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伦敦旅行日记

当福克先生回到伦敦发现当地日期比日记日期晚了一天,为什么?
福格先生旅行的方向是一直往东走,一直是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每当他1度经度线,他就会提前四分钟看见日出,整个地

伦敦旅行日记

当福克先生回到伦敦发现当地日期比日记日期晚了一天,为什么?

福格先生旅行的方向是一直往东走,一直是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每当他1度经度线,他就会提前四分钟看见日出,整个地球共分为360度,四分钟乘以三百六十,正好等于二十四个小时.所以,当福格先生在旅途之中看见第八十次日出的时候,他那些住在伦敦的朋友才看到第七十九次日出.国际上为了避免这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度经线上.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去一天.希望可以帮到你!

《八十天环游世界》中当福克先生回到伦敦发现当地日期比日记的日...

邓小平的故事 1909年邓小平5岁时,父亲将他送进了离家约一公里的翰林院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

1913年,9岁的邓小平在一次父亲的谈话中知道中国落后腐败,因此被外国欺凌。

从那以后,年纪轻轻的邓小平就立志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将来拯救祖国。

在邓小平的童年里,还帮助过不少亲戚朋友,深受大家的拥护与敬佩。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时间过得飞快,邓小平已经成为一位志向远大的青年了 。

一天,他在一本杂志上知道只有不断地学习创造 ,便到上海学习,拯救懦弱的祖国。

1915年下半年,邓小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县城西北考棚巷的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

1918年夏,14岁的邓小平结束了在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近4年的学习生活,随即进入广安县立中学堂读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小小的广安也成立了“学生爱国分会”。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近因吾国外交失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希同胞转相劝勉,或助以言论,激励民气,而图救我国危局。

”紧接着,罢课运动,上街游行,抵制日货的活动层出不穷。

在慷慨激昂的公启中,作为一个热血男儿,耳闻目睹的事实使邓小平爱国、爱家的种子在心底深处萌芽了。

踏上救国救民的道路,对于这位弱冠少年而言,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了。

陆铿是香港著名记者,曾多次访问北京,并与邓小平会见。

1988年,香港百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他的专著《风云变幻的邓小平时代》,受到了舆论界的重视和好评。

书中写到:邓小平没有架子,平易近人。

说话不绕山绕水,开门见山,一句是一句,而且有幽默感。

比如,当谈到香港问题时,他就说,到期收回,不是单收回九龙,而是像广东人说的“办烂”,并向在座的邓颖超和方毅解释,“办烂”就是统统收回的意思。

而且说,收回之后,制度不变,可以告诉在香港的亲戚朋友放心。

表现得很干脆。

邓为人豁达,看得开。

已经确认香烟有害于身体健康,因此美国香烟广告都要同时刊出有害的声明。

邓小平很诚恳地表示: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其他的嗜好,只是抽抽香烟。

而且年纪这么大了,何必再戒除呢?如果因抽烟而缩短寿命,也只好认了。

说得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1976年中国政坛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和变革。

中国向何处去? 在北京西山的一幢小楼里,沉寂了多年的邓小平与前来的叶剑英紧紧拥抱在一起,说出了心里话,再也不能等下去了,要让国家强大人民富裕,必须横下心来搞经济建设。

几经周折,邓小平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他首先选择科学教育战线作为拨乱反正的突破口,将十几位有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老教授、专家从各劳改地请到了北京饭店,召开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做出了推翻“两个估计”,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等重大决策,迎来了科学与教育的春天。

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评论员文章,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邓小平因势利导,抓住这个契机,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在他的领导下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向现代化建设转移的伟大历史转折。

邓小平大力支持农民联产承包、鼓励兴办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大胆提出“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构想。

1990年,邓小平来到上海,做出了开发浦东经济区的重大决策。

1992年初,他又到南方各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

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

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

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

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

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

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

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拒绝出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便爆发了。

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

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

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

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

您会接...

