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中产阶级的城市焦虑

为什么中国的中产阶级这么焦虑?
近一两年来,中产阶级焦虑、阶层固化的话题和文章屡屡刷爆我们的朋友圈。为什么中国的中产阶级这么焦虑?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天津市政府原副

旅行中产阶级的城市焦虑

为什么中国的中产阶级这么焦虑?

近一两年来,中产阶级焦虑、阶层固化的话题和文章屡屡刷爆我们的朋友圈。

为什么中国的中产阶级这么焦虑?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天津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陈宗胜11月5日在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举行的中国收入分配50人论坛上对凤凰网财经表示,中国收入分配格局在改革开放前是类似于飞碟形,非常平均,随着经济发展又演变为金字塔形,目前已经演变成葫芦形的,中等收入阶层处在葫芦形的中间,比重比较小。

所以中等收入阶层比较焦虑,一个是想继续往上爬的焦虑,一个是怕再掉下去的焦虑。

陈宗胜指出,让较低的阶层提高收入进入并稳定处在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逐渐上升到富裕阶层,中产阶级的焦虑才会消失。

他认为,维持经济稳定发展持续往前推进,按照十九大提出新的战略方针,逐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才能消除中产阶级的焦虑。

他也承认,阶层固化是在中国目前也是存在的。

他认为,城乡二元体制会导致固化,还有教育体制的固化也会导致固化,教育的不公平导致一些人只能够固化在原来阶层里。

如果大家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有同等的机会,中国的阶层固化一定会打破。

谈及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他表示,房地产是最近这几年财富大分配或者大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政策导致的,里面实际上存在着土地制度、财税体制以及信贷政策等的扭曲。

他表示,我们长期实行的就是售房制度,房子只能售,而现在这些扭曲也在逐渐改革,最近开始实行的租售同权,这就是对过去只售不租的一种改革。

城乡居民自建的差距,他表示,农村的土地房产只能在农民当中流通。

这些政策将来也应当适当的改革。

引导城市资金投入到乡村当中去,投入到土地上,才能真正发展振兴乡村。

...

中产阶级都开始焦虑了,你怎么办

展开全部 中产阶级的财富规划和资产配置,重点关注两方面:(1)家庭财务风险防范重疾风险对于中产阶级家庭不仅意味着医疗费用的大幅增加,更是收入中断、现金流断层的威胁。

因此,中产阶级自身的重疾险规划和寿险规划是我们家庭财富规划的基础,配置的额度至少需要覆盖家庭的负债。

(2)非工资性收入增长中产阶级的收入过于依赖工资所得,应多学习投资理财知识和工作外的技能本领,逐步优化收入结构,增加投资性收入或专业分享类等收入。

资产配置“三步走”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财富规划和资产配置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家庭背景、性格偏好、收支情况、投资预期,需要各不相同的家庭财富规划和资产配置方案。

简单来说,做好资产配置有这三步:(1)了解自己,首先做好两张表,一个是家庭资产负债表,左边为资产,包括金融资产(所有银行存款、理财投资等)、固定资产等,右边为负债,包括所有贷款等,这样一张简单清晰的表可以帮我们了解家庭的财富水平,净资产有多少,负债多少。

另一张表是收入支出的现金流量表,我们的钱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

其次,了解投资意图和理财目标,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资产配置是为了教育金储备、养老安排,还是对抗通胀,亦或财富快速增值?投资风格偏好保守、稳健平衡,还是积极进取?最后,需要了解预期的投资期限,短期、中期,亦或长期的时间范围。

(2)了解合适自己的大类资产,主要包括金融资产和不动产,除了保险,重在保障本身,中产阶级日常接触的金融资产本质上就两大类,债权和股权。

前者是钱借出去,一般到期还本付息,考虑的是借给谁?风险如何防范?收益如何?多长时间?比如我们常见的类固定收益理财、债券投资等;后者是钱投出去,与被投者共进退,投资回报与市场波动变化、被投标的自身经营等息息相关,赚的一般是资本利得、资产增值的钱,比如参与股权投资,资本市场买上市公司股票,乃至股票型基金等。

