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奇怪的大石头的旅行

【阅读乐园。奇怪的大石头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小时候,...
奇怪的大石头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

奇怪的大石头的旅行

【阅读乐园。

奇怪的大石头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

奇怪的大石头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的一块孤零零的巨石旁边捉迷藏,时间渐久,李四光对巨石的由来产生了疑问,但是老师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

直到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国以后,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从中可以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综观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写具体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历史、平整、推动、旅行、专门、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三、教学建议 1.课文中涉及到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许多地质学知识,为了便于学生领会和理解,如果有条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冰川活动资料,也可以根据有关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

还可以搜集有关李四光的材料。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6个,读音难点主要有“震”(翘舌音)、“坑、秦、震”(“坑”属后鼻音、“秦、震”属前鼻音)。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或者根据班级学生的姓氏识记“秦”。

可以把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秦”为“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著、藏、究、震”为“上小下大”的上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此外,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3.本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中可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初读课文,目的有二:一是初步了解内容;二是请学生边读边想,自己玩过的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2)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为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

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首先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

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是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表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

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的思考问题的过程。

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明确,李四光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

>

你才学呀!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其它学科 思想品德教案 自然教案 英语教案 社会教案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教您作文 学生作文 学习资源 小学语文 教案 语文 数学 一年级 二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计划总结 制度方案 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各类报告 致辞演讲 保先教育3 党团辅导 常用公文 公检法司 教育医疗 各类考试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 网站首页 | 小学文章 | 小学全册教案 | 小学课件源码 | 小学免费课件 | 留言 | 软件 | 家校通 | 教育排行 | 课件定制 | 本站服务 | 光盘服务 | 虚拟主机 | 域名管理 | 论坛 | 排名搜索 | 课件素材 | 站长工具 | 提升排名 | 教育聊吧 | 在线统计 | 中学课件 | 中学教案 | 博客 | 我帮你找 | 人教课标本 | 教育网址 | 彩信频道 | 自写彩信 | 音乐频道 | 图铃频道 | 服务务合租 | 美女图片 | | 小学文章首页 | 教案精选 | 论文精选 | 计划总结 | 名校推荐 | 学生天地 | 试题考卷 | 演讲与口才 | 益智专栏 | 轻松娱乐 | | 教师情怀 | 网站动态 | 教学视频 | 综合频道 | 班主任 | 教育科研 | 少先队工作 | 英语教案 | 西师版 | 新课程培训 | | 原创论文 | 原创教案 | 新课标 | 教育新闻 | 好书推荐 | 教师天地 | 文秘 | 本站帮助 | 加点送点 | 本站活动 | 您现在的位置: 小学教育资源网 >> 小学文章 >> 教案精选 >> 小学语文教案 >> 三年级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奇怪的大石头 热 ★★★★★ 【字体:小 大】 奇怪的大石头 作者:作者:谢…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231 更新时间:2005-1-28 一、学习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 等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的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 简介李四光,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大朋友——课件出示李四光头像,简介他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3、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3、你对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教师相机板书学生对李四光的印象。

如 :爱思考 ,爱提问,好问好学,等等。

4、能用书上的话来充分说明你的观点吗?三、 再读课文,合作研读1、再读课文,划出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2、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自己的观点和句子。

由记录员做好记录,准备全班交流。

四、 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第二课时一、 认读词语。

二、 全班交流。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研读有关句子。

如:1、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什么李四光会对这块石头感兴趣呢 ,这块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可用因为……所以……让学生说说原因。

让学生感知巨石形象及李四光的好奇之心。

2、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想象情境,进行说话练习。

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同桌演一演对话。

指名演一演。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说话练习: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应该会把草地( ),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

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

4、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师生演演这次对话。

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5、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才……用 直到……才……说话。

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

6、后来 ,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感受李四光的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三、 总结升华1、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 ,研究初的成果 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想?学生畅所欲言2、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四、 课外积累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

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课后分析: 尝试——让课本留下思考的痕迹 新课程注重课程的开放和生成。

经常看到有的老师上课时让孩子海阔天空的发表自己的高见,孩子们在课堂上忙着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却无暇捧起书本细读,有时甚至使孩子的思维脱离文本,教师也不作引导,任其夸夸其谈,课堂看似热闹,却无多少实质。

有时自己也放这样的错误。

这堂课在课始初读课文时,学生说了对李四光的印象后,我让孩子仔细读课文,找找自己观点的理由,看谁的理由最要充分。

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被激发,进入积极备战状态。

于是在课本上勾勾、画画、写写,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样做就是优化孩子与文本的对话,让孩子有自己的个性阅读。

尔后我不急于让孩子发言,而是让他们在组内再次交流自己找到的理由,再次让孩子与文本进行碰撞,撞...

奇怪的大石头这个故事对我很有启发,我是怎么发现问题?怎么解决问...

