不止。
中国电影已经成了所有一切服务于资本的阶段,所有的目的都为了能赚钱而去。流量鲜肉能吸引粉丝群体带来票房,所以把资金的90%都投入到了演员的身上,那么本应花在特效的钱自然消失了。为了贴合演员的形象和资本的涌入,编剧更不可能像国外一样奉为第一。这是资本第一导致的。
但如果你说中国电影没救了,这是不可能的!如今好的中国电影大部分都是在资本缺乏的阶段创作的,而票房和口碑完全不成正比。
以去年上映的国产电影为例,豆瓣国产电影top10里仅有《湄公河行动》破10亿,《百鸟朝凤》的惊人一跪也不过换来8000万,毕赣的《路边野餐》更是只有600万。
当然你可以说是排片量导致的,但我更觉得是观众自身对影片的品味导致。一部片子的票房归根结底还是由观众决定,粗制滥造的影片没人看自然导致排片量减少,会给好影片以一定的位置。可我看见的是观众疯狂涌入口碑不好,特效不好的国产“大片”。
观众的品味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从观众平时观看的小荧幕就可以看出大荧幕如今现状的原因。如何去引导观众,让观众自动抵制烂片。这才是中国电影的出路。
关于电影类型,我同样想说几点。中国因为电影技术的不成熟,没有好莱坞电影流程的积淀,想拍出堪比好莱坞的商业片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好莱坞方面慢慢学习经验,把资本投入到技术,才有可能完成。但你说一个合格的商业片,我想《捉妖记》就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至于有深度的电影,还是应该放在底层生活。唯有真情的故事才能引起共鸣,比如我很喜欢的贾樟柯。写实主义必定是中国目前好电影的发展方向,别想着科幻片或是大制作了。
中国电影能否崛起?
中国电影是否能崛起?
想要崛起,先要用作品跟诚意培养起观众之前被透支掉的文化自信,中国电影想要崛起靠多少块银幕,多少亿年度总票房,等等各种数据最终只能换来一个虚胖的假象。
但是很多电影人又特别嗨这个虚胖,冯小刚有的话说很在理儿,中国电影真的不需要一年拍900部电影,然后%90都是垃圾。我们需要的是哪怕一年只拍300部电影,但有150部是好看的,这是电影人该做的。
尽管文化入侵这么严重,但作为电影人不应该把锅丢给观众说他们崇洋媚外。
就比方说作为中国电影金字招牌的功夫片,武侠片的没落,不单单是市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影自身的作品缺少自觉性,面对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洗劫,面对资本的绑架,便带有主观意识认为这些具有中国文化的电影不再迎合当下的主流意识,却不愿去深究自己作品中是不是真的表达出了自己对中国电影的自信,这是很大的问题。
之前我也说过,中国电影人需要有自觉性,要敢于做铺路石,先人一步做先驱,先人两步做先烈,只有这样才能慢慢的培养起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
今年的中国电影是个很好的榜样,虽然市场里依然不可避免的充斥着泡沫经济与洗钱电影,但我们可以看到从今年的“国产电影保护月”里看出,一:中国一直不乏好的电影人,他们一直在致力于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的类型片,对内对外都做到了很好的文化输出,并且很好的将个人表达与商业元素进行了结合。二:观众长期被烂片洗礼的审美疲劳因为这些好作品对中国电影有了改观,并且愿意成为其自来水为之买单。
我们在电影中越来越清晰的看见,中国电影长期以来缺失的那种“大国担当”,和对中国电影的自豪感。
这些优质作品的影响力,跟价值观体现,更是有着之前没有过的波及范围,所谓的二三线城市,也纷纷加入了这些电影新闻的讨论中。
中国电影能否崛起,我的回答当然能,就从今年的国产保护月开始,就从《战狼2》、《冈仁波齐》、《二十二》开始!
中国电影有哪些值得一看?