而不动产则主要指商业住宅、商铺、仓库、厂房等,伴随房地产市场过去十几年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虽然越来越具备金融属性,证券化的地产项目也不断涌现,就地产投资本身,影响因素众多,区位仍然是主要关注点。

(3)战略配置和战术配置相结合,遇到内外环境变化做动态再平衡。

顾名思义,战略配置更注重长期投资目标的实现,比如未来的养老、年幼子女的长期教育规划;战术配置更注重中短期的安排,比如要换一辆新车,要重回学校读MBA等。

资产配置不是一成不变,除重大的市场或家庭个人变化,我们也需要定期比如每年底检视我们的资产配置情况,动态调整再平衡我们的投资情况,一般会剔除不合适的,增加预期更好的部分。

城市准中产阶级的女人有何特征

但是,我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女人是否属于准中产阶级,因为我知道,这样一个阶层确实存在,而我们也经常会碰到她们。

头发或长或短,但一定是直的;身材或高或矮,但一定是瘦的;背包或方或圆,但一定是大的;皮肤或白或黑,但一定是化了淡妆的;口音或南或北,但一定是夹着英文单词的;所在行业或新或旧,但一定是在写字楼里的…… 这些女人大多有一个比较体面的职业,但绝不是可以傲人的职位;这些女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绝不是受人羡慕的“海龟派(海外归来之人)”;她们熟悉最新的娱乐方式,但通常会在公交车上相互交流;她们知道世界最知名的服装品牌,但通常会在一些牌子打折时才去购物;她们讲究品位和情调,但那通常与时尚杂志上讲的没多大区别…… 也许你明白了,我在说谁,是的,你们单位那个聪明但有些尖刻的办公室主任;你们楼下那个长相清秀但骄傲得像个小母鸡的少妇;还有,还有你的妻子、姐妹……在城市的街头、在办公室的走廊、在小区的花坛旁,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女人,她们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是各种产品广告的主要定位对象,是超市最主要的购物者,也是城市最核心的观念和潮流的体现者,有时,甚至会成为主导者。

她们是一座城市最主要的消费者,她们中的有些人可能最后会向上走,变成新的阶层的中坚;也有些人可能会向下走,但是身在此一阶层时所养成的习惯和品位将会使她一直有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美好感觉,这对无法做到物质自由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同样可以带来快乐的心灵自由。

准中产阶层的女人没有太多的钱,但不妨碍她们去最高档的商场看样式然后去小店淘货;准中产阶层的女人没有洋学位,但是最热衷于终身教育的肯定是她们;准中产阶层的女人通常会嫁给和她自己一样的公司中低层职员、大学老师、公务员,但是嫁入豪门只能是她们终身的梦想。

自己实现不了,就会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所以,做这样女人的老公容易,做女婿难。

当然,准中产阶层的女人并不可厌,实际上她们中的大多数是相当可爱的,要不怎么有作家说,城市中最温馨的景色就是这些准中产阶层的女人,她们漂亮、她们聪明、她们上进,更重要的是她们总是对美好的生活怀有永不匮乏的热情,而这,正是财富得以创造的心理基础。

&nbsp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概念是什么

展开全部 面目模糊的中国中产阶级 如今,关于中产阶级的流行定义是这样的: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

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

就是这样含混的定义,也仍旧有人表示不同意。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职业(职务)和经济收入,而作家王朔就说,“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社会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中产阶级。

”对王朔的定义,当然同意的人就更少。

按王朔的说法,中国最大数量的中产阶级应该出现在10来亿安分守己的农民中间,众所周知,中国农民中的大多数,现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中产”,而是温饱和小康。

