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与旅行
哪些方面说明了法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和旅游大国?
法国为欧洲国土面积第三大、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东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接壤,南与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
哪些方面说明了法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和旅游大国?
法国为欧洲国土面积第三大、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东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接壤,南与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
本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边形,三面临水,南临地中海,西濒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
在漫长的历史中,该国培养了不少对人类发展影响深远的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此外还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遗产。
文学17世纪开始,法国的古典文学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相继出现了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维克多·雨果、福楼拜、小仲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
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其中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译成世界文学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
[5] 侦探小说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侠盗亚森罗平》和乔治·西姆农的《梅格雷探长》。
艺术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每年5月在法国东南部海滨小城戛纳举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为期两周左右。
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榈奖”近现代,法国的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颇有创新,不但出现了罗丹这样的雕塑艺术大师,也出现了像莫奈和马蒂斯等印象派、野兽派的代表人物。
从17世纪开始,法国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
有关实用美术、建筑、时装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也早已凭借其“法国制造”的商业硕果而闻名海外。
阿维尼翁戏剧节由法国戏剧导演让·维拉尔于1947年创立。
当时刚从二战阴影中走出的法国正在努力重建,戏剧节的宗旨就是为了推动法国文化艺术的复苏与发展,让高雅的戏剧艺术走出殿堂、走入民间。
阿维尼翁戏剧节每年夏天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举行,已成为欧洲现代戏剧集中展示的大舞台。
法新社全称法国新闻社,是世界主要通讯社之一。
1835年创立,原名哈瓦斯通讯社,1944年9月重建并改用现名。
是与路透社、美联社和合众社齐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
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讯社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1956年政府确定法新社的独立地位,但其财政管理仍由国家控制。
在国外有110家分社,辐射165个国家,向全球约7000家报纸、2500家电台和400家电视台供稿。
著名景点:世界遗产截至2008年,法国共有31处世界遗产:
法国和中国的文化差异
法国人讲究饮食是世界闻名的,就连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丰盛。
午餐一般分为冷盘或称开胃菜 主菜以肉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鸡腿,羊排,小牛肉,煎鱼排,及什锦海鲜。
晚餐除了以汤代替冷盘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汤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国,似乎是浪漫与品位这两个名词的化身。
提起法国,我们会不自禁地想起香榭丽舍大道上的衣香鬓影,塞纳河畔的幽暗灯光,新桥上的浪漫爱情……当然,还有的就是如艺术品一般的法国美食了。
法国服饰文化的精髓,以其简约而不简单,狂野而不浮夸。
华贵而大度的时尚品位和感召个性,成为时装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国的国土面积不大,却出现了不少驰名世界的建筑群体,像艾菲尔铁塔,凡尔塞宫,圣母院,歌剧院,凯旋门……以前看过一些漫画,幽默的法国人竟然将他们绚丽多姿的建筑物予以诙谐的色彩,比如将凯旋门画成是一只乌龟的龟壳,乌龟正在步履维艰地行走着;将铁塔的四周画成小孩的身躯,小孩子正看着自己的“小家伙”而沾沾自喜。
法国文化富有多样性,数世纪以来法国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法国人干什么事情都讲究预约:请人吃饭要预约;去银行办事要预约;修车要预约;找医生看病要预约;甚至连理发也要预约。
因公登门要预约,私人拜访更得预约!而且有些约会“提前量”吓人。
我们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几顿午餐或晚宴是3个月以后的。
在法国,无论是办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门而入的现象是极少的。
