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曹丕小说
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曹操对待儿子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二十岁之前不封官。因此,对于王储之争,几乎所有的儿子都是公平的。大家都被压制,只有到二十岁之后才能表现。那么为什么曹
曹植为什么斗不过曹丕?
曹操对待儿子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二十岁之前不封官。因此,对于王储之争,几乎所有的儿子都是公平的。大家都被压制,只有到二十岁之后才能表现。那么为什么曹植明明更受宠爱,却斗不过曹丕呢?
其实,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是曹冲,史载曹冲在五、六岁时即拥有成人的智商,因此曹操有意培养曹冲作为继承人。而作为大儿子的曹丕当然会感觉到危险,所以曹丕有意无意的开始试着挑战曹操的潜规则,即二十岁之前不封官,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曹操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公元208年,曹丕时年19岁。司徒赵温突然之间征辟曹丕为掾,这让当时的曹操勃然大怒。那么曹操为什么会这么大反应呢?
赵温是跟随汉献帝的三公之一,和曹操关系很一般。为了谄媚曹操,他征辟曹丕为掾,明显是提前押宝曹丕能当上世子。而曹操当时最喜欢的儿子是曹冲,所以曹操立即对两人都进行了压制,结果是赵温被免官,而曹丕则被狠狠的训斥一顿,坐起了冷板凳。
同年,曹冲因为病情恶化而早夭,这让曹操痛心不已。他看着身旁的曹丕,恶恨恨的说道:冲儿早夭,是我之不幸,你的大幸。曹丕感到曹操误会自己,吓得一身冷汗。而从这件事情后,曹丕一直被曹操冷落,时间长达三年。
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三年后,曹丕已经二十四岁了,到了该培养的时间。曹操于是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作为自己的助手悉加培养。但是他却一直喜欢不起来这个儿子,为什么呢?
曹丕给曹操的印象是才情一般,为人薄情寡断,说白了就是没有什么人情味。当年张绣造反,大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为了掩护曹操撤退,亲自领兵断后,被乱军所杀。而在那场战斗中,十岁的曹丕偷偷骑着一匹马溜走了,对比之下,曹操内心不悦。而且曹丕平日也对曹冲等弟弟们少有关爱,所以曹操一直从心底里抵触曹丕。这时有一个儿子又走进曹操的视线,他就是曹植。
曹植跟曹冲有点像,两人都是少年英才。曹冲聪明,曹植文采斐然。曹丕和曹植相比,从智商和才情上来看,曹操更偏爱曹植一点。于是在曹植二十三岁的时候,曹操封曹植为临淄侯,让他从政,开始与曹丕一起培养。
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当时曹操率军征讨孙权,没有选择副丞相曹丕留守邺城,而是让曹植留守。这充分说明一点,曹操更愿意让曹植承担更大的责任,也有利于培养他的威望。那么为什么曹植最后没有斗过曹丕呢?
曹植有三个谋士,丁仪、丁廙、杨修。其中丁仪和杨修是曹操极为赏识的人才,杨修更是曹操最信任的丞相主簿,而且三人与曹植交往是公开的,也是曹操默认的,从因此从表面上看,曹植占尽了优势。
那么曹丕呢?曹丕有四个谋士,分别是司马懿、吴质、陈群、朱铄。其中司马懿是曹操指定给曹丕的人才,而陈群算是曹丕的朋友,朱铄是曹丕私自招募的幕僚,而最厉害的吴质是不允许与曹丕私自见面的。
吴质当时是内潮歌长,地方小官,没有允许,不得与副丞相频繁见面。而曹丕为了得到吴质的帮助,只有将他放进箩筐里,偷偷用车送进去。
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潮歌长吴质与谋。
吴质不方便直接与曹丕接触,司马懿、陈群都是个极为小心的人,他们碍于曹操的威严,不敢和曹丕走的过近,因此,曹丕在用人方面也是捉襟见肘,处于劣势。
虽然曹操偏爱曹植,也偏爱他的那些谋士,但是曹丕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他是长子,自古立长不立幼。所以综合起来,曹丕和曹植势均力敌,那么最终较量靠的是什么呢?坚持,看谁能坚持到另外一个人犯错,而恰恰先犯错的是曹植。