高分国产电影
霸王别姬(1993)
豆瓣评分:9.4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里。真的要断了过去,让明天好好继续,你就不必再苦苦追问他的消息。爱情他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忘了痛或许可以,忘了你却太不容易。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
天堂回信 (1992)
豆瓣评分:9.2
这部电影是我到目前为止哭的最厉害的电影,每看必哭。我记得那个时候年纪很小,看后想要养一只荷兰猪,还跟别人说我最喜欢的动物是荷兰猪。每次到电影院看,我都哭的天昏地暗,不知道是不是年纪的原因,前两年又恰巧看到一次还是哭了。真的是很感人的电影。那时候很不喜欢电影里面的妈妈。想要一个那样的爷爷,我的爷爷从未给过我任何的关怀,对他的记忆只有每年过节的红包。
鬼子来了 (2000)
豆瓣评分:9.1
国产片最高境界!姜文是中国的库布里克,王朔说的。本片获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凶残本性。
剃头匠 (2006)
豆瓣评分:9.0
咽下去的开水往眼里冒出来,很不靠谱地联想到了《飞屋环游记》,哎,不同的国情不同的老人。中国便是一个远比美国老卡尔沉稳得多,深沉得多的敬大爷。
活着 (1994)
豆瓣评分:8.9
年代记实录,看了让人不舒服,特别是里面的台词,虽然他们在拼尽全力的活着,可是却又显得如此可笑和悲凉。“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
我的九月 (1990)
豆瓣评分:8.9
安大傻,大榆树小学,亚运会,熊猫盼盼,红领巾,灯笼裤,小胡同,四合院儿,院子里的蜂窝煤炉子,夏天的西瓜,小霸王学习机,跳皮筋儿从膝盖跳到欠脚儿大举,偷裤子,好多按钮儿的自动铅笔盒儿……第一次看这片子的时候我才六岁,太怀念了。
背靠背,脸对脸 (1994)
豆瓣评分:8.9
教学片,绝对可以当教材!中国2000年官场之道的高度浓缩,官场、体制、人情社会、世态炎凉,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只好知足常乐!哎哟,好片子!
芙蓉镇 (1986)
豆瓣评分:8.8
到如今看,依旧是一部牛逼闪闪的片子!刘晓庆美的不成活,男女间的情爱也自然真实不装逼。最后送给大家那句话:要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别人践踏你,你不能也作贱自己。
让子弹飞 (2010)
豆瓣评分:8.7
姜文的个人英雄式表达,但拍得流畅热闹,复杂的剧情细节之下,是他坚持的自我,但与鬼子来了相比,他更懂得如何掩藏自己挑战的野心,这些野心都掩藏在了一流的喜剧功夫上。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4)
豆瓣评分:8.7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城南旧事 (1983)
豆瓣评分:8.7
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可可西里 (2004)
豆瓣评分:8.6
阳刚,粗犷,壮烈,这一切由于平淡得不动声色,来得很真实,充满力量的真实。
盲井 (2003)
豆瓣评分:8.6
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www.neets.cc)
中国电影还能崛起吗?
自从1994年好莱坞的引进开始,中国电影市场遭到了严重冲击。市场化改革让张艺谋、陈凯歌这种导游不能像以前一样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了,而是必须寻找商业投资。但中国这种商业模式当时并不成熟,远远不及好莱“流水线的制片模式”。以至于造成现在这种40部好莱坞电影就能拿下中国电影票房一半的比例,而国产片每年有200多部,也只占中国票房一般的比例。
其实在中国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人群大多都是95后(我也是95后)。观众的胃口早已被好莱坞大片养肥,各种特效以及宏大的场面才是观众们想看的。但以中国目前的特效技术,并不能满足观众,以至于出现“5毛特效”这种令人苦笑不得的现象,这也给观众留下了很坏的印象,观众对这种印象根深蒂固,认为中国电影的特效都是很烂的。从而发展到对所有中国大片进行无脑黑的现象。
说完大片再来说其他类型的。举个例子,近几年,中国独特的电影类型——青春类型片慢慢崛起,确实吸引了一大批观众的眼球,毕竟当下主流观众是90后嘛。但是,它不但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也吸引了一大批商人的眼球,毕竟电影也是一种商业产品。投资方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比如导游张艺谋最早的投资张伟平,张伟平在与张艺谋合作之前是卖药的。投资方不管电影好不好看,就一个字——吸引眼球,只要观众愿意看怎么拍都行,然后大捞一笔转身就跑。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使中国电影市场秩序紊乱,这也是被黑的重要原因。
有这“内”“外”两个原因使中国电影被各种黑。但是,大家放心,中国电影人们始终没有放弃。像冯小刚就从“冯氏贺岁喜剧”拯救了中国电影市场(他真的配拥有一座金鸡奖),到转型《集结号》《1942》,每一部都饱含他的心血。他为什么这么讨厌各种综艺节目的大电影,就是因为他拍的《1942》花了19年时间,克服种种阻力,种种困难给观众呈现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无论从社会意义还是商业价值都是无穷的,结果票房却不如几个月拍出来捞钱的综艺大电影高。难道未来中国电影要靠这些综艺大电影拯救?
明年对中国电影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因为好莱坞电影要不限数目被引进。《战狼2》先树了个榜样,虽说一部电影不能拯救中国电影,但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战狼2》出现,不要对国产电影失去信心,中国电影势必崛起!
