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天启皇帝小说

天启皇帝是昏君吗?天启皇帝朱由校生于深宫之中,养于妇人之手。最大的悲剧是当上了皇帝,如果他不是皇帝,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木匠如果东林党和阉党没有斗到水火不容如果魏忠

天启皇帝是昏君吗?

天启皇帝朱由校

生于深宫之中,养于妇人之手。

最大的悲剧是当上了皇帝,如果他不是皇帝,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木匠

如果东林党和阉党没有斗到水火不容

如果魏忠贤没有彻底击垮东林党

如果内阁有像高拱、张居正这样的一代名臣

一切都是如果,历史没有假设

至于天启帝是不是昏君?他不是昏君?但是大明王朝确实在他手上开始病入膏肓。他是昏君?但是他并没有滥用民力,没有大兴土木,没有让百姓离心离德。

如何评价明朝的天启皇帝?

咱们暂且不说明熹宗朱由校,也就是题目所说的天启皇帝究竟是好是坏,反正如果他的继任者崇祯皇帝能有他的一半聪明的话,明朝也不至于亡的那么快。

在正常的历史中,明熹宗上位后,昏聩无能到了极点,整天就知道搞自己的木匠活儿,也不理朝政,也不关心民生。

最后更是让一介阉党魏忠贤夺了权,制造了很多冤案错案,一时间,天下风声鹤唳。

咱们不能否认,明熹宗的确很昏庸无能,每天也的确不理朝政,跟每天要工作八个小时的崇祯帝根本没得比。

但是,明熹宗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让明朝安稳下来。

平衡。


就做皇帝来说,明熹宗不理朝政,对大臣的意见更是不予赞同,实在可以称得上是昏君的代表。但帝王之术,明熹宗玩得可是出神入化。

明熹宗上位时,东林党在朝堂之上一家独大,这让明熹宗是吃吃不好,睡睡不香,于是他扶立起了一支新的势力,也就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果不其然,魏忠贤等上高位后,为了讨好明熹宗,便大肆迫害追查东林党中的败类,一时间,朝政为之一肃。

阉党崛起后,明熹宗趁机表示要在全国范围内收取商业税,虽然东林党对此并不赞同,但因为有阉党的存在,也只能乖乖的咽下苦果。

明熹宗明白,留着魏忠贤,比除掉他来的更好,因为魏忠贤身为一介阉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换而言之,如果皇帝出了事,他这个“九千岁”一样也要完蛋。

并且,皇帝只要一句话就可以除掉魏忠贤。

明熹宗死后,“心怀天下”的崇祯帝当上了皇帝,不知道是不是被文人蛊惑,反正崇祯上位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明熹宗精心培养的魏忠贤和阉党。

果不其然,毛头小子崇祯没花多少力气就干掉了魏忠贤。魏忠贤死后,东林党再次在朝堂上一家独大,这还不算什么,崇祯还把朝中所有能干事的人才都干了出去,只留下一些马屁精。

最终,明朝灭亡。近些年,网上对于崇祯的鼓吹实在太过了一些,除了上吊自杀还有些血性,在其他方面,崇祯根本一无是处,比起明熹宗更是差远了。

欢迎关注作者,每天为大家分享一些历史小知识~

天启皇帝朱由校是魏忠贤害死的吗?

史载天启皇帝和魏忠贤、客氏泛舟湖上,结果不慎落水。朱由校受惊过度,落下病根,久治不愈。有位大臣进献神药,朱由校吃了。前几天,效果不错,连续服用后,病体日重,不能下地,最后一命呜呼。那么天启皇帝是大太监魏忠贤害死的吗?我觉得不是。理由有贰

一、魏忠贤之所以能做大,天启皇帝对他的信任很重要。可以说天启皇帝对魏忠贤有知遇和提携之恩。是朱由校成就了魏忠贤,让他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朱由校专注木匠手艺,安心把朝政交给魏忠贤处理,可以看出朱由校对魏忠贤宠信之至。对于这样宠信自己、提携自己的主子,魏忠贤没有理由加害。

二、天启皇帝的死,最大的得益者是信王朱由检,并不是魏忠贤。只有朱由校活着,魏忠贤才能保证自己的权利和地位。魏忠贤是最希望皇帝长命百岁的人。

天启皇帝和咸丰皇帝谁更昏庸?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两个历史事实,第一,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勤政,是由于明清两代不同的内阁中枢权力体制而造成的,这绝非是皇帝个人素质的问题,第二,清朝入关以后,为了论证其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对明朝皇帝存在的一些个人生活方面的负面问题,进行了夸大和歪曲,下面,我来详细论述之:

第一,天启皇帝与咸丰皇帝谁更勤政?

