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旅行 詹宏志下载
【读书与旅行结合的作文】作业帮
读书之旅孤独的时候,书是我玩耍的朋友,失意的时候,书是点燃我自信的熊熊火焰.走进书中,我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在书中寻找自己.细细品读,
【读书与旅行结合的作文】作业帮
读书之旅孤独的时候,书是我玩耍的朋友,失意的时候,书是点燃我自信的熊熊火焰.走进书中,我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在书中寻找自己.细细品读,我感受到隽永的文字之美,同时,也找到自己所需的精神食粮. 自从3岁开始,《小红帽与大灰狼》等经典童话成了我每晚必听的催眠曲,它们陪我度过一个个美好的夜晚.同时,醉心的阅读使我很快得到了回报,三年级第一次写作文时,我整整写了500字整. 记得那次作文的题目是《第一次》,当时,我拿起作文纸冥思苦想,突然,眼前一亮,我想道:“为什么我不写我8月8日我去赣洲参加钢琴考级的事呢?那时我不是因为迟到了而哇哇大哭吗?我只要在里面增加一些好词好句不就成了一篇好的文章了吗?”说干就干,于是我拿起笔如同有神助一般,三下两除二就将文章写完了,交上去给老师,结果得了个a+棒. 因为醉心的阅读还使我闹出了不少笑话呢,有一次,我正在房间里津津有味的看着明代陈仲琳写的《封神演义》,里面的精彩剧情着实把我吸引住了,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读了两个多小时了,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似的.突然间,门嘎吱一声打开,门口站着端着葡萄的妈妈,“要不要吃葡萄呀,这可是新疆的哟!我为难的看着书又看着妈妈手上的葡萄,终于决定让妈妈把葡萄放到桌子上,让我想吃的时候自己去拿.不知不觉中,我又读了几个小时,感到有点口干舌燥,这时,我想起了那盘葡萄,于是我头也不动的就往桌子上抓,将手上的东西放进嘴里嚼,可没想到这葡萄又苦又涩,我赶紧将它吐了出来,可没想到,吐出来的葡萄竟然是黄色的,我将它拿起来看了看、又闻了闻才晓得这是我用5块买的海宝香味橡皮,可惜它现在已是一摊烂泥了,唉,我的钱啊! 饥读书已当肉,寒读书已当裘,孤寂而读书已当友,幽忧而读书已当金石琴瑟,这句妇嬬皆知的读书名言已经在我多年的读书生活中验证了,同时它也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出自?
这是今天看到的一个状态。
感觉一句话说到心窝里去了,很暖,很舒服。
人的认识如果是有限的,那么是不是也决定着其身心的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呢?反之,人的认识如果是无限的,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没有必要让身心憔悴,东奔西跑了呢?未必。
从生命为“生命”之刻起,人就经历的是过程,体会的是无数过程 所造成的无数个结果。
直到生命不为“生命”那一刻吧。
或许没有到达真正的终点,或许吧。
所以,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可是,旅行和读书,怎么想都觉得是孤独的、一个人的事情。
平时觉得累了、烦了,想找个什么地方逃上一段时间,于是便会背包去那么一个地方,自己想去的吧?总之不是令人厌烦的。
但是说走就走,说怎么走就怎么走,这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于是更多的人享受不到行走的自由、孤旅的幸福。
逃离不了网络、电话,甚至人烟,无可奈何,确实是无可奈何。
那么既然身体不得自由,起码也要让灵魂享受到行路的幸福吧。
没有青山碧水、蓝天白云作为舞台,一张书桌、一把椅子,或是一张床、一个台灯,也能够成为暂时的落脚之处,一本书,彻底将精神解放。
读书读的是什么?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没有回答的必要,你能得到的,有作者的,更要有你自己的。
人是会改变的,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所以人是矛盾的,但也只有矛盾可以令人前进。
迷惘远比清醒更令人值得清醒,奔跑的目的自是接着奔驰,而不是将短暂的驻足当做永远的休憩。
人生是可怕的漫长又是短暂啊,当人们想要回避掉自己的理想时,人们可以以“漫长”安慰自己,而当人们又要为自己的欲望寻找借口之时,他们又能以“短暂”填补自己空虚的心。
人永远是孤独的,永远是在与自己赛跑的路上不断跌倒。
没有人规定你的路有多长,也没有人规定你的速度。
一切的喜怒哀乐都是自己心中自己的呼唤。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尽了全力,有收获、有幸福,走的是自己的路。
但这或许只是少数人康庄大道的一部分,只是路的基石,基石中的一颗石头。
人生是可恨的。
人是虚伪的,人的虚伪的爱诞生了“虚伪的神”,人宁愿甘心屈居于他们所创造的神之下,感受本是源自于自身的所谓“救赎”,由于那些本出于自己口中的“圣谕”而充满“神圣之感”。
人是愚蠢的,他们只称颂神的关爱,却回避了对于那些不信神的自由的人,他们的神是多么的充满报复心理,多么的心胸狭窄,予以最为惨烈的报复。
看啊,人是多么的残暴不仁,多么的助纣为虐。
这只是旅程中的一道风景而已。
在路上无论风景如何,最后收获的一定含有多少孤独。
自己的孤独自己原来也许不知,但是总有一天会完整,自己的孤独。
只有孤独与路一样长,只有孤独像时间那样久。
孤独多了,心会寻找另一份孤独吧,去寻找可能成为同路人的另一份孤独。
所以才说嘛,心是孤独的猎手。
无数种选择,无数个路口,无数种可能,无限的未来。
我的路照样在继续,灵魂如果走得太远,那么必然会迷失。
但是不要紧,迷失的太久,那么一定就会回归。
又是一段路、一段旅程,又是一次人生的转变,可能是过去的365天只是在打转,可能今天只是明日坠落的开始。
坠落对于我而言是件好事,因为这说明你曾经站在高处,而这也意味着你将坠往深渊——那是另一种高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如果无法找到超人,那么就成为超人吧,如果无法成为成为超人,那就超过超人吧。
今天高人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明日他就会醒悟,这是句废话。
——如果不在路上,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呢?人只可能在路上,找见他的孤独,寻见她的孤独。
