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旅行所思日记
漂流,带着无可预知的诱惑,牵着一颗不想被困守的心,向忽明忽暗处深入。人类靠着这份不安分的基因,开拓遥远的未知,丈量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如果可以再次选择,世界经典名著《鲁滨逊漂
漂流,带着无可预知的诱惑,牵着一颗不想被困守的心,向忽明忽暗处深入。人类靠着这份不安分的基因,开拓遥远的未知,丈量生命的宽度和深度。
如果可以再次选择,世界经典名著《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想必还会违抗父亲意愿,不屑一眼望得到头的所谓中产阶级幸福生活,把理智抛在一旁,听任幻想的驱使,做一个逃离家乡的年轻人。
一次奇遇,一支妙笔,促成一本小说的诞生。从出版至今,《鲁滨逊漂流记》在近三百年间被出版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主要文字,书名常出现在各种阅读推荐榜单上。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逊漂流记》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鲁滨逊”也是戏剧舞台、电影动画中的常客,激起了几代人的流浪热情和奋斗勇气。
奇闻奇书
丹尼尔·笛福出生那年(1660年),代表封建反动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笛福的家庭在政治上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这种立场影响了笛福的一生。在59岁前,丹尼尔·笛福热心从事着政治活动,写下不少小册子。因为一些书和演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他三番五次被关进监狱。这经历反而让笛福更加确定,笔可以发出力量。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著写的第一部小说。当时,笛福听到一则离奇的消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人,在一艘英国海船上当水手,因为和船长发生冲突,被遗弃在拉丁美洲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从此,塞尔柯克开始捕山羊充饥,用木头和羊皮盖了两间小房子,拿钉子做针,把破袜子拆开来,用线缝东西,与山羊和猫做伴,还抽时间向上帝祈祷。他在无人荒岛上生活了4年4个月,1709年2月12日,一位英国航海家把他救离了海岛。
眼光敏锐的笛福以此为素材,对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不凡经历加以改编,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再充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1719年,笛福完成了《鲁滨逊漂流记》。书中的鲁滨逊生活在18世纪的英国,为了追求财富冒险出海,最后漂流到一个荒岛,在那里用劳动战胜自然,用才智克服困难,用火枪和教义征服土人“星期五”,成为荒岛的主人,最终也和亚历山大·塞尔柯克一样幸运,活着离开孤岛。
笛福在书中搭建了一场个人生存技能秀场。鲁滨逊从大海和风浪中死里逃生,像亚历山大·塞尔柯克一样开始为活下去斗智斗勇。按照他的操作思路,跟着他描述的步骤,读者可以学会用补船的麻和杀山羊时省下的羊脂做一盏油灯,获得一点光明,还可以搭出帐篷,安全分装火药,扩大房屋与地洞,打造一套桌椅,猎捕山羊果腹……鲁滨逊用理智控制心情,投入到维持生存的各项工作中,生活给他留下的希望,他以记述的方式传给读者。
作品一出版就风靡英国,书中人物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甚至是因为一种永不满足地向外扩展的殖民意识,在水手、士兵、小商贩、小工匠及其他小资产者们心中都无比受用。当时的英国有一种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鲁滨逊”的出现,成了处于上升时期的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人们对这位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无比喜爱,小说摘下“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后来笛福又为自己赢得“英国小说和报纸之父”的美誉,这本小说的功劳不可忽视。
电视剧《鲁滨逊漂流记》海报
按照这个写作思路,继《鲁滨逊漂流记》后,笛福又创作了《海盗船长》《摩尔·弗兰德斯 》《杰克上校》《罗克查娜》《伦敦大瘟疫亲历记》《一个骑士的回忆》等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但都没有超越《鲁滨逊漂流记》这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所拥有的独创性。但这种以主人公依靠个人头脑和力量,适应环境,做出决定,为活到下一个明天努力为主要内容的书,却愈发得到读者的接受。如美国诗人、小说家梅·萨藤记载从1970年到1971年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纳尔逊失意隐居生活的《独居日记:人类精神的探索者》,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记录独自生活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瓦尔登湖旁森林中一所自己盖的小屋里两年又两个月的《瓦尔登湖》,又如电影《火星救援》《金氏漂流记》,甚至是《乱世佳人》中的部分章节,也都有类似的内容。在需要食人间烟火的日常里,人们需要鲁滨逊般的人物来鼓舞自己的人生,或许这也是《鲁滨逊漂流记》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人生指南
