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四宝是哪些
藏族四宝是什么??????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高山上完整的民族,藏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 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酥
藏族四宝是什么??????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高山上完整的民族,藏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
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
西藏提炼酥油的方法很简单,将奶汁稍微加温,然后倒入大木桶内,来回上百次的抽打,直搅得油水分离,之后,把浮在上面的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舀起来装进皮口袋,冷却之后便成了酥油。
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许多种吃法,但主要的是用于制作酥油茶。
茶叶深受藏族人民的热爱,有"酷爱饮茶的民族"一说。
鱼儿离不开水,藏胞离不开茶,就是藏民族与茶不可分离的渊源的真实写照,更表明了饮茶在藏胞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茶在西藏被加工成许多不同的品种,最常见的有酥油茶、甜茶和清茶。
在世界屋脊上,无论您是饥肠辘辘、还是精疲力竭,只要您喝上一碗酥油茶,就会浑身增添力量,顷刻间变得精力充沛、干劲备增,尤其在那狂风怒吼,滴水成冰的大冬天,喝上几杯酥油茶,便觉得全身温暖无比,再冷的日子也能熬过。
有人甚至说,当您身体欠佳,卧床不起时,喝上一碗浓茶,便能解毒疗疾,消病去邪。
从海拔低的地方登上高原后,常常被那利刃般的寒风刮得肌肤绽开,脸皮皲裂,或许还会被严重的缺氧折磨得头晕、气急、心慌和呕吐,每逢此景,藏族同胞会劝您喝上几杯酥油茶,一切不良反应会逐渐消失。
由此可见,酥油茶的奇妙之处。
但如何学会饮茶,个中有许多学问和礼仪∶ 不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来常往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的门,首先奉献到客人面前的就是香喷喷的酥油茶。
主人先从彩色的藏柜中取出最干净的瓷碗摆到客人面前的茶几上,然后手捧一把装满酥油茶的茶壶或暖瓶,放低部位轻轻摇晃几次,倾倒在您面前的茶碗中,双手捧奉于您。
客人饮茶时,主人恭立一侧,或在几个客人中轮转。
客人喝一次,主人添一次,随喝随添,细心周到,做到碗常满,茶常温,才算尽到主人的责任。
客人喝茶前,要用右手无名指在茶碗中沾少许茶,手指举起,在空中弹洒三次,表示奉献给神、龙和地祗。
饮茶不能太急太快,要轻轻吹开茶上的浮油,分饮数次,留一半左右,等主人添上才喝。
喝茶不能喝出声响,要轻轻饮啜。
喝得很急,会被主人视为没有教养,被戏称为"毛驴饮水" .饮茶不能一饮而尽,更不能喝一碗就走,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拉萨有句谚语,一碗成仇人。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和紫黑色两种) 晒干炒熟,磨成细面,这便成了待食的糌粑了。
糌粑的食用很简单,俗称斪ヴ佤螖 .食用时,将糌粑放入碗中,再放少许的酥油茶,用大母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
风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
到年底气温在零度以下时,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处,让其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食后回味无穷。
青稞酒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必备之饮料,青稞酒的制作工艺很独特。
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之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后便成青稞酒了。
青稞酒色泽橙黄,味道酸甜,酒精成分很低,类似啤酒。
喝青稞酒讲究"三口一杯",即先喝一口,倒满,再喝一口,再斟满,喝上第三口,斟满干一杯。
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
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藏语叫挸逍勐陹 ,她们穿着最华丽的服饰,唱着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
农区、牧区的饮食各有自己的特色。
牧区的饮食除了糌粑、面粉外,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红食"、"白食"."红"指肉,"白"指奶。
夏天以"白食"为主,冬天以"红食"为主。
牧区的着名小吃有手抓羊肉、烤羊肠和风干肉。
藏式的进餐非常考究 .主客各自坐在自己的厚垫上,前摆藏桌分开进食。
藏式菜肴有风干肉、奶渣糕、人参果糕、炸牛肉、辣牛肚、灌肠、灌肺、炖羊肉、炖羊头等。
主食有酥油糌粑、奶渣包子、藏式包子、藏式饺子、面条、油炸面果等。
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
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调料,体现了餐饮文化返朴归真的生活情调。
西藏各地城镇都有许多各种档次的藏餐馆。
这些餐馆无论是高档的还是简陋的,其装潢设计大都注意体现民族特色。
"狗蹄"木桌、铁皮火炉、"八瑞"瓷碗、藏式蒲团、吉祥图与壁画等,都体现了藏民族的精神追求。
旅游者到西藏,可以有选择地品尝一些有特色的藏餐、藏菜,如各类灌肠、青稞酒和酥油茶、牛羊手抓肉、凉拌牦牛舌、包子、糌耙、各种糕点、以及甜茶、奶茶、酸奶、烤肠、风干肉、夏普青(肉浆)等
四宝是什么东西?