曹植善良,几乎胸无城府,这是曹操所知道的,但是曹植有一次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怎么回事呢?曹操密令守城人员,不得放任何人出城。然后曹操让曹丕和曹植同时拿着一样的王令去敲开城门。
吴质让曹丕遵守规定,出不去就返回来禀报曹操。而杨修则让曹植以王令强令门守开门,如果不开门可当场斩杀。曹植听了他的话,杀了门守,结果曹操很失望。在曹操心目中,本来应该是完全相反的场景,曹操认为曹丕会杀人而曹植悻悻而归,没有想到善良的曹植竟然杀人,这让曹操大为震惊。曹操想不到,这只是他第一次失望。
后来,曹植在酒后弛车夜闯司马门,在禁道上狂奔。这让曹操勃然大怒,这已经是曹植第二次挑战王规,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凡是在禁道上奔驰者是死罪,为了处罚,曹操令人斩杀了公车令,从此对曹植是另外一种眼神看待,曹植从此不再受到曹操的宠爱。最惨的是杨修,曹操以交构罪赐死杨修,除掉了曹植最重要的谋士。
至此,曹植在和曹丕的争斗中彻底败下阵来,曹丕被立为世子。那么曹操完全放弃曹植了吗?没有。曹操后来率军拯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让曹植随军前行,并且封他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这可以说是曹操给他的最后机会了,就看他如何表现。
没有想到,曹植喝酒喝得烂醉如泥,根本无法独立行走,更别提领军打仗了。于是曹操放弃了曹植,而这一次是彻底放弃。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植和曹丕争斗,表面上看曹植更占优势,因为他受到曹操的偏爱。但是曹植恃宠而骄,屡次挑战曹操的底线,第一次擅杀门守,第二次夜闯司马门。这样焦躁傲慢的行为让曹操逐渐对他失望,最后在世子之争中落败。曹植之败,真的不冤!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上联:曹丕曹植曹云金,下联应该怎么对?
上联曹丕曹植曹云金。
大家都对的是和历史有关的,那么我来对一个最近比较火的的娱乐圈的吧。
曹丕曹植曹云金
马蓉马苏马伊琍
曹丕是个怎么样的人?
大乱之后,人少田多,人心思定,如何理国,这不明摆着吗
曹丕绝对是个天才,年轻时的曹丕就像霍去病一身白袍驰骋沙场横扫天下,简直就是个白马王子.做了皇帝心胸狭窄,襟怀狭隘,不能够容下不同意见,不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曹丕阴险,狠毒, 对他我深恶痛绝,他没有人格不配做皇帝,既然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真不知道直立行走对它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你们觉得呢?更可恨的是,曹丕以虚伪的面孔与他人接近过,它通过伤害你而得到快乐!贪婪,损人利己!!!
吕布、甘宁和太史慈,对战张飞、赵云和马超,谁会嬴?
谢友邀答。
张赵马胜!为何?
孙膑赛马法!联军吕布(上)丶太史慈(中)和甘宁(下),刘蜀张飞(上)、赵云(中)和马超(下),以马超战吕布,败;张飞战太史慈,胜;赵云战甘宁,胜。战绩1比2,三打两胜者赢!张赵马武功半斤八两,史载飞乃万人敌,故排飞为上。三人谁战吕布都要输,三人武功均在太、甘之上,任谁都能胜。
曹睿到底是不是曹丕的孩子?
好的,谢谢小悟空的邀请。首先曹叡肯定是曹丕的儿子,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曹丕不喜欢这个儿子,因为他是甄宓所生。
说起甄宓,号称三国第一美女,原是袁绍二公子袁熙的小妾,曹操打败袁绍时,俘虏了他。众所周知,曹操这个人有个爱好,他喜欢人妻,但是这次他没有要甄宓,而是把她赐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有人说,曹操是喜欢曹植不喜欢曹丕的,所以给曹植选个家族背景殷实的妻子,而给曹丕一个有夫之妇。这是对曹丕的侮辱,都说对曹丕不公平。曹丕也是这样想的。而且由于曹植喜欢甄宓,还曾经给她写诗,据说大名鼎鼎的洛神赋就是为她所写。所以曹丕更加不喜欢甄宓,最终逼死了她。
但是曹丕没有想过,曹操把甄宓赐给他,是忍痛赐的,曹操素来喜欢人妻,看到三国第一美女,而且还是人妻,他能不心动?但是他依然赐给了曹丕,这是对曹丕寄以厚望,希望曹丕继承他的大统,只是曹丕没有悟通,最后逼死甄宓,还对曹叡不好。这也导致了,曹叡登基以后,对郭夫人的迫害,跟以前甄宓一样的待遇。显然,他把对他父亲的气都出在了,父亲最爱的女人身上。
曹操为什么要把王位传给曹丕?
