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想带着家人去旅行

掐指一算,五月之后我就有新的年假可用了,于是又开始琢磨起今年带父母去哪玩。有没有这么一件事,一直令你痛苦,但你每次都乐此不疲。带父母出去玩,对我来说就是这么一件事。每次一

掐指一算,五月之后我就有新的年假可用了,于是又开始琢磨起今年带父母去哪玩。

有没有这么一件事,一直令你痛苦,但你每次都乐此不疲。带父母出去玩,对我来说就是这么一件事。

每次一起出游,一般共处三五个小时后,即第一次午餐时,就会爆发第一次争吵。整趟旅途中是分分钟想撞墙,怀疑自己为什么明知会这样还非要强行一起出去玩。

这感觉也并非我独有。昨晚我在朋友圈征集了一下:跟父母一起出游,最令你崩溃的是什么?

收到了无数投稿:

大白杨:买啥吃啥都嫌贵。

小溪:必须认真吃早餐后才能出门,必须要背着热水。

某莹:无论去哪里都要喝热水。

二哥:吃饭总是很拘谨,总嫌贵。

小箭:走了一整天路,晚上吃饭说随便,找了一家不满,再找一家还不满意,感觉自己不是亲生的。

小炜:带着爸妈去旅行,一家三口我订了两间房,被我爹逼着给退了,最后找了一个三人间。三张单人床排排放,我听老头打呼噜听了一个礼拜。

大家的感受虽然各有各的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就是大部分的父母出去玩,都舍不得花钱。

我爸是每顿饭都必须喝酒的那种。有次出去玩,第一顿饭在饭馆里吃,他看了看菜单后面白酒的价格,硬是没有点酒。然后吃完饭,满大街找了半个小时,找到一家小卖部,在里面买了一瓶。此后三天出去玩,我的包里都背着一大瓶白酒……

这还算好的。不知道是我们老家的“文化”还是父母自己成长年代的原因,我们家人总是爱用非常负面的评价,在明明应该捧高的时候,他们却总是“贬低”。

比如来了客人,劝人家吃水果、吃好吃的,就会说,“快点吃吧,不吃就坏了,就要扔掉了/喂狗了。”----我们村真的就是这么劝人的。

体现在一起出游中,就是对所有他们觉得贵的东西,给予极低的评价。比如点盘菜,我爸的评价是,“在家都可以买好几斤了,而且这个做的味道也不成。“

去个古镇(门票有点贵),”有什么看头,都是假的。“

所以常常是你饭还没吃,景还没玩,就已经兴致全无、满肚子负面情绪了。

但其实我也明白,他们是不想花太多钱。如果是去免费的景点,他们的评价就截然不同了。

去国家大剧院(门外,不收费的那块区域),我妈就说:你看人家这气派,看的心里多敞亮。

去吃新疆菜(特大盘那种):”这家真是实惠又好吃,以后就挑这样的就成。”

对于我来说,能说服父母跟我出去玩,就很难了,要提前很久策划,精心准备说辞,最后成不成,还要随缘。

也不能说他们没有好奇心,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成长环境。我父母都是50后,小时候见过了太多饿死人的事情,旅游,从来不是必需品。尤其是舟车劳顿,还挺受罪的。他们也不是不赞成我出去玩,而是认为“还没买房,以后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买完房再出去玩,应该就可以了(尽管到时候又会有别的理由)。

我妈是个思想特别独立,换句话说,是很难说服,的老年人。过年时一个在昆明上班的同学来我家串门,我顺口对老妈说咱们今年去昆明玩一趟。她义正言辞拒绝,“我不去,你买房我也帮不上什么,就不花你的钱了。你愿意去就去吧,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谁也别劝谁了。”

另一个难题是父母很传统。大概人上了年纪就是比较恋家,他们觉得老家不能一天没有人,“这么大个院子,怎么能没有人呢?”(虽然我也不知道我们家有啥可被贼惦记的)。他们放不下家里的院子,更担心会饿着家里的鸡鸭。虽然两个人都没有啥事,但时间搞得比我这个上班族还紧张。我从来不能随便提议出来玩,一定要提前好久铺垫,而且要看他们的时间。

只有一种情况,能说服两个人空出一个人出来,那就是我提议带上小外甥或者小侄女的时候。这时候,他们就会觉得,他们不是出去玩,而是是带小朋友去长见识,就从逻辑上说服了自己。

所以,我和父母(之中的一方)同游的时候,基本上都有一个小朋友跟着。这样挺好,因为小朋友就是个长达一百公里的缓冲带,可以缓冲掉我和父母之间80%的矛盾,还有尴尬。(但必须得是个事儿少的小朋友)

