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旅行的意义英语作文
父母知了幼升小专栏第35篇,今天聊聊在这个假期,父母还是需要带孩子去旅行一次。为什么想到聊这个话题,在一次活动现场,我遇到一个“摇头”女孩,别人问她问题,她总是摇头。例如“你
父母知了
幼升小专栏第35篇,今天聊聊在这个假期,父母还是需要带孩子去旅行一次。
为什么想到聊这个话题,在一次活动现场,我遇到一个“摇头”女孩,别人问她问题,她总是摇头。
例如“你爸爸妈妈带你去过哪里玩呢?”孩子摇头,说不出来;
例如“你印象里最美丽的景色在哪里呢?”女孩继续摇头;
例如“说出一个城市或者景点的名字。”她还是摇头;
例如“你知道上海么?”仍然摇头;
例如“你想去哪里玩呢?”继续摇头。
“摇头”女孩很腼腆,她不说话,只是用摇头或者点头表示自己的想法。此时她已经是6周岁的孩子,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进入小学了,但她显然对于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她的妈妈也在边上,我问她是否带孩子出去玩过,这位年轻的妈妈竟然也是用摇头表示回答。
很显然,孩子的父母看上去穿着也很体面,并不像因为家境贫寒而无法成行,在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和这位妈妈单独聊了一句,问她不带孩子出去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很直接,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孩子太小记不住。看什么都记不住,没用,去了也白去,浪费金钱和精力;
二、小孩子体质弱,出去水土不服,在外生病很麻烦;
三、带孩子太累。出去带很多孩子的东西,大人还要照顾孩子,陪孩子太累,玩得不尽兴。
好,这些原因看起来也会有不少人有共鸣,但究竟是否可以成为阻碍带孩子出行的理由呢。
首先,第一个“去了白去”的说法可能是比较普遍的说法。身边也有年轻的朋友这样理解,觉得孩子小(在他们认为5岁以内都不要带出去玩)不合适,记不了啥。这其实是大人的想法,并没有从孩子的感受、需求出发,用一句时髦的话,这是一个成人立场的理解,站在绝对理性的高度自以为“没意思”或者“没意义”。
如果你继续问什么是有意义的事,他们立刻可以说出一大堆,核心的两个字“有用”。
譬如弹钢琴、拉小提琴、美声唱法、油画是有用的,玩沙土、钻花丛就是没用的;
学冰球、打高尔夫、划船是有用的,捉迷藏、扔铅球就是没用的;
补习班、学英语、做数学、写作文是有用的,过家家、玩积木游戏、弄拼图就是没用的……
按照这“实用论”的想法,出去旅行,纯属烧钱、瞎玩掉的时间,既考不了等级,也没证书拿,中考高考既加不了分,也不能算特长,当然就是没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
然而,孩子生命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环一环“有用”的东西组成的,不是一个组装的机器,还包括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这些是无形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不是通过等级、证书、加分就可以衡量的,甚至这些东西有时会阻碍软实力的积累,但旅行可以,出去走走是提升孩子软实力的重要的路径。
所以,第一点“无用论”不成立,旅行对于孩子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二个困扰家长的原因,很麻烦,有危险。
旅行,当然会有预设好的线路场景和时间安排,但同时一定也会有预先没有想到的问题,超出预料或者计划的细节。同时,也会有吃不习惯的饭菜,会有误点的飞机,会有天气的变化,会有磕磕绊绊,甚至会生病……但是,这不正是生命旅行的目的所在吗?在这些超出计划和预设的环境里,正好考验经历者的耐心、恒心,正好锻炼经历者的意志品质以及协作团结的能力,不是经常说要让孩子坚强么,不是想让孩子会处理困难吗,不是想让孩子成熟成长么,在旅行这种场景之下,自然而然孩子就会体会到了那些写在纸上的品质,而且真正磨练到。
因此,旅行是一个成长的必然经历。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旅行之后,都会发现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旅行的意义所在。
最后,还有直接说嫌累的家长。旅行实际上是加强家庭凝聚力的最好时机,平时,工作忙,心情差,没有时间陪家人和孩子。而现在有了一段完整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没有工作的牵绊,是多么快乐啊。
当然,如果在旅途之中,还不断刷手机,发微信,那的确会嫌孩子闹,嫌带着孩子累。而正说明家庭旅行中出问题的是大人,不是孩子。需要认真反思和改变的,是家长的心态和做法,你的累不是来源于带孩子出去旅行的累,而是你自己本身就累,活得累,和孩子无关。
三个理由显然都不成立,父母一定要带孩子出去玩了。
带孩子旅行的好处,到底好在哪里,到底有多大,继续往下读。
旅行认识不一样的世界
谈到旅行的好处,有许多文章都会这样介绍,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多种文化的知识等等。
的确,这些都没错,也确实是好处。但是,今天这里我不重复这些已经知道的好处,而是介绍另一种好处。那就是让孩子认识不一样的世界。
我曾经在湖北深山的一个小镇小住,这个小镇据说是汉朝刘邦时代传下来的,镇上都姓刘,也有刘家桥,有一些老人据说一辈子没有出过小镇,须发皆白,他嘴里一直在感谢某个过世的领袖,当时这个影响非常大,深深刻在脑海里,但他不知道这个世界已经变化很大了。人的一生之中,有一个敌人不是他人,而是依附于我们自身之上,它的名字,叫做“狭隘”。狭隘,只看到自己一亩三分地,自以为自己正确,对于一个国家,会造成闭关锁国;对于一个人,则会造成自以为是。就会落后,则是狂妄,则是愚昧。
世界上的许多问题,追溯根源很多都和各自的狭隘价值观有关。如果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是多种样子的,有许多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有的人信奉这个,有的人信仰那个;这个地方以胖为美,那个地方以瘦为美,他们各自都延续生活的很好,这就是打开了视野。
那么,怎么让孩子认识这种多样的世界呢?