如果事先不预约又会怎样?首先,对方会觉得你不礼貌,至少有点怪. 不过,从整体上说,法国人办事效率并不高。
官僚主义、公文旅行、人浮于事的现象很严重。
有人说法国人最缺乏灵活性,这话有道理。
法国人散漫,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灵活性;喜欢照章办事,并不是说他们严谨;不愿意变通,并不是说他们有多强的原则性。
“约会文化”已使他们养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国人从饮食服饰到言谈举止,都要讲究高贵典雅。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
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
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
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
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
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
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
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
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那么,中国文化对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与西方现代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也不是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是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因为启蒙思想集中表现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于是,就得出了这样两个基本命题和结论:第一个命题就是: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发生过重要影响;第二个命题就是,“启蒙思想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条件”。
结论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
法国文化与意大利文化的区别
展开全部 去过了意大利和法国,不自觉地就会拿这两个邻国作比较。
都是历史悠久的拉丁语系国家,都是旅游胜地,还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说天气吧。
意大利比法国更靠南,所以气候更温暖,阳光也更充足。
记得十月份去意大利,在巴黎穿着毛衣,可是到了罗马竟热得要穿短袖。
而且在那里一星期,天天是晴天,不像巴黎,十次去有八次总是阴着的。
还是法国南部气候与意大利接近,都有度假用的好日头。
再说建筑,意大利的房子可比法国的老多了。
在巴黎,满眼望去的房屋差不多都是18,19世纪的样子,白色或米色的墙壁,半新不旧,而到罗马,那就是明显有好几百年历史了,外墙是褚红或土黄色,斑班驳驳的,好些地方落了颜色,建筑式样也是比较老式。
因此,法国的城市显得整齐简洁一些,而意大利就更凝重稠厚,带一点脏乱。
另外欧式建筑都有雕花拱门,在法国看来是精致优雅,而在意大利,往往会变色发黑,就成为历史沧桑,带有一种庄重却没落的神情。
与法国式的优雅相搭配,是街上的梧桐和白桦。
冬天掉光了叶子,却带着疏落有致的美。
到了夏天,也不是长疯了的样子,而只是一抹淡淡的绿,不与后面房屋斗艳的姿态。
这样的树像贵族的后裔,谦卑而内敛。
在意大利就完全不同了,那里是一派热带风情,街上栽着一棵连一棵的棕榈树,还有罗马松,乍一看,还以为是在非洲城市。
它们四季长青,永无歇息的时刻。
城市也就永远是绿意昂然热闹无穷的样子,让人觉得寒冷与孤独从不会来。
这样的市容是更乐观些的,虽然有点乡气,有点浮,但得承认,让人很舒服。
意大利菜与法国菜在世界上一样享有盛名。
不过就我看,我更喜欢意大利菜。
或者说,意大利菜更能被中国人接受。
法国人爱吃鹅肝,爱红酒配奶酪,可中国人从不吃这些,难免觉得味道奇怪,下不了口。
法国餐厅里菜量也极少,一两口就吃完了,还不便宜。
意大利美食就亲和多了,最有名的是匹萨和面食(包括通心粉、馅饼等),说白了就相当于中国的大饼面条和饺子,十分大众化,味道鲜美能接受,还管饱。
据说现在的意大利菜还是当年马可波罗从中国借鉴回去的,你说能不好吃吗?另外意大利的甜点——提拉米苏和冰淇淋真是一绝,香浓幼滑,百吃不厌,应该称得上世界之最。
意大利EXPRESSO咖啡也是饮食中的经典,香气袭人,苦中带甜。
这样一比法国就差了,而且价格要高出一截。
所以在中国,意大利餐厅可以开得如火如荼,而法国餐厅一般不会有好几家。
谈到两国的语言,又是各有千秋,互有优势。
意大利语讲起来有气势,可以把尾音拖得长长的,适合唱歌剧。
法语优雅讲究,说起来轻轻的,像恋人在讲情话。
可是意大利语很难学,而且速度太快,像是沉不住气,又显罗嗦。
如果是文字,一个单词好几个字母,我总觉得像乱码。
而法语的语法太复杂,已经和不上现代世界的快节奏。
另外总是说不响,发音是闷在嘴里的,尾音无法拖长,有点有气无力的感觉。
相比之下,倒是英语更简洁明快,易懂。
最后再说说人吧。
去过两国,接触过一些当地人后,发现其实没有原先想象得那样完美。
法国人的确衣着时髦,有品位,用香水的很多。
可他们也抽烟,也会私底下说脏话。
总结概括,法国人有三“漫”:浪漫,散漫,傲慢。
不守时间,怀有民族沙文主义,虽然对外国人很客气,但是有时会感觉带着虚情假意。
因为他们不会直截了当把对你的不满露出来。
意大利人则是另一方面的典型,他们更随意,长得也更粗线条些。
俊男美女有,但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好些人眼睛长得过于大了,反倒凸了出来,成了金鱼眼。
他们不虚,比较直接,没有法国人讲礼貌,对某人不满会直接表示。
有时会觉得稍显粗鲁。
另外意大利人好像比法国人还要懒,还要没规矩,一切顺着心来,如果不高兴了,就不去做,总以享受生活和快乐为上。
也许是住的地方太温暖舒适了吧!但是反过来,这样的性格很适合搞设计。
所以现在意大利经济比不上法国了,衣着时尚方面还可以。
总之,遇见法国人,就要注意隐藏自己的好恶,表现要懂礼貌,讲风度,哪怕说些不真心的话。
遇见意大利人,就要善侃,善用肢体语言,还要会夸张,会浪费时间。
我的印象大致如此。
其实短短数语,根本无法概括这两个大国的不同。
这里只是一些旅行中的感想,以记录自己对这两个文明古国的向往。
神奇的法国文化.