读书式旅行作文
不管是读书还是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旅行就像读书,读各地的山水姿态,读各地的风土人情,读各地风景名胜背后的历史和无奈。
读书也是旅行,在墨香里畅游,在纸张中行走,在大师的思想中陶醉。
因为读书总是孤独的,所以我更喜欢旅行。
因为全家自驾出游的自由自在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对抗现实的胜利。
因为身体得不到自由,所以才要出行享受自由。
试想一下,当你摆脱了城市里的喧嚣和心灵上的疲惫和家人开着车放肆的在高速上奔驰,听着发动机振动产生的乐音。
用车轮上的纹路来表达你的愉悦和激动。
前方是笔直的公路,两侧是广袤的草原或金黄的菜花。
多么令人神往。
就像读书要选择自己喜爱的书一样,这次出行我选月牙泉为目标。
那里沙漠辽阔无垠,泉水清澈见底。
微风起伏间,芦苇摇摆,碧波荡漾,水映沙山,风光旖旎。
站在沙丘上俯视月牙泉,让我不由心里念叨着:“万里无云碧长空,清明澄澈月牙泉。
亘古黄沙不填泉,一弯清水波漪涟。
”微风徐徐,连带着我的思绪回到了远古。
碧空如洗的蓝天下,月牙泉孤单的被四面的沙丘环抱。
那时没有皇帝取水,没有骚客题词。
有的只是那悲凉的风声和漫天的沙尘。
虽然没有人去欣赏她的美,但她依然如以往那样孤芳自赏,使自己每天容光焕发。
直到一天,一个迷失在大漠中的旅人来到了这里。
口干舌燥的他立刻跑到泉边捧起一口水喝下去,啊,清甜可口。
清凉的泉水仿佛滋润了他的灵魂。
刚清醒过来的他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间仙境啊。
金沙绿水,涟漪微波。
他走了出去,也把月牙泉的消息带了出去。
紧接着,人们在她旁边筑起了阁楼,大院。
更是有络绎不绝的文人墨客来这里参观,题诗。
甚至还有几个皇帝的题字。
但她没有骄傲蛮横,还是像以前那样平淡宁静。
被风吹散的驼铃声拉回了我的思绪。
人们只看到了月牙泉今天的美丽与繁华,却没有看到她昔日的孤单与寂寞和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
她曾经是那样的孤独,现在也是。
每到夜晚,游人散尽与她作伴的有只有那无所着落的风和沙尘了。
也许她这样执着的等待,只是想遇见一个触碰她内心的柔软,理解她的知音罢。
像读书一样去旅行,感悟大自然的随意与种种变化,怀着一颗谦卑和尊重。
不带成见,敏锐地感受每处风景背后的故事,并静下心来与他沟通,揣测他过去与渴望。
读书和旅行是一样的吗
读书的好处有多少第一 培养好的兴趣爱好。
我们从阅读中可以逐渐培养出对某个方面的热情和兴趣。
当一个人对观赏大自然有着浓厚的趣味,通过对书籍的阅读,他可以了解和认识很多。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第二 培养好的文化素质。
每一个民族都会由衷的热爱自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我们通过有意识的阅读,还可以积累大量的知识,自身的文化素质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对读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
第三 提高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想使得自己写作水平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阅读一定量的书籍。
好的书籍,能够使得你学会一些写作手法和技能。
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是相辅相成的。
第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管哪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处于同一个时代。
好的价值观的培养需要一些优秀的著作来建议和引导。
由浅入深的去引导读者去思考和理解、探索,如同和自己的朋友话家常一样亲切。
“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仅仅对那些会读它们的人才是好的“。
第五 提高综合素质。
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潜力,只不过没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和发挥。
读书的确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读书能够引导我们去思考、理解、分析,时间长了人的素质就培养出来了。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这句话确实有些道理。
读书与旅行结合的作文
读书之旅孤独的时候,书是我玩耍的朋友,失意的时候,书是点燃我自信的熊熊火焰。
走进书中,我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在书中寻找自己。
细细品读,我感受到隽永的文字之美,同时,也找到自己所需的精神食粮。
自从3岁开始,《小红帽与大灰狼》等经典童话成了我每晚必听的催眠曲,它们陪我度过一个个美好的夜晚。
同时,醉心的阅读使我很快得到了回报,三年级第一次写作文时,我整整写了500字整。
记得那次作文的题目是《第一次》,当时,我拿起作文纸冥思苦想,突然,眼前一亮,我想道:“为什么我不写我8月8日我去赣洲参加钢琴考级的事呢?那时我不是因为迟到了而哇哇大哭吗?我只要在里面增加一些好词好句不就成了一篇好的文章了吗?”说干就干,于是我拿起笔如同有神助一般,三下两除二就将文章写完了,交上去给老师,结果得了个a+棒。
因为醉心的阅读还使我闹出了不少笑话呢,有一次,我正在房间里津津有味的看着明代陈仲琳写的《封神演义》,里面的精彩剧情着实把我吸引住了,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读了两个多小时了,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突然间,门嘎吱一声打开,门口站着端着葡萄的妈妈,“要不要吃葡萄呀,这可是新疆的哟!我为难的看着书又看着妈妈手上的葡萄,终于决定让妈妈把葡萄放到桌子上,让我想吃的时候自己去拿。
