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审美的思考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思维对审美的影响
中国人旅游喜欢跟着旅游团,到的地方多是名胜古迹,西方旅游相对随意,个人或者团体都行,而去的地方也很随意,只要赏心悦目就可,一般情况下人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思维对审美的影响
中国人旅游喜欢跟着旅游团,到的地方多是名胜古迹,西方旅游相对随意,个人或者团体都行,而去的地方也很随意,只要赏心悦目就可,一般情况下人越多的地方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而且中国旅游多集中于长假,西方旅游则在时间上没有太多要求,如果想去了,收拾东西就去了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旅游观 法国旅游学家弗朗索瓦·韦拉曾把亚洲的主要旅游国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航空和港口交通枢纽以及进入东南亚和中国的得天独厚的通道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另一类是工业国家,如日本;第三类是拥有特殊旅游资源的国家,如泰国。
韦拉虽然没有提及中国,但很显然,中国属于其中的第三类。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奥,源远流长。
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中国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文化,"旅游"在中国自有其生成、发展的土壤和历史。
如果说,在中国哲学的诸子百家之学中,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道、佛三家,那么,在中国旅游的诸子百家之学中,对中国旅游文化影响最大的也是儒、道、佛三家。
正是这三家各执一端的旅游思想,能糅合各家,以其各自的文化风格影响着中国旅游文化,组成中国旅游发展的基本线索,给中国旅游文化的开拓演进带来了活力。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旅游观对于中国人民的旅游活动产生了至巨至深的影响。
对儒家的旅游观可从近游思想、远游思想、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四个方面认识。
就一个民族的普遍心理而言,中国人有着安土重迁,不喜远游崇尚近游的思想。
这可从中国民间的俗语"好出门不如歪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看景不如听景"中反映出来。
这是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内倾民族性格特征多少地阻抑了中国人旅游的动机,它发源于儒家。
从孔子思想体系的总体来看,"仁"贯穿其中,成为联结各个范畴的媒介,同时,又是各个范畴和言行的总纲。
而从宗族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之本,提倡孝悌,注意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孔子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孔子曾经要求做儿子的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上也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故君子……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形殆。
"儒家之提倡近游,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非正常死亡和伤残现象,从而实现其"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仁政思想。
这种近游观的出现,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在生产水平尚很低下的时代,劳动力很宝贵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吻合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近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当时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儒家主张和看重近游,是因为这种短途旅游既可达到健康身心和陶冶性情的目的,又可和家人同享天伦之乐。
然而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反对远游。
按孔子的表述分析,父母去世后,儿子远游自然不在限制之列。
因为儒家学说以重人伦为核心。
父母在世之日,儿子久游不归,一则令父母担忧;二则儿子也不能对父母尽关心赡养的义务。
孔子只是要求做儿子的出门之前必须制订好游览计划,把游览路线、时间、何时归来这类情况告诉父母,使父母心中有数。
同时,孔子也十分重视远游的作用,把它视为扩大阅历,结交名流,增进学问的重要途径。
《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对于为他而纷至沓来的客人的欢迎词,也是对当时人际交往频繁,旅游之兴盛的社会现象的一种良性指导。
孔子还将游览视作个体人格发展的理想之路,他认为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所以儒家认为"志在四方"是男子汉应有的抱负和基本的形象特征。
这用意很清楚,他们给所有的人规划了两种自我实现的途径:当孝子或当忠臣。
为家庭或为国家。
前者的奋斗目标在于使家庭幸福,后者的奋斗目标却是为国家太平。
由于儒家阳刚进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是身在庙堂之上,即一心想参政,因此,在儒家学说中,为父母做牺牲和为君国做牺牲,都属于仁人志士。
明乎此,我们就容易理解在中国旅游史上为什么近游理论较远游理论同样发达,探险旅游同怡情旅游一样受我国人民的重视。
研究儒家思想的人便会发觉,儒家的"与民同乐"、"民贵君轻"的思想也渗透在中国旅游文化之中。
在《孟子.梁惠王》中有一段关于与民同乐的论述。
孟子认为,贤者与民同乐,故能乐其乐。
而不贤者虽有池沼等游乐对象,因其不能与民同乐,故快乐难以持久。
他引用《诗经》中赞美文王的"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的有关句子;和《尚书》中所引夏朝民众仇恨商纣王独乐的民谚,从正反面举例说明"与民偕乐"和"独乐"的区别。
以此来启发和讽刺梁惠王。
一部中国旅游文化史,始终贯串着这一重民传统。
这种把发展旅游和实施仁政结合起来,通过旅游来体现仁政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的建设、旅游文化特色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这种"与民同乐"思想的薰陶,产生了一大批将仁政实施与旅游开发结合进行的地方官,如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等,他们把旅游看成政治的一部分,他们不肯脱离政治来谈旅游,在借旅游怡情的同时,又考察民情。
重民传统也表现在历代帝王不敢肆意远游上,凡置国家大...
