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的艺术作者简介

我们为什么旅行的作者简介
小鹏,大学毕业后就没正经上过班,攒点钱就去旅行,直到他发现旅行也能攒钱,于是生活就变成了旅行、旅行、旅行。 他喜欢写字,他说要把一路上的所思所想写

旅行的艺术作者简介

我们为什么旅行的作者简介

小鹏,大学毕业后就没正经上过班,攒点钱就去旅行,直到他发现旅行也能攒钱,于是生活就变成了旅行、旅行、旅行。

他喜欢写字,他说要把一路上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正是因为这种真实与坚持,他获得千万网友的热烈追捧。

他还喜欢拍照片,他说只拍自己在旅行时的一瞬间感动。

放下一切去旅行的作者简介

刘小顺,1984年出生,真名刘勇,曾经在江苏电视台影视频道担任编导职务三年,2011年2月份辞职后开始自助旅行,从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老挝、云南……西藏、尼泊尔、印度,最后回到上海,历时近一年,行程近几万公里,一路上用拍立得相机记录沿途风景,感受在旅途中自我内心的变化。

好书推荐(带作者和内容简介)

2.《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一个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

展现了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垂涎。

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

3.《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一本风靡全亚洲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曾高居日本文学史上的“超级畅销书”。

这当然要被算成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

许多人认识这位日本人就是从这本书开始。

全书以回忆为线索,表达了青少年面对青春期的孤独困惑以及面对成长的无奈、无聊。

村上通过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无法摆脱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强调了他在以后书中不断反复强调的主题:生命的悲哀与无力感。

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

小说主人公渡边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

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

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

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

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

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

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

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

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

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

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

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

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

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

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我本人认为,内容错综复杂,不仔细看,容易弄不明白4.《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基督山伯爵》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

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

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

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

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

本书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章章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故事性很强, 很耐读!5.《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这是是1969年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曾连续70周排名畅销榜,37年销量达2000万册。

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电影,发行世界各国,受到普遍欢迎,据小说改编的三部电影有两部获奥斯卡奖。

《教父》的故事提供了某种根植于美国人心中的可怕的愉悦因素,使读者近距离观察到一个令人震颤的黑暗而暴力的非法阶层,献给读者一场凶险生活方式的飨宴。

黑帮故事的经典~!6《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风靡全球、超级畅销的哲学奇书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7.《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

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

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

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

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8.《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

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

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

简爱的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 名人姓名:夏洛特·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 生卒年份:1816-1855 名人职称:英国女作家。

名人国家:英国 相关介绍: 夏洛特·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

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

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

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

豪渥斯是山区的一个穷乡僻壤,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

好在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

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里。

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

那里的条件极差,教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动辄要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

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

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

她永远忘不了这段生活,后来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但她和妹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

她们一起学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却是学习写作。

勃朗特一家一向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她们所能找到的唯一慰藉,就是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

当时夏洛蒂14岁,已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她共写了11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

这些习作尽管还很幼稚,但已表现出相当厚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的习作,可以说为她往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作了充分准备。

15岁时,夏洛蒂进伍勒小姐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

几年后,她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又在这所学校里当了教师。

她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写作,但至此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

1836年,也就是在她20岁时,她大着胆子把自己的几首短诗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

然而,得到的却是这位大诗人的一顿训斥。

骚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对她说:“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

”这一盆冷水使夏洛蒂很伤心,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仍然默默地坚持写作。

1838年,夏洛蒂离开伍勒小姐的学校。

第二年,她到有钱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

这一职业在当时是受歧视的,而夏洛蒂更是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家庭女教师的辛苦与屈辱。

她在当时给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私人教师……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

”所以,她很快就讨厌甚至憎恶家庭教师这一行当了。

她在1839年和1841年分别当过两次家庭教师,但每次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忍受不了。

也就是在这两年里,有人向夏洛蒂求婚:一次是她的一个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

但是,这两次求婚都被她拒绝了,原因是她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爱她,只是按传统要娶个妻子而已。

