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有去台湾的旅行团吗
参考消息网2月13日报道外媒称,“刷脸”进站、人像识别警务眼镜、虚拟实境(VR)全景导航、智能机器人引路,这些集中在本次春运亮相的高科技,让历来以大量人口流动而闻
参考消息网2月13日报道外媒称,“刷脸”进站、人像识别警务眼镜、虚拟实境(VR)全景导航、智能机器人引路,这些集中在本次春运亮相的高科技,让历来以大量人口流动而闻名的中国春运颇显科技范儿。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月12日报道,在人流聚集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的火车站,自助刷脸进站机的上岗改变了往年排长龙安检的情况。
《联合早报》记者上周前往春运现场北京西站发现,愿意尝鲜刷脸进站的旅客为数不少。
报道称,进站口处,十多台蓝色、橙色的自助刷脸机一字排开。只要将身份证和车票叠在一起放入闸机口,摄像头就会采集旅客的人脸信息,如果人、票、证信息一致,闸机便会自动打开,为旅客放行。
据记者观察,不少人还是第一次体验人脸识别技术,但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整个过程也能在数秒内搞定。
报道称,中国春运客流量庞大,人山人海的车站、机场过去是盗窃案高发地,现在则是警方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缉拿案犯的重要场所。
据报道,郑州警察今年春运首次使用具有面部识别功能的警务眼镜,已成功抓捕7名涉嫌拐卖人口、交通肇事逃逸等的嫌犯。
人脸识别的应用也简化了机场安检手续。甘肃兰州的中川国际机场最近开启了人脸识别登机模式,从取像到识别过程仅需3秒,而且不需打印登机牌。
智能机器人、VR全景导航也是今年春运吸引眼球的“黑科技”。
浙江杭州、山西太原等火车站推出智能机器人,可以与人对话,帮助查询车次,还能给乘客引路如厕等。
在福建厦门、福州车站,有方向辨别困难的旅客可借助VR全景导航,较方便地找到要去的地方。
春运的另一顽疾——没有运营资质的黑大巴,今年也在科技的“探照灯”下无处可逃。在广州客运站,全市6641辆春运客运车都配备专属“二维码”。乘客可以扫码查询车辆是否合法并对服务进行评价。
春运历来一票难求,抢票大战今年也不例外。官方铁路网上购票系统今年与抢票软件上演了一场技术对决,一旦识别有人使用抢票软件,系统就会立即将其列入慢速排队队列。
“互联网+”技术也让漫漫回家路变成“说走就走”的旅程。山东济南汽车站开通春运众筹班车,只要有15人用手机在相关的网页上选择同样的出行路线,汽车站就可以根据出行时间和地点发车。
这些正在改变春运的高科技,在盘古智库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的张礼立博士看来,虽然并不真正属于具有颠覆性以及无限想象空间的黑科技,但由于在春运不同场景中大规模地应用,有助缓解春运痛点,今后将为人工智能等科技辅助社会治理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在北京西站,乘客只要将身份证、车票叠放在闸机口,然后面对摄像头,几秒即可进站。(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延伸阅读】港媒:春运40年折射社会变迁 成最具中国特色年度大戏
参考消息网2月5日报道港媒称,内地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2月1日又再拉开,到3月12日的40天内,预计全国旅客运送量将达29.8亿人次,相当于让亚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所有人都旅行了一次。这场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定期大迁徙”,从以往的回家路漫漫,到今日有望进入“舒适回家”,折射出内地社会的变迁,不禁令人感慨万分。
据香港《明报》2月4日报道,内地的春运规模数字惊人,仅以下几个数字就可略见一斑。春运最高峰一天的客运量将超过1亿人次,等于全日本的人口;春运的主力是铁路,今年铁路预计客流为3.9亿人次,超过美国人口,每日平均955万人次搭火车,相当于瑞典的全国人口;民航预计客流6500万人次,相当于全英国人口在这40天内都搭了一程飞机。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打工、就业、求学,每年农历新年假期返乡的客流和假期后人们返回上班的人潮,就形成了这个每年一度、蔚为壮观的“人类亲情大迁徙”。
