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实验小学研学旅行
社会公众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室外部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周边群山寂静,素花掩映,庄严肃穆的气氛,让每一个回首或初来的

社会公众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室外部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周边群山寂静,素花掩映,庄严肃穆的气氛,让每一个回首或初来的人在这里沉默;纪念馆室内陈展的每一份珍贵的“遗产”,都凝固了一段感动的历史,让每一个回首或初来的人在这里心有所安。
2013年5月,地震纪念馆对外免费开放。这个建馆刚满5年、位置偏僻的纪念馆,为何会赢得包括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如此多的“国”字号殊荣?“通过采取提升管理水平、挖掘抗震救灾精神、扩大开放等措施,地震纪念馆‘活’了起来。”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静态+动态让地震纪念馆“鲜活”起来
“这幅图片是平武县平通镇的叔叔阿姨,他们正在抢救埋在废墟下的这个哥哥。”“这尊雕塑上的解放军叔叔,正在抢救一位受伤的老爷爷。”……在抗震救灾展厅,来自成都市的李小兵认真地为10岁的儿子李政讲解每一幅图片、每一尊雕塑、每一个场景背后的故事。父亲仔细讲,儿子认真记。
“纪念馆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伟大跨越,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灾难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来自河南三门峡的参观者刘琳感慨万千。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中宣部确定的“三基地一窗口”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成就的集中缩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如何让纪念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让纪念馆“鲜活”起来?“我们特别注重把这些静态资料变成鲜活的案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狠下功夫,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践行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地震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期,澳门青年学子,广元市三堆中学、南充市人民南路小学、绵阳外国语学校和绵阳市花园实验小学等几十
所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聆听讲解员讲述发生在废墟中的感人故事,让同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据统计,1-3月份已接待23批次13710名学生团队到地震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来川访问的泰国公主诗琳通在“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县老县城参观,并向地震遇难者默哀、献花;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鲁索也由衷地表示: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让我切身地感受到了中国道路的强大生命力、中国精神的强大感召力和中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力……
社会各界群众来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感悟生命的力量,看到了日新月异发展的中国所展现出来的勃勃生机。
在每年的“五一”“七一”“八一”、国庆等纪念日,5·12汶川地震纪念馆持续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大型签名活动、“重温党的辉煌历史,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共谱中国梦绵阳篇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幸福美丽绵阳”等系列活动,让广大社会公众在纪念日里有了新的去处。
同时,5·12地震纪念馆还突破场地限制,积极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进校园”活动,将地震纪念馆“搬”到了全市各地,通过多种形式让静态的纪念馆“动”起来,使得越来越多因各种原因未能到实地参观的社会公众,都在不同的地方成了地震纪念馆的“粉丝”。
党建+服务让地震纪念馆“亲和”起来地震纪念馆是展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重要窗口,讲解员则是展馆的形象,在10748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内,沿着1900米的总展线,讲述着中国故事。
一支好的队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而又是什么秘诀让这支队伍充满活力、干劲?“在我们这里,很多年轻人都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都以能成为一名党员为荣。”地震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说,“因为我们的党员把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特别好,党员的表现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年轻人自然也见好学好。”
更多的时候,地震纪念馆的党员们都在日常工作中发光发热。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以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岗位练兵”、“党员示范岗”等主题实践活动和“谈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交流活动,先后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单位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党建业务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
讲解员徐紫菡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她虽然不是北川人,没有亲历老县城大地震的惨烈。但为了确保讲解内容的准确和充分,她不仅熟记70多页的讲解材料,还主动向地震亲历者了解地震发生当时的情形。现在,徐紫菡对遗址中每一幢建筑背后的故事都了如指掌。
“面对不懂的游客时,有一种感觉想把我们知道的东西全部告诉别人;而面对灾区的人,我更想去了解,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徐紫菡清楚自己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地震纪念馆就像一本‘震撼日记’,写了5年,这本‘日记’依旧未完待续。”
不仅如此,免费开放以来,地震纪念馆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在遗址区和纪念馆广场设立多处志愿者服务岗,提供游客咨询、宣传页发放、饮用水及紧急药品,在北川老县城遗址区人流集中处和纪念馆入口、视频播放区均设置了观众休息区,为前来参观的老人、小孩和残障人士,免费提供轮椅和婴儿推车等,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充分享受到人性化服务,得到了游客的交口称赞。
挖掘+保护让地震纪念馆更有生命力
由抽象山石构成的灾难厅内,大型折幕投影中的动态影像,再现了昔日山川秀美、祥和幸福的景象。然而,具有体量感的巨幅照片与经过技术处理后倾斜倒塌的混凝土墙体,将时钟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震后灾区断壁残垣、瓦砾遍地的景象,无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来说,认识“5·12特大地震”可以从他们的讲解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强烈大地震,震中烈度达11度……”开始,也可以从这些真实存在的断壁残垣开始。
比起数字和专业词汇,更愿意让观众看到地震发生时一个个家庭、一个个人的遭遇。在室外遗址,损毁变形的汽车、残破的时钟、电风扇和男女老少的鞋子等实物,就如一面镜子,它们的存在反映了地震的另一面——比如,绝境中萌生的希望的力量;比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的力量。
地震纪念馆室外部分的遗址,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宏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正因为如此,地震纪念馆在做好室内展陈提升、地震亲历者口述史征集及重点地震文献实物资料征集等工作的基础上,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强文物和遗址的动态管理,为今后防灾减灾、建筑抗震设计等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
“5·12”特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悲惨的记忆,虽然这一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但很多人会选择性地忘记。而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看来,不管是好的坏的、快乐的伤痛的历史,他们都会尽可能地去保存一段完整全面的历史。当下,人们对文物的认知在深化,过去,普遍都认为100年历史以上的才能叫做文物。但如今,革命年代的物件、改革开放时期的,乃至地震时的实物都成了文物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新馆,没有任何文化沉淀,如何寻找、挖掘自身的特色?“我们认为,地震纪念馆资源独特、稀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震纪念馆有着鲜明的‘红色’烙印。”地震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的抗震精神,地震纪念馆充分整合高校资源,共同挖掘抗震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鲜血液。
为了让这道“红”永不褪色,地震纪念馆充分“借智”“借力”,聘请了80多名国内知名党史研究专家为顾问,有针对性地研究设计党性教育社会活动课题,吸引市内外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前来参观、纪念。近年来,先后策划召开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全国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等大型会议,并主动与党政机关“联姻”,争取党性教育活动项目,联建党性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这座年轻的纪念馆勃发出浓烈地昂扬向上的无限生机。(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若雪)
编辑:李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