根据材料一二,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必须对当时历史背景进行具体的全面分析。

一、 太平天国革命前夕的中国,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此的,远在欧洲的马克思也时刻关注着东方这个古老国度里所发生的一切。

1850年,他根据德国传教士居茨拉夫从中国带来的消息,对中国的局势作出预测:“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

” 马克思对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充满了信心,他还认为,在“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中国即将到来的革命满怀激情,而对清王朝顽固、守旧、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深恶痛绝,并期待着世界的东方“变革”的来临和“中华共和国”的新生。

1853年6月14日,即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南京)后不久,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社论,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背景进行了剖析:“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而到1840年就在英国大炮的轰击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中国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马克思大胆断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又把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作为国际政治运动的一部分,称之为“强大的革命”,充分予以肯定和评价。

1857年,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

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而太平天国的天王在南京似乎不会受到清廷军队的危害(如果不受自己人阴谋危害的话),正如同清帝在北京不会受到起义者的危害一样。

……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 1862年6月,马克思根据夏福礼给英国公使普鲁斯的信的内容撰写了《中国记事》,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

文章认为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

”文章接着还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没有任何口号。

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 二、 1860年10月,《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政府转而与清王朝“和好”,成为列强镇压太平天国的急先锋。

在英国国内,由于政府的干预和怂恿,掀起了一股反太平天国浪潮,在英国的报刊杂志上时常出现煽感性的文章、报道,歪曲事实、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攻讦太平天国的残暴、黑暗等等。

特别是关于太平天国对英国贸易业的损害,英国国会通过了长江贸易情况的蓝皮书,对太平天国政权横加指责、肆意诬蔑,把“破坏商业和生产的罪恶”一古脑儿地强加在太平天国头上,为英国入侵者在华大举武装干涉制造舆论。

但是,事实俱在。

最熟悉中国情况的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愤起为太平天国辩护,他致函英国外交大臣罗塞尔反对英国武装干涉。

他说他坚决否认太平天国不是合法的政府,他指斥宣传太平天国破坏克复城市的郊区和其他残暴行为的说法,都“完全是荒谬失实的”,他还列举了许多证据,指出“大家公认人民的生命财产在太平军所占领的地区,较之在清政府所占领的地区要安全得多”,并强调说,太平天国的确是真诚希望“和我们建立友好的商务关系。

”但是,密迪乐说出了真话,妨碍了英国政府的侵略行为,被普鲁斯视为“一个盲目的、危险的、偏袒中国的人”而调离上海。

而自1860年太平天国进入江南丝茶产区后,发展生产、调整税收,保护通商贸易,丝茶出口量逐年递增。

据英国官方统计,1860至1861年度,太平天国使丝的出口量增至88754包,这是中国历年出口从未达到过的最高数字。

1861至1862年度达到73322包,1862至1863年度达到83264包;同时茶的出口也从1860年的66000000磅,激...

格列佛在四个国家的经历

作者略述自身及其家庭——出游的最初动机——海上船只失事,游水逃生——在小人国的海岸脱险——被俘,押解到该国内地。

我父亲在诺丁汉郡有一份小小的产业;我在他的五个儿子中,排行老三。

十四岁那年,他送我进了剑桥的伊曼纽尔学院。

在那儿我住了三年,埋头攻读我的学业。

虽然家里给我的补帖少得很,但是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还是太重了。

于是我就到伦敦著名的外科医生詹姆斯· 第二章 在几位贵族的陪同下利立浦特皇帝前来看在押的作者——描写皇帝的仪容与服 饰——学者们奉利立浦特皇的命令教授作者当地的语言及习俗——他因性格温顺博 得皇帝的欢心——衣袋受到搜查,刀和手枪都被没收了。

终于我站了起来,四下里看了一看,应该承认,我从未见过比这更赏心悦目的 景色。

周围的田野像不尽的花园,圈起来的田地一般都是四十英尺见方,就像许许 多多的花床。

田地间夹杂着树林,树林约占地八分之一英亩,据我推断,最高的树 大约高七英尺。

我瞭望左边的城池,那样子看上去就像戏院里所绘的城池的布景。

几个小时以来,我憋大便憋得非常难受;这也不奇怪,因为从上一次放开我到 现在,我已经两天没有大便了。

我又急又羞,十分难堪。

眼下我所能想到的最好办 法就是爬进屋去。

我这么做了,进去后把门关上,尽链子的长度走到里面,把身体 里那叫我难受的负担排掉。

但是这么不干不净的事我也只就做过这么一次,为此我 只有希望公正的读者多多包涵,能够实实在在、不偏不倚地考虑一下我当时的处境 与所受的痛苦。

从此以后,我通常早上一起来就拖着链子到户外去办这件事。

这也 得到了适当的处理,每天早上行人出来之前,由两个特派的仆人用手推车将这堆讨 人厌的东西运走。

因为这与我好清洁的习性有关,所以我才认为我有为自己辩明的 必要,否则也不会得啵这半天来说这么一件乍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的事。