和父母在餐馆吃饭,两个人如果点三个菜他就一定会念叨一天。但有小朋友在就不一样了。小朋友点菜只看图片,从来不看价格,点菜就变得容易多了。

再比如去景点,父母最爱去的,是不花钱又壮观的景点,比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啊、海边之类的。我挺爱逛海洋馆的,但海洋馆门票通常都不便宜,不过小朋友通常都会说,我想去!于是立刻,就没问题了。

其实策划一次出游,真的挺费心的。

首先是安排日程,日程不能太满,地点的选择要符合老年人的审美,吸引起他们的兴趣,还不用他们走太多路。

其次是吃住行,一日三餐都要提前想好去哪里吃,选择的饭店离要去的景点的距离要适当,而且不能太辣,不能太生冷,不能太贵,不能太远,不能太偏,不能人太多等位……

而通常这个团里,还有一个小朋友,所以安排的时候又要加入小朋友喜欢的元素。

几次出游下来,我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全方面的导游。虽然每次都有受不了吵起来的时候,但事后回想起来,还觉得特别美好。

还是觉得值得

工作两年攒了点钱之后,就每年都争取跟父母一起玩几天。其实也去不了太远的地方,我妈心脏不好,坐不了飞机;另一个如前文所述,他们两个人日程很满,也很难腾出更多时间。

一开始想跟父母一起出游,主要是觉得他们一辈子很辛苦,趁着腿脚还方便,多去看看外面的美景。另外就是希望借着出游,增进感情。我们家是特别“客气”的一家人,爸妈总是特别怕麻烦我们------客气到就差说一句"给你添麻烦啦!“ 加上我从高中就离家求学,此后每年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都挺少的,也希望多有些时间呆在一起。

几趟出行下来,我的感受是,大家都是性格定型的人了,确实是谁也别想改变谁。我不能强迫父母改变他们的消费观,他们也不能强迫我像他们一样节俭地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和父母一起旅行。因为就算当时再多冲突不快,事后回想起来,还是美好的回忆居多。

跟老爸去青岛的时候,虽然我们吃海鲜他嘟囔着嫌贵,但吃得也挺开心的;最高兴的是,坐在海边的岩石上,听着海浪拍打着岩石,看着小外甥忙个不停地往海里扔小石子,被涨潮的潮水追得哇哇叫。夏天的炙热一消而尽,海上的清风、彻底放松的心情,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却又免费的壮阔的大海,让老爸也像个小朋友一样舍不得走。我们在海边坐了三个小时,拍了好多照片,老爸也像个小孩子一样,买了大大的海螺吹了起来。

我还把他们在海边的视频都录了下来,后来回家的时候,发现他还拿起pad看我们当时的视频,就觉得这么出去一次特别值得。大家都忘了当时的不愉快,记得的只有那些金灿灿的高兴的时刻:超高水平的海狮表演、各式各样的海鲜、涨潮时那个快乐的小孩……

在古北水镇,晚上跟老爸去夜爬长城。他就特别期待,显示出了格外不同的热情。我们往返都是坐缆车上去的,不过坐缆车,对上了年纪的他来说,也算是一个项目,因为那缆车脚下的玻璃是透明的,随着缆车缓缓上行,还是有点挑战。在只有我们两人的、狭小的缆车里,在几百米的高空中,那么一刻,我们俩抓住了彼此的胳膊,算是我们少有的亲密接触了。

我妈则会时常提起我们一起出去玩时,那室外温泉有多冷,哪个海洋生物长得奇形怪状,哪家的饭菜是真的好吃令人念念不忘。我们一起拍搞怪的照片,能够乐此不疲地拍上两个小时。

在那些时刻,我觉得他们摆脱了自己”严肃正经“的大人的形象,像是个对生活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了。

一开始想出游,是希望能够改变点他们的消费观,让他们稍微懂得享受生活。几年下来,我慢慢放弃这个想法了。我和父母,拥有着迥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屋檐下居住十几年后,我们就分开了,此后我们的人际圈几乎再无交集。我们不仅仅是生活在两个世界,还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我们之间巨大的差异,是一种太过自然的存在。我们不要期望去改变他们,正如他们也无法改变我们。

一同出游,最大的意义是在于创造一种独属于你们的共同记忆。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陌生的人群,我们是彼此最熟悉、唯一能依靠的人。物理时间上出游只是短暂的几天,但结束之后,那些温暖的记忆才真正开始有了生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