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文化传承 马背旅行
蒙古族为什么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为什么蒙古族和马会有这么密切 的关系呢?首先就要从这个民族的生活环境说起,蒙古族世代生活在辽阔的大
蒙古族为什么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为什么蒙古族和马会有这么密切 的关系呢?首先就要从这个民族的生活环境说起,蒙古族世代生活在辽阔的大草 原上,过着游牧的生活。
辽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尽头,靠两条腿是怎么 也走不到头的。
但是,勤劳勇敢的牧民们还是想走到更远的地方去,而 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特性,迫使他们还要去追赶那些追逐更好水草的牛 羊群。
这样,具有快速奔跑特点的“马”就成为牧民们忠实的伴侣,就跟 骆驼是“沙漠之舟” 一样,马是草原上重要的交通工具。
每户牧民家都要 养马,有专门的马厩、拴马桩子,每个人都有一套骑马的马具。
因而我们 从马具的质地,就可以看出牧民家的地位和生活现状。
学骑马成为每个蒙 古族孩子最大的心愿,能在马背上驰骋草原是每个人最美好的愿望。
其次,要从马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来看。
要说对马的崇拜和敬仰, 没有哪个民族会比蒙古族更虔诚。
从成吉思汗时代,马便被赋予了传奇的 色彩。
成吉思汗在马背上征服了草原上的各个部落,统一了茫茫大草原, 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蒙古民族心目中的祖先和英雄。
而成吉思汗的战马,也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成为成吉思汗战无不胜的臂膀。
所以,马同 成吉思汗一样,成为全体蒙古民族的信仰。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展开全部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和节日,又是传统的体育比赛大会,多半在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
"那达慕"规模大小不一,大至一个盟(地区)、旗(县),小至一个苏木(乡)。
人数少时有几百人,多的时候可达十多万人,大型的那达慕大会起码7-10天,小型为3-5天。
全区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那达慕。
在会上进行摔跤、赛马和射箭等三项比赛,是蒙古族最为重视和最有组织的传统体育盛会。
"搏克",蒙古语"摔跤",意即"蒙古式摔跤",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摔跤比赛时,队员需身着有固定民族特色的跤衣,身穿铜钉牛皮坎肩,头缠红、黄、蓝三色的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走狮子舞步,跳跃式入场。
人们可根据参赛跤手身上的彩带数量看出跤手在历届比赛中夺冠的次数。
出场时一位老人唱长调祝福,双方摔跤手挥舞上臂,然后互相搏斗。
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亚军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
赛马分快马赛和走马赛。
各种赛中评出一、二、三等奖。
射箭是蒙古族古老的竞赛项目,有骑射和步射两种。
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
那达慕大会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
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那达慕起源】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
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
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
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
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
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
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
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三艺】 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
1、摔跤 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
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o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
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
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或各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
其足蹬马靴,腰缠一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特点: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
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如8、16、32、64、128、256、512、1024等。
比赛前先推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比赛开始。
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
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
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点是不许抱腿。
其规则还有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宦海沉浮录》云:"布裤者,专诸角力,胜败以仆地为定"。
摔跤选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有两个原因分别是什么
蒙古族离不开马。
蒙古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男儿三艺”,蒙古族无论男女,纵马如飞、熟练自如。
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极为重要,他们也因此与马结下了特殊的感情!他们十分爱马,甚至视马为珍宝!他们崇尚马,以马喻人,留下了许多赞美马的诗词名句。
给马的命名也充满了赞赏词,如:追风马、千里马、青龙马、白龙马、流云马等。
他们的祖先曾骑着马四处征战,创造了英雄的业绩。
他们劳动生产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就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
蒙古族盛行的体育运动之一是赛马,歌唱的是骏马,跳的舞是《牧马舞》、《马刀舞》,连最有名的乐器也叫马头琴。
因此,人们把蒙古族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
【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是蒙古族,过着()的生活,每年都会举办成大...