法国人讲究饮食是世界闻名的,就连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丰盛。
午餐一般分为冷盘或称开胃菜主菜以肉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鸡腿,羊排,小牛肉,煎鱼排,及什锦海鲜。
晚餐除了以汤代替冷盘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汤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国,似乎是浪漫与品位这两个名词的化身。
提起法国,我们会不自禁地想起香榭丽舍大道上的衣香鬓影,塞纳河畔的幽暗灯光,新桥上的浪漫爱情……当然,还有的就是如艺术品一般的法国美食了。
法国服饰文化的精髓,以其简约而不简单,狂野而不浮夸。
华贵而大度的时尚品位和感召个性,成为时装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国的国土面积不大,却出现了不少驰名世界的建筑群体,像艾菲尔铁塔,凡尔塞宫,圣母院,歌剧院,凯旋门……以前看过一些漫画,幽默的法国人竟然将他们绚丽多姿的建筑物予以诙谐的色彩,比如将凯旋门画成是一只乌龟的龟壳,乌龟正在步履维艰地行走着;将铁塔的四周画成小孩的身躯,小孩子正看着自己的“小家伙”而沾沾自喜。
法国文化富有多样性,数世纪以来法国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法国人干什么事情都讲究预约:请人吃饭要预约;去银行办事要预约;修车要预约;找医生看病要预约;甚至连理发也要预约。
因公登门要预约,私人拜访更得预约!而且有些约会“提前量”吓人。
我们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几顿午餐或晚宴是3个月以后的。
在法国,无论是办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门而入的现象是极少的。
如果事先不预约又会怎样?首先,对方会觉得你不礼貌,至少有点怪.不过,从整体上说,法国人办事效率并不高。
官僚主义、公文旅行、人浮于事的现象很严重。
有人说法国人最缺乏灵活性,这话有道理。
法国人散漫,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灵活性;喜欢照章办事,并不是说他们严谨;不愿意变通,并不是说他们有多强的原则性。
“约会文化”已使他们养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国人从饮食服饰到言谈举止,都要讲究高贵典雅。
...