夏洛蒂和艾米莉都不愿离开家到外面去谋生,但仅靠父亲的收入又无法生活,于是她们便想在本村办一所学校,教当地孩子读书,这样也许能维持生计。

她们都想教法语,可是她们的法语并不好。

这时,在她们家里帮助照料家务的姨妈挺身而出,拿出她所有的积蓄,让姐妹俩到布鲁塞尔去攻读法语。

这样,她们就进了布鲁塞尔的一所法语学校。

这所学校是由一对姓埃热的夫妇办的,并由埃热先生亲自教授法语。

埃热先生的法国文学造诣很深,勃朗特姐妹俩在他的教诲下,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法语基础知识,还阅读了大量法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各种流派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但是,对夏洛蒂来说,在布鲁塞尔的一年间,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埃热先生本人。

他不仅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还有一种对年轻女子非常有吸引力的男性气,即容易激动,有点粗鲁,但十分率直、爽快。

夏洛蒂内心已爱上这个有妇之夫,但她始终没有明确表露。

埃热先生对她则全然无心,所以她就把这种微妙的情感一直压在自己心里。

从布鲁塞尔回国后,夏洛蒂便和两个妹妹一起开始筹办学校,还挂出了“勃朗特姐妹学校”的招牌。

可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几个月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入学,等来的只是上门收税的官员。

办学的理想破灭了。

夏洛蒂觉得,写作也许还有出路。

1845年秋天,她偶然读了妹妹艾米莉写的一些诗,突然想到她们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诗集。

于是她们商量之后,...

少年旅行队的作者简介

柯蓝,笔名亚一、木人,原名唐一正,1920年生,湖南长沙人。

1935年就读于第一师范五十三班,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新闻文化工作。

先后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先后任延安群众报社记者、主编。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写成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章回体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

由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在十一个解放区用九个版本印行,还受到毛主席的推荐,由军调部带到大后方在香港出版,流行东南亚,被日本、苏联两国翻译。

1945年写成反映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

小说《红旗呼啦啦飘》在香港出版后受到文坛泰斗茅盾先生的赞扬,也被日本、苏联翻译。

展开全部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的《早霞短笛》是中国第一部题材、形式多样的散文诗集,他首创提出了以中国散文诗的联组形式、载体论和散文诗的四大美学特征等理论,改变了中国散文诗的历史面貌。

建国后,在上海历任《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副所长、《文艺月报》编委等职。

1958年与文秋合写长篇小说《蔺铁头红旗不倒》。

1961年回湖南深入生活,从事专业创作。

我国第一个国际上获多次大奖的电影《黄土地》是根据他本人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的,创散文改编电影获国际大奖之先。

他创作的传记文学《王孝和的故事》、《徐特立传--命运之谜》等也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并获大奖。

他和夫人文秋共同创作的历史革命长篇小说《风满潇湘》是以毛泽东主席秋收起义为背景的,被湖南电视台改编为电视剧上演。

《苏联大百科全书》也开设了关于他的辞条。

由于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2001年中国作家代表大会授予他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

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专门开设了柯蓝文秋文库,收集了他们的全部著作和手稿。

柯蓝先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香港)中国散文诗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还著有《风满潇湘》、《早霞短笛》、《果园集》、《迟开的玫瑰》、《爱情哲理诗》等。

...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这本书,说句实话,我没能完全看懂,《旅行的艺术》读后感.我觉得是因为自己的阅历和知识方面的欠缺,让我不能再进一步,但这本书真的很不错,很有哲理.记得余秋雨的序有一句写得好:“我们总是太多概念、太多预设、太多追随、太多知识、太多传闻,而舍弃了本来最值得珍惜的耳目直觉和具体细节,结果,哪儿走到了,却走得那么空洞,那么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现实中的旅行与我们对它的期待总是有差异.我们通过宣传单和艺术作品来获得对目的地的印象,那些印象是那么地美好,因为它只描写了目的地那美好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直面这个现实,或许会像于斯曼笔下的德埃桑迪斯一样,宁愿永远停留在想象中,而不愿出行.真实的旅行也许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决不能成为我们止步不前的理由.旅行是为了寻找生的意义,摆脱日常生活的桎梏,享受自然的给予,这,才是旅行,读后感《《旅行的艺术》读后感》.想象中一切都是虚假,不能给你真实的感官刺激.对于真实的旅行,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你不知道你会看到什么,一切都是未知的,它可以让你从情绪激动,或让你失望不已,这是你在想象中感觉不到的.想象只能让你陶醉,而你却不清楚为什么而陶醉.旅行可以让我们体验情感上巨大的转变,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但这些都会成为你的经验.其实只要你在旅行的途中始终保持好奇心,这段旅行注定就是美好的.好奇心让你保持激情,让你思考,让你快乐.时刻拥有好奇心的你会发现:哦,旅行原来是那么的美好!环境的改变让你摆脱你原来生活的烦恼,享受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感觉.乡村让在城市中的人感受那清新的空气,熟络的谈话,安逸的生活,远离城市那恶劣的环境;或者异国那不同你习惯的风俗人情,会让你发现你在本国求之不得的东西;抑或者那壮阔的景色,让你了解自己的渺小,接受日常生活中那些异常苦恼、挥之不去的事情,甚至会让你明白生活的意义.旅行不是轻轻地走过,而是在那过程中尽量地发现美,发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暇发现的事物.而我们的人生不正是一次长长的旅行,无论我们身处何地、经历何事,我们都应该明白:这,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接受!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作者介绍是什么?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