第一当然是阅读,既省力,又深刻,就是昨天聊的阅读,你家里藏着十架书,那就是半个世界,一定不会狭隘;第二就是旅行。读万卷书,不能死读,那是呆子;行万里路,也不是简简单单的走完,那贩夫走卒无疑,他们也走了几万里。读书,要学会思考,带孩子旅行,也要每到一处细细品读,一砖一瓦,一处痕迹,都是历史在诉说,要让孩子看到听到这其中的意义,才会真正发生作用。
旅行,是一种最好的、最直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天然就该如此的。
旅行,就是让我们知晓,离开我们居住的地方,五十里、五百里、五千里之外的地方,那里的山是什么样的,那里的水是什么样的,那里的房子是什么样的,那里的人是什么样的……最关键的,则是那里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儿子从3岁开始,随着我们一起旅行,至今十几年,每年会去不同的地方,初中高中,独自随团走,去年上了大学,自己开始组织旅行团队,8月4号会去四川考察文化,独立完成全程规划,这对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有很大变化的。
在一些旅行者笔下也会看到多样化的世界:
在德国乡村的清晨,可以看到浓密的玫瑰拱廊下,一位白发老人,手捧一本厚厚的书在阅读;
在尼泊尔,可以看到居住简陋、穿着朴素的人们,每天早上起来,带着满足的笑容,去拜神和祈祷;
在日本,你可以根据列车到达的时间,来校正自己的手表,因为比较准时;
在法国,你也会预约了一位司机,迟到一个小时,还温柔跟你说别着急;
在巴黎,你会看到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天一边罢工的空姐……
这些,就是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风俗的人们的真实生活。这些,所有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自对方的动作,对方的眼神,对方的内心的交流,都是无法在家里可以体会到的。
旅行,还让人知晓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人生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多样性,在于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人的生命,短短的几十年里,也应该有着无限的可能。出去旅行,正是知晓生命中这一秘密的最好途径。很多人,在旅行之中,发现了人生的真谛,寻找到了自己心灵所属。
带孩子旅行就是要在他的生命之初,知道世界的辽阔,我记得儿子第一次坐飞机时,看着舷窗外的白云,目不转睛,至今问他还有印象,潜意识里已经知道世界是多么大,不是仅仅一个房间,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社区,他开始连接千里万里之外的世界,“那时曾经来过这个地方”。
如果在壮美的名山大川面前,生命都会感受到自然的伟大、自身的渺小;在开阔了眼界,壮大的胸怀之后,很少有人还会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因为,你和原来不一样了,你的视野更为宽阔。所以两个孩子在一起,几句话,一个眼神就能看出格局的差异。要么是读书甚多,要么是旅行甚远,很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当一个孩子,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样的生活,自然会思考,这个世界有不一样的生活状态,我自己应该怎么去生活更有价值。旅途所遇与内心的所思结合起来,一定会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这就是旅行最伟大的意义。
希望下次再遇到这个小女孩,还问同样的问题,会看到她自信的点头,而不是摇头,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原创不易,若觉得有收获,可以自由打赏,也可转发给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给我。也可关注公号“陈老师家长汇”,或在喜马拉雅FM平台搜索“北纬32度半”,给您最合适的育儿方法音频指导。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