法国和中国的文化差异
法国人讲究饮食是世界闻名的,就连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丰盛。
午餐一般分为冷盘或称开胃菜 主菜以肉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鸡腿,羊排,小牛肉,煎鱼排,及什锦海鲜。
晚餐除了以汤代替冷盘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汤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国,似乎是浪漫与品位这两个名词的化身。
提起法国,我们会不自禁地想起香榭丽舍大道上的衣香鬓影,塞纳河畔的幽暗灯光,新桥上的浪漫爱情……当然,还有的就是如艺术品一般的法国美食了。
法国服饰文化的精髓,以其简约而不简单,狂野而不浮夸。
华贵而大度的时尚品位和感召个性,成为时装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国的国土面积不大,却出现了不少驰名世界的建筑群体,像艾菲尔铁塔,凡尔塞宫,圣母院,歌剧院,凯旋门……以前看过一些漫画,幽默的法国人竟然将他们绚丽多姿的建筑物予以诙谐的色彩,比如将凯旋门画成是一只乌龟的龟壳,乌龟正在步履维艰地行走着;将铁塔的四周画成小孩的身躯,小孩子正看着自己的“小家伙”而沾沾自喜。
法国文化富有多样性,数世纪以来法国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法国人干什么事情都讲究预约:请人吃饭要预约;去银行办事要预约;修车要预约;找医生看病要预约;甚至连理发也要预约。
因公登门要预约,私人拜访更得预约!而且有些约会“提前量”吓人。
我们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几顿午餐或晚宴是3个月以后的。
在法国,无论是办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门而入的现象是极少的。
如果事先不预约又会怎样?首先,对方会觉得你不礼貌,至少有点怪. 不过,从整体上说,法国人办事效率并不高。
官僚主义、公文旅行、人浮于事的现象很严重。
有人说法国人最缺乏灵活性,这话有道理。
法国人散漫,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灵活性;喜欢照章办事,并不是说他们严谨;不愿意变通,并不是说他们有多强的原则性。
“约会文化”已使他们养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国人从饮食服饰到言谈举止,都要讲究高贵典雅。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
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
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
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
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
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
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
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
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那么,中国文化对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与西方现代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也不是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是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因为启蒙思想集中表现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于是,就得出了这样两个基本命题和结论:第一个命题就是: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发生过重要影响;第二个命题就是,“启蒙思想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条件”。
结论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
法国人文、文化观念与中国有什么不同?
a.不少法国人对于个人文化修养的提高一直在进行着,值得学习! b.在巴黎,一个街道、一个拐角,随处可见一个装饰亮点,可能是一些盆栽,可能是一块装饰帷幔;一个风铃,或是几位老人坐在路边的咖啡馆,读着报、聊聊他,悠闲地喝着咖啡,个人喜欢Opera一带和Saint-Germain大街当然还有Sorbonne大学一带,可以尽情淘到便宜的二手书! c.博物馆也是聚集人气,可能并不是艺术鉴赏行家,但也在这氛围内学习;同时对于孩子的艺术修养教育非常到位,到处都有为孩子编写的趣味艺术人文入门读物。
d.在法国其它城市,没有巴黎的热闹,却有着别样的宁静,在南部,还能找到古罗马的遗迹和史前壁画。
欧洲人更懂得享受生活,他们将生活与工作有效的分开。
这可能跟他们每年拥有的长假有关,举家出游,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法国人的度假观之一,觉得Luxe有钱,就是去享受阳光海滩,把皮肤晒成小麦色 法国人出门不打伞,尽情享受阳光 以上就是今天天道留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法语入门学习的内容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法国语言,理解法国语言与文化。