天启皇帝与咸丰皇帝谁更勤政?当然是咸丰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

(天启皇帝画像)

自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明清两代的皇帝都是自己亲理政务,但是,天下需要处理的政务很多很多,皇帝事必躬亲,忙不过来,必须要有一个秘书班子协助他,这个秘书班子在明朝是内阁,在清朝则是内阁加南书房,雍正以后,是内阁加军机处,从行政上来讲,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都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任何政务都必须要皇帝亲自处理,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只能提提意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明朝和清朝却是不一样的,明朝时期,各地、各衙门送来的奏折、公文必须先交到内阁,由内阁大学士作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即票拟),然后内阁大学士再将他们作出的初步处理意见交由皇帝审阅,皇帝审阅之后,形成谕旨下达,也就是说明朝皇帝虽然需要亲自处理政务,但是,内阁大学士已经事先处理好了,皇帝只需点头同意就可以了,有时候,皇帝懒得动笔,还可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为批答。

(雍正皇帝画像)

雍正当了皇帝以后,太勤劳了,他改变了明朝以来形成的票拟制度,他不喜欢看票拟,而是喜欢看大臣们直接送来的奏折,自雍正皇帝以后,清朝绝大部分的奏折是先交给皇帝,由皇帝先作出审阅,作出处理意见,再下发到军机处,军机处的官员根据皇帝的旨意拟旨,再由皇帝审阅,通过之后,再下发,明朝的太监可以代皇帝批答奏章,而在清朝,太监是绝不能使用皇帝批阅奏章的朱笔的。

由于清朝的奏折必须先由皇帝审阅,作出处理意见,再交由军机处拟旨,故而皇帝一旦不理朝政,政务就无法处理了,这就逼得清朝皇帝必须勤政,而明朝的皇帝在处理政务的时候,经常依赖内阁的票拟,故而无需勤政,政务也能处理。

(咸丰皇帝画像)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咸丰皇帝比天启皇帝勤政,咸丰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看奏折,而天启皇帝则可以到处玩耍。

第二,天启皇帝被《明史》抹黑了

《明史》是清朝时期编纂的,参与编纂《明史》的人物大部分是原来的东林党人和复社的人,他们在天启年间,与阉党势不两立,天启皇帝恰恰是重用阉党,排斥东林党人,进入清朝以后,编纂《明史》的知识分子在写《明史》的时候,虽然是秉笔直书,但是,对同样的历史事实,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的看法,清朝皇帝在批阅奏章的时候,也经常写上“知道了”三个字敷衍了事,因为要看的奏折实在是太多了,对于一些日常的政务和例行的公文,大臣们若是在奏折中长篇大论,皇帝自然不必细细审阅,批一个“知道了”就行了,这在清朝不算什么,然而,到了天启皇帝那里,似乎成为了不理朝政的典型事件,天启皇帝喜欢做木工,而且是边做木工,边倾耳注听大臣们上奏的奏折和文书,他常常说:“尔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这和清朝皇帝在奏折中批答“知道了”三个字,完全是一样的,但是,经过文人的润笔之后,大家就觉得天启皇帝似乎更加喜欢做木工,而对朝政则不敢兴趣,如果真的对朝政不敢兴趣,何必要边做木工,边处理政务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说法。

文人对天启皇帝存有负面评价,这恰恰迎合了清朝皇帝论证其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的需要。

天启皇帝喜欢做木工,与当时紫禁城的三大殿被毁有关,当时天启皇帝为了复原三大殿,才特意去钻研木工的,并不是沉迷于木工而达到几乎狂热的地步。

天启皇帝如果真的昏庸,他不可能在继承人的问题上表现的那么明智,天启皇帝临死之前,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对身后之事,安排的还算妥当,在兄终弟及的情况下,朝局没有出现大的动荡,也属不易,反观,咸丰皇帝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则表现出了诸多漏洞,以致酿成了后来的辛酉政变以及慈禧干政。

如果天启皇帝活的久些,明朝会灭亡吗?

不可能不亡。

试想:一个整天醉心木工的″木匠"皇帝,木工活能很精,管现国家好像差很多。说白了:麻袋换草袋,一袋不如一袋。天意如此,有些事非人力可为!

如何评价天启皇帝,与崇祯相比如何?