不过我听 说一些中伤我的人却很乐意在这件事和别的一些事情上表示他们的怀疑。

这件事之后,我又重新走出屋来,因为很有必要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这时皇 帝正骑着马向我走来,这却差点儿使他付出不小的代价,因为,虽然那马受过良好 的训练,但见了我却整个儿不习惯起来,仿佛我是一座山在它面前动来动去,不由 得受惊,前蹄悬空站了起来,幸亏这位君王是位出色的骑手,依然能在马上坐牢, 这时侍卫赶紧跑过来勒住缰绳,皇帝才得以及时从马上下来。

下马之后,他以极其 惊讶的神情绕着我走了一圈,仔细地上下打量,不过一直保持在链子长度以外的活 动范围。

他下令他的厨师和管家把酒菜送到我的面前。

他们早已作好准备,一听到 命令就用一种轮车把饮食推到我能够拿到的地方。

我接过这些轮车上的食物,一会 儿就把上面的东西吃个精光。

二十辆车装满了肉,十辆车盛着酒;每辆肉车上的肉 足够我吃两三大口;每辆酒车上有十小陶罐的酒,我把它们倒在一起,一饮而尽; 剩下的几车我也是这样吃掉的。

皇后以及男女王族的年轻成员,在许多贵妇人的陪 伴下,坐在离我稍远一点的轿子里,害怕我伤害他们。

但是皇帝的马出事之后,他 们就下轿来到了皇帝的跟前。

现在我来描述一下皇帝的容貌。

他的身高比其它王宫 大臣们都高,高出大约我的一个指甲盖那样,仅此一点就足已使看到他的人肃然起 敬。

他容貌雄健威武,长着奥地利人的嘴唇,鹰钧鼻,茶青色皮肤,面相坚毅端庄, 身材四肢十分匀称,举止文雅,态度庄严。

他已渡过了青春时代,现年二十八岁零 九个月;在位大约七年,国泰民安,大体上都是战无不胜。

为了更方便地看他,我 侧身躺着,脸对着他的脸。

他在只离我三码远的地方站着,后来我也曾多次把他托 在我手中,所以我的描述是不会有问题的。

他的服装非常简朴,样式介于亚洲式和 欧洲式之间,但头上戴了一顶饰满珠宝的黄金顶盔,盔顶上插着一根羽毛。

他手握 着剑,防止万一我挣脱束缚,他就用剑来防身。

这剑大约三英寸长,柄和鞘全是金 做的,上面镶满了钻石。

他的嗓音很尖,但嘹亮清晰,我站起来也可以听得清清楚 楚。

贵妇人和廷臣们全都穿得非常华丽,他们站在那里看起来仿佛地上铺了一条绣 满了金人银人的衬裙。

皇帝时不时跟我说话,我也回答他,但彼此一个字都听不懂。

在场的还有他的几个牧师和律师(我从他们的服装推断),也奉命跟我谈话。

我就 用我一知半解的各种语言与他们说话,其中包括高地荷兰语和低地荷兰语[注],拉 丁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通行于地中海一些港口地区的意、西、法、 希腊、阿拉伯等的混合语,可是却没起到一点作用。

过了大约有两个小时,宫廷的 人才全部离去,只留下一支强大的卫队,以防止乱民们无礼或者恶意的举动;这些 人由于好奇急不可耐地往我周围挤,大着胆子尽可能地挨近我;我在房门口地上坐 着的时候,有人竟无礼地向我放箭,有一支射在我的左眉上,差点儿射中了我的左 眼。

领队的上校下令逮捕了六个罪魁祸首,他觉得最合适的惩罚莫过于将他们捆绑 着送到我手中。

他的几个兵照办了,用枪托将他们推到我手可以够得着的地方。

我 用右手一把把他们全部抓住,五个放人上衣口袋,至于第六个...

【《八十天环球旅行》中福克先生刚回到伦敦时由非常沮丧又变得十分...

他本以为自己输掉了比赛,因为他以为自己比约定时间晚到了一天,但是后来他却发现自己是准时到的,因为开始他忘记了他已经越过了国际时区变更线,也就是说从西往东走每跨过一个时区,就需要把表调快一小时,但是因为地球是圆的,在时间的起止线也就是国际时区变更线的两边时间就相差一天

根据材料一二,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必须对当时历史背景进行具体的全面分析。

一、太平天国革命前夕的中国,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此的,远在欧洲的马克思也时刻关注着东方这个古老国度里所发生的一切。

1850年,他根据德国传教士居茨拉夫从中国带来的消息,对中国的局势作出预测:“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

”马克思对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充满了信心,他还认为,在“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中国即将到来的革命满怀激情,而对清王朝顽固、守旧、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深恶痛绝,并期待着世界的东方“变革”的来临和“中华共和国”的新生。