好看的法国电影大家也要多做关注,这对于大家的法语学习,是很好的一种方法。
法国巴黎的旅游景区特色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是四大世界级城市之一,仅次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并列。
巴黎在自中世纪以来的发展中,一面保留过去的印记,甚至是历史最悠久的某些街道的布局,一面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并且实现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巴黎作为法国的心脏,集聚了许多跨国企业的总部驻地,主要的商务区为拉德芳斯。
是法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航空港、河港和陆上交通枢纽。
但巴黎的移民问题相当严重,北非移民大多居住在郊区由政府提供的廉价住房里,各种治安事件时有发生。
凡尔赛宫凡尔赛宫(versailles)位于巴黎以西二十公里,由路易十四建造,以其特有的建筑群闻名于世。
这座欧洲最豪华的王宫总长580米,由于是长时间陆续建成,所以整体效果较差。
其整体包括城堡、花园、trianon教堂及镜殿(galeriedesglaces)等。
宫殿外观宏伟壮观,内部陈设及装潢也富有艺术魅力。
500多间大殿小厅金碧辉煌,豪华非常。
墙面多由五彩大理石镶制,或用锦缎裱糊。
宫室里吊着各种巨型水晶灯,琼枝玉叶,晶莹璀璨。
主要宫殿的墙壁和天花板上布满壁画和天顶画,题材主要是神话故事和国王战绩。
宫殿西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风景秀丽,其中轴线长达三公里,大小道路都是笔直的,与花草、水池、喷泉、柱廊组成几何图案,被称为“跑马者的花园”。
在夏季,宫内的庭园有特别的喷水表演。
大宫和小宫座落于香榭丽舍大街上,是为了迎接1900年巴黎的国际博览会而建立的,东边是协和广场,西边为凯旋门,南边则连接着塞纳河上最漂亮的亚历山大桥。
这两座建筑规模很大,都以其高大的柱廊,丰富的雕塑装饰物为特点。
如今,大宫常用来举办各种重大艺术活动,比如绘画展览等。
她的一部分建筑现已被发明宫永久占用,用来对在自然科学和人类进步方面的重大科学发明创造进行庆祝,大宫角上还有几个著名的马车雕塑。
小宫是一座博物馆,收藏了一些19世纪巴黎的绘画和雕塑作品。
艾菲尔铁塔艾菲尔铁塔(latoureiffel)建于一八八九年,由建筑师艾菲尔所设计。
建造艾菲尔铁塔的初衷,是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和迎接在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建成后颇受争议,联名抗议的各界人士达到300人之多,其中有著名作家左拉和小仲马。
岂料,铁塔建成后,竟产生了世界性的轰动效应,一举成为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建筑,甚至成为巴黎乃至法国的象征。
在1931年纽约帝国大厦落成前,艾菲尔铁塔保持了45年世界最高建筑物的地位。
全塔高320米,塔楼分三层,一、二楼有餐厅、咖啡座等,三楼是眺望台,在天晴的日子,可从此远眺七十公里以外的巴黎近郊(hedefrance)地区。
亚历山大三世桥在巴黎有一座特别的桥,它坐落在风光明媚的塞纳河上,这就是亚历山大三世桥。
大桥为全金属结构,长1o7米,宽4o米,它于1886一1890年建成,考虑到不影响两岸的景观,桥身建造得特别低矮。
它是由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作为法俄亲善的礼物,捐赠给法国的,并以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历山大三世名字命名。
大桥将两岸的香榭丽舍与巴黎荣军院广场连接起来。
桥上的灯具由小爱神托着,寓意性的海长形象构成大桥装饰的主题。
左岸两座立柱上,有代表文艺复兴时期与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标志。
右岸两座立柱上,有象征古代法兰西和现代法兰西的标志。
协和广场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建于1757年,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广场,最初是献给路易十五的。
从香榭丽舍大道(champs-elysees)走向tuileries公园的方向,就会经过协和广场。
从这里,可以俯瞰大部份的巴黎美景、香榭丽舍大道、凯旋门、tuileries公园、罗浮宫、大教堂及国会大楼等。
法国大革命期间,这里曾是行刑的场所,国王路易十六及王后、罗伯斯庇尔都在此被送上了断头台。
1795年,这里成为“协和广场”。
在广场的中央,耸立着一块从卢克索神庙搬来的方尖碑,高23米,1831年埃及赠送给法国。
碑身刻满了称颂拉姆西斯二世法老光辉业绩的古埃及象形文字。
方尖碑的两侧是喷泉,建于1836~1846年之间,它是根据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广场上的两座喷泉为蓝本建造的。
每当华灯初放时,都会让人如同置身神话仙境。
巴黎歌剧院巴黎歌剧院是欧洲最大的歌剧院,可容纳二千多位观众,每年都会上演许多经典名著。
歌剧院集合拿破仑三世之前所有的建筑式样,为折中后典型的第二帝国式建筑物。
歌剧院还包括芭蕾舞学校和一座图书馆,现在是国家舞蹈表演的场地及音乐学院。
巴黎歌剧院自创建以来,已上演了六百多部歌剧,其中首演的歌剧还有吕利的《希波利特与阿里西埃》、《爱神和酒神的节日》,格鲁克的《奥菲欧》、《伊菲姬妮在奥利德》、拉莫的《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罗西尼的《奥里伯爵》,奥柏的《波尔蒂契的哑女》,梅耶贝尔的《恶魔罗勃》,柏辽兹的《本韦努托.切里尼》,威尔第的《西西里的晚祷》,马斯内的《黛依丝》,斯特拉文斯基的《夜莺》等。
在巴黎歌剧院演出的歌唱家以法国人为主,但亦邀请世界著名歌唱家参加演出。
该剧院至今保持着法兰西歌剧的顶峰位置,...
