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参观和旅行教后记

带着孩子参观或旅行的时候还可以教育孩子些什么呢?
1、基督徒可以和任何样的人接触。耶稣当年就是爱那些别人不愿意交往的人、和他们在一起感化他们。2、接触的目的是让他们

参观和旅行教后记

带着孩子参观或旅行的时候还可以教育孩子些什么呢?

1、基督徒可以和任何样的人接触。

耶稣当年就是爱那些别人不愿意交往的人、和他们在一起感化他们。

2、接触的目的是让他们认识真道,不是让你降低标准,迎合他们。

3、宗教需要和一,但不能以妥协真理为垫脚石。

4、去佛教圣地游玩可以啊,只是不能以崇敬崇拜的心去,不能在那些假神偶像面前敬畏、烧香、磕头。

5、很多人不了解基督教,一味的偏激言辞。

一些假的基督徒(尤其是打着宗教、圣战的幌子的基督徒,确实和撒旦一样)为上帝抹黑,真无奈。

法门寺是陕西省著名的佛教圣地,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旅游,...

巴金走了,永远地走了。

从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一颗巨星陨落了,一面旗帜倒掉了”的伤怀,到四川成都市民自发前往巴金故居悼念,无数人为这位世纪老人的离去地动容、落泪。

而“巴金”这一字符的存在价值也远远超过了“文坛巨匠”这一客观称谓,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思想的凝聚。

缅怀巴老先生,首先便要把浸淫在其《激流三部曲》、《寒夜》、《随想录》等名作中的人格力量与精神瑰宝发扬并传承下去。

笔者看到传媒界及文学界提及巴老先生时,都首当其冲地对提及其“一个人总要说真话”的省身箴言。

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反复强调一条简单的为人之道,至少说明在中国社会的长河当中,说真话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荣格说,文学的价值在于对集体潜意识的碰撞。

巴金便是一个对集体潜意识撞击的先锋主义者。

文革刚结束的时候,国内形势起伏不定、忽紧忽松,而巴老先生却毅然动笔,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反思文革,并自我忏悔。

鲁迅曾说中国集体常产生偏离正常道德轨道的潜意识,事后却鲜有人忏悔。

这样说来,巴金是一个“出格者”,他用灵魂与真知发出声音,即使在当时甚为微弱甚至遭到讥讽与排斥。

如今巴老先生乘鹤西去,将“说真话”概括为其精神的真谛,或许最恰当不过了。

但在笔者看来,那充其量只概括了一半,而把重要的另一半给淡漠了,那便是——“执行力”。

何为“执行力”?顾名思义就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信心与能力。

我们经常说“求真务实”,“说真话”是求真,而“执行力”则是务实。

没有了身体力行的务实作风,真话说多了,往往成了一种口头主义的形式泛滥。

巴老先生是一个积极的执行主义者,走出作品,以人格为帆,以行动为舵,去真真正正地做一些实事。

巴金当年曾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建议,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搁浅,然而在2005年元旦,位于汕头市澄海区、由民间力量兴建的文革博物馆正式开放,这正是源于巴老先生的启示。

巴金生前兼任数个社会职务,却始终把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与救助置于首位,为弱势群体尽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巴老先前坚持不同意以其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他说:“在一些名利等问题上,不要用我的名字”。

然而如今的媒体却不惜笔墨给巴老先生加上“语言大师”“良知符号”“人民作家”等长长的一大串带有名利色彩的形容辞藻,在提及其“说真话”的心路与行为历程时,也刻意渲染一种英雄主义的氛围,而淡化了巴金精神的现代启示、反思与激励,更别提什么“执行力”的提炼与号召了。

“说真话”与“执行力” 是巴老先生最珍贵的两项精神遗产,也是我们这些尚且健在的人们最应谨记与履行的方向所在。

忽略了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偏离先生先前原始的价值轨道,我们缅怀先生的效果也会华而不实。

巴老生前是一个平实的人。

平实的人的离去自然应以平实的方式缅怀。

共产党员出游能参观古寺神庙等宗教场所吗,是否违纪

《格林童话》读书笔记《格林童话》是通过“寓教于故事”的形式,让读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懂得道理,汲取到健康成长的丰富“养料” 。

并且,通过寓言故事,教懂读者一些课本上未能学到的道理。

教会读者“分辨善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人不能懒散、智慧是进步的阶梯、遇到危险要冷静……”等做人、待人的道理。

《格林童话》在语言上朴实无华、生动流畅,简明易懂,朗朗上口,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又充满了德国的乡土气息,令人倍感亲切。

《格林童话》寓教于乐,每一则故事都有其深刻的人生哲理。

《背包、帽子和号角》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太贪心,多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好报。

《灰姑娘》则说明了凡事不能光看外表,美好的本质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的。

《不孝的儿子》教人们懂得了对待父母、长辈一定要孝顺、尊敬……《格林童话》源自民间,在艺术上通俗、质朴、粗犷、生动,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