1853年6月14日,即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南京)后不久,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社论,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背景进行了剖析:“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而到1840年就在英国大炮的轰击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中国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马克思大胆断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又把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作为国际政治运动的一部分,称之为“强大的革命”,充分予以肯定和评价。

1857年,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

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而太平天国的天王在南京似乎不会受到清廷军队的危害(如果不受自己人阴谋危害的话),正如同清帝在北京不会受到起义者的危害一样。

……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1862年6月,马克思根据夏福礼给英国公使普鲁斯的信的内容撰写了《中国记事》,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

文章认为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

”文章接着还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没有任何口号。

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二、1860年10月,《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政府转而与清王朝“和好”,成为列强镇压太平天国的急先锋。

在英国国内,由于政府的干预和怂恿,掀起了一股反太平天国浪潮,在英国的报刊杂志上时常出现煽感性的文章、报道,歪曲事实、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攻讦太平天国的残暴、黑暗等等。

特别是关于太平天国对英国贸易业的损害,英国国会通过了长江贸易情况的蓝皮书,对太平天国政权横加指责、肆意诬蔑,把“破坏商业和生产的罪恶”一古脑儿地强加在太平天国头上,为英国入侵者在华大举武装干涉制造舆论。

但是,事实俱在。

最熟悉中国情况的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愤起为太平天国辩护,他致函英国外交大臣罗塞尔反对英国武装干涉。

他说他坚决否认太平天国不是合法的政府,他指斥宣传太平天国破坏克复城市的郊区和其他残暴行为的说法,都“完全是荒谬失实的”,他还列举了许多证据,指出“大家公认人民的生命财产在太平军所占领的地区,较之在清政府所占领的地区要安全得多”,并强调说,太平天国的确是真诚希望“和我们建立友好的商务关系。

”但是,密迪乐说出了真话,妨碍了英国政府的侵略行为,被普鲁斯视为“一个盲目的、危险的、偏袒中国的人”而调离上海。

而自1860年太平天国进入江南丝茶产区后,发展生产、调整税收,保护通商贸易,丝茶出口量逐年递增。

据英国官方统计,1860至1861年度,太平天国使丝的出口量增至88754包,这是中国历年出口从未达到过的最高数字。

1861至1862年度达到73322包,1862至1863年度达到83264包;同时茶的出口也从1860年的66000000磅,激增到18...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梵蒂冈是如何反应的。

梵蒂冈与中国远隔千山万水,对太平天国的了解也只能源于西方来华的外交官、传教士的言论,所以和他们的态度立场应该基本一致。

(即爆发时表示好感加以利用,后期对其侮蔑镇压) 太平天国起义伊始,由于其宣扬拜上帝教,便赢得了不少西方传教士的好感,他们幻想通过太平天国在中国广泛传播基督教,并使传教合法化。

作为拥有半壁江山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处理以往农民革命政权从未遇到过的中外交往、通商等新问题时,都比较开放,提出“万国皆通商”的思想,这与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外交立场有着天壤之别,也使太平天国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1860年,英国伦敦各主要教会的代表,联名给英国外交部写信,说:他们“以强烈的兴趣和希望”,注意到叛乱运动的发展,看出运动的领导人“对基督教的明确的爱慕”。

“尽管他们误解和不完全熟悉约翰启示录的真道”。

但太平天国将是“解放中国”,“复兴中国”,“拯救人民”和“推行基督教”的“有捐望成功的政权”。

英国公使文翰是访问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第一位外国高级官员,并向太平天国表达了英国政府“中立”的态度。

随后法国、美国公使相继访问天京,企图通过“同教同源”的太平天国在中国获取更大的利益。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英国入侵者为了攫取长江流域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把贪婪的目光转移到太平军占领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当然,太平天国也想与外国列强拉关系,以缓和孤立无援的困境,于是太平天国有条件地接受了外国列强在长江上航行、通商的请求。

外国列强由于利益的驱动,对太平天国的兴趣骤然倍增。

1859年以后,外国列强的军舰、官员、传教士开始访问天京。

太平天国与外国列强由间接的外交往来进而发展成为密切的“洋兄弟”关系。

但是,这只是太平天国一厢情愿。

1861年4月,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强迫太平天国接受一年之内不得进入吴淞、上海一百里以内地区的要求,并必须无条件准许英国军舰、商船在长江中自由通行,否则英国海军将给予还击。

