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浦路斯旅行怎么样
2012年,一个叫安迪·安德鲁斯(Andy Andrews)的美国作家,出版了一本关于真相和犹太人大屠杀的书,名字叫《如何杀死1100万人?》(How Do You Kill 11 Million People?)。不过,假如这哥们
2012年,一个叫安迪·安德鲁斯(Andy Andrews)的美国作家,出版了一本关于真相和犹太人大屠杀的书,名字叫《如何杀死1100万人?》(How Do You Kill 11 Million People?)。不过,假如这哥们真有可能名垂千古的话,绝对是因为他的一句恰好也在这一年前后火遍文艺青年圈、杀死了不知几千万只钱包的那句名言:
“人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了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了说走就走的旅行。”
听着是不是就特别飒?
想着更别提有多爽!
可是做起来怎么样呢?
世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一方面,脚上的泡,是自己走的,刷爆的卡,要自己还。但另一方面,就算是花满汉全席的钱吃便当,那也可以说是有钱难买我乐意。更何况,越来越惨淡的人生,若不是靠着朋友圈九宫格的诗和远方打气,又怎么有勇气面对眼前的苟且?
不过,日前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一篇题为《全球旅游业碳足迹》(The carbon footprint of global tourism)的论文,却对近年来全球实体经济低迷背景下显得格外异军突起、一花独放的旅游业,以及与其互为背后推手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价值观,提出了一个不那么动听的问题:
可知你的自由率意,在已经极其脆弱的地球生态环境中,留下了怎样的足迹?

在这篇论文中,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为首的研究小组调查分析了2009到2013年全球160个国家与旅游业相关的碳排放数据后发现,以往对全球旅游业碳排放的估测数据,因为没有考虑到该产业背后的整个供应链,所以并不足以反应如此大体量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真实影响。而当将旅行者的出行、住宿、餐饮和购物等层面均计算在内后,研究者惊讶的发现,旅游业的碳排放事实上占到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8%,而不是之前认为的2.5%-3%。
这便意味着,在这些年中人类为减排所做的种种努力,可能都不足以抵消全球旅游业以每年3%-5%的增速大跃进所带来冲击。
细看这篇论文,虽然新富起来的中国游客近年来在国际上的声誉,渐渐朝着比小强还强的方向发展,但恃钱行凶的美国人,依然是碳足迹排行榜上的老大。不过,最让我吃惊的,却是排在美国和中国之后的德国。在2013年,这个人口只有8200多万人的国家,国际旅游的碳足迹几乎和美国中国打了个平手,而国内旅游的碳足迹也要比排在第4位、拥有13.2亿人口的印度高出一大截。而当按人头计算时,加拿大、瑞士、荷兰、丹麦和挪威这些岁月静好之国的国民,原来也个个都是特爱祸害他国的高碳排放旅游者。

“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的原则,在国际旅游业中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几乎半数以上的全球旅游业碳足迹,发生在那些人均GDP超过25000美元的富国之间,而像克罗地亚、希腊和泰国这些本国经济处于不景气周期的国家,本国游客留下的碳足迹几乎微不足道,却被外国游客的碳足迹踩遍。
而最荒谬讽刺的地方在于,整件事中最大的作恶者,可能恰恰是那些环保意识较强的富裕阶层和新兴中产阶级:他们在家里的房顶上装太阳能电池板,用节能灯和节水装置,上班开电动车或骑自行车,购物不用塑料袋,甚至为了拯救地球下决心少吃肉或不吃肉。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三五不时地南下太平洋群岛,享受一下悠闲的海岛假期;或是北上瑞士奥地利加拿大,来一场刺激的滑雪之旅;又或是去西班牙朝个圣,到希腊访个古,上挪威冰岛看个极光,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数个绵羊……

然而,为了满足这些高端旅游者的需求,新的航线和公路被开辟,大量旅馆和餐馆被建造翻新,能够让他们在异乡仍感觉亲切熟悉的包装食品、酒水饮料、生活用品被运进,让他们可以带的回家、送的出手的高端旅游纪念品被制造……
由此导致的环境影响,在那些著名的度假海岛上体现得最为极端:在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塞浦路斯和塞舌尔,国际旅游业所产生的碳排放,往往占到整个国家碳排放的30%到80%。近年来,因为越来越无力清理游客留下的大量垃圾,这些岛国均采取过短期闭岛谢客大清扫的极端措施。

而这,又引出了研究者在论文中指出的另一个尖锐话题:在新的国际旅游潮流中最受青睐的冬季度假胜地和休闲岛屿,恰恰也是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最敏感的所在。考虑到国际旅游业已经展示出的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冲击力,则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在2016年做出的“4%的年增长率可一直保持到2025年之后”的战略预测,真的不会是自掘坟墓吗?
或许,在筹划你的下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之前,你可以翻翻本文开头时提到的安迪·安德鲁斯的那另外一本书。
他在里面说,杀死1100万人——或是做下如此量级的大恶——看起来虽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当真相太令我们难以承受,而谎言又充满甜蜜诱惑的时候,一个缺乏自省的善良人,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绞肉机上的一个完美零件。
以前这样,现在这样,将来还会是这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