求一篇旅游文化的论文,3000字。
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深刻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已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迫使国家不得不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同进也迫使私人垄断资本运动依赖于国家政权,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起来,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具体说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有下列原因:1)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私人垄断资本的积累已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或者由国家给予私人资本以资助。
2)私人垄断统治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必须由国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预国民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
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单纯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自发调节已难以解决由结构失衡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必须依靠国家采取行政的或经济的措施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国家及其职能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国家力量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
所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具有客观必然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基本环节之一,加强其课程建设,是广大高校“两课”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文立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特点,尝试提出一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新的思考,以期提高课程教育的有效性。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任务及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
因而形势与政策… 审美能力是现代文明人的重要素养之一俗话说,人都有爱美的天性。
这里所说的"天性",并非是指人生来就懂得爱美,而是指人的一种社会本质的规定性。
审美,作为人的精神自由境界,已成为文明的重要范畴之一。
市民要提高本身的文明水准,审美能力的加强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美感和审美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人的审美意识不是先天的天赋能力,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改造社会中人的感觉、审美的感受也随之而确证。
人的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理想。
由于一个人的实践经验不同,修养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审美能力上存在差异,这里还有生活条件、阶级地位、民族状况、道德、宗教、政治观点影响和制约。
美是通过各种形态表现出来的。
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现在,人类已经认识和确认的关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整体美、含蓄美、形式美、真善美,等等。
自然美包括无机界的美、动物美、植物美和宇宙美;社会美包括劳动美、人体美;生活美包括人的体态美、服饰美、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品质美、道德美等;艺术美包括各种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电影、电视等表现的美;整体美包括主和次、点和面、局部与局部达到和谐统一的美;含蓄美包括事物寓意性、象征性和哲理性使得人感到神韵无穷,发人深思产生的美感;形式美包括比例、对称、和谐、整齐、均衡、节奏、对比、多样统一给人产生的愉悦;真善美是美的特殊形态,真是美的原因,善是美的内容,关是真善的形式。
关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论据
天才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全球化加速了“四大转移”:权力大转移、人才大转移、财富大转移、观念大转移。
在发展越来越不均衡的世界里,未来只属于“有想法”的人。
黑格尔说过——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企业界一直都在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我们正在寻找的这条“阿里阿德涅的彩线”,它正是一条经营智慧的线索、一条让你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线索、一条促进你奋然跃起的线索。
经营智慧首先是经营创新,经营创新首先是经营我们的思维方式。
一些研究创造过程的专家学者认为至少有八种思维方式把天才与常人区别开来。
这八种思维方式是:不能遏制的创造激情;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天才从相对立角度思考问题;天才进行独创性组合;天才设法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天才善于比喻;天才对变化有所准备;天才使自己的思想形象化。
由于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在科学发明、艺术创作、商业企划这些创造性活动中,这八种思维方式往往是同时并举互为作用的。