新文房四宝 前人有所谓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一说,泛指读书人的书房里,必具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时代到底不同了,除了笔和纸,墨砚早受淘汰.学习画画的也只当手艺,陶冶性情甚而附庸风雅,墨砚聊备一格是很明显的.至於古人说的将文房四宝摆设起来,据说异常讲究,看来古人这"摆设起来"不光是一门学问,也是身份象徵.我们身处e世代的此时此刻,谁会摆设墨和砚?即使笔和纸,也不必用毛笔和宣纸;原子笔和影印纸,岂不更快捷方便. 是以今人口中的文房四宝,与古人所讲的文房四宝截然不同.电脑,列表机,扫瞄器和手提电话,才是新文房四宝.前三者简直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手机反而可以独立自携随响随应.电脑当然也有手提的,且售价越来越便宜.当前高科技高速发展虽一日千里,可是仍未出现电,印,瞄三合一功能的超级电脑.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出现,那应当是造福"脑民",功德无量的大事了.
四宝将尚师徒哪四宝?
四宝:马鸣盔,七翎甲,提炉枪,呼雷豹马鸣盔:又名夜明盔,盔上镶有夜明珠,行夜路有如白昼。
这珠上放出光来,周围有五六里亮光,虽虫蚁亦能看见。
七翎甲:又名唐猊铠,特殊材料制成,刀枪不入,防御性极好。
中心有七个鱼角。
穿在身上,当有敌人潜入时,这七个鱼角齐立起来示警。
提炉枪:又名提庐枪,重一百二十斤,被伤到伤口会流血不止。
枪上有环,用锁链挂上一个香炉形的铜砣。
将铜砣甩出,打击远距离的敌人。
枪上有小洞,将其放入活水之中会流出甘露,不但能解渴,还能解饿。
呼雷豹:又名忽雷驳,脚力奇强,日行数千里,走山川如覆平地。
更兼嘶声如虎,能使敌人坐骑闻之失惊摔倒屁滚尿流。
为“四宝将军”尚师徒爱马,长一丈,高八尺,为龙驹。
其叫声若虎吼,此马平时不叫,颔下有一肉瘤,肉瘤上有三根毛,主人一抓肉瘤马即轻叫,若一拉肉瘤上的毛,呼雷豹叫声若虎,能使敌人的马瘫倒在地。
电工“四宝”是指哪“四宝”?
电工“四宝”是指安全帽、绝缘鞋、手套、试电笔。
安全帽——戴上它,你才感觉:“头顶的一片天,是安全的一片天。
”绝缘鞋一一穿上它,你才敢说:“敢问安全路在何方?安全 路在脚下。
”手套——戴上它,你才感到:“每当工作时,手套总在护佑-rh. ”看我。
试电笔——拿着它,你不妨随时可以问:“是否已停电?”
“文房四宝”是哪四宝?