奇怪的大石头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的一块孤零零的巨石旁边捉迷藏,时间渐久,李四光对巨石的由来产生了疑问,但是老师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

直到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国以后,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从中可以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综观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写具体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历史、平整、推动、旅行、专门、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三、教学建议 1.课文中涉及到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许多地质学知识,为了便于学生领会和理解,如果有条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冰川活动资料,也可以根据有关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

还可以搜集有关李四光的材料。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6个,读音难点主要有“震”(翘舌音)、“坑、秦、震”(“坑”属后鼻音、“秦、震”属前鼻音)。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或者根据班级学生的姓氏识记“秦”。

可以把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秦”为“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著、藏、究、震”为“上小下大”的上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此外,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3.本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中可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初读课文,目的有二:一是初步了解内容;二是请学生边读边想,自己玩过的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2)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为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

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首先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

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是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表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

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的思考问题的过程。

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明确,李四光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这...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奇怪的大石头》告诉我们要学习他( ...

1、学习李四光爱动脑筋,碰到困难,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在学习这开动脑筋,认真仔细做好作业的品质。

打好基础,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

2、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3、刨根问底,追本穷源的品质,具有不找到正确答案誓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奇怪的大石头》原文: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

每次他都受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

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

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哪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

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

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奇怪的大石头知识点 一、多音字: 1、藏 躲藏; 宝藏 2、悄 悄悄 静悄悄; 悄声细语 悄然 3、转 转身; 转动 4、为 为什么 为了; 敢作敢为 为难 5、长 长短; 成长。

6、重 重复; 重量 二、近义词: 奇怪—稀奇 著名—闻名、有名 兴趣—兴致 清楚—明白 聆听—倾听 教诲—教育 贡献—奉献 平整—平坦 考察—调查、考查 震惊—震动 恐怕—估计 常常—经常 三、反义词: 突兀—凹陷、平整 奇怪—平常 严严实实—松松散散 推动—阻碍 明白—糊涂 遥远—附近、贴近 历史—现实 震惊—平静 四、词语解释: 1、奇怪:出乎意料,难以理解。

2、著名:有名。

3、孤零零:形容孤单,无依无靠或没有陪衬。

4、躲闪:迅速使身体避开。

5、兴趣:喜好的情绪。

6、平整:平正整齐。

7、考察:实地观察、调查。

8、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

9、震惊:大吃一惊;使大吃一惊。

10、严严实实:不留空隙或出口,形容非常严密。

11、恐怕:猜想,估计。

12、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13、坑:洼下去的地方。

14、突兀:高耸的样子。

15、遗迹: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16、长江流域:指长江干支流的集水范围,即集水面积,通称流域面积。

17、秦岭:横亘于陕西省中部偏南。

东西走向,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18、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城融化,下渗冻结,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

五、词语辨析: 1、考察 考查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确定,弄明白”的意思。

但“考察”主要是指实地去观察调查;而“考查”则侧重用某种标准去衡量,主要针对行为、活动。

例:校长去各地学校考察后发现,每月考查一次学生的成绩并不一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常常 经常 都有多次、反复发生某种行为或事情的意思。

区别在于:常常强调次数多;经常和常常的意义及用法相同,有时可互换,但“经常”侧重于连续地、有规律地做某一件事,强调一贯性。

例句:表弟常常跪在草地上寻找蚂蚁。

楼道里经常会响起爷爷的歌声。

六、词语听写: 奇怪 著名 悄悄 土坑 卧倒 躲闪 兴趣 平整 推动 旅行 考察 秦岭 遗迹 研究 成果 震惊 清楚 捉迷藏 地质学家 严严实实 转来转去 孤零零 绿油油 红艳艳 甜蜜蜜 气呼呼 平平安安 高高兴兴 长长久久 整整齐齐 干干净净

李四光是怎样从一块奇怪的大石头发现第四纪冰川的活动?

李四光小时侯在一块大石头那玩捉迷藏,久而久之对他产了兴趣;这么大的石头哪来的?他去问爸爸的老师,可是他们也不知道。

这个问题捆扰了他20多年,直到他成年后到英国学习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或上千里。

多年以后,李四光回到家乡,终于弄明白这块石头是从秦岭被冰川带到这儿来的。

后来,他更发现了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终于打破了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谎言。

...

李四光奇怪的大石头课文中研究成果指的是什么。

之所以有这样的研究...

李四光的《奇怪的大石头》中研究成果指的是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地质学家李四光因小时候和伙伴玩捉迷藏的游戏,看到一块石头,而苦苦思索巨石的来历,长大后通过到英国学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进而发现该研究成果。

之所以会有研究成果的原因:1、李四光从小就具备执着探索、不盲从的可贵品质。

2、由于这种品质, 李四光从小就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勇于打破常规、并孜孜不倦的学习下去。

从一块巨石开始,能深挖其背后成因,历经很多年,终于发现事物真实面貌。

3、李四光善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精神还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石油,但很多外国专家断定中国没有石油。

4、李四光经过长期的研究,认定我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也就是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我国先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李四光先生对地震的中长期预测如下:1、在 1966 年邢台 7.2 级地震后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

1967 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 6.3 级地震。

2、1966 年组建地震地质大队,1967 年他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

1976 年唐山 7.8 级、滦县 7.1 级、宁河 6.9 级强震群。

3、1969 年,李四光指出云南通海地震的危险性, 1970 年 1 月 5 日通海 7.7 级地震。

4、1970 年,他指示地震地质大队根据活动构造体系、活动性断裂带结合历史地震活动编制全国地震危险区分布图。

·········他问了一些地方:道孚在哪?彝良在哪?武都在哪?武威在哪?门源在哪?峨山在哪?...