自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若干年在我国要大力发展中等收入阶层,一些政治嗅觉灵敏的经济学人就将中等收入阶层与时髦的中产阶级划上了等号。

这样的倡论,其作秀成分多过严肃的学术探讨。

一篇文章提出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志:1、年收入20万元以上。

2、持有已经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权,至少有希望于近期内上市。

3、有度假小屋或别墅以及一辆看上去不错的车,跟人合买的也算。

4、有丰富的夜生活,不一定是去夜总会或者打麻将,通常是商务谈判或者听音乐会。

5、有外国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国呆过三年以上。

6、对一些时髦的文化,如MP3或者彩信均不感兴趣,但对于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对各个国家的古文明有一定知识,特别是有古玩方面的知识。

7、知道各种礼仪,风格是美式的,但心里崇拜欧洲。

8、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

9、谈话中经常夹杂外语单词,听众不懂再用中文解释。

10、着装随便,但不是普通的随便,而是一种非常刻意的随便。

文章很有意思,提出的中产标准也很明确,但字里行间,暴露出作者臆淫成分居多。

这几年中产阶级吵得很热闹,但究竟什么是中产阶级?哪些人属于中产阶级?至今没有几个人能够清楚定论。

社科院专家陆学艺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农历马年底发表《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研究报告》,“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代中国划分为10大社会阶层。

在这份听名字极容易令人联想起毛泽东写于1926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陆学艺及其研究小组基本没有提到“中产阶级”这个词,似乎有些讳言。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

以职业区分中产阶级,存在较多争议,如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局长、处长与一般科员、办事员显然就难以相提并论,“重要”机关工作人员如工商局、税务局工作人员,与“一般”机关工作人员如地震局、档案局、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语。

同为IT技术人员,一些人可能住别墅开洋车,一些人则只能天天吃泡面挤公共汽车。

更多的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倾向以收入作为中产阶级划分的惟一标准或主要标准。

但即使大家都以经济收入为标准区分谁是中产阶级,谁不是中产阶级,也仍旧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

比如在美国,有人认为凡年均收入在3万美元至10万美元的人群都属于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衡量,美国95%以上的人都应该属于中产阶级。

另一些人则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人年均收入标准应该在2.5万美元至10万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区间的,都可以算是中产阶级。

以此标准而论,美国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80%。

在号称中产阶级大本营的美国,区分中产阶级的标准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区就更不用提了。

拿印度来说,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说法,印度现有中产阶级约3亿人。

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是印度中产阶级标准的制订和发布者,其发布的印度中产阶级标准是: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对卢比的比价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

按此计算,2001年,印度有6000万个家庭已经跃升为中产阶级家庭。

以一家5口计算,印度目前有中产阶级3亿人。

以此看来,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是你说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为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非常大。

以印度中产阶级的标准而论,倘若户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为中产阶级家庭,700美元按现在我国的外汇比价,也就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左右,分摊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约只有1200元人民币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币。

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恐怕连吃口饱饭都成问题,就别提什么“中产”不“中产”了。

美国商业部在宣布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十大新崛起市场之一的时候说,印度目前的中产阶级已经达到了1.75亿人左右(比印度有关机构的估计几乎少了一半),在未来,这些印度中产阶级每人至少还要购买一台电视机、一台录音机、一个压力锅、...

在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中产阶级的标准分别是什么样的?有多少套...

因为中产不能接受自己的身份,教育焦虑是身份焦虑的延伸。

所以他们要挤入更上面的阶层或者假装自己待在更上面的阶层。

学着上流阶层的培养方式,让孩子学钢琴、说英语、考顶级的民办学校,把孩子送进全球排得上号的大学,毕业后成为政商界的精英。

展开全部...