历史上那些科学巨匠与艺术天才,他们首要的思维策略即在于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类似达·芬奇、爱因斯坦、弗洛依德这些杰出人物的一个共同特点,就在于他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所遭遇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同样如此,在全球市场上,众多的商业天才,诸如钱德勒夫人、泰德·特纳、迈克尔·戴尔、杰夫·比克斯,他们创造出此前消费者并不知道的市场。
不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企业家,这些天才人物都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他们觉得,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就会不停的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以重新构建这个问题。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随视角的每一次转换而逐渐加深,最终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对不同视角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解释。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旨在找到与传统方法不符的细节,以便发现一个全新的视角。
而沃尔玛公司、戴尔公司这些企业则以全新的视角,开发出某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商业模式。
中国为何创新滞后,关键在于所谓的社会精英阶层,他们往往从传统的视角出发,深陷“复制性思维的辖区”。
我们不妨来看看,从最传统的农业直至最前卫的电视媒体,它们行当截然不同,操作者的层面在文化教养、社会地位等等的方面其相差又何止十万八千里!但就是这样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群体,他们的思维模式却都基本一致。
比如说,像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自古以来,精耕细作就是传统农业的宝典。
但是,现在发现犁地也会损坏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侵蚀。
而且,不用犁翻耕的土地在总体上也有益于地球生态环境。
因为,未翻耕的土地,可以紧紧地控制住碳,否则当有机物腐烂时,碳就会跑到空中形成二氧化碳,如果一公顷土地不耕地,则每年可以吸收一吨碳,这样可以使土地成为扼制全球变暖的关键因素。
但是在传统观念左右着我们的这个行业里,一家一户仍然热衷于精耕细作,非如此不足以体现由祖宗流传下来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直到今天,我们看到数百万拉丁美洲人已不再用犁翻地的时候,人们依然故我,深翻不辍。
再来看咱们的电视,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拥有4千多家电视台,此外尚有五、六十家卫星电视台,在数量上占全球第一!但是,它们做的是只要一个台就能做好的事。
一个节目主持人可以客串数十家电视台重复主持内容相差无几的节目;一部电视剧在多家卫视台于同一时间上映,并可在全国轮流日复一日地播下去;一种样式的电视剧(“金大侠” 、“琼阿姨”或是涉案剧)可以一直演绎下去;同一首歌,可以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唱下去;一台晚会形式可以自我叫好一、二十年传承下来……它们在赚取大把广告费的同时,正在大肆浪费国家资源。
如果千家万户的农民干同样的事还能创造价值的话,那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干同样的事,除了制造傻瓜观众而外,还能创造什么价值?我们是否该质疑当代的文化精英们,谁该为我们的精神生活质量负责?谁又该为我们的奢侈性浪费负责? 正是因为政府与企业都习惯于“复制性思维模式”,导致今天的中国成为产值大国利润小国。
从第一产业直至第四产业,我国有一百多个产品产量雄踞世界第一,诸如产值第一的钢铁、第一的钟表、第一的服装、第一的鞋业、第一的茶叶、第一的瓷器…以及等等的第一。
而在利润排序上却在充当垫底的角色。
以产值第一的鞋而论,2001年出口40.72亿双,价值100.96亿美元,每双平均不到2.5美元。
每年仅出口美国 即达14亿双,可是还换不回一部“泰坦尼克号”。
但愿2004年西班牙的烧鞋事件,能把中国制鞋业的老板们从“复制性思维模式”的陷阱中烧将出来。
复制性思维方式,从单一的固定的角度看问题,乃是一种“死本能情结”;从多角度研究问题,则是一种“生本能情结”,它主导“创新性思维方式”。
从多角度出发研究问题,乃是“创新性思维”的开始。
美国的金门大桥变道创意就是一个显例。
1937年金门大桥建成后,堵车情况非但没有改善反倒变得更加厉害了。
管理部门为此花数千万美元向社会广泛征集解决方案,结果,中奖的方案却是...
关于旅行。
究竟什么才是旅行。
怎么做才能得到旅行的收获,而不是跟...
带家人旅游,出门旅游前,吃、住、行、游、购、娱、导游等等我都会安排好,其实希望这次出行吃好睡好玩好,我会要求挂四星酒店,每正餐要在特色社会餐厅点菜,车子要坐着舒服,一定要去一些景点,我会大肆购物,带回来分给亲友,还要求有个亲切、幽默、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的导游,说白了,旅游就是消费,我们有计划地花钱换取愉悦心情、放松身心,还尽量的追求舒适。
而旅行,尤其我们年轻人口中的旅行,更多的,是一种心情。
向往已久的地方,我想去看看那里到底和我梦中是不是一个样,到处搜集一些信息,有把握了,就收拾个简单的行囊,出发。
甚至有的时候突然很想去一个地方,然后就出发了。
要到处找人问路,可能只吃几块钱一份的路边小吃,住50元一晚的青年旅社,可能一个景点都不去,随心所欲地走,可能一路拍照,可能坐在哪里安静地坐一整天,像看电影一样看这个陌生的地方,或者租一辆单车逛遍城市的每个角落,去感受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感受这个地方带给自己的感觉,可能租个房子住一段时间,可能钱没带够要找份临时工作……不用花太多的钱,不要求物质享受,没有固定的路线,不用限期回家,整个行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收获的,往往是一份不一样的情怀。
插一句,“鸭子”和“驴子”知道吧,从某种角度说,热爱旅游的是鸭子,热爱旅行的就是驴子,我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驴子,可惜毕业之后就不能那么任性了,于是就陪着家人变成了鸭子,很是遗憾……
审美体验与审美经验的区别?