不知不觉中,我又读了几个小时,感到有点口干舌燥,这时,我想起了那盘葡萄,于是我头也不动的就往桌子上抓,将手上的东西放进嘴里嚼,可没想到这葡萄又苦又涩,我赶紧将它吐了出来,可没想到,吐出来的葡萄竟然是黄色的,我将它拿起来看了看、又闻了闻才晓得这是我用5块买的海宝香味橡皮,可惜它现在已是一摊烂泥了,唉,我的钱啊!饥读书已当肉,寒读书已当裘,孤寂而读书已当友,幽忧而读书已当金石琴瑟,这句妇嬬皆知的读书名言已经在我多年的读书生活中验证了,同时它也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读书和旅行哪个更重要?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看书有益。
”但是,仔细一推敲,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
如果我们对每一本书都感到兴趣,那“开卷有益”也就未必有益了。
现在的同学可能都喜欢看武侠、言情只类的小说、书刊,有时会达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他们一旦看迷了书,便会走火入魔,那他们上课一心只想着书,没心思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
还有些人被书中的一些情节所吸引,模仿书中的人物,有时还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这不是看书害了自己吗?这只是“开卷未必有益”中包含的第一层:开卷不一定有益。
还有第二层。
其二就是,我们看书,要有选择。
那些不健康、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的书,就不要看。
要看书,就看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学习、生活中都有帮助的书。
这样的书就是好书,只有看好书,就不会毁了自己。
有人把书比作了朋友,看好书,就是交好朋友,才会进步;则看不好的书,当然是交不好的人作朋友,那样你就会退步。
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所以,只有看好书才会对你有益。
因此,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
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有选择的看书。
而不要因为看错了一本书,将自己引入歧途,毁了自己的一生。
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
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修养身心,但“开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
不是吗?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其不良影响而论为希特勒的殉葬品。
“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一点也不假,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或言情小说,整天看那些庸谷怪诞的书籍,而把功课“丢”在一边,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最后造 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试想,“开”这样的书“卷”,能说是“有益”的吗?“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
”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
有位哲人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
同时,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见书就读的人,而是会读书的人。
有的人看书不认真思考,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随便翻翻,有的人去读不适合自己的书,有的人甚至抱着猎奇的态度去读书,试问,这样的“开卷”,又何益之有?“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作为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自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若作为“开卷”就“有益”的断语,却是不妥当的。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
”这句名言是说什么书都读的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那么,那个人如果看了不良的书,看过瘾了,可能会做出不良行为。
果戈理《死鬼灵》中的比什伽秋,什么都读,他并非饱学之士,而是缺少鉴赏力的傻瓜;《庄子·列御冠》中的朱泽漫,他学了一门特殊的杀龙技术,其实没有什么地方有龙可杀,他才明白世间无龙,其本领白学也。
如此说来,如不加选择地开卷,总会事倍功半,害多益少!作家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掏金’”。
梨子吃了对心脾有害;红枣吃了对牙有害;药吃了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做用。
英国作家菲尔丁所云:“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
”如果片面理解“开卷有益”任为一切书皆读,而不取舍,不问内容,读了就有益,其实不对!我们必须学灰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有所感悟的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才有益。
所以,我希望大家切记,开卷是未必有好处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
也没有一本书的内容是全部正确的。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出自?