中国电影未来会如何发展?
感谢官方邀请
首先,中国电影整体落后西方大概二十年左右。电影最早清朝末期刚刚成型就来中国发展被清政府批评不看好,导致了未来发展电影时西方电影已经整体落实。还好香港那是处于国外管辖政策开放比大陆先发展电影业把武侠功夫电影发展成为了西方都棘手的电影片种。而后大陆也开始发展电影紧跟着,目前中国处于世界第二电影市场。无论是观影还是票房潜力都是世界各国电影人梦寐以求的市场。
而如今,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群众生活稳定,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电影成为了人们最大的追求,国家开始在各省各市各县大力建设电影院增加银幕数量。加大电影拍摄力度,相信不久的将来。只要中国所有导演演员齐心合力做好自己的演员导演职业,中国电影将会越来越繁荣。
为什么中国电影不分级?
电影分级制度肯定会一步一步实现的,这是必经之路。拿国庆档比较火的电影湄公河行动来说吧,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观影。暂且不说小孩能否承受电影中的血腥画面,小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还没有对错之分。盲目的把血腥残忍的电影展现给小朋友看,会不会对小孩子今后的生活造成影响,这个很难说的。再比如说,之前的西游降魔篇,很多人是抱着周星驰喜剧电影看的,带着孩子,结果没几分钟孩子就被吓哭了。电影分级制度一定会慢慢实现的。
中国电影和外国电影有什么不同?
1.国外电影中蕴含的思考较有深度,能带给你一些全新的深度思考,而国内电影相对较浅显,喜欢教育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各种站在很高的高度讲道理,适合普及教育,大多数人能接受。
2.国外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和特效比较高端炫酷,有很多想象和创新,能带来很大的视觉冲击,而国内这方面的电影特效做的差点,技术方面还需进步,国外电影的票房也刺激着国内电影市场的进步。
3.国外政治或社会类电影揭露的问题比较深,尺度大,深度挖掘阴暗面和见不得光的事情,国内电影则贴近政治环境要求,比较保守。
各有各的风格和亮点,看自己喜好和感受,有些国内生活类电影,淡淡的幸福和生活情调,特别适合我们慢慢品味。
中国电影如何提升质量?
谢谢邀请!
本问题对笔者来说略显沉重。犹豫再三还是决定以一个希望国产电影不断向上提升的普通观众身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正好手头有组美国电影协会的数据,列出了2015年世界各国电影产业票房收入额排名(单位:亿美元):
1.美国 100;
2.中国 68;
3.英国 19;
4.日本 18;
5.印度 16;
6.韩国 15;
7.法国 14;
8.德国 13;
9.澳大利亚 9;
10.墨西哥 9。
从排名上看,中国已然成为电影产业第二大国(国产片比率约占61%,去年降至约58%)。如果国家明确战略定位、像IT产业一样加以适当保护、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再加上庞大的国内市场,笔者对今后国产电影提升质量总体持乐观态度。
之所以强调国家明确战略定位及适当保护,是因为当今世界各强国将电影(广义上:文化)做为推销其价值观的工具;更是在我弱时要求保护,我強时要求自由贸易,这些几乎已成为“普世价值”。
至于美国,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无国能撼动其“影坛霸主”地位。
美国电影业之所以强大,一定有其理由。探究一下其发展轨迹,对中国电影产业质量的提升无疑是有借鉴、或对比意义的。
1910~1920年代,当初美国电影业市场实际上是由欧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但是突然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打得是你死我活,哪还有闲工夫看电影。战争期间欧洲电影产业是一落千丈!