读者对小说的理解,不仅与内容有关,也和小说的语言密切相关。笛福在写这本漫游记时,明智地选用一种简洁的文风,尽量避开使用生涩“大词”,甚至用了很多日常用语,使得全书的语言浅显易懂。再加上这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平铺直叙的行文流畅自然,表意清晰明了。对鲁滨逊心理的细腻深刻描写,更让人心随鲁滨逊所想,身与鲁滨逊一同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阅读时当真有如翻看鲁滨逊在孤岛上的日记。
就在这种近乎流水的文字间,笛福穿插进了大大小小的“人生指南”,这些指南让今人看到当时英国人的所思所想。
鲁滨逊的父亲曾告诉鲁滨逊,通过一点,就可以判断生活是幸福的,那就是所有人都羡慕这种生活。鲁滨逊曾有机会过上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然而,“当现实生活很好时,人们总是不满足现状,总拿更糟的情况与其相比。上帝就会让他们交换环境,让他们从自身的体验中认识到以前的生活是何等幸福。”鲁滨逊从萨利的摩尔人手里逃出来后,在巴西弄了一张居住证书,倾尽所有买下了一些未曾被开垦的土地,拟定了一个种植和居住计划,当过一段种植园主,业务和财富迅速增长。鲁滨逊不公正地把在巴西当种植园主的生活同被丢弃在荒岛上的生活相比,以致后来,他似乎命中注定,饱尝了孤岛生活的滋味。
鲁滨逊“过分坚持自己那遨游世界的愚蠢愿望”,他说自己“不愿过那种大自然与造物主指示给我的,明明对我有益使我前途光明的生活”,他放弃了中产阶级生活的安逸,离开了日益繁荣的种植园。“唉,对于我来说,把事情搞坏,已不足为奇。既然无法补救,只好对付下去。”鲁滨逊发现,当年后悔把佐立给了别人时发出的感慨,在被海浪拍到了孤岛沙滩上、开始漂流生活的那几年里也很恰当。“对付”下去需要本事。鲁滨逊明白,“一个人呆坐和空想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这条绝对的真理激发他振作起来。
在孤岛生活的最初阶段,鲁滨逊也指着海面发过感慨,“所有坏事中都包含有好的一面,但也应该想到更坏的情况”。“只要我活着,我是不会为生存而发愁的,因为一上岸我就考虑到怎样应付以外的事故,考虑到了将来的日子,不只考虑到我的弹药用完后的日子,甚至考虑到我的精神衰退以后的日子。”
在岛上的日子,他很少让自己闲下来,无时无刻不在努力解决着随时都在找上门来的各种问题,整个心思都放在考虑如何保护自己上。从在岛上住了7个月起,鲁滨逊就发觉自己变得对任何事情都不灰心。多雨、地震、飓风、野人和野兽,身体生病,或是受到惊吓,用一小杯蔗汁做的甜酒壮胆,晒葡萄干,播种大麦和稻子,划分岛上的季节,烧陶罐,做石磨,做筛子,做独木船,跨岛旅行,他不断鼓励自己安排好所需一切东西,靠着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并使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地走入正常。
鲁滨逊的眼睛和步子,定格下18世纪英国的一方土地,一段生活,留存了一份近300年前的人生规划思路。
盛行世界
人们将“鲁滨逊”视作冒险者才配得上的名字。这个共识要归于为原著做译的翻译们。
先于清末大翻译家林纾《鲁滨逊漂流记》文言译本(1905年)问世前3年,这部世界名著就被介绍到中国来,中译书名叫《绝岛漂流记》,译者为沈祖芬,这是鲁滨逊在中国的首次亮相。至20世纪40年代末,又有李嫘、高希圣、彭兆良、顾均正、唐锡光、杨锦森、张保庠、徐霞村、范泉等做了节译和缩写工作,并先后被编入《说部丛书》《林译小说丛书》《小本小说本》《学生文学丛书》《万有文库》等。
动画版《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不但受到翻译者的青睐,也受到出版界和读者的宠爱,再版频率之高、发行数量之大,都非其他外国文学作品能比。单是顾钧正、唐锡光的合译本在1934至1948年间就出了11版,由范泉缩写的《鲁滨逊漂流记》仅1948年就出了3版。1949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也都各自出版了这部书。至今仍有新版本译作推出。阅读时对比各版本异同,也成为阅读此书的一种乐趣。
除了以图书形式呈现,鲁滨逊的故事也被改编成其他形式的作品,不断与人们见面。
2016年,文森特·凯斯特鲁特和本·斯塔森导演的动画版《鲁滨逊漂流记》上映。影片脱胎于小说,故事仍旧发生在一个孤零零的荒岛上,岛上住着一群相亲相爱的小动物们。它们从来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只有鹦鹉麦克对未知的世界满怀热情。一场暴风雨卷来了一艘遇难的商船,也让他们认识了船上幸存的人类——鲁滨逊。鹦鹉麦克认定鲁滨逊就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并欣然接受了自己的新名字:星期二。语言的障碍使得动物们和鲁滨逊的初次见面并不愉快,但在星期二的帮助下,双方解除误会,并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然而,随着鲁滨逊一起漂流到这个荒岛上的,还有潜在的敌人,一场荒岛恶战就此打响,新建立的美好家园也变得岌岌可危……可爱的故事加上夸张搞笑的动画形象,让小说中鲁滨逊原本略带苦情的奋斗历程变得妙趣横生。
1981年,日本制作的《鲁滨逊一家漂流记》同样讲述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之上建造新世界的故事,只是这次是鲁滨逊一家人。1964年法国拍摄的电视剧版《鲁滨逊漂流记》,令人记忆深刻。2008年,迈克尔·罗宾逊、杜安·克拉克以及艾利克斯·查普又以“鲁滨逊”为主角,共同导演了一部13集电视剧。片中既有书中传统的冒险元素,也有当今观众最喜爱的电脑特效、动作场面、悬疑气氛和高速节奏。剧集内容几乎和原书一样,除了再现了书中的私掠者、食人族、野兽、饥饿、雷雨这些经典元素外,还增加了新的人物及情节。被重新包装过的鲁滨逊和读者熟知的这个角色并不完全相同,他开始以科学知识为工具,就地取材或利用手边的小东西制造各种设备,化危机为转机,在17世纪的荒岛上过起了现代人向往的归隐生活。
《鲁滨逊漂流记》作者丹尼尔·笛福
在电影技术不断进步的各阶段,路易斯·布努埃尔、蒂埃里·沙伯特、乔治·米勒和罗德·哈迪等导演也都各显神通,为这部小说拍摄了带着个人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电影作品。
鲁滨逊的故事也被搬上话剧舞台,不管是专业舞台,还有校园戏剧舞台、社区娱乐舞台,他的漫游奇遇被后人痴迷,他绝处逢生经营生活的斗志,成为后人困守绝境时的明亮灯塔。
文 / 刘禹 标题书法 / 夏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