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以及收获
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分析2016年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素养》中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学生所要具备的素质除却一直关注的文化基础(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还要加强学生的
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分析

2016年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素养》中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学生所要具备的素质除却一直关注的文化基础(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还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以及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引导学生自我成长的研学旅行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以及自主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与人交往以及个人管理方面所做出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现状。由此需要教育关注者以及心理工作者进行关注,以期共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状态以及核心能力的目标。
一、求知欲望和学习习惯
从整体上看,学生对于研学活动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所到目的地和所学内容的不同并未影响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的兴趣。在观察地质结构、学习植物分类或者体验文化内涵的时候,学生都能认真对待,紧跟主讲老师,自主记录笔记,并能将所记录的内容体现在最终的小组汇报上。
尽管如此,教育者依然要考虑如何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部科学探索动机。在研学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教师倾向于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督促学生完成任务或者评比优秀参与者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此方法可以有效地给学生目标感以及外部驱动力,但长期过多的外驱力有损内驱力。
例如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并未认真做笔记,问及原因时是小组内只要有一个人做了记录,则可以完成最后的汇报,这显然是任务驱动以及外驱力带来的目标达成即可的心理影响。
再如,带队老师发现有学生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认真记笔记,用心听报告,于是考虑将此列为评选优秀学员的加分项。
该做法可能对提高大多数学生记笔记的热情是有效的,却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听课记笔记、科考学知识是为了加分,为了获得优秀学员称号的印象。在其他活动,当类似的外部奖励变弱甚至没有时,学生就很可能因为缺少获得知识、享受提升自我的乐趣的内驱力而变得无所适从。
因此,如何平衡学习外驱力和内驱力的权重,避免过度合理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需要教育者进行思考的。教师可以考虑在研学活动中“无意识地奖励”做得好的学生。
例如学生更多表现自己想法的机会,对其进行细致化的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也让学生获得受关注感。当众表扬答对的学生,并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提醒他们感受获得知识,提升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感等。
通过这样并非有“实际效用”的方式鼓励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保护学生的内驱力。
在研学中也能表现出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记忆的方式,有些学生利用视觉的笔记进行记忆,有些通过听觉的录音,由于每个个体的优势学习风格不同,不建议要求统一方式。而有些学生凭借短时记忆能力强,便只利用大脑进行短时记忆,通常这样的学生在活动结束时能保留下来的知识量很少,大多数只留下模糊的痕迹。只用大脑记忆的方式很容易出现错误信息效应,从而混淆正确与错误的信息,对学生有效学习并不见得有帮助。
在复习节律上,有的学生当晚便会对今日所学进行整理和回忆,有的学生等到最后一天才从头翻看。根据记忆曲线,及时复习对于保存记忆有很大的必要性,四五天后再进行复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大于及时复习当天内容,这就是有些学生学习效率高,同样的时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方法之一,该学习习惯在日常学习中也差别甚大,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学生经常抱怨的“我学习时间比他长,但是他的成绩却比我好”的症结。
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也能让他们在研学以及日常学习活动中收获更多。
二、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
像研学活动这样的集体出行最容易表现出每个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学生要成长就要学会做一个“社会人”,当前社会,工作学习生活都需要与人交往,因此在中学阶段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
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一项可以通过培训和训练的社会技能,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研学活动中,有的学生做得较好,与同学和老师沟通适当且顺畅,拓展社交圈的同时也让自己感受到团体的乐趣。
例如,遇到同学生病时或困难时,他们会主动提供帮助,在无力帮助时也会帮忙求助或通过安慰给他人带来心理慰藉。
当前很多学生为独生子女,学校教育也会强调积极关注,这使得很多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较强的自我关注在有其好的一方面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可能会在与人沟通时会给对方带来压力,有些学生聊天时总是抢占话语权,聊天内容多围绕自己,忽略沟通的双向性,只将对方视为听众,而没有顾及对方感受。
其次,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冲突。有的学生对他人的话念念不忘,可能会长时间追着对方询问原因:你为什么要这么说,你刚才到底什么意思……对方在没有耐心应对这样的追间时就可能发生冲突。还有学生缺乏共情能力,总是在他人失误时嘲笑对方,认为也无恶意,造成冲突。再次,互助的氛围减少,有的学生看见其他同学遗落的物品也不提醒,只是因为这不是自己的事情,在乘车、就餐等时候不懂得礼让。