天启少年时比崇祯过得好点,他是太子身份,虽然时间短,但总算有多点规划,起码有孙承宗教导他。他对学习四书五经兴趣不大,却喜欢搞手兿,是一个不錯的木匠。因为乳母客氏的关系,他重用魏忠贤,后來索性让魏代理皇帝,自己逃避责任,他实在没能力在这种形势中,当好这个皇帝。崇祯却自以为是,他没逃避责任,但却管得太多,能力又太低,他以为自己做对的事,有很多是听人擺佈而不自知,判断能力也差,忠奸不分,刚愎自用,冤杀袁崇焕就注定明朝必亡在他手裡,因为他不知道影响到底有多大,今天很多自以为懂的人也一样不懂,崇祯比起他哥哥,更没做人的乐趣,他连魏忠贤也没有,因为他谁也不信,自己却並不英明,明粉吹捧他就是一个笑话而已。

魏忠贤为什么不取代天启皇帝?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觉得丞相权力太大,限制了皇权,于是废除了丞相一职,设立内阁,所有事都自己干。

但他的子孙没他那么勤快,于是教太监读书,帮助皇帝处理文件。

废除丞相的行为违反历史规律,没了丞相的约束,大臣们反扑的更厉害,皇帝一个人吵不过大臣们,于是开始培养太监势力,来制衡大臣,形成平衡。

扶持太监势力主要有三个好处:

(1)太监没有生育能力,无后,事业做的再大,也没人继承,事业不能延续,奋斗还有什么意思呢,最多就是奢侈点,不会夺权;

(2)太监社会地位低,是被文人所鄙视的群体,太监掌握了权力容易引发文官群体的反感,两拨势力水火不容,皇帝乐的看他们斗;

(3)文官群体是实际做事的,太监更多是监督的权力,最终的赏罚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没有皇帝的支持,太监很容易被文官群体干翻的,也就是说太监群体必须要依附皇权才能生存。

皇帝扶持太监势力的原因,恰恰也是太监群体不会造反皇帝的原因。

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谁的治国理政能力更强?

这两位皇帝是兄弟俩,政治体系延续。都是处在内忧外患的风雨飘摇中,天启木匠皇帝没怎么勤政管理,大体还稳定。崇祯皇帝非常勤奋,是大明不可多得的勤政皇帝,结果却还是亡国了。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16岁当上皇帝在位七年(1621年—1627年)。天启从小受冷落,喜欢木工,被人认是没有文化称为木匠皇帝。可事实是真的吗?《明史孙承宗传》:眷注特殷,帝不欲承宗离讲筵,先已屡加少师、太子太师、特进光禄大夫。就是希望老师留下来教学。

要知道是《明史》是清朝所注。我觉得可能在后金努尔哈赤没有起事前的部分较为真实,也许万历年间之前公正些,后面的为了突出满清,有可能会偏向清朝而黑明朝。

天启不理朝政出自王士禛《池北偶谈》:明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斤不去手,雕镂精绝。天启在位任用魏忠贤与文官团队斗争。有点像万历一样不怎么亲政,以玩木匠的心看着双方斗争。

天启朝,农民起义规模还小。政治上魏忠贤和文官集团相互争斗,还处于平衡中。军事上孙承宗在辽东建立防线,还能维持局面。

崇祯(1628年—1644年),崇祯是天启皇帝的弟弟,在天启死后继承皇位,也是大明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一个皇帝(不算南明)。16岁当皇帝的崇祯,面临着内乱外患,文官把持朝政。在位十七年一心一意中兴大明,无奈和文官抗争耗尽心力,选人方面又识人不明,终是无力返天。《明史》评论崇祯: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崇祯一上台就干掉了魏忠贤(并非为魏忠贤翻案),当皇帝只知好恶,不懂中庸。后发现无法制衡文官集团,心中又后悔。

面对农民起义,后金侵扰,文官集团只知争权而无良策。于是变本加厉的杀人,十七年间内阁换人无数。军事上对后金使用袁督督的五年平辽,换来的是后金发展壮大。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自溢于煤山,完成了天子守国门之状举!

面对此局面崇祯常常长叹非朕不努力,实乃天要亡我大明!崇祯死后,简单的埋在田妃墓中。

天启和崇祯对比,天启有识人之明,虽不怎么亲政,用好人才施政就行了。崇祯虽然勤政,政治也不见好转,勤奋的皇帝不见得是好皇帝,是有能力在皇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