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心旅行 靠谱吗
近年来,海外地接社遍地开花,但地接社的零散分布及参差不齐的服务质量,让出境游产业链呈现出合作效率低下、产品品质难以把控和推介成本高昂等特征。“如果出现问题,99%都会是在
近年来,海外地接社遍地开花,但地接社的零散分布及参差不齐的服务质量,让出境游产业链呈现出合作效率低下、产品品质难以把控和推介成本高昂等特征。
“如果出现问题,99%都会是在地接上。”理想国之旅CEO于潇告诉TBO(旅游商业观察)一个无奈的事实:想要找到一家优质的海外地接社,太难!
而另一方面,欧洲地接品牌莱欧假期的总经理王赛,却在为找不到国内的高品质团而焦虑。她和其他海外地接社的老板在一起常聊的话题是:为什么国内的组团社不找我们呢?
于潇的无奈和王赛的焦虑,都指向一个尴尬的现实:在信息越发透明的时代,某种程度上,国内组团社与海外地接社的合作仍陷入信息不对称的掣肘。
一家定制公司的吐槽
理想国之旅,是一家主打海外定制旅行的公司,随着业务量的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如何找到优质的海外地接社合作,是于潇目前最大的困扰。因为在公司运营两年多的时间里,有太多“不靠谱地接”的案例。
于潇曾经遇到一家美国的地接,开始时对方特别热情,回复特别快,对于于潇提出的很多细节要求都一一允诺了。但团款到位之后,消息回复就变得慢了。
这是其次,最让于潇气愤的是,这家地接社背后还有很多猫腻。“比如客户去潜水,然后他就骗客户说,你去租那些潜水设备是很贵的,我这边有几套你可以用我的,但是用完之后却突然跟客户说要收钱。”
类似的事件,于潇还遇到很多,迟到、接机牌名字写错、更改行程等等。“比如事先确定的行程和细节,到了当地之后,有的地接社却以修路为借口,更改行程或带游客进购物店。而当我去质问时,对方却说,‘做生意哪有你这么做的,旅游就讲究个随心随性对不对?’”
这让于潇很无语。“还有一次,地接接机时把接机牌上的名字写错了,客户找了半小时没有找到,结果炸了,说地接没到,而地接又说到了,最后才发现是名字写错了,我们只能去跟客户赔礼道歉。”
然而,对于地接社的商业失信,国内公司似乎并没有过多的制约措施。“除了压一压尾款之外,没有任何办法,如果他真的就是黑地接,收了你的钱,把你的微信一删,你能怎们办?难道去国外告他吗?”
于潇或许道出了大多数国内做出境游生意同行们的某种担忧。而理想国之旅的遭遇或许也是大多数国内组团社曾经的共同经历。
“这是一个惨痛的试错过程。”于潇告诉TBO,在业务积累的过程中,理想国之旅在内部形成了一套口碑评价系统,公司的30多个定制师在不同目的地使用过一些靠谱的地接,都会互相推荐。
这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于潇为找不到优质的地接社而苦恼,另一边王赛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组团社而犯愁。从去年开始,王赛团队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也增加了销售人员,为的就是更好的对接国内的组团社。
对于于潇所遇到的情况,王赛的理解是,问题可能出在双方的沟通上。“我们一向都会尽量满足客户提出的需求,如果还有哪里不满意,那就继续改,但一定不要把问题带到境外。比如你说客人特别忌讳在境外购物,那我直接就按照不购物的价格给你报价,毕竟这个团也不能不赚钱,如今价格越来越透明,地接导游赚的也就是个辛苦费。”
其实,受互联网和自由行的冲击,再加上OTA的竞争,传统旅行社面临的盈利压力增大。而与传统旅行社联系最为密切的地接社的生存环境,也变得更加艰难;面对日益摊薄的利润,双方或许都有某种难言的苦衷。
在资源为王的时代,很多组团社开始在国外直采境外资源,同时很多地接社也开始在国内进行直客的招募--无疑,双方都选择了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发展方式。但同时这也反映出双方的互不信任。这或许是组团社与地接社之间产生分裂的根源。
除此之外,有限的渠道、自身的弱小、文化的差异等都让这道鸿沟变得难以逾越。比如,王赛告诉TBO一个尴尬的事实:“也有一些国内做定制游的创业公司找我们合作,但是他们却没有订单。”
这确实是很多定制游创业公司无法避免的问题。由于自身经验、人脉、流量等受限,所以在寻找海外地接社合作时,并无过多谈判的资本--所以,只能通过一些分散的渠道去获取资源。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可以经常看到一些组织机构在同业群里询问:有没有做某某目的地的地接?
