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旅行怎么变更手机号
宰客的手段又多了一种。近日,有网友发现,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打同样的车,走同样的路,我花的钱要比别人的多!”这是真的吗?不少网友走上了验证的道路
宰客的手段又多了一种。近日,有网友发现,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
“打同样的车,走同样的路,我花的钱要比别人的多!”这是真的吗?不少网友走上了验证的道路:

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分明是一样的路程,为什么价格不一样?上网一搜,才知道自己是遇上大数据杀熟了!
什么是大数据杀熟?
所谓“大数据杀熟”,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

此前,媒体调查就曾发现,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都存在类似情况,且在在线旅游平台较为普遍,而国外一些网站早已有过类似情况。
比如,2月28日《科技日报》就报道了一位网友自述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一个出差常住的酒店,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这情况你遇到过没?
此外,多名网友分享说在购买电影票/卡、预定机票火车票、办理会员卡、打车、办理流量话费套餐等的情况下都遭遇过老用户被加价的情况。
1、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有网友称在某电影票订票平台上用新注册的小白账号、普通会员账号和高级别的会员账号同时选购同场次电影,最便宜的是小白账号,其次是普通会员账号,而高级别的账号一张票要比小白账号贵出5元以上。另外,自己下半年开始,电影票平台价格显示均价30-40元,而一年前均价为20元。
2、苹果用户比安卓用户价格高?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目前,大家的手机大多分为两个阵营,分别是苹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然而,一位网友发现,用苹果手机打车比安卓手机打车贵。
此外,某些视频网站也会根据手机不同型号给出不同的收费待遇。以某视频网站为例,开通VIP会员,安卓用户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价格分别为20元、58元、108元,年费是198元;而苹果用户购买则要贵出5-35元不等。对于存在价格差异的原因,客服表示,是由于其中包含苹果收取的手续费。
3、不买价格变更贵?默认捆绑上次服务?
媒体报道,在线旅游平台被批评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最多。一位网友表示,自己在某在线旅游平台订机票,选好的那班每次看时都会上浮;而当自己选好该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时,价格立刻上涨甚至翻倍,在自己觉得“不买会更贵”而匆忙下单后,发现该航班价格又恢复到最初的低价。
此外,还有一种根据用户的“上一次行为”而默认捆绑相应服务。例如刚刚注册会员的用户,他在购买机票时,系统仅默认显示一张机票的价格。而一旦他在这一次同时勾选了贵宾休息室、接送机服务或酒店优惠券等附加服务,那么在下一次下单时,系统会默认帮他勾选同样的服务。
4、不同用户,价格不同除了以上情况外,在一些网站,大V在客服投诉等方面甚至享有特权。同时,还存在同一位用户在不同网站之间数据被共享这一问题,许多用户遇到过在一个网站搜索或浏览的内容立刻被另一网站进行广告推荐的情况。
不少网友看到“大数据歧视”后表示,自己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但也有网友表示,还是应该以实际情况出发,打车出现误差在所难免:
商家为何要这么做?
电商这种对老熟客反而更不友好的销售方式一时让群众难以消化,网上的议论、爆料不断。知乎上的一个“如何看待大数据杀熟”的话题自3月3号被添加后,截止到发稿日期,已经有了约400万的浏览量以及690多条回答。
这种操作是否违法?
对于“大数据杀熟”这种套路,人民日报的一则评论引起了网友关注。该评论表示,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群体差别定价并非一定是坏事。然而,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的差别定价,尤其是将消费者蒙在鼓里随意加价的情形,并不在其列。为了获得灰色超额利润,它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不为价格法所允许。
根据国家发改委《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三条,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按照这一定义,“大数据杀熟”显然违反了《规定》,是一种典型的价格欺诈。
另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价格敏感度较低、渠道单一是被“杀”的两个主要原因。所以知乎网友分享了例如“货比三家/比价app”“少用手机号注册各种平台”等等小建议。
除了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方法外,有网友建议向欧盟学习,在政策上加强对数据的保护。
2016年4月27日,欧洲议会通过了《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简称“GDPR”)法律条例,并将在2018年5月25日生效。它的核心是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之后的存储使用,规定更高的透明度与管控。GDPR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隐私条例”,因为违规最高罚金可达公司全球总收益的4%或2000万欧元中的高者。
简单的说,GDPR就是一个保护网络数据安全的规范,毕竟现在只是携程用的自家平台上的数据在预定酒店上加价,如果其他平台在获得了我的数据、获悉我的消费习惯/水平后,在我常用的买电影票、定外卖、打的等平台都进行“默默加价”就真的不敢想象了。
老用户被加价的情况,你遭遇过吗?
佛山发布编辑部
编辑:刘燕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