报道称,今年是内地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春运开始40周年。1978年初,回家的人潮已把广州火车站挤得水泄不通。两年后,“春运”这个词才首次被官方使用。40年来,春运大军从不到1亿人次增长到今年的近30亿人次,已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年度大戏,也成为观察内地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报道称,回家路艰辛曾经是亿万中国人在春运经历的真实写照。不仅一票难求,还有旅途中的各种艰难困苦。2017年的大数据报告显示,旅客人均在火车上要花费15.36小时,40年前旅途中的煎熬更可想而知。犹记得10年前那场特大雪灾,令连接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中断,多趟列车取消;京珠高速公路也因结冰而封闭,数万车辆滞留;10万多旅客滞留在广州火车站,令那年的春运成了很多民众难忘的记忆。
报道表示,但当年的全国春运旅客总量也才不过22亿人次,与今年的近30亿人次不可相提并论。近年春运发生的变化也反映出内地社会形态的变迁,一是人数有所回落,自2014年达到36亿人次后,今年春运客流已与2017年持平。近年中西部地区经济逐步发展,就业岗位增加,令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成为新潮流,不少人近年返乡后不再出外打工。今年春运,道路交通的客流量下降1.6%,是首次负增长。
二是春运的客流模式发生变化,由以往几个大城市与中西部省份几条线路集中爆发流动模式,变得较为均衡,在时间和地点上相对没有那么集中。一来是内地春节黄金周的设立,拉长了假期,城市工厂和高等院校亦错开了放假时间,农民工和学生也学会错开高峰期回乡;二来是过年习俗的改变,很多家庭不再是子女返乡过年,而是家人入城团聚或出外旅游度岁。
三是内地的交通特别是铁路基建大大增加了负荷能力。到2017年年底,内地铁路营业里程已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铁路电气化率、复线率分别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位。高铁已成为春运主力军。今年春运高铁、城际等快速列车占铁路运输总比重高达60%,铁路整体运输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今年春运铁路的网购车票及手机购票的比重已达到80%,较2017年再增加10个百分点。
报道称,值得留意的是,春运的这种变化,也配合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这些80后、90后青年,已成为外出打工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伴随着内地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早已习惯手机、计算机“连接一切”的生活,更习惯于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助力下,以更舒适的方式回家,“舒适回家”已成为他们对春运的基本要求。
报道称,人民利益至上不是一句空话,经济发展、GDP数字的倍增,火箭航母水平的大幅提升,固然是国力强盛的象征之一,但春运方式的变化更是国家社会沧海桑田的折射。
2018年2月2日,在位于北京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全路客票系统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在监控12306网站后台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2018-02-05 09:23:04)
【延伸阅读】中国春运影响“遍及全球” 俄媒:“中华世界”已然形成
参考消息网2月1日报道俄媒称,还有两周多才到中国春节,全球规模的奔波忙乱已经开始了:数亿中国人不辞劳苦赶回家过年。几年前,这一场景就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据俄新社1月30日刊登题为《中华世界已然形成》的报道称,穆斯林从中东和北非向欧洲移民的规模跟中国人的春运没法比,后者是“中华世界”的一项传统。
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中国游客
2018年春运期间,预计中国道路旅客运输量将达24.8亿人次。报道称,首先,这个数字应当除以二:旅客总是有去有回,而且往返可能还不止一次。然后,同期,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预计为3.89亿人次,主要是在中国国内流动。而且,搭乘飞机的旅客还有6500万人次,有些人是横跨中国东南西北、飞越千里回老家,还有一些人飞到国外,因为“中华世界”遍布全球。此外,还得算上其他数百万华人,例如:马来西亚2800万人口中约有700万华人,他们也在春节走亲访友,去相邻的另一座马来西亚城市,或者去新加坡、台湾地区或大陆。
报道称,在全球各地的“中华世界”里,过春节的方式都差不多:处处装饰着红色的大型购物中心、音乐、打折、自拍。马来西亚有个春节习俗:大家订购一大份很长很长的面条,寓意着幸福长寿。
据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统计,2017年赴欧洲观光的中国游客达1240万人次。有预测称,该指标到2022年将增至2080万人次。虽然中国人也有不少亲友定居在欧洲,但是这与春节一定要拜访亲友的风俗没有直接关系,有直接关联的还是钱。几年前,中国人游欧洲大多是购物,富起来的“新中国人”到欧洲是为了买时尚名牌,如今,其中一部分人转而喜欢游览欧洲博物馆。
