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长安旅行记

继续徜徉在辽博浩瀚的历史往物中……我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五个民族犹如繁星璀璨,装点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上,而满族则是我国东北白山黑水间最璀璨的那一颗。浪漫满屋

继续徜徉在辽博浩瀚的历史往物中……

我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五个民族犹如繁星璀璨,装点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上,而满族则是我国东北白山黑水间最璀璨的那一颗。

浪漫满屋:旧时满族多居于东北亚地区山林谷地。房屋以木,土,石等材料建造,注重御寒保暖功能和信仰礼俗之需。由此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民居习俗。"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上。"形象地描绘出满族传统住宅的主要特点。居室陈设以日常起居坐卧的火炕为载体,简捷朴实且重视日常用品的装饰美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满族水井

苞米楼子

猪圈和马棚

碾子:碾子是指用人力和畜力把谷物脱壳,去皮及碾碎的石制工具,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碾盘和碾滚上凿刻着很有规则的纹理,其目的是增加碾制粮食时的摩擦力,通过碾滚在碾盘上的来回滚动达到碾轧加工粮食的目的。

旧时满族染布的情景

索伦杆:(又名索摩杆),汉语意为"神杆",为满族祭天所用。 木杆下端镶在夹杆石中,上端有一个碗状的锡斗。祭天时,供物摆上,锡斗里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内脏,供、享用。索伦杆立于家中院内东南角的一个石墩的孔中。关于索伦杆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满洲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的后代对族众施以苛政,遂发生了部众叛变,族长、头人被杀殆尽,唯有一个叫凡察的男孩得以幸免。在逃跑途中,眼看将被追上,危急中凡察便趴在一棵枯树之下。就在这时从远处飞来一大群乌鸦。落在凡察身上。追寻的人赶到时只看到一片黑压压的乌鸦呱呱乱叫,没有发现人的踪影。于是就往别处搜寻去了。凡察得以逃脱。为了纪念乌鸦救命之恩,爱新觉罗后世子孙在屋前竖杆,供奉乌鸦。从此祭祀乌鸦神成为皇家和满族人家重要的祭礼活动。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时设堂子(堂子,既庙,是满族祭神,祭天,祭佛之所。是萨满教信仰寄托的圣地。满族各哈拉穆昆都有自己的堂子,俗有'堂子破则哈拉穆昆灭'之说。堂子内建有祭神殿,拜天圆殿,尚锡神亭,静室,索伦杆等建筑)祭神,立杆祭天。皇太极在沈阳城东也设堂子,每年春节和重大节日皇帝亲率皇室成员及王公大臣谒堂子祭神、立杆祭天。定都北京后又在长安左门之东建堂子,在坤宁宫设神堂,立神杆。清宁宫内杀牲祭神的同时,在宫外还要祭天。杀猪后将猪下水等切碎拌以碎米,放在院中索伦杆上的锡斗内,以饲"神鸦"。这一满族特有的习俗在北京和东北一直延续到清末。

门神印版

灶王印版

木斗和木雕花鸟纹食盒 铜擦菜板和雕花石臼 木升

旗装奕服;满族传统服饰特色鲜明,为适应骑射生活,早年满族无论男女都以袍服为主,袍外罩马甲,马褂。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满族妇女的装束渐趋美化,无论贵贱,多梳高髻旗头,着过膝长袍,穿高底旗鞋。其所穿旗袍,经过不断改进,如今已成为中国的经典女装。

绿团龙纱女旗袍

女长马甲

男马褂

女礼服

夹裤

套裤

佩饰中的翎管,花翎,朝冠

云肩,童帽,腕套,袜子

满族的刺绣保留着大量的萨满教原素,最突出的反映在刺绣的题材上,萨满神的形象如虎,鹿,牛,马,喜鹊等在绣品中随处可见。

三时三餐;满族特色饮食与民间祭祀供品紧密相连。满族人喜面食,主食多以黄米和豆类为原料蒸烙制作,口感粘软甜香,民间俗称'饽饽'。副食以猪肉为主,多采用煮炖烤等方法烹制。猪肉炖酸菜蘑菇粉条,到现在还是东北人最爱吃的一道家常菜。而满族糕点和清宫特色的'满汉全席'在中国食系中也是久享盛誉。

饽饽;满族人把面食统称为饽饽。将麦,黍,稷,谷,豆类等磨成面粉,加入糖,椒盐,豆馅,肉等辅料,采用蒸,炸,煮,烤等烹饪手法,制成的各形各色的饽饽。在清朝,饽饽常用于国家神祗祭祀,宗庙,内廷殿试,外藩筵宴,佛前供素等场合,以及民间的婚丧祭等……

满族的制酱;满族制酱,以黄豆面粉为主要原料,在农历新年前,将黄豆洗净,烀熟,捣烂制成酱块,放在屋内棚顶或柜顶以待发酵。待到来年的四月十八日前取下酱块,刷净绿毛,掰成小块,按一定比例一层盐一层酱块入缸,最后加入一定比例的凉白水。然后放在有日光处,每天晾晒打耙,大约一个多月后,酱色深红时,即可食用。大酱是满族人家一年四季的必备佐料。

满族的渍菜,满族生活的东北地区,一年中有半年的严寒期,青菜十分稀缺,勤劳智慧的满族人民,就发明了脱青的渍菜。渍菜多以大白菜为主料,也有用萝卜等腌制的。将大白菜用开水氽过,然后一层白菜一层盐码在大缸内,用大石压好,密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就制成了口味酸爽的酸菜。

下图为满族人制酱,渍菜,烤肉,酿酒的情景再现。

成家立业;满族人的婚嫁习俗,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汉文化的元素。旧时满人成婚,多在八旗范围内择偶,嫁娶仪式分为议婚,定婚,成婚三个阶段。具体仪式中,多带有骑射民族朴素时代特征,并与本民族信仰,服饰,礼俗相互结合,十分注重诹吉纳福的祥和气氛,颇具朴实淳厚的民族风格。比如坐帐,新婚夫妇拜完天地后,新娘要进入帐房内盘膝坐于帐中,称为坐帐,又称坐福。坐帐时的帐蓬或后来取代的床,都需要两个'全福人'事先铺好。这一习俗就是满人对从前渔猎生活的追忆。

挑盖头

满族人的丧葬;满族人在丧葬过程中强调'孝'与祖先崇拜思想。丧葬礼大致分为停尸,哭丧,报丧,入殓,祭奠,出殡,服丧等过程。尤以用旗棺,执红幡和插佛托为民族特色。

祖先挂像和守灵

送葬

万物有灵;旧时满族崇尚萨满信仰,各家族住宅都设有神板和索罗秆,于每年春秋举行大祭。大祭有朝祭,夕祭,还愿等程序。崇拜对象为天神,部落神,祖先神等多种神祗。

祭天

祭山神

祭雪神

祭祖先神

戎马生涯;满族人又称旗人,'戎马生涯'是这个民族最妥贴的写照。满族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民族,旗人从小就在长辈的教习下骑马射猎,这是他们的生活之本,而在骑射之余,他们又有着丰富的文娱生活,弹奏乐器,歌舞等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最好形式。

每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五十五个民族五十五颗星,共同闪耀在神州大地上,和谐而美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