这是今天看到的一个状态。
感觉一句话说到心窝里去了,很暖,很舒服。
人的认识如果是有限的,那么是不是也决定着其身心的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呢?反之,人的认识如果是无限的,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没有必要让身心憔悴,东奔西跑了呢?未必。
从生命为“生命”之刻起,人就经历的是过程,体会的是无数过程 所造成的无数个结果。
直到生命不为“生命”那一刻吧。
或许没有到达真正的终点,或许吧。
所以,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可是,旅行和读书,怎么想都觉得是孤独的、一个人的事情。
平时觉得累了、烦了,想找个什么地方逃上一段时间,于是便会背包去那么一个地方,自己想去的吧?总之不是令人厌烦的。
但是说走就走,说怎么走就怎么走,这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于是更多的人享受不到行走的自由、孤旅的幸福。
逃离不了网络、电话,甚至人烟,无可奈何,确实是无可奈何。
那么既然身体不得自由,起码也要让灵魂享受到行路的幸福吧。
没有青山碧水、蓝天白云作为舞台,一张书桌、一把椅子,或是一张床、一个台灯,也能够成为暂时的落脚之处,一本书,彻底将精神解放。
读书读的是什么?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没有回答的必要,你能得到的,有作者的,更要有你自己的。
人是会改变的,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所以人是矛盾的,但也只有矛盾可以令人前进。
迷惘远比清醒更令人值得清醒,奔跑的目的自是接着奔驰,而不是将短暂的驻足当做永远的休憩。
人生是可怕的漫长又是短暂啊,当人们想要回避掉自己的理想时,人们可以以“漫长”安慰自己,而当人们又要为自己的欲望寻找借口之时,他们又能以“短暂”填补自己空虚的心。
人永远是孤独的,永远是在与自己赛跑的路上不断跌倒。
没有人规定你的路有多长,也没有人规定你的速度。
一切的喜怒哀乐都是自己心中自己的呼唤。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尽了全力,有收获、有幸福,走的是自己的路。
但这或许只是少数人康庄大道的一部分,只是路的基石,基石中的一颗石头。
人生是可恨的。
人是虚伪的,人的虚伪的爱诞生了“虚伪的神”,人宁愿甘心屈居于他们所创造的神之下,感受本是源自于自身的所谓“救赎”,由于那些本出于自己口中的“圣谕”而充满“神圣之感”。
人是愚蠢的,他们只称颂神的关爱,却回避了对于那些不信神的自由的人,他们的神是多么的充满报复心理,多么的心胸狭窄,予以最为惨烈的报复。
看啊,人是多么的残暴不仁,多么的助纣为虐。
这只是旅程中的一道风景而已。
在路上无论风景如何,最后收获的一定含有多少孤独。
自己的孤独自己原来也许不知,但是总有一天会完整,自己的孤独。
只有孤独与路一样长,只有孤独像时间那样久。
孤独多了,心会寻找另一份孤独吧,去寻找可能成为同路人的另一份孤独。
所以才说嘛,心是孤独的猎手。
无数种选择,无数个路口,无数种可能,无限的未来。
我的路照样在继续,灵魂如果走得太远,那么必然会迷失。
但是不要紧,迷失的太久,那么一定就会回归。
又是一段路、一段旅程,又是一次人生的转变,可能是过去的365天只是在打转,可能今天只是明日坠落的开始。
坠落对于我而言是件好事,因为这说明你曾经站在高处,而这也意味着你将坠往深渊——那是另一种高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如果无法找到超人,那么就成为超人吧,如果无法成为成为超人,那就超过超人吧。
今天高人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明日他就会醒悟,这是句废话。
——如果不在路上,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呢?人只可能在路上,找见他的孤独,寻见她的孤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