英国公使普鲁斯在给外交大臣罗塞尔信中写道:“需要考虑的另一方针就是将各通商口岸或某一重要通商口岸置于我们的保护之下,并宣布我们将用武力击退叛军的任何进攻。

……我想,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一方针是公正的。

”这就是英国公使普鲁斯强加在太平天国头上所谓“公正”的强盗逻辑。

1861年12月底,太平天国承诺的一年期限即将到期,英国海军提督何伯指使停泊在天京江面的英国“狐狸”号军舰舰长宾汉向太平天国递交了一份极为蛮横无理的照会。

1862年1月1日,太平天国幼赞王蒙时雍回复宾汉,痛斥其无理挑衅,并一一予以驳回:我国要严厉镇压的仅止于清妖和盗贼,我们所要求取得是全部中国。

当前清妖尚未殄除,全部国土尚未光复,我们不能同意贵国所提出的上述要求。

1862年1月5日,宾汉发出了战争的恐吓,“你们要为干扰它们冒风险”,“为攻击承担一切后果”。

另据《忠王李秀成自述》:何伯、巴夏礼在天京城内招摇撞骗,还以“帮助太平天国打清朝”为幌子,以“平分中国”为目的,诱惑太平天国道:“尔天王兵而虽众,不及洋兵刀人,有我洋兵三、二万众,又有火舟,一手而平。

”“我万余之众打入北京,后说和,今上(尚)少我国尾[欠],尔不与合,尔天朝不久,待为(会)我另行举动。

”天王洪秀全严词拒绝:“我争中国,欲相(想)全图,事成平定(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

”蒙时雍——宾汉会谈破裂,意味着英国入侵者从太平天国手中捞取更多权益的企图完全落空。

西方传教士通过与太平天国接触和广泛交流,由于宗教教义的分歧甚大,想用基督教改造拜上帝教的努力彻底失败;长江中下游的通商口岸及苏浙地区一直控制在太平天国手中,而鸦片贸易又被坚决地取缔和禁止;英国入侵者的强盗逻辑在太平天国领导人平等自主的外交原则前碰了一鼻子灰。

于是,英国入侵者撕下“中立”的伪装,抡起大棒,武力镇压,“英国干涉太平叛乱可以说从此开始”。

1860年10月,《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政府转而与清王朝“和好”,成为列强镇压太平天国的急先锋。

在英国国内,由于政府的干预和怂恿,掀起了一股反太平天国浪潮,在英国的报刊杂志上时常出现煽感性的文章、报道,歪曲事实、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攻讦太平天国的残暴、黑暗等等。

特别是关于太平天国对英国贸易业的损害,英国国会通过了长江贸易情况的蓝皮书,对太平天国政权横加指责、肆意诬蔑,把“破坏商业和生产的罪恶”一古脑儿地强加在太平天国头上,为英国入侵者在华大举武装干涉制造舆论。

但是,事实俱在。

最熟悉中国情况的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愤起为太平天国辩护,他致函英国外交大臣罗塞尔反对英国武装干涉。

他说他坚决否认太平天国不是合法的政府,他指斥宣传太平天国破坏克复城市的郊区和其他残暴行为的说法,都“完全是荒谬失实的”,他还列举了许多证据,指出“大家公认人民的生命财产在太平军所占领的地区,较之在清政府所占领的地区要安全得多”,并强调说,太平天国的确是真诚希望“和我们建立友好的...

笛福的作品

丹尼尔·笛福的主要作品:1、《鲁滨孙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因出海遇难,漂流到无人小岛,并坚持在岛上生活,最后回到原来所生活的社会的故事。

2、《罗克萨娜》《罗克萨娜》讲述了罗克萨娜的主人公是法国新教徒的女儿,流落在英国,嫁给了伦敦一个酒商,被遗弃,在其他地方沦为妓女,又嫁给一个荷兰商人,商人负债入狱,她也在悔恨中死去。

3、《摩尔·弗兰德斯》《摩尔·弗兰德斯》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书写,极具震撼力。

书中的主人公一直以罪人的身份出现——她从十八岁到六十岁,除杀人、叛国外真可谓无恶不作。

女主人公弗兰德斯生于监狱,在孤儿院长大,给贵族家庭当仆人。

她被主人家的大公子诱骗后被迫嫁给她所不爱的二公子。

婚后五年,丈夫病死,弗兰德斯成了寡妇。

过了一段淫荡的生活后,她再嫁给一个在殖民地拥有田产的人。

不久,她发现丈夫就是自己的亲哥哥。

人物简介: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英国作家。

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和欧洲的“小说之父”。

作品可读性强。

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