文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善恶对错一目了然。

不少主人公憨态可拘、滑稽可笑,使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总是把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冲突置于斑斓多彩的幻梦之中,借助神奇的力量化解矛盾,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告终。

故事中,自然与神奇,现实主义与浪漫幻想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读者既感到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又体现了读者的意愿,从而得到满足。

如今在这样一个物欲如潮如流的社会里,有些人迷失了方向,有时无法正确辨别善与恶、对与错。

这种时候,不妨看一下《格林童话》,在一个个生动、简单的故事里你会体味出内在的深刻意义——以理性的态度去辨别世间的善恶对错。

看《格林童话》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放飞,看看故事情节体味一下其中的意义,欣赏欣赏其语言艺术的特色。

犹如采撷最丰硕的花果,吮吸最甜美的甘露,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打开《海底两万里》,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和书中的主人公探险家尼摩船长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 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性格古怪,但看到朋友死去却会无声地落泪;他知识渊博,会收容所有厌恶陆地的人;他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他会把整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甚至还为法国政府偿还几百亿国债;他还会逃避人类,对他人施行可怕的报复……尼摩船长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心中充满无尽的痛苦,却仍是个善良的人. 在南极缺氧的时候,当时只有潜水服上的储气罐里还有一丝空气.那时由于缺乏氧气,他们几乎虚脱.这时,尼摩船长没有去吸那最后一丝空气来维持生命,而是把生还的机会留给了教授.他为别人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感动了无数读者,也深深感动了我. 作者的惊人之处不但只是他写的夸张,动人而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更惊人的是他在书中所写的故事,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足为奇,但是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这是怎样的预见力,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书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船,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好像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 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就这样,我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开始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他...

关于巴金的资料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 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

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 四十岁 〔桂林——贵阳——重庆〕 春 在桂林遇美国归来的林语堂。

靳以由福建回重庆途经桂林时在巴金处住数天。

四月 《火》第三部第三章以《田惠世》为题发表。

五月 月初,与肖珊从桂林出发至贵阳。

8日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小憩”结婚。

中旬,送肖珊到四川旅行。

开始创作中篇小说《憩园》。

下旬,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室,作矫正鼻中隔等手术,共住院十几天。

据这段时间对医院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后来创作了中篇小说《第六病室》。

六月 上旬出院。

住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十多天后住郊外花溪对外营业招待所。

离开贵阳到达重庆,住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部,与冯雪峰邻近,经常来往。

本月 译作《处女地》(屠格涅夫著)出版。

七月 《憩园》结稿。

八月 获知王鲁彦去世,作《写给彦兄》。

夏 何其芳自延安来渝,偕巴金至曾家岩“周公馆”拜访周恩来同志。

十月 《憩园》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初冬 开始创作《寒夜》,不久辍止。

十二月 月底,出席重庆文艺界座谈会,周恩来参加并讲话。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 四十一岁 〔重庆——上海——重庆〕 一月 18日获知友人缪崇群于14日去世,急至北培墓前吊唁,4月作《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

二月 和老舍、茅盾等三百人在重庆《新华日报》联名发表《文化界时局进言》。

五月 4日,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曹家巷文化会堂举行的抗协成立七周年暨第一届文艺节纪念会,郭沫若、胡风、老舍、邵力子、王平陵等百余人到会。

本月 开始创作《第四病室》。

译作《散文诗》(屠格涅夫著)出版。

六月 24日,郭沫若、老舍、叶圣陶、洪深、陈白尘、巴金等二十四人发起的沈雁冰五十寿辰庆祝会在重庆西南实业大厦举行。

29日,柳州克复。

七月 27日,桂林克复。

本月 《火》第三部出版。

八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打电报到上海与三哥尧林联系。

28日,毛泽东到重庆,初次见到毛泽东。

抗战胜利初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由老舍、夏衍、巴金等18人组成,任务是负责调查背叛祖国,投靠日伪的汉奸文人的罪行。

十月 10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简称“文协”)。

21日,文协在重庆张家花园会所举行会员联欢晚会,和郭沫若、胡风、叶圣陶、冯雪峰等人出席。

周恩来应邀参加,宣讲毛泽东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介绍延安的文艺活动情况。

初冬 重新开始创作《寒夜》,写一部分。

十一月 1日,由重庆到上海,开始筹备恢复文化生活出版社。

肖珊因怀孕留在重庆。

在上海和生病的三哥尧林与索非同住霞飞路霞...