魏国当时的世子之争是非常激烈的,究其原因在于曹操久不立世子,而自己对儿子的喜爱也是阴晴不定。最初曹操喜欢长子曹昂,后喜欢小儿子曹冲,这两个儿子死后,曹操又喜欢上了曹植,然而当时年龄最长的其实是曹丕,而曹丕和曹植又是一母同胞,因此,曹操很苦恼,那么曹操为什么最终将王位传给曹丕了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曹丕和曹植两人各有优缺点,曹丕稳重,遇事深思熟虑。而曹植浮躁,任性冲动。但是曹操却喜欢曹植,为什么呢?
曹植很聪明,尤其善文。他十多岁就遍阅诸子百家,遇到问题时思路敏捷,出口成章。曹操曾经对他的文章产生怀疑,认为是别人代笔。曹植则自信的回答,言出为论,出口成章,为什么要请人带笔呢?后铜雀台建成,曹操让曹植当场做赋,曹植挥笔而就,文不加点,一举震惊了曹操。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倩人?
从私情上看,曹操是真心喜欢曹植,也希望曹植能够当上世子。但是曹丕是嫡长子,而且曹丕为人低调,做事稳重,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因此,曹操只有先帮助曹植树立威望,然后才有希望立他为世子。为了培养曹植的德行与能力,曹操亲自给曹植配置了得力的大臣,其中有一位叫邢颙。
邢颙当时的德行是举世闻名的,有“德行堂堂邢子昂(邢颙字子昂)”之称,曹操的意思很明显,他希望曹植能够在邢颙的影响下,举止变得稳重和得体,处事考虑外部影响,不要再肆意放荡,轻浮虚华。然而曹植让他失望了,怎么回事呢?
邢颙处事谨慎,超越礼仪的事情绝不去做。而曹植觉得他太古板,因此两人产生了矛盾。曹操没有办法,便将邢颙调回了丞相府,任职东曹掾。而当曹操为究竟立谁为世子苦恼时,他想到了邢颙。于是曹操便问邢颙的意见,那么曹操为什么要问邢颙呢?
邢颙的德行是曹操非常欣赏的,在曹操眼中邢颙的意见不偏不倚,是最中肯的。而邢颙又入过曹植的府邸,因此,曹操觉得邢颙应该会更了解曹植,所以曹操很期待邢颙对曹植的论断。然而邢颙让曹操失望了,邢颙没有谈论曹丕和曹植的优劣,而是用一句很符合礼仪的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太祖问颙,颙对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原殿下深重察之!”太祖识其意,后遂以为太子少傅,迁太傅。
邢颙的意思很简单但很直接,以庶带长,不符合古之礼仪,您自己掂量着办吧。其实这个回答曹操已经预料到了,但曹操为什么还要问呢?这其实就涉及到一个很很重要的问题,立世子究竟什么因素最关键。
许多人都说曹植失败于最后的夜闯司马门,曹操震怒,遂定曹丕为太子,这样的论断其实太肤浅。曹操立世子的最关键考虑其实是看大局势,具体来说就是曹丕、曹植谁最受大臣们拥戴,至于两人的个性,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曹操询问邢颙就是一个标志,什么标志?曹操在观察大臣们的人心所向,而邢颙只是第一个,我们来看一看当时魏朝都有哪些人参与了曹操的这次询问。
曹操很聪明,他询问的大臣许多都是跟曹丕有过解的,例如毛玠。毛玠担任丞相府东曹掾期间和崔琰共同主持选举官员的工作,他所选举的人都是德行端正,情操高尚之人。后来当时担任五官中郎将的曹丕亲自登门拜访毛玠,想让毛玠任命自己的私人来担任官吏,毛玠拒绝了。因此,曹丕从心底有些怨恨毛玠。
曹操问毛玠究竟谁适合被立为世子,毛玠的话让曹操很意外,毛玠直言不讳:当年袁绍废长立幼,导致最终国破家亡。立太子是国之大事,要谨慎从事,而废长立幼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曹操感叹,真是诤臣呀。
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
曹操不放弃,选择了一个更容易选择曹植的大臣去询问,谁呢?崔琰。曹植是崔琰兄长的女婿,因此两人算是亲戚。曹操觉得,崔琰十有八九会支持曹植,然而崔琰让曹操失望了。崔琰言辞激烈的回答:立长子是春秋大义,曹丕仁孝聪明,最适合继承大统,我誓死捍卫这件事情。曹操震惊了,他没有想到大臣们会这么支持曹丕,连曹植身边的亲戚也不例外。
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从种种迹象表明,在那些正直忠心的大臣心中,曹丕是世子的不二人选。那么其他大臣呢?尤其是那些擅出奇谋的军事们呢?他们难道不喜欢更聪明的曹植吗?于是曹操将目光投向了贾诩,一个对时局总有清醒认识的人。
贾诩最狡猾,他不想掺和曹操的家事,但是又不能不发表意见,于是贾诩选择了沉默。曹操问他为什么不说话,贾诩说了一句让曹操瞬间大笑也一锤定音的话: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呀。曹操瞬间明白,原来大臣们的心思都是一样的。
当时魏朝,不管是聪明的大臣还是正直的大臣,不管是喜欢曹丕的大臣还是讨厌曹丕的大臣,不管是跟曹丕关系近的大臣还是跟曹丕关系远的大臣,在立世子这件大事上,大家出奇的都坚持一条准则,那就是立长不立幼,而这就是大形势,于是曹操顺应大形势,立曹丕为世子,魏国根基随之稳定下来。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丕举止稳重,又是嫡长子,因此几乎所有的大臣都支持他当世子。虽然曹操私心上更希望曹植当世子,但是曹植没有被曹操扶植起来,令曹操失望。加上大形势上曹丕占据了巨大优势,因此,最后曹操选择了曹丕当世子,至于曹植夜闯司马门,只是借口,是曹操给曹植的一个失败的理由罢了。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曹丕和曹植谁的文学成就高?