国家中产阶级的标准是百分之多少

中产阶级一般指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

我国现阶段中产阶级只有8%,中产阶级是有指标,他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起码受过大专以上教育,他的价值观念是符合当前政府利益的,中产阶级决定了国家的稳定程度。

从从事的职业来划分中产阶级,存在较多争议,如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局长、处长与一般科员、办事员显然就难以相提并论,“重要”机关工作人员如工商局、税务局工作人员,与“一般”机关工作人员如地震局、档案局、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语。

同为IT技术人员,一些人可能住别墅开洋车,一些人则只能天天吃泡面挤公共汽车。

更多的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倾向以收入作为中产阶级划分的惟一标准或主要标准。

但即使大家都以经济收入为标准区分谁是中产阶级,谁不是中产阶级,也仍旧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

在号称中产阶级大本营的美国,区分中产阶级的标准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区就更不用提了。

拿印度来说,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说法,印度现有中产阶级约3亿人。

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是印度中产阶级标准的制订和发布者,其发布的印度中产阶级标准是: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对卢比的比价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

按此计算,2001年,印度有6000万个家庭已经跃升为中产阶级家庭。

以一家5口计算,印度目前有中产阶级3亿人。

中产阶级以此看来,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是你说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为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非常大。

以印度中产阶级的标准而论,倘若户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为中产阶级家庭,700美元按现在我国的外汇比价,也就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左右,分摊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约只有1200元人民币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币。

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恐怕连吃口饱饭都成问题,就别提什么“中产”不“中产”了。

美国商业部在宣布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十大新崛起市场之一的时候说,印度目前的中产阶级已经达到了1.75亿人左右(比印度有关机构的估计几乎少了一半),在未来,这些印度中产阶级每人至少还要购买一台电视机、一台录音机、一个压力锅、一个吊扇、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他们中2/3的人还要购买一辆轻便摩托车、一台彩电、一个电熨斗、一个食品搅拌器和一台缝纫机;一半以下的人要买一台冰箱……“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消费市场!”在旁人看来,这更像是美国式的黑色幽默。

另外,有数字说,新加坡300万人口中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新加坡[3]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韩国人均年收入约1万美元,都可算是中产阶级,但在韩国,很多人没有房子,且韩国工人人均负债1万美元以上;马来西亚自己估计,马来西亚的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60%,约1800万人左右,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约在1万美元左右。

可见标准都不一样。

可资比较的是,2001年美国研究顾问公司曾进行过一项中产阶级生活费调查,以住房费、交通费及娱乐费等作为基准,依据一个年薪10万美元的3人美国家庭在美国底特律的生活开支,比较了全球22个城市的生活指数。

一个3人的美国底特律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人均3.3万多美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美国只是一个中产阶级的起步水平,也就是说顶多只能算是一个美国的下中产,但要在北京达到美国底特律下中产家庭的生活水平,则一年需要78万港币,也就是约80万人民币。

这是许多中国家庭一辈子也不敢梦想的一个数字。

可见彼也中产,此也中产,彼中产与此中产不可相提并论。

所以,包括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在内,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中产阶级。

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有中产,而无“阶级”。

另外一些学者则对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莫衷一是。

有学者主张,在中国年均收入达到1万至4万人民币的,就可归入中产阶级。

年均收入1万元人民币,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大概只够勉强糊口,想买房买车绝无可能,而拥有私人的住房、汽车是中产阶级的两项硬指标。

以北京现有的房价水平,年收入1万元,在北京四环旁边买套建筑面积在100平米左右的房子,不吃不喝大概需要150年。

中国近30年来,在经济上和GDP上确实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世界上总体还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水平。

根据国外有关机构的研究,一直到2000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5,只有世界高收入水平国家的14%。

依中国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一些专家认为,比较合理的有关国内中产阶级的界定,应该是人均年收入在1万至5万美元左右,也就是8万至40万人民币左右。

只有具备这样的收入水平,中国的中产阶级或许才能够具有“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才能够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才能够符合有关中产阶级的一条条硬性或软性的定义,否则的话,中产阶级就只能是“脱贫”或“温饱”的另一个代名词。

《福布斯》中国中产定义: 1.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