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封建时代,人民能自由旅行

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
(1) 旅游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2) 在封建社会时期,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扩大,但贸易经商旅行仍然占居主

封建时代,人民能自由旅行

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

(1) 旅游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2) 在封建社会时期,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扩大,但贸易经商旅行仍然占居主导地位(3) 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使得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外出旅行和度假的要求(4) 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特别是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其参加者多为帝王,封建贵族、地主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因此消遣旅游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封建社会的六种旅行方式

佛罗伦萨,意大利文Frienze的音译(也译作翡冷翠),位于意大利中部,是意大利著名的手工艺品(金银制品、皮草、稻草纺织和制鞋等)和葡萄酒的生产地。

1925年3月10日,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到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翡冷翠一夜》。

一座美丽的城市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历史的缩影——这是夕照下的佛罗伦萨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佛市的历史虽可追溯到遥远的埃特鲁斯时代,但直到10世纪它仍只是一个农业小镇。

从11世纪开始,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这里的纪念建筑日益兴盛;12世纪这里的职业行会就已产生,被称为“一个有条理的社会团体”;13世纪这里的经济和人文发展进入一个鼎盛时期,不仅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工业,而且宗教文化空前繁荣。

僧侣们整天或是在修道院里吟咏赞美诗,或是在回廊里不停地兜圈子,思考《圣经》上的故事。

历史已经证明,世界不可能没有14—16世纪,14—16世纪不可能没有佛罗伦萨。

因为这个世纪是欧洲冲破最黑暗的中世纪封建禁锢走向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世纪,是佛罗伦萨引领席卷整个欧洲影响整个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世纪,是佛罗伦萨如日中天,光芒四射的世纪。

14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工业的初级形态——手工业在佛罗伦萨出现。

新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冲破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束缚,要求打破基督教神学对人们精神的禁锢;1492年哥仑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8年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开辟东方航线,中国、印度、阿拉伯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中国的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技术传到欧洲,1453年土耳其攻占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灭亡,一大批学者携古希腊学术成果逃到意大利,考古发掘出的许多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品,都证明了科学与人文主义真理。

终于,一场不可避免的思想文化革命到来了。

站在这种革命的前头,首先站出来发难的便是佛罗伦萨人但丁。

在意大利,13世纪被称为但丁的世纪。

这位令佛罗伦萨人永远骄傲的伟大诗人,从诞生的时代到家庭都注定了他命运多舛。

他出生贵族,却年幼丧母;他作战英勇,却在军中难成大志;他自幼钟情于青梅竹马的贝亚德丽采,心爱的恋人却匆匆早逝;他以满腔热血投入政治活动,却不明不白地被掌权敌党判终身流放,直到客死异乡。

饱经忧患和人世的仓桑无奈,促使但丁毕其14年精力,写成了集中世纪神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大成的文化巨著《神曲》。

《神曲》不仅使但丁成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语);甚至使得佛罗伦萨语由一种不起眼的地方语发展成为意大利的国语。

然后是一大批耀眼的文化巨匠——卜伽丘、乔托、米开郎基罗、达芬奇和那菲尔等,在佛罗伦萨的涌现,请出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足可以照亮世界艺术圣殿。

他们的出现,使得佛罗伦萨像一颗耀眼的明珠,瞬间照亮了古老的罗马帝国,照亮了欧洲,照亮了世界。

夕阳正渐渐向西边的地平线靠近,眼前的佛罗伦萨渐渐变得朦胧。

也许是夜幕将至,也许是导游讲述的佛罗伦萨由倡盛到衰微的仓桑变迁,令我的心也不知不觉中变得沉甸灰暗起来。

在经历了一段繁荣后,佛罗伦萨便走向衰微,其标志为瘟疫流行、经济困难及原制衡政体的解体和被称为SIGNORIA的梅家王朝的专政,以及后来极权王朝的被推翻,国家进入极端的平民专政。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和作家马基雅维里在他写的《佛罗伦萨史》中,对佛市的衰微原因作了历史的、客观的、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内部分裂和丧失自由,是佛罗伦萨乃至整个意大利由盛及衰的根源。

他认为,贵族与平民之间毫无节制的斗争,并不断衍生新的宗派;双方总是走极端,破坏政治力量的均衡;法律不是在这种均衡中,在双方争吵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而是胜利者单方面制定,沦为了帮派工具,犯轻罪的受到重处,犯重罪的得到奖励;政治权力由一方独占而不是各阶层共享,社会失去公正。

如此等等,社会的动荡和失败者的铤而走险就在所难免了。

可以说,直到如今,佛市仍难恢复当初的兴盛。

【能较好反映欧洲封建社会统治情况的谚语】作业帮

结合题 理解下喽~ 谚语是历史的最好写照.下列描述中,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统治情况的是( B )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条条大路通罗马”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B.“条条大路通罗马” 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8世纪起,罗马成为西欧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圣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更有趣的是,古罗马统治者为了调兵遣将的方便,下令在大道的两旁种上大树,以便为行军的士兵遮挡炎热的阳光. 相传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最早出自罗马皇帝尤里安(julian the apostate, 331-363)之口.尤里安是君士坦丁一世(约280-337)之侄.他博学多才,集学者、作家和将军于一身.在位期间(360-363)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并允许犹太人在耶路撒冷重建圣庙.其本人信奉异教,是君士坦丁之后唯一的非基督教徒帝王.因此教会称他为“叛教者”(apostate). 条条大道通罗马可喻采取多种方法或选择余地很多.与汉语成语殊途同归,或俗话水流千里归大海相似. D.“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的由来 这是个英语典故——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起源于一个古代传说: 传说特洛亚王子的后裔公主来茜西尔维娅被战神马尔斯所幸,生下了孪生兄弟罗马路斯和莱谟斯.当时的国王知道后杀死了他们的母亲,并把兄弟俩装进篮筐,扔进波涛翻滚的台伯尔河.是一只母狼救了他们,并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兄弟两人.后来兄弟俩长大成人,为了替母亲报仇,他们想法杀死了国王,这两个天赋异禀的狼养大的孩子一夜之间建造了罗马城. 实际上,原文的意思是“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建成的”,not “in a day”,应该是在晚上“in a night”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的意思慢慢转变,由于古罗马城建筑先进、繁复、建筑技术高超、设计精湛,后人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表示很多先进技术、物质文明、甚至一个成就,都不是简单达成的,而是经由很多人、或者很多努力,才能够完成的.欧洲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没有无领主的土地”,而“农民除了自己的肚子以外,别无所有”. C.欧洲中世纪有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君,而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却没有臣属(主从)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命抵命”——这不是人类的法律,而是动物制定的法律. 我们自己出错时,不责备自己,不责备自己的内在自我,不责备自己的灵魂.我们宁肯责备自己的行为.我们亦应如此对待别人.别人做了错事,我们应当责备其行动,不该责备其灵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