团队合作也很重要,整体来讲,学生还是懂得如何分工、合作、考虑个优势来呈现好的汇报效果。并且学生在面临新成立的小组以及不熟悉的组员时,并未表现出怯场。但在应对合作冲突时,学生略显慌张。当发生分歧时,学生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以及处理团体冲突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引人团队合作任务,锻炼学生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三、生活和思考的包容性和独立性
在集体中保持个性很重要,但有意识地融入集体,具备一定的包容性也是不可缺少的。集体中成员一定具有多样性,若是都以个人为主,那团队意识必然难以建立,另外也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对自身进行适当评估的能力。
例如成都线路中菜品口味难以刨除辣,那就需要学生对自身有所了解,是否合适这条线路的生活口味常态,若不适合,就要自行提前有预案,而非将自己视为独一无二,无可委屈,要求其他成员配合和满足自身需要,达不到就满心埋怨。
但在活动中,难免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包容性做得不够,太过强调个人的重要性,而忽略其他人以及整个集体。例如,难以接受和自已习惯不同的同学,会频繁要求更换宿舍和餐桌。对其他同学的失误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为凸显个性,不穿校服,犯错误拒绝道歉,漠视老师批评,并将此视为个性化。这种现象在青春期儿童身上确实存在,该阶段的儿童人际关系较为敏感,自尊也刚刚建立,也很急于证明自己,找到自我价值体现。但也是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正确积极引导的方面。
教师和家长应在这方面仔细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对他人的体谅和包容能力。人际社会不是由个人组成的,若要良好地与人沟通,切实意识到融入集体的重要性,在适度保持个性的前提下保有能够为整体的良性运转而努力去适应大家的意识性以及对他人不同于自己习惯和个性的包容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成就方面,个人的幸福感也可以通过体谅和包容得到提升。现代人的很多心理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难以谅解和宽容,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因此要切实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包容观,体谅他人不应是给自己带来心理负担,不是为了委屈自己,也非显得自已儒弱或要求他人感激,而是在维持自己原则和底线的情况下,顺其自然地接受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集体获得更好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另外,学生的独立性相对较差。学生还是更依赖于教师的照顾,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将带队教师视为“保姆、保安、保镖”,甚至有很多老师也持有相同的想法,事无巨细地照顾学生。诚然,教师确实有看护和引导学生的职责,但也要培养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只有如此才能在外出活动中学会成长。外出研学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
例如自己打包行李,宾馆内行李和用品的摆放,科考过程中自己的安全,遇到问题后如何寻求帮助和解决,评估自己的能力等。引导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独立思考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面对困难的心态也极为重要。
例如遇到天气状况,临时改变行程安排,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等问题时,学生是否能及时调整自自己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慌不乱也是考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个方面。整体来讲,大多数学生做得较为妥当,能够重新适应新的安排方案,并能积极配合安排,但也有学生一直情绪不振,抱怨连连。
有时候不可挡的外力出现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现状,在现状下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预期,从而尽可能达到最好的状态。一味抱怨和懊恼对于事情的解决没有任何作用,反而自己会受消极情绪影响而将本可以做得更好,体会到更多快乐的事情做得很糟糕。
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和积极乐观应对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做到冷静思考,积极处理,并以豁达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的结果,降低学生对幸福和满足的阈限值,做到能够体会其中的小幸福和小快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乐观积极。
四、树立时间观念
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保证事情有序进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前提。在研学活动中也能从集合、小组汇报等任务中看出学生的时间观念。整体来说,学生能够按时集合和返程。但确实存在有部分学生缺乏集体观念,拖延整个团队的情况。时间观念是一个学生基本素养的表现,也是学生集体责任心的表现。
例如,在成都线路中,一次集合时,马上要到规定时间,一个学生突然说将东西遗忘在某个店铺,但她很矛盾要不要去取,去的话势必会耽误集合时间,不去的话又放不下。在老师的陪同下她还是去了,但在返回的途中她一直说:如果因为她而耽误大家的时间,她会觉得非常抱歉。
这就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另外,总是因为个人原因耽误集体的行程或拖延集体的时间,势必也会影响到个人在集体中的形象,不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在完成小组任务中,有的小组能够合理评估自己所需时间,制订每天完成计划,每日不疲惫又不慌乱地在时间截点前妥当完成。但有的小组直到汇报前还在整理资料,势必会影响整体效果,由此衍生到学生日常学习中,若是缺乏时间观念,也会容易形成拖沓的习惯。拖延不仅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心态和自信度,焦虑和压力的情绪极易由此而生。由此可见,在日常学习和研学过程中,注意强调学生的时间观念,教会学生合理的时间管理技能能,培养学生的计划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品质和核心素养都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研学过程是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结合起来的实践体验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掌握了哪些科学素养,还要关注此时反映出的心理品质,对此进行有效分析和引导,以便共同促进学生整体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能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积极心理状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