第二种应该称之为“审美经历”,而第一种解释中的“经验”显然是指各种审美经历的汇总。
“经历”是具体的,“经验”则是经理的总结和理性思考的结果。
所谓“审美体验”,通常是在审美主体深度参与的情况下所达到的审美效果,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一词意思一致,强调过程和主观因素。
“审美经验”是由具体的审美实践而抽象出来的对美的形态的把握。
所以审美经验往往上升为文学理论或美学相关的理论,而审美体验多见于具体作品的赏析和阅读体验。
...
求一篇《旅行的艺术》笔记+读后感,谢谢了
1自己的特长,结合自己的特长,摄影,写笔记,拍摄记忆。
2路在远方,关注时尚,走进大自然,畅叙过去看到,现在感觉到的未来不可捉摸的,,,,,畅想。
3创意,创新。
用小说,诗歌,短言片语心灵涂鸦。
把所想随时记在纸上,包括便签,活页夹等。
4结合实际生活,短途长途旅行的体验的心境的描述。
5大胆接触外界事物。
能够辨析真善美假丑恶。
能够感染社会的气息。
改变自己的缺点。
6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是有灵性的,学习名家,欣赏名作的行为艺术。
包括手工制作点点滴滴。
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美学追求是什么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 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工商业奴隶主掀起的民主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悲剧、喜剧、音乐、雕刻等,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同时又推动了自由辩论和对于知识的重视,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
它支配了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
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
公元前 6世纪的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
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
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
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
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
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毕达哥拉关于和谐的观点,不过他认为和谐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造成,而是由“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最美的和谐”,和谐是从斗争中产生的。
德谟克利特则提出文艺创作中灵感与模仿两个重要的美学观念。
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的重点从宇宙论转到政治伦理方面,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
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柏拉图在《国家篇》、《会饮篇》、《伊安篇》、《大希庇阿斯篇》、《法篇》等对话中,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
他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理念”,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事物的美也是从美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美的理念是“美本身”。
现实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
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
但是,他把美学研究从现象引向美的本质,从个别事物的美引向美的普遍规律,则是一个历史的贡献。
西方美学史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争论,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艺术是模仿”的理论。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又是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从而否定了艺术能够认识真理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诗往往挑动感情,败坏人性,亵渎神圣,因而要把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赶出去。
不过,他并不完全否定艺术。
在《国家篇》中,他曾把音乐等当成是培养儿童心灵美的重要手段。
在《法篇》中,他认为经过“立法者”审定后的艺术,仍然应当欢迎。
他极力赞扬美的理念,用灵魂回忆说的观点,说明见到了现世的形体美,因而回忆起生前见过的理念美,产生了狂热的爱情和追求。
对于文艺创作,他提出了有名的神灵凭附的迷狂说。
对于比例、尺度等形式方面的美学问题,他也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传说他写过许多有关美学和艺术的论著,但只有《诗学》和《修辞学》两部流传下来。
另一些见解,则散见于《政治学》、《尼各马可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论著中。
他在哲学上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四因论”。
例如就建筑而言,建筑材料是质料因,建筑设计是形式因,建筑师是动力因,建筑物本身则是目的因。
四因统一起来,方才构成宇宙万物。
他认为,不存在脱离现实世界的理念世界,艺术也不是“影子的影子”,而是通过现象反映本质,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由于艺术通过现象所反映的是本质,所以艺术比历史更真实,更带普遍性。
艺术的模仿本身就是“求知”。
丑的事物经过惟妙惟肖的模仿,也能引起人们的愉快。
亚里士多德也不同意柏拉图关于艺术挑动情欲、败坏品德的观点。
他认为悲剧的作用,能够把人们最根本的两种感情“怜悯”和“恐惧”加以净化,从而达到心境的平静,恢复心理的健康。
亚里士多德不仅探讨了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而且探讨了艺术中的心理学问题。
他经常联系政治和道德来探讨艺术对心理的影响。
在《诗学》中,他从形式的安排上,谈体积不能太大、太小,在结构上要显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等等。
在《修辞学》中,他从事物本身的价值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快感来谈美。
在《伦理学》中,他对美感经验作了更为具体的描述。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代替希腊城邦,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美学思想基本上从古希腊继承下来,以希腊为典范,被称为古典主义。
罗马时期的美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贺拉斯、郎加纳斯和普罗提诺等。
贺拉斯(公元前65~前 8)的主要著作是《诗艺》。
他继承了希腊“艺术是模仿”的观点,认为模仿希腊就是模仿自然。
他提倡“寓教于乐”,“既劝喻读者,又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