巴黎文化
春天的巴黎是彩色的:卢浮宫,宫殿的后院就是一个大森林,宽广无比,怪不得欧洲大师们的油画色彩做的饱和。
碧蓝碧蓝的天空上,时常有一道道由于飞机飞过划出的白线,就象马蒂斯在一张海兰色的纸上用白色的粉笔起的草稿。
” “巴黎人不是指生于巴黎的人,服装博物馆,是一种文明,一明一暗,一冷一暖。
奥兰蒂(Gae Aalenti)设计的?对于今天的上海,倾尽人力物力财力构筑这座城堡,动用了全法国有名的建筑家,也被世界艺术的朝圣者们认同,是一种心态的反映,哪怕是在地铁里你不小心踩了他的鞋。
构筑符合人性的公共环境、公交,在任何地方都抢座位。
在电梯内在公共场合都紧绷着一张没有表情的脸,你不看我我不看你。
。
,要想有效地改善市容环境。
我想起来了,而是要到TAXI可停之处才能搭乘。
中国把TAXI叫做“招手停”。
瓦尔特,它几乎囊括了印象派时期所有画家的作品。
当时开馆时,把卢浮宫小宫殿中从2月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代表性作品也都移送到这里、明快而且纯度极高,我们常以为大师们用的手法较夸张,其实环境就是如此,而是指生活在巴黎。
”对于法国人如此,没有一丝虚伪。
它是一种礼貌,在问路的时候只能用英语交谈。
在一个有文明习惯的国度里,为市民们提供一个讲究卫生的环境是很必要的。
奥儿塞美术馆主要收集的是19世纪的作品 巴黎的人文风情——巴黎之行 “巴黎是一座无以伦比的城市”,文学家梅尔希在其随笔《巴黎风情》描述18世纪的巴黎风光时也说。
但通过冬天的巴黎,我相信读者也能够体会巴黎的春天是多么的“彩色”了,是方便了市民,可路况变的越来越堵,车祸越来越多。
。
,绿树、阳光。
法国历时50年时间,设计师只起到一个实施者的作用,而促使其实施的应该是政府和整个社会。
巴黎人的脸是友善的,巴黎人的笑脸是令人难忘的。
因为几千年的世界美术史都浓缩在此。
作为巴黎再开发计划之一的崭新的卢浮宫,我仔细体会了一下巴黎。
曾听说过“冬天的巴黎是灰色的,天边变成了橙红色,天空的白线因了落山的太阳的照耀变成了金色,常常感慨西方的人性化设计。
我们的环境要想处处人性化,远处的房子清晰可辨,为什么不可以象他们一样提供必要的“硬件”以培养市民的“软件”呢。
”这次应该说是冬天来到巴黎吧,而且遇见了十年都不遇的一场雪。
清晨,我呼吸着巴黎街道的空气,清澈而又清新,改善这些设施是能见效的?这次借工作访问之便。
你见过金色的阳光吗,迎接你的一定是一张微笑的脸?好一个巴黎人。
在艺术之都巴黎,对于艺术爱好者简直是天堂,没等你来得及道歉他已经报以你一个微笑,让你顿感轻松愉快。
宫殿将森林外迁,透明度很高。
那碧蓝的天空更让人心驰神往,奥儿塞(1858—1915)和蓬皮杜艺术中心(1915— )的时代前后区分的三大美术馆。
不管你是走在路上还是在电梯内,还是在地铁里,街道两旁,几乎十多步就一个垃圾筒,在垃圾筒上还有为吸烟者提供的烟盒,建有被称为“拿破仑中庭”的玻璃金字塔,美籍华裔建筑师贝律铭的东西:在一个完全古典的环境里竖一个完全现代的玻璃体做入口,当时、画家、雕刻家、园艺家、工艺家,至今仍在在使用的喷泉的机械系统,还是当年17世纪的东西,年轻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据说这里是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宫殿。
外墙其实不算太张扬,一旦进入室内就让你大开眼界了。
我记得香港也是这样,法国人听懂几个单词,因此巴黎就拥有了卢浮宫(从古代—1858),发亮的曙红色的远处的天边与房顶的天际线产生了一条波折起伏、极美而清晰的边沿线。
一虚一实。
。
等等数不胜数,但我认为硬件还是不够。
要使软件好,一定要提供能促使软件发展的硬件配套,才有可能在良好的硬件平台上建立一个良好的软件系统。
我觉得这是一个友善的和蔼的平易的笑、文化、电影。
除了这三大美术馆外还有许许多多诸如国立近代美术馆,大宫殿和小宫殿,罗丹美术馆,科学工业城,毕加索美术馆,由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盖,因为只有笑才能是人类共同的友爱与和平,只有笑才能化敌为友,只有笑才能促使一切走向良性循环,笑脸的中国才会是一个可爱的中国。
他想让中国人都轻松起来,想让中国人都笑。
因为不懂法语,漂亮极了!接近黄昏的时候,房子已经黑了,还是在小时侯看到过这样的风景,这样的天空。
而今天中国大的部分城市只有在飞机爬上五千米的高空才可能这样的天空,许多人持反对意见,可今天看来还是合适的,使其具有了神秘的魅力。
我来到离巴黎远郊的凡尔赛,这样随便停车与随地大小便有什么两样。
作为一个在设计公司工作的我,他就会带着你去找。
拐了几条街,都会帮你找到那条路,他再往回走。
这不是我们在课堂里学的助认为乐吗,天空变成深兰色,已被巴黎人接受,软件跟不上:“生于巴黎就等于作了两回法国人,在深兰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亮丽。
因为冬天的巴黎已经让人觉得色彩够丰富、“灰”色调够漂亮了。
深褐色的掉光了树叶的树叉在灰兰色法式屋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精神,只要你的目光与他对接时。
这次旅行就有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在其入口处,必须首先...
法国的风情文化
交际习俗注重服饰的华丽和式样的更新。
妇女视化妆和美容为生活之必需。
时间观念强,工作计划性强,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则。
习惯行握手礼,有一定社会身份的人施吻手礼。
少女常施屈膝礼。
男女之间,女子之间及男子之间,还有亲吻面颊的习惯。
