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青蛙+主页面

2018年刚开始,“旅行青蛙”、“跳一跳”、“冲顶大会”就在网络上爆炸了,与此同时,各个网站、大号针对这些刷屏互联网产品的分析文章也接踵而至,让人不得不钦佩其追热点的速度和

2018年刚开始,“旅行青蛙”、“跳一跳”、“冲顶大会”就在网络上爆炸了,与此同时,各个网站、大号针对这些刷屏互联网产品的分析文章也接踵而至,让人不得不钦佩其追热点的速度和切入角度的独特。

但是,在巨宇网络小编在翻阅这些文章的时候,发现针对这些刷屏的互联网产品,很多文章都用了同一个模型——上瘾模型去解释,并且套用起来毫无违和感。那反过来想,如果某个互联网产品形成了刷屏之势,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利用这个模型,迅速追上热点,输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呢?

那么“上瘾模型”从哪里来?

这个模型来源于美国一部研究用户习惯的理论书籍《上瘾》,作者在研究了twitter、facebook、愤怒的小鸟、Instagram等多个当红互联网产品后,得出来让用户“上瘾”的原理:一个能将自己变成用户习惯的互联网产品,必将经历四个阶段:触发、行动、酬赏、投入,一旦用户进入这个习惯循环,对产品上瘾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触发

“触发”是指促使你做出下一步行动的诱因,比如你饿了要吃饭,那么“饿”就是触发,它促使你产生“吃饭”的动作。同理,将其放到互联网产品上,这个触发可能就会分为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两方面:

外部触发:是指我们直接看到或者听到的刺激和提示,比如: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具体可以分为:

1.渠道型触发

比如,当用户进入微信的启动页面,就能直接进入“跳一跳”游戏。

2.自主型触发

属于产品内部的触发机制,比如:小红点提示、系统消息等等。“跳一跳”中,微信更新后在主页面增加了任务栏功能,下拉即可看到使用过的小程序。当用户逐渐习惯了任务栏,就会无意识自然而然地打开它。而“冲顶大会”则是以消息推送的方式,即当你开启了APP的通知,那么系统就会在游戏开始前给你推送通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