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旅行图志
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中国“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他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力主禁烟,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他关心民众疾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
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中国“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他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力主禁烟,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他关心民众疾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魏源(1794-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清朝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以后,不少爱国志士开始寻求革散鼎新、富国强兵的道路。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对资本主义列强的认真研究,破天荒地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并对如何加强军队建设和实行战略防御,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不仅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而且是对近代中国军事的发展变化具有重大影响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
1794年,魏源出生在湖南邵阳一个地主家庭。7岁上私塾读书。10岁那年,家庭园遭受严重灾荒而破落,从此过著缺米少柴的日子。他从小好读历史书籍,注意研究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15岁时考中秀才。1814年,随其父来到京城,靠教书谋生,向今文学大师刘逢禄等学习公羊学。就在这时,他结识了进步思想家龚自珍,由于志趣相投,很快成为挚友。他们摒弃烦琐考据的学风,勇于面对现实,切磋“经世致用”之学,慷慨议论时弊,探索挽救腐败的封建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的良法,以冲破“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两年后,魏源回到南方,在长沙等地教书。1822年,进京应顺天乡试,考上举人。次年,在驻古北口的直隶提督杨芳家当教师,开始研究古今边疆防务和西北地理,关心边边陲的安危。1825年,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聘请,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汇集了清朝开国以来有关政治、社会和思想方面的论文。这部著作,贯彻了经世致用思想,对后人产生不小的影响。他在代贺长龄所作的《皇朝经世文编叙》中,表明了他反对复古泥古,主张重视现实、变革旧制的思想和历史进化观点。因为他轻视长期以来流行于封建士大夫中间的那种脱离实际、烦琐空疏的学风,思想又比较激进,因而从1826年以后三次进京考进士,都名落孙山。由于进不了封建官场,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充当地方督抚的幕僚,从事学术著述,并兼作盐商。
一本书与晚清的命运
说起魏源,当然得从《海国图志》说起。
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魏源毅然以振国威、安边疆为己任,投身民族自卫战争。同年10月,当他听到英国炮兵上尉安突德在浙江定海附近测绘地图时被当地群众抓获的消息后,立即赶往宁波知府衙门审讯战俘。他根据安突德的口供,并参考其它书籍,于1841年写成《英吉利小记》一文,介绍了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概况和侵华意图,揭露了英国贪婪狡猾的本性,提醒人们重视研究英国的国情,军情,认真对付侵略者。当他获悉清军在广东前线战败的消息后,通过写诗;愤怒斥黉琦善、奕山之流昏庸无能,畏敌如虎,开门揖盗,届膝求和的可耻行径。并用“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的诗句,满怀激情地歌颂三元里人民英勇抗敌的壮举,表现出爱憎分明的态度。就在这一年,他投身于主持浙江军务的钦差大臣裕谦的幕府,参与筹划浙江前线的抗英斗争,亲赴定海前线查看防务,提出了诱敌深入内河加以围歼的方针。因这一建议未被采纳,加上清廷和战不定,妥协派昏庸误国,林则徐等抵抗派蒙冤受屈,使他深为不满,便愤而辞职,回到扬州家中,以笔代矛,发奋著书,探索抗敌御梅良策。
1841年8月,魏源听说被道光帝发配伊犁充军的林则徐路过镇江,便立即赶去迎接。挚友相见,促膝长谈,议论救国大计。林则徐把他在广州编辑的《四洲志》交给魏源,希望他广泛收集资料,编写《海国图志》,以便国人了解“夷情”,制订抗敌御侮良策。魏源欣然答应,表示决不辜负林则徐的期望。之后,魏源又参以历代史志、华人海外见闻、外国著作及近期夷图夷语,又加魏源亲笔撰写并冠于全书之首的《筹海篇》,《海国图志》几经修改终成书100卷。
“这部鸿篇巨制,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等。”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湘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育民向我们介绍,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介绍西方世界最全面的一部著作,代表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最高水平。
可叹的是,这样一部为中国而写的醒世救世之书,却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相反,《海国图志》迅速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由“尊王攘夷”转向“倒幕开国”的明治维新运动。
这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千古遗憾”,令今人无不捶胸顿足。
魏源可是位大旅行家,他的行走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最南至澳门,最北至山海关,最东至普陀山,最西到了兰州府。
有亲身经历、丰富见闻,才能成就世界眼光。难怪,龚自珍后赠与魏源一副名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魏源对湘学的贡献
《海国图志》无法挽救裸露于西方炮口之下昏睡的帝国。
魏源心灰意冷,最后只好皈依佛教,在杭州一座僧舍里闭门独坐,寂然而逝。
可是,魏源在湘学发展当中,却是一位划时代的重要人物。魏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理念,是中国传统夷夏观念的重大转变,他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又是对中国传统改革思想的重大推进。可以这样说,自魏源始,湘学经世致用的学风开始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束缚和藩篱,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他是湘学和湖湘文化走向近代的源头。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等重要主张,促进了湘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第二,制夷攻夷,爱国新篇。鸦片战争后,魏源对传统的君国观念作了新的阐释,由此翻开了湘学和湖湘文化爱国思想的新篇章。第三,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丰富和发展了经世致用思想,将其引向向西方学习的新阶段。第四,倡导革新,与时俱进。魏源的革新思想和主张,大大超越了传统的变易思想。
时至今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古训仍振聋发聩。它包含着颠覆中国传统思想的世界眼光,体现了对外来文明、制度和创造的尊重和包容,体现了吸收先进技术为我所用的超前思维。这七个字,对于我们今天吸取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事业,无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来源:中国城市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