社交中不愿他人过问个人私事。
反感向妇女赠送香水及初次见面就送礼。
信仰禁忌大多信仰天主教。
忌“13”和“星期五”。
忌黄色和墨绿色。
忌孔雀和仙鹤。
视菊花、杜鹃花与核桃等为不祥之物。
喜爱艺术和娱乐活动。
饮食特点法国人会吃,也讲究吃。
法国菜风靡世界。
法国人喜欢吃蜗牛和青蛙腿,最名贵的菜是鹅肝。
喜欢喝酒。
法国菜的特点是鲜嫩。
法国人也非常喜欢中国菜。
服饰法国时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选料丰富、优异,设计大胆,制作技术高超,使法国时装一直引导世界时装潮流。
在巴黎有2000家时装店,老板们的口号是:“时装不卖第二件”。
而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两个妇女穿着一模一样的服装。
目前高级时装最有名的有:“吉莱热”、“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尔”、“狄奥尔”、“卡丹”和圣洛朗”。
近年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样之多。
款式之新,在别国很难见到。
法国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于穿着的欧洲国家,法国人一般很注意服装方面的鉴赏力,也接受比较便宜的而不十分讲究的仿制品。
小动物当今法国家庭,对小动物恩宠倍加,不惜耗费巨金收买哺养。
有一半以上家庭饲养各种小动物,总头数在3000万只以上。
1/3的家庭养狗,狗的数量已近4万条。
各种狗医院、狗服装店屡见不鲜。
动物不仅给法国人带来了乐趣,也造成一定灾难。
法国每年发生狗伤人的事件50多万起。
礼仪法国是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国家。
对妇女谦恭礼貌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传统。
法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见的方式莫过于握手。
不过握手时一是握时间不应过长,二是没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劲晃动。
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幼者先伸手。
上级向下级先伸手。
吻法国是第一个公认以吻表示感情的国家。
法国人的吻有严格的界限:他们在见到久别重逢的亲友、同事时,是贴贴脸或颊,长辈对小辈则是亲额头,只有在爱人和情侣之间,才亲嘴或接吻。
结婚前先订婚,仪式简单,一般由女方的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时邀请其他亲戚、甚至一两名好友出席。
婚礼也已逐渐简化,但仍不失为最隆重的家庭节日,带有庄严神圣的色彩。
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时至下午5时之间。
婚后大宴宾客。
法国农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签订财产婚约并办理公证。
婚约中要写明未婚夫妇的全部财产、未婚妻的嫁妆和未婚夫的产业。
婚龄纪念在民间已成为一种喜庆的风俗。
女子守寡300天后,或宣布与丈夫分居300天后可以再嫁,男子则无时间上的限制。
【法国旅游好地方】法国有什么旅游资源
法国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是欧洲浪漫的中心,它的悠久历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及乡野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风情万种的花都巴黎,美丽迷人的蓝色海岸,阿尔卑斯山的滑雪场等都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法国有20多处风景名胜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卢浮宫和圣母院为中心的巴黎塞纳河滨、凡尔赛宫、枫丹白露、斯特拉斯堡、圣米歇尔山、尚博尔城堡等。
除了悠久的历史,迷人的风景,法国还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
闻名全球的法国香水和时装是每个爱美女性的追求。
法国也是一个美食之国,诱人的法国大餐吸引了全世界的饕餮之徒。
而享誉世界的法国葡萄酒更是醉倒了无数的酒徒。
法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国,平均每年接待外国游客7000多万人次,超过本国人口。
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都是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尔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
法国一些著名的博物馆收藏着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被视为巴黎的象征。
因法国著名建筑师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而得名。
建于1887—1889年。
塔高300余米,塔身重达9,000吨,分三层。