小学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这个故事对我很有启发我发现的问题是怎...

奇怪的大石头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的一块孤零零的巨石旁边捉迷藏,时间渐久,李四光对巨石的由来产生了疑问,但是老师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

直到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国以后,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从中可以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综观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写具体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历史、平整、推动、旅行、专门、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三、教学建议 1.课文中涉及到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许多地质学知识,为了便于学生领会和理解,如果有条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冰川活动资料,也可以根据有关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

还可以搜集有关李四光的材料。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6个,读音难点主要有“震”(翘舌音)、“坑、秦、震”(“坑”属后鼻音、“秦、震”属前鼻音)。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或者根据班级学生的姓氏识记“秦”。

可以把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秦”为“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著、藏、究、震”为“上小下大”的上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此外,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3.本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中可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初读课文,目的有二:一是初步了解内容;二是请学生边读边想,自己玩过的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2)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为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

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首先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

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是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表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

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的思考问题的过程。

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明确,李四光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

在山上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石头,他们一同欣赏。

仔细观察,描述这块石...

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弟兄俩》,你不给题目我怎么知道答案? 弟兄俩一同出去旅行。

中午,他们在树林里躺下来休息,醒来时,看见身旁有一块石头,石头上写着几行字。

他们仔细瞧了瞧,读道: “谁找到这块石头,请朝日出方向向林中走去。

林中有一条河,请游过这条河到达彼岸。

在那里将遇到一只母熊带着两只小熊——请从母熊身边抢走两只小熊,头也不回地往山里跑。

山上有一所房子,在那所房子里会找到幸福。

” 哥儿俩读完石头上的字,弟弟说:“咱俩一块儿去吧!也许我们能游过那条河。

把两只小熊带到那所房子里,一同找到幸福。

” 哥哥听了说道: “我不到树林里去捉小熊,劝你也别去。

第一:谁也不知道,石头上写的字是不是实话;也许这只是为了开个玩笑。

也许我们并没有看明白。

第二:即使石头上写的字是实话,我们到树林里去,等天黑了,我们走不到那条河边,迷了路怎么办!再说,就是我们找到那条河,也许河很宽,水很急,我们怎么游过去呢?第三:即使我们游过河去了,难道从母熊身边抢走两只小熊容易吗?万一它把我们咬死,我们不但得不到幸福,还白白把命送掉。

第四:即使我们把两只小熊抢到手,也不可能一口气跑到山里。

还有,石头上也没提到主要的事:我们在那所房子里将找到什么样的幸福?也许那儿等待着我们的那种幸福,根本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 弟弟说: “我认为不是这样。

人家不会多余地把这种话写在石头上。

一切写得明明白白。

第一:我们就是试试的话,也不会倒霉。

第二:假使我们不去,别人读了石头上的字,就会找到幸福。

我们却一无所获。

第三:不费点力气,不干点事情,世上什么也不能使人快乐。

第四:我不乐意让别人认为我有所畏惧。

” 这时,哥哥说: “谚语说得好:占大便宜得吃小亏。

还有,‘十鸟在树,不如一鸟在手。

,” 弟弟说: “我可听说过这样一个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还有,‘放平的石头,流不过水去。

’我认为,应该去。

” 弟弟去了,哥哥留了下来。

弟弟刚走进树林,就遇到一条河,他游过河到了彼岸,看见一只母熊。

母熊正在酣睡。

他抓起两只小熊,头也不回地往山里跑去。

他刚跑到山顶,迎面走来一群人,赶来一辆轿式马车,请他坐上,把他送进城里,让他当了皇帝。

他当了五年皇帝。

第六年,另外一个比他更强大的皇帝率兵来攻打他,占领了那个城,把他赶下了台。

于是弟弟又去旅行,去找哥哥。

哥哥住在农村里,不阔,也不穷。

弟兄俩见面,十分欢喜,开始讲各自的经历。

哥哥说: “结果还是我对:我一直安安静静地过好日子;你虽然当过皇帝,可是看见了不少不幸的事。

” 弟弟说: “我并不因为那时自己进了树林,上了山而伤心。

虽然我现在不如意,但是我的生活是值得回忆的,你却连可回忆的事情都没有。

李四光是怎样从一块奇怪的大石头发现第四纪冰川的活动的?你从中受...

李四光小时侯最喜欢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他最喜欢躲藏在一块大石头后面,久而久之,他对这块石头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它周围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困扰了他20多年.直到他从英国留学,学习了地质学,回来后,才明白冰川是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的.终于,李四光发现了冰川!我们要好好学习,每时每刻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