“为什么蒙古人都不喜欢中国人?” 阅读过我前面几篇有关蒙古博文的朋友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话似乎有些扩大,但蒙古确实存在这种现象。
蒙古人一方面希望得到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服装、家电、生活用品,食品、粮食,甚至蔬菜水果。
但是又不喜欢我们。
对造访蒙古的中国女客他们还都会客气些,但是对中国男人就大不同,甚至会主动挑衅你,就算你会说蒙文也不行。
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以我了解的点滴无非以下几点因由: 一是,蒙古人知道自己民族的历史,更清楚在一百年前他们和中国曾是一家,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统治过华夏,而引以自豪。
但是现在帝国陨落,疆土缩小,经济十分落后,心里多少有些不平。
二是,从1911年蒙古从中国清朝脱离出去后,又落入苏联共产党的殖民统治。
斯大林时期,蒙古近乎成了前苏联的附庸,如同前苏联、中国、北朝鲜、红色高棉、越南等等国家,斯大林忠实追随者蒙古人乔巴山在境内同样制造了很血腥的清洗恐怖,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有大约占全国3%的人口被杀害,其中包括众多的僧侣,许多中国公民被驱逐和杀害,中蒙贸易完全中断。
前苏联挑拨中蒙民族关系、政党关系。
上个世纪苏联人给蒙古人施加了太多的欧洲化的影响,蒙古国家领导人取俄罗斯女人为妻,将俄罗斯的文化强加给蒙古人,包括食品、音乐、舞蹈、服装,甚至语言和文字。
至今官方蒙文还是使用与俄文相同字母拼写的,俄语是相当一段时间蒙古教育的必修第二语言。
所以就不难理解很多蒙古人都会蒙语和俄语两种语言了。
现在的蒙古中老年都是深受苏俄文化影响下长大的。
三是,苏联解体后,蒙古开始了民主化进程,年轻人受到越来越多CNN和MTV等西方媒体的影响,蒙古现在正在与亚洲其他国家疏远,国民思维方式更靠近西方。
现在的蒙古文化中正在遭受着特殊地理位置下的原著民游牧文化、中国文化、日韩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可以说蒙古现在是多种文化的大熔炉。
蒙古已经实行西方民主选举,民主和自由程度得到大大改进,虽然他们现在经济上还很贫穷,电力、工业品主要依靠外援,街头有很多的乞丐和妓女,但文化上、生活习俗上、甚至文明程度,蒙古人更倾向于西方化,英文普及率很高,首都很多人外表很斯文,西装革履。
如今在蒙古民间开始恢复学习过去传统竖写的蒙文,英文变成了学校的必修外语。
还有,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近些年经济发展了,国内一些的人跑去蒙古做生意、搞建筑、挖矿·····开始蒙古还是欢迎的。
但是这些人中良莠不齐,一些人有钱没素质,在蒙古胡作非为。
假货次货骗人,随地吐痰,乱扔烟头,大声吵闹,看见蒙古女人漂亮就跟人家乱搞,欺骗感情,弄出孩子来,就躲回到国内,给中国人丢尽了颜面。
蒙古只有300万人,其中150万在首都乌兰巴托,相当于我们一个小县城的人口。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因此,这些人的不良行为在蒙古民间影响十分恶劣。
蒙古政府相比前些年对中国人的护照查的很严。
这些事情都是多年在那里的中国包工头、生意人亲口讲给我听得,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亲历的事情。
这里,或许你会理解为什么蒙古人从中国得到了很多的援助和经济支持,但是他们还是不喜欢中国人了吧?应当准确地说蒙古人不喜欢低素质的中国人,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那些不良之徒也代表不了中国人!只是,蒙古人误认为所有的中国人都像他们一样卑鄙。
真可谓“一只苍蝇坏了一锅汤”,现代中国的悲剧!这种现象我在世界很多国家旅行都遇上过。
我的旅行信念就是不管走到哪里,一定要记得自己是中国人,一定要给中国人加分、加分!少做给国人脸上抹黑的事!让世界人民多了解正面的中国人形象。
在此,我再次呼吁,与所有走出国门的朋友们共勉之! 在这里我还要说明一点:在蒙古旅行,如果你会讲英文,而管你会说蒙古语,还是不会说蒙语,只要行为检点、礼遇端庄,不太张狂,你就会得到尊重,旅行通常不会有问题,有困难当地人也会热心帮助你。
这是我的体会。
(详见下面的博文介绍) 透过下面一组对比强烈的服饰、饮食图片,你就可以从中看到这里的游牧文化与现代时尚,在这里相互混合交融,又激烈地相互冲击的状况。
年轻的蒙古小伙,背上刺着带有经幡和蒙文的刺青,脚上却穿着NIKE运动鞋。
做为农牧是支柱产业的国家,蒙古在人们的印象中物资贫乏,民众穿着单一。
穿着传统服装的女子似乎是蒙古的名片,然而真实的蒙古街头,女孩子们的穿着打扮其实非常时尚。
餐厅里的时髦女郎,似乎让你忘记置身于蒙古。
从年轻蒙古女孩的外表上,你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任何蒙古人的蛛丝马迹。
乌兰巴托经济虽然不很发达,道路坑洼不平的,但这不会影响女郎们穿着高耸鞋跟的鞋子,展现婀娜的身姿,衬托出优美的三维曲线,女人们个个很时尚。
年岁稍大一些的人,无论男女则是保持着传统的蒙古服饰和皮靴。
牧人家的孩子,笑地有点憨厚和甜美。
城市里的小囡,天真烂漫。
城市人的服饰则是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寺院里的喇嘛在黄昏时,可以背上一天丰厚的善款离开了。
在远离城市的牧区,在牧民家里则是另一番景象。
进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