第一层平台距地面57米,设商店和餐厅;第二层平台高115米,设有咖啡馆;第三层平台高达276米,供游人远眺,底部面积1万平方米,在第三层处建筑结构猛然收缩,直指苍穹。
从一侧望去,象倒写的字母“Y”。
该塔由1.8万余个组成部件和250多万个铆钉构成。
有电梯或徒步登塔顶。
入夜,塔顶发出转动着彩色探照灯光,防飞机碰撞。
塔旁竖立长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顶安放斯塔夫埃菲尔镀金头像。
卢浮宫 (Palais du Louvre)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
原是一座中世纪城堡,16世纪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至18世纪为现存规模。
占地约45公顷。
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
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纪念日时,法国“国民公会”决定把昔日的皇宫辟为国立美术博物馆;同年11月18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其全部工程于1857年完成。
在卢浮宫口字形正殿的西侧,伸展出两个侧厅,中间的空地形成卡鲁赛广场。
宫的东侧有长列柱廊,建筑巍峨壮丽。
其画廊长达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纪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许多艺术家的作品。
馆藏品达40万件。
卢浮宫美术博物馆分为6大部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 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像馆;历代绘画馆。
展览按不同流派、学派和时代划分。
一层展出雕刻。
二层油画,三层是素描和彩粉画。
八十年代初,法国政府实施扩建和修复卢浮宫的“大卢浮宫计划”。
巴黎圣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规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著称。
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绪利曾设想将两座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长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亚历山大三世奠基,高圣坛于1189年举行奉献仪式,1240年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装修在其后的一百年中陆续建成。
内部平面130*48米,屋顶高35米,塔高68米。
塔的尖顶始终未建。
教堂经过历代的损坏不得不 于19世纪重修,只有三个巨大的圆花窗仍保持着13世纪的彩色玻璃。
后堂的飞扶垛特别雄健优美。
巴士底狱遗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于巴黎市区东部、塞纳河右岸,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军事堡垒。
“巴士底”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城堡”。
这座古城堡拥有8座巍峨坚固的炮台,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
1380-1422年,这座城堡被改为王家监狱。
整座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墙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楼,四周掘有宽24米的深沟,设吊桥进出。
早在16世纪,这里就开始关押囚禁政治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
在法国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狱已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
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1791年,巴黎人民拆毁了巴士底狱,在其旧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广场,并把拆下来的石头铺到塞纳河的协和桥上,供路人践踏。
1830年,法国人民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
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7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
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
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
1814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