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

塞尔玛·拉格洛芙(Selma Lagerlöf,1858~1940)是瑞典的优秀女作家,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

拉格洛芙生于瑞典西部的一个陆军中尉家中。

3岁时因下肢患病行走困难,主要与书籍和会讲故事的外祖母朝夕相伴,并接触了大量的童话和民间故事。

她从小喜欢听祖母讲故事,喜欢读书,立志要当一个作家。

1882年,拉格洛夫入斯德哥尔摩皇室女子师范学院学习,长大后,她在一座小城当了十年中学的地理教师。

在任教期间,她开始了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她唯一为儿童而写的长篇童话,它是根据瑞典教育部的要求,作为一部学校地理教育读物而写的,不料它在以后竟成为了世界文学艺术的珍品。

因为拉格洛芙的巨大成就,1914年她被选为瑞典皇家学会会员。

在瑞典,现在有一项最重要的儿童文学奖,就是用尼尔斯这名字命名的。

由于其文学贡献,从1991年开始,她的肖像出现在瑞典货币20克朗钞票上。

《骑鹅历险记》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她有能力买回童年时代住过的莫尔巴卡庄园。

从l915年起到她去世,她一直居住在这座庄园里。

她一面辛勤地经营庄园,一面积极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利尔耶克鲁纳之家》(1911)、《车夫》(1912)、《普初加里的皇帝》(1914)、《被开除教籍的人》(1918),回忆录《莫尔巴卡》(1922)和《罗文舍尔德》三部曲(1925一1928)。

即使到了晚年,她仍然孜孜不倦地创作着,出版了回忆录《一个孩子的回忆》(1930)和《日记》(1932)。

她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秋天》(1933)。

...

求一篇《旅行的艺术》笔记+读后感,谢谢了

1自己的特长,结合自己的特长,摄影,写笔记,拍摄记忆。

2路在远方,关注时尚,走进大自然,畅叙过去看到,现在感觉到的未来不可捉摸的,,,,,畅想。

3创意,创新。

用小说,诗歌,短言片语心灵涂鸦。

把所想随时记在纸上,包括便签,活页夹等。

4结合实际生活,短途长途旅行的体验的心境的描述。

5大胆接触外界事物。

能够辨析真善美假丑恶。

能够感染社会的气息。

改变自己的缺点。

6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是有灵性的,学习名家,欣赏名作的行为艺术。

包括手工制作点点滴滴。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简介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

2、人物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著名作家和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

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3、人物作品 主要作品:《马克·吐温自传》、《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康涅狄克》、《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 《康州美国佬奇遇记》、《竞选州长》、《乞丐王子》、《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卡县名蛙》、《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神秘的访问》、《田纳西的新闻界》、《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个真实的故事》、《被偷的白象》、《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法国人大决斗》、《稀奇的经验》、《三万元遗产》、《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等。

4、人物评价 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触角扎根于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

随着生活阅历加深,马克·吐温对美国表面繁荣掩盖下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开始在作品中探讨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个时期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他在继续观察社会的基础上加深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思考和探索时期,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是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点。

其作品的基调也由早期的幽默乐观转为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笔锋更加犀利,讽刺更加激烈,幽默讽刺中批判的成分增强了。

作品生活画面的广阔和人物形象的确立,反映了作者艺术技巧的更加成熟,更具有魅力,更为丰富多彩。

...

天马这篇短文中作者从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

《天马》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 征意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天马”。

可以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来说课。

说教材 《天马》一文生动地描绘了天马的健美、奔放,进一步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文字简短精炼,表现了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和独具匠心,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采纳! 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