“文房”之名起源于南北朝。
当时所谓“文房”,是指国家典掌文翰之处。
唐宋以后,文房则专指文人书房。
南唐后主李煜,喜好文学,收藏甚丰,今见其所藏的书画皆押有“建业文房之印”。
北宋雍熙年间,翰林学士苏易简以笔墨纸砚“为学所资,不可斯须而阙”,撰《文房四谱》五卷,分笔谱二卷,砚、纸、墨各一卷。
各卷分述:叙事、制造、杂说、辞赋诸事,博收约取,内容详赡。
故文房从此有“四谱”之名。
南宋初,叶梦得撰《避署录话》谓“世言徽州有文房四宝”,故《文房四谱》又称《文房四宝谱》,以笔、墨、纸、砚为文房之宝用。
四宝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名品名师,见诸载籍。
长期以来,浙江湖州之湖笔,广东肇庆(隋唐时为端州)之端砚,安徽泾县(旧属宣城郡)之宣纸,安徽歙县(旧为徽州府治)之徽墨,至今仍负盛名,被说成是“四宝”代表。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笔,墨,纸,砚 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文房四宝”,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
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仅这四样宝,就已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
笔、墨、纸、砚,雅称“文房四宝”或“文房四士”。
前者源于梅尧臣《再和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
”后者出自陆游《笔砚纸墨戏作》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由于文人雅士珍爱文房四宝,所以给它们送了许多雅号。
先说笔(毛笔)。
笔的使用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今天仍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由于笔为文房四宝之首,故雅号、戏称也多。
最早的当推《诗经·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这里称笔为“管”。
曹植则称笔为“寸翰”,其《薤露行》云:“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左思称笔为“柔翰”,如《咏史》诗:“弱冠异柔翰,卓荦观群书。
”韩愈更为笔立传封爵,其拟人化寓言《毛颖传》云:“毛颖者,中山人也,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会稽楮先生友善。
”此传问世后,毛颖、管城子、中书令、中书君,便成了笔的雅称;而陈玄、陶泓、楮先生则成了墨、砚、纸的别名。
白居易称笔为“毫锥”,故《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陆游则称笔为“毛锥”,其《醉中作》诗云:“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此外,笔尚有“龙须友”、“墨曹都统”、“毫州刺史”等诸多雅号。
次说墨。
三千年前,墨就产生了,并与笔相提并论,如《庄子·田子方》所云:“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引唐人文嵩《松滋侯元光传》云:“易元光,燕人也,其先号青松子,颇有才干,封松滋侯。
”易水盛产名墨,故墨姓易,墨黑而有光,故名“元光”。
墨系用松烟制成,故称其先人为“青松子”。
这样,“元光”、“青松子”、“松滋侯”,便成了墨的雅号或戏称。
墨色黑而形似圭,故又称“玄圭”,如杨万里《春兴》诗:“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