巴金的感人事迹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 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

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 四十岁 〔桂林——贵阳——重庆〕 春 在桂林遇美国归来的林语堂。

靳以由福建回重庆途经桂林时在巴金处住数天。

四月 《火》第三部第三章以《田惠世》为题发表。

五月 月初,与肖珊从桂林出发至贵阳。

8日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小憩”结婚。

中旬,送肖珊到四川旅行。

开始创作中篇小说《憩园》。

下旬,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室,作矫正鼻中隔等手术,共住院十几天。

据这段时间对医院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后来创作了中篇小说《第六病室》。

六月 上旬出院。

住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十多天后住郊外花溪对外营业招待所。

离开贵阳到达重庆,住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部,与冯雪峰邻近,经常来往。

本月 译作《处女地》(屠格涅夫著)出版。

七月 《憩园》结稿。

八月 获知王鲁彦去世,作《写给彦兄》。

夏 何其芳自延安来渝,偕巴金至曾家岩“周公馆”拜访周恩来同志。

十月 《憩园》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初冬 开始创作《寒夜》,不久辍止。

十二月 月底,出席重庆文艺界座谈会,周恩来参加并讲话。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 四十一岁 〔重庆——上海——重庆〕 一月 18日获知友人缪崇群于14日去世,急至北培墓前吊唁,4月作《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

二月 和老舍、茅盾等三百人在重庆《新华日报》联名发表《文化界时局进言》。

五月 4日,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曹家巷文化会堂举行的抗协成立七周年暨第一届文艺节纪念会,郭沫若、胡风、老舍、邵力子、王平陵等百余人到会。

本月 开始创作《第四病室》。

译作《散文诗》(屠格涅夫著)出版。

六月 24日,郭沫若、老舍、叶圣陶、洪深、陈白尘、巴金等二十四人发起的沈雁冰五十寿辰庆祝会在重庆西南实业大厦举行。

29日,柳州克复。

七月 27日,桂林克复。

本月 《火》第三部出版。

八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打电报到上海与三哥尧林联系。

28日,毛泽东到重庆,初次见到毛泽东。

抗战胜利初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由老舍、夏衍、巴金等18人组成,任务是负责调查背叛祖国,投靠日伪的汉奸文人的罪行。

十月 10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简称“文协”)。

21日,文协在重庆张家花园会所举行会员联欢晚会,和郭沫若、胡风、叶圣陶、冯雪峰等人出席。

周恩来应邀参加,宣讲毛泽东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介绍延安的文艺活动情况。

初冬 重新开始创作《寒夜》,写一部分。

十一月 1日,由重庆到上海,开始筹备恢复文化生活出版社。

肖珊因怀孕留在重庆。

在上海和生病的三哥尧林与索非同住霞飞路霞...

作家巴金的资料

巴金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

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 四十岁 〔桂林——贵阳——重庆〕 春 在桂林遇美国归来的林语堂。

靳以由福建回重庆途经桂林时在巴金处住数天。

四月 《火》第三部第三章以《田惠世》为题发表。

五月 月初,与肖珊从桂林出发至贵阳。

8日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小憩”结婚。

中旬,送肖珊到四川旅行。

开始创作中篇小说《憩园》。

下旬,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室,作矫正鼻中隔等手术,共住院十几天。

据这段时间对医院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后来创作了中篇小说《第六病室》。

六月 上旬出院。

住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十多天后住郊外花溪对外营业招待所。

离开贵阳到达重庆,住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部,与冯雪峰邻近,经常来往。

本月 译作《处女地》(屠格涅夫著)出版。

七月 《憩园》结稿。

八月 获知王鲁彦去世,作《写给彦兄》。

夏 何其芳自延安来渝,偕巴金至曾家岩“周公馆”拜访周恩来同志。

十月 《憩园》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初冬 开始创作《寒夜》,不久辍止。

十二月 月底,出席重庆文艺界座谈会,周恩来参加并讲话。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 四十一岁 〔重庆——上海——重庆〕 一月 18日获知友人缪崇群于14日去世,急至北培墓前吊唁,4月作《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

二月 和老舍、茅盾等三百人在重庆《新华日报》联名发表《文化界时局进言》。

五月 4日,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曹家巷文化会堂举行的抗协成立七周年暨第一届文艺节纪念会,郭沫若、胡风、老舍、邵力子、王平陵等百余人到会。

本月 开始创作《第四病室》。

译作《散文诗》(屠格涅夫著)出版。

六月 24日,郭沫若、老舍、叶圣陶、洪深、陈白尘、巴金等二十四人发起的沈雁冰五十寿辰庆祝会在重庆西南实业大厦举行。

29日,柳州克复。

七月 27日,桂林克复。

本月 《火》第三部出版。

八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打电报到上海与三哥尧林联系。

28日,毛泽东到重庆,初次见到毛泽东。

抗战胜利初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由老舍、夏衍、巴金等18人组成,任务是负责调查背叛祖国,投靠日伪的汉奸文人的罪行。

十月 10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简称“文协”)。

21日,文协在重庆张家花园会所举行会员联欢晚会,和郭沫若、胡风、叶圣陶、冯雪峰等人出席。

周恩来应邀参加,宣讲毛泽东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介绍延安的文艺活动情况。

初冬 重新开始创作《寒夜》,写一部分。

十一月 1日,由重庆到上海,开始筹备恢复文化生活出版社。

肖珊因怀孕留在重庆。

在上海和生病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