于潇承认,目前双方有效对接的渠道太少了。“除了上一些司导平台寻找地接之外,就是业内朋友推荐了。”
而对于地接们来说,除了圈子内的客户以外,往往只能通过参加一些路演、展会,一家家公司拜访的方式去寻找新的客源。
在于潇看来,地接个人的素质才是影响双方合作的重要因素。“很多欧美地接,都是八九十年代偷渡移民过去的,平均文化水平不高,自己有辆车就干起了地接,服务品质自然没有保障;即使地接社靠谱,如果负责接待的私导个人素质不行,旅游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于潇的说法不无道理。地接行业的低门槛,让这个市场普遍呈现“小、弱、散”的经营状态,鱼龙混杂的局面也让一些“二道贩子”普遍存在。
“很多地接在与国内组团社沟通时都会说自己拿的是一手资源,但实际上可能是倒过几手的资源,这无疑也增加了国内组团社的筛选难度。”美国地接品牌佳晨一路运营总监谢辉,也向TBO抱怨,类似于他们这样正规的地接社常常被淹没在杂乱、虚假的信息海洋中。
不过,在宏微定制旅行创始人毛毛看来,在如今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信息不对称给商业合作所带来的桎梏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她认为,此类风险往往存在于,新开发一个目的地或是新合作的地接社。
在某种程度上,很多定制创业公司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本身模式所致。“比如团队定制师模式这种,不按目的地划分,所以很多定制可能只是一次需求,不可能为这一次去踩线、入股,所以就会要对接分散的地接,就容易出现问题。”
是否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旅游公司对该类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也在继续。比如,宏微定制旅行的模式是以目的地为切入口,由于创始人毛毛在过去的工作中积累了深度的DMC资源。所以宏微定制首先会以澳洲、北欧等长线目的地为主开发主打线路,而其他目的地则会选择和同业合作。
“在涉及新目的地和新的合作时,我们一般会在长时间的沟通对接后,首发时再派人全程跟随,加上我们出方案,地接只负责执行,能最大程度规避风险。”毛毛说,“一旦合作顺畅之后,就会选择深度整合,比如我们在澳洲入股了专门接待定制小团的地接社;成为北欧本地团队的中国市场第一合作伙伴,深耕北极圈资源。”
而在游心旅行联合创始人李依维看来,随着在行业的深耕,想要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并不是难事,主要是前期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她坦言,游心在起初也遇到过一些坑,但如今的重点是放在如何提升平台对供应商的管控能力。
“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对供应商会有一个等级的划分,而每一个品质团,我们也会有专人跟团,我们会考虑客人和供应商双方的属性,然后进行一个合理的匹配等。”李依维介绍。
另外,除了组团社、定制社本身通过一些方法去规避风险以外。一些组织机构也在尝试用抱团取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今年年初,由多个境外目的地的华人地接社组成的“海外地接联盟”成立。据TBO了解,目前联盟成员包括澳、新、美、加、日、俄、法等地的80余家华人地接社。
联盟中国区首席代表张健曾在接受TBO采访时表示,联盟是希望甄选“靠谱”的地接社,以初期的联合参展形式,并计划通过搭建B2B交易平台,实现境外高质量地接社与国内旅行社、定制旅游机构、户外俱乐部等更有效率的交易与合作。
这看起来是个野心勃勃的计划,但是实现起来或许会受到多重阻碍。
“联盟本身是个松散的组织,还充满了内部的同质竞争,所以预计只能完成类似撮合配对的模式,初步解决了上下游的信息对称问题,完成初级匹配;而达成交易取决于上游自身的含金量(目的地资源控盘能力)及下游获客的量与质,联盟的发起意义可能会大于实际效果。”慢游啊CEO郑起军表达了他对联盟的看法。
另外,平台若无法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旅行社能否将多项产品进行整合,并保证整个服务链条衔接顺畅,也是一个问题。
其实,整个旅游供应链的效率提升一直是各方在努力尝试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消费升级的驱动,未来组团社与地接社的关系又将如何演变?TBO将继续保持观察。
本文作者:TBO黎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