”另外,墨还有“乌金”、“组圭”、“龙宾”、“龙香剂”、“黑松使者”、“松烟都护”、“玄香太守”等雅号,语出唐冯贽《云个杂记·墨封九锡》:“薛稷又为墨封九锡,拜松烟都护、玄香太守、兼毫州诸郡平章事。
” 再说纸。
纸的应用要晚于笔和墨,产生于东汉。
《文房四谱·纸谱》引文嵩《好畤侯传》云:“楮之白,字守玄,华阴人,中常侍蔡伦搜访得之于耒阳,贡于天子,封好畤侯。
”楮皮白,可造纸,故称为“楮知白”,亦称“楮先生”,简化为“楮生”。
纸还有“云肪”、“云蓝”之称,如米芾《寄薛郎中》诗:“象管钿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
袁枚《随园诗话》卷六:“胸中多少英雄泪,洒上云蓝纸不知。
” 后说砚。
砚产生于春秋时期,比纸的历史悠久。
《文房四谱·砚谱》引文嵩《即墨侯石虚中传》云:“石虚中,字居默,南越人,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
”于是“石虚中”、“居默”、“即墨侯”,便成了砚的雅号。
砚还有“石友”、“石泓”之称。
如王炎《题童寿卿博雅堂》诗:“判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
”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诗:“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苏轼则称砚为“黑白月”,其《龙尾石月砚铭》云:“萋萋兮雾毂石,宛宛兮黑白月。
”砚形似月,分割为磨墨和盛水两部分,前者黑,后者白,故有此称。
我国的文房四宝是什么
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文房,就是书房。
中国古代把书房中使用的笔、墨、纸、砚4种文具称为文房四宝。
(1)笔笔,即毛笔,是中国特有的书写用具。
因其是用羊毛、免毛、鼬毛等制成,故称为毛笔。
春秋时期就已能制造毛笔。
在民间传说中,有秦代名将蒙恬造笔的说法,蒙恬被尊为笔祖。
唐以前,毛笔的笔峰较短。
唐以后,笔锋逐渐放长,毛笔种类也愈来愈多,计有紫毫、兼毫、水毫、狼毫、羊毫、大笔和国画笔7大类。
毛笔中的精品是湖笔,为浙江湖州(今吴兴)出产的毛笔。
湖笔用杭嘉湖平原出产的羊毛(每只羊只用2—3两)经过72道工序加工制成。
湖笔以选料严格、制作精良而享有盛誉,其毫峰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为世人所珍爱。
(2)墨墨,作为书写、绘画所用的黑色颜料,是用松烟等原料所制成。
中国最早的墨约产于西汉。
当时的墨只做成小圆块,只能用研石在砚台上压着研磨。
东汉时,墨的形状向墨锭发展,人们可直接用手把墨研磨。
在众多的中国墨锭中,徽墨独压群芳。
徽墨产于安徽徽州府歙州(今歙县),制墨始于五代。
宋代以后,歙、黟、休宁、绩溪等地制墨良工层出不穷,讲究质量和工艺装饰,独冠天下。
(3)纸纸,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唐初时,安徽宣州(今泾县)生产出一种高级的毛笔书画用纸,同时又在宣城集散,所以称为宣纸。
宣纸以檀树皮及稻草为原料,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后,用手工抄造而成,其种类发展为10余种。
宣纸的特点是纸质洁白、纹理细密、柔软轻飘、墨韵清晰、不易蛀蚀、经久不变。
唐宋以后,宣纸就成为书写名品字画的上等书画用纸了。
(4)砚砚,为研墨的用具。
砚,在中国已有5000年的历史。
汉代,砚台逐渐跻身于传统书画艺术的行列。
汉以后,除砚台的主要种类石砚以外,还出现了瓷砚、漆砚、陶砚和金属砚等。
唐代制砚工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宋代时,制砚工艺又达到新的高峰,端砚、歙砚、澄砚、洮砚被视为中国四大名砚,而尤以端砚为最佳。
端砚产于广东端州(今肇东市)东郊的端溪。
端州之石属水成岩,用此石制成的端砚石质细腻、坚实,着墨饱满,运笔润滑,且磨好的墨不干不冻,成为石砚中的极品,受到历代文人赞赏,誉为“群砚之首”。
我国古代传统四宝是什么?