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合称三曹,但就文学而论,他们父子三人组合在文学史上难逢敌手。
既然题目没有说曹操,那就把曹操去掉,比较一下他的两个儿子。
很多人总是根据人的苦痛经历为他人在比较的时候同情弱者,曹丕和曹植两人也是如此。因为曹丕当上了皇帝,而曹植在政治上失意,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曹植水平很高,其实不然。
曹植的文学成就确实很高,他的洛神赋不仅震惊文坛,还滋养了后来的李白苏轼,已经今天的金庸。他还是五言诗歌的重要推动者,他的诗歌饱含深情,达到了很好的情感抒发。但是他的哥哥曹丕的水平并不差。
曹丕和曹植一样饱读诗书,在他的周围聚集了很多的文士。曹丕写的典论序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批评文章,有了这篇文章的开风气之先,才有了后来钟嵘的诗品,以及文心雕龙。
曹丕的诗歌代表作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七言诗。在那个四言、五言横行的时代,用七言写诗需要很大的勇气突破文学的窠臼,但是曹丕做到了。
曹丕写的燕歌行开创了七言诗,而且艺术水平很高,这很难得。
燕歌行开头用比兴的手法写出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一种凄凉感顿生,借鉴了屈原的句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而在诗的结尾: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千千万万的相思与无奈都化成一个问号,成为千古名句。
历代评价曹丕曹植两兄弟都是说他们平分秋色。但是因为曹植的名声太响亮,而且加上教科书之中的宣传,导致了曹丕政治上活在曹操的光环之下,文学上活在曹植的阴影里面。
而实际上,曹丕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伟大的诗人。
曹丕篡位后不杀汉献帝,难道不怕汉献帝造反吗?
也来揍个热闹,曹丕篡位后他敢杀汉献帝吗?他比起曹阿满来,智力差远了,曹阿满活着的时候,权倾朝野,为何不称帝呢?曹家的发迹靠的就是汉献帝这块金字招牌,“光复汉室”挟天子而令诸侯,以忠义孝招揽天下英雄,名正言顺除董卓,灭袁绍兄弟,实则,袁家与司马世家在汉朝三世为公,享禄几百年,你曹阿满的家世算个鸟,曹家出道,全靠司马家举荐提携,不然最多是个七品县令。你曹丕篡位,本身有悖论理,以至后世子孙落了个被杀的下场,曹丕若不篡位,司马家能有便宜捡吗?史书沒有明显记载,分析篡位之事,很有可能是司马家利用曹丕做了件天下大逆不道之事,以后时机一到,好用此事诛之,在北方实际上,司马家比曹家势力太多了,况且有恩予曹家,曹阿满实际上对司马家礼让三分,内心深处一直提防着司马家族,后来临终也要叮嘱曹氏子孙,慎用司马家族的人才,不可重用,只能利用。
汉献帝做了几十年的傀儡皇帝,沒有一点实权,联妃子太监都是曹家的细作,满朝文武大臣都是曹家的幕僚,汉献帝真成了孤家寡人,退不退位都是一回事了,见了皇族亲人也只能偷偷掉泪,窝囊至极,那还能造反呢?曹丕若杀了汉献帝,会有怎样的后果,他可沒那么蠢。曹丕还有什么顾忌呢?安心地当他的皇帝去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