“趁你病要你命” !随着美国准备参战,山姆大叔及时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认识到电影产业对内可左右舆论走向、对外可输出“美式价值观”,这一发现令美国政治家“欣喜若狂”。1917年4月13日由威尔逊总统发布2594号行政命令,成立了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简称CPI),或Creel Committee。其宗旨是“美国主义的福音”;目的是“促进电影输出”及奖励宣扬“美好美国”的电影;该委员会被举世公认为“官方宣传(propaganda)”的鼻祖。此后又提出了
“Trade Follows the Films”,将好莱坞电影提升到了美国制品输出的“得力推销员”的高度。
“得志更猖狂”!尝到甜头的山姆大叔乘胜追击,于1925年成立了“Motion Picture Producers and Distributors of America (MPPDA)”,并由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会长、邮政部长威尔·黑茨任会长以进一步强化官民协调体制。
欧洲尽管极力抵抗,可是“自作孽不可活”。不久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二战结束后,电影的倾销也伴随着马歇尔计划,兜头浇到了“半残废”的欧洲六大工业国头上,原本就失衡的电影市场更是哀鸿遍野。以法国为例:按照1946年法、美两国签署的影片进口配额贸易协议,每季度仅留出四周时间用于放映法国电影,结果造成影院上映的国产片由50%跌至31%。这激起了高卢鸡的强烈反弹,在其据理抗争之下,美国勉强做出让步:每季度放映法国影片的预留时间增至五周;限定了美国电影收益汇回美国的方式,以保证部分资金投资法国境内的电影事业……至此,美国完全确立了电影产业的“世界霸主”地位。
1960年代末,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
甚至声称:在“电子科技革命”效应之下,将诞生一个全球化社会,这从美国社会的诸多征兆可见一斑。他认为,美式生活方式对人类而言是早晚之事,美国之所以占据“新世界文明灯塔”的位置,得益于其“文化吸引力”,即美式生活方式、影视节目、资讯、甚至企业管理模式等。
为对抗这种“文化霸权主义”,高卢鸡再次冲到了前台,这次法国人祭出的大旗是“文化例外”(1980年代提出)、后于1990年代由联合国出面倡议“文化多样性”:主张“文化不同于其他产品,不属于自由贸易的范畴”,并收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受够窝囊气的法国终于占据了一回“道德制高点”。但上述倡议并无法律效应,故前景不容乐观!
反观中国,由于第三、四代导演及演员群体受国家明确的发展战略指导及本身的道德修养所赐,拍出了许多振奋民族精神的影片,虽然也有失误甚至犯错,还是带动了中国电影业的复兴1950~1970年代;
第五代导演及演员群体,由于当时的大环境处于信仰、价值观弱化期,及本身的局限性,“伤痕”、“揭疤”成了主旋律,主流产品与其说是给国人看的,不如说是“洋人特供品”。虽然一些人在国际上拿到了奖,但伤了国内观众的心1970年代~)。
也许他们本意是好的,希望通过暴露、放大阴暗面来激励国家富强。但哪个强大国家不精心呵护自己的历史、尽力美化国家形象呢?如果说发达国家是美化历史,那韩国就是在神化历史了:韩国曾是中国藩属国、日本殖民地、且几乎历代总统均因违法被捕。如果他们不神化自己,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韩流;
第六代及新生代导演,以及演员群体处于微妙的价值观再强化及自信心恢复期,但创作目标不明确、及商业气息过浓、唯钱是大,且过分模仿日本、韩流,走颜值、小鲜肉路线,有从“艺术家”坠落为“戏子”的可能。比如“外国人”导演、“外国人”演员现象,且“大腕”当道,犹如黑帮。当然不可否认,有许多不忘初心、坚持奋斗的人还是对中国电影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总体来说是电影业质量的上升期(1990年代~)。
随着中国加入WTO,对电影产业也不得不做出让步,且近年来外国影片配额呈逐年上升之势,狼真的来啦!
中国电影质量要想提升 ,必须学习美国的“先进经验”(当然发动战争、强势英语是学不来的),即:
1.明确电影的宗旨是传播中华文化、宣传“美好中国”,善用活用我国丰厚的历史及文化宝藏、壮丽的河山、无数的古迹、多彩的民情,讲好“中国故事”。在此基础上允许“百花齐放”,“绿叶扶持”;
2.在编剧及剧本方面,除专业人员努力之外,充分利用我国网络普及、大数据、及民间高手众多的优势,进行网络有奖征文、有奖讨论,形成大众参与的氛围。不要刻意为了炒作而保密;
3.强调中华伦理道德、价值观,摘除“行业潜规则”这颗毒瘤,对违法者坚决绳之以法(可参照日本的酒井法子,ASKA等著名影、歌星,一旦触法,等待他们的就是监狱、身败名裂);
4.对加入外籍的“外国人”导演、演员,严格实行“外国人工作签证制度”,对非法打工者施以重罚;
5.强力推广普通话,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纵观电影强国,除“奇葩”印度外,无不具有单一的口头交流语言优势;
6.由于暂时的语言及“话语权”弱势,不必急于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而应首先巩固国内、其次瞄准中华文明辐射圈、东南亚国家、及非洲国家等;
7.“将错就错”,利用对外资打开的大门,积极耕耘“以我为主,合资拍片”,学习其先进技术理念,包括编剧、剧本、特别是后期制作等,并借力打入国际市场。
8.完善公平、客观的评级机制,剔除利益集团、水军影响,由国家相关部门、电影行业协会、观众多重监督。
希望国家相关部门、演艺圈群体、及更多的爱国观众能看到此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