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
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文房四宝”指纸、墨、笔、砚四类书画用具,已是今人皆知的常识。
但“文房四宝”一辞源自何者?源起何时?却尚有未尽之解。
比如《辞海》“文房四宝”辞目的说法,便是如此:“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
” 《辞海》说法的模糊之处在于:“一名《文房四宝谱》”的作者是谁?是另有他人?还是苏易简(958—997年)本人?如果是苏本人,那么“文房四宝”一辞就当是苏易简提出的。
但像《丛书集成》等收录苏易简著作的各种文献中,皆以《文房四谱》为书名,而未见注明《文房四宝谱》作者为苏易简者。
也就是说,“文房四宝”一辞与苏易简的著作名称,并无直接的原词转用关系。
苏易简不是“文房四宝”一辞的直接发明者,这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为苏易简《文房四谱》一书做提要时有所记载:“《宋史》本传但称文房四谱,与此本同。
尤袤《遂初堂书目》作《文房四宝谱》,又有《续文房四宝谱》。
考洪迈《歙砚说跋》,称揭苏氏文房谱於四宝堂,当由是而俗呼四宝,因增入书名,后来病其不雅,又改题耳。
” 《四库》提到的洪迈(1123-1202年)和尤袤(1127-1194年)生卒年代相近,但都晚于苏易简,二者与“文房四宝”一辞似乎都有关系。
其中《四库》在为洪迈题跋《歙砚说》等书目的提要中,更详细地谈到了上述“揭苏氏文房谱於四宝堂”的人,是洪迈的哥哥洪适(1117-1184年)。
换言之,《四库》是说苏易简原著《文房四谱》本无他名,是因为洪适曾经把它揭示于徽州的四宝堂,才有人用“四宝”这种俗称称它为《文房四宝谱》的。
因此,同为一个时期的尤袤在做《遂初堂书目》时,这才把俗称的《文房四宝谱》等收录了进来,也未可知。
然而问题到这里并没有解决,因为实际上,在比洪适早出生一百多年的苏易简生活的北宋时期,社会上已在普遍使用“文房四宝”一辞了。
如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早就写有“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的诗句。
由此可见,“文房四宝”一辞的来源,尽管与苏易简著作名称没有直接关系,《四库》所记得名于洪适的说法也经不起年代差的考实,但至少在北宋时期,社会上已广泛使用了这一词汇,当无问题。
到再晚一些的南宋初年,陆游(1125—1210年),甚至还把“文房四宝”叫做“文房四士”:“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但是不知为什么,被陆游入题入诗、称之颂之的“文房四士”一辞,却没有像“文房四宝”那样流行并流传下来。
这大概与后者出现和使用的年代较早,更传神地表达了纸、墨、笔、砚在书房中的地位,已被社会广泛接受的缘故有关。
笔、墨、纸、砚在宋代已成为书房中最重要的书写绘画用具,有考古学上发现也可作证。
如在福建省福州市茶园山发现的南宋许峻墓中,就发现了整套“文房四宝”用品被随葬的现象。
再如河北张家口辽代张文藻家族壁画墓的壁画中,也有不止一幅迄今所见最早将笔、墨、纸、砚同绘于一处的“文房四宝”图画。
其中7号墓“童嬉图”壁画中(如图),有四童子藏于后面嬉戏的柜子,发掘者认为是食盒,但有研究者认为,应当是文房用具,可放置纸张、画轴、书札等。
这幅画的墓主人张文藻卒于辽代咸雍十年(1074年),与苏易简、梅尧臣等人生活的年代甚为相近。
这些无不说明,如果笔、墨、纸、砚不是经历时代的积淀,逐步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实用基础,那么“文房四宝”一辞是不会在宋代终成专门用语的。
说起来,“文房四宝”中的“四宝”谱系还有据可考,但作为书写、读书等专用处所的“文房”的起源,却实难考实得多。
像唐代杜牧《奉和门下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中所言“彤弓随武库,金印逐文房”,已是我们迄今能看到的比较早的“文房”用辞了。
因此说“文房”一辞于唐代就已出现,或者还可能更早一些到南北朝时期,当不至于引起太大异议。
但问题是,我们这里提到的文房,其实多属于概念或属性范畴,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的文献著录、考古发现以及研究成果,能告知我们唐代的文房到底是什么样的具体形态。
将有关文房四宝的起源研究,延伸到与其关的书画空间场景中,是在变笔、墨、纸、砚的静态讨论为书画者行为的空间动态考察。
因为文物的研究方法乃至文物观,正在发生从单体到整体再到群体的转变,了解和复原古代书画用具与文房乃至与文人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书法用具发展的史脉。
换言之,如果说文房是“文房四宝”的空间载体,那么,文人则是文房的活动主体。
没有文房承载的文房四宝是孤零散乱的用具,而没有文人活动的文房则是没有活力的空寂建筑。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