报道称,华人(国籍可能是任何国家)旅行团流行去一些不是很有名的地方,比如黑山、波兰。2017年出境旅游的中国人约有1.29亿人次,也就是说,全球每五位游客就有一名中国人。2016年中国大陆游客境外消费总额(2610亿美元,约合16443亿元人民币)是美国游客的两倍。
语言不是关键,文化影响世界
报道认为,对中国人而言,语言的整合作用并不是关键因素。在泰国或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地区聚居着大量不懂汉语的华人,但他们都是“中华世界”的一部分。也许原因在于,与其说中国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种文明。正如欧洲一样,人们使用着各种各样的语言,但拥有很多令人亲近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被称为文化,既包括绘画、建筑,也包括普通的日常生活。
报道称,需指出的是,北京并未将推广汉语或方言放在第一位。在美国或欧洲,大学生们花很多钱去学汉语已经成为一种自发的趋势,不只是普通话,还有各地方言,比如粤语。他们需要这样做,以免跟不上离开中国经济就走不动的当今世界。但是,北京却在世界各地投资建立了多所孔子学院,其内容并不单是语言,还包含哲学,即思维方式,也就是所有华人公认的理念:何为家、何为国、何为正确的生活。此外,强大的日常生活文化也在流传,例如将各地“中华世界”连接在一起的面条,还有成千上万道散发着熟悉香味的中国菜。
报道称,钱是个不可或缺的好东西,它能让散居世界各地的同族人变成统一体。“中华世界”如今业已形成,这个项目的成功首先归功于中国人天生的务实精神,其次中华民族文化特点也提供了助益。当有人试图(全面或部分)复制“中华道路”的时候,中华文明的代表们通常会说:别试了,每个民族的道路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民族应当从这种独特性出发,走出一条本民族之路。(编译/朱丽峰)
2017年2月26日吉林长春火车站迎来客流高峰,图为旅客在长春火车站候车大厅内候车。
(2018-02-01 00:16:02)
【延伸阅读】高科技助中国纾解春运压力:“刷脸进站”、拼车回家
参考消息网1月29日报道港媒称,在截至2018年3月中旬的6周内,中国估计共将有30亿人次利用各样各样的交通方式出行,使之成为最大的年度人口迁徙。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27日报道,过去,暴风雪曾经导致机场关闭,令成千上万人滞留在火车站。黄牛党则趁机对疲惫不堪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敲竹杠,而这些农民工别无选择,为了回家只能接受高额票价。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并确保乘客安全,此次春运期间的一些关键节点将采用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一系列高科技工具,控制人流。前期将利用移动支付和网上购票软件缩短火车站原先要排几个小时的购票队伍。叫车软件则利用定位系统将同路的乘客集中到一起回家。
经营着自己的初创公司的戴维·姜(音)需要从深圳纵贯南北一路回到河北廊坊。由于开车距离太远,而且没有从深圳到廊坊的直飞航班,他选择了火车。
说到拼车,他说:“如果必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待上10多个小时,根本没法动,我会觉得非常累。”为了买到一张火车票,他使用了一个应用软件在中国铁路官网12306网站上自动监控出票并抢票。
姜说,30块钱的服务费并不算贵,因为这“让我不必担心买不到票”。姜最终抢到了两张2月13日从深圳前往河北的火车票。
报道称,为了方便乘客购票,中国铁路总公司增加了支付渠道,不久前新增了微信支付。这一做法打破了支付宝4年来在中国火车票订票市场移动支付领域的主导地位。
深圳和广州等大城市的部分车站无需再打印纸质车票,乘客可以直接通过刷身份证进站乘车。在海南,高铁站利用人脸识别软件检票进站。乘客可以在3秒钟内进站,大大缩短了此前的人工检票时间。
报道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正对百度提供的人脸识别软件作为乘客登机时的一种身份验证手段进行测试。最早在今年可能就可以实行“刷脸登机”。
对于更短途的乘客以及无法买到火车票或买不起飞机票的人来说,现在还可以采用与其他去往同一方向的乘客一起拼车的办法。中国主要的叫车软件滴滴出行提供了一种名为滴滴顺风车的拼车服务。
报道称,春节期间,拼车服务需求旺盛,因为不同于火车和飞机,开车可以直接到家。假期期间,飞机票很少有折扣,这也使许多人无力承担。
拼车软件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电脑通过分析大量数据进行自学——把乘客需求和可以提供服务的私家车匹配起来。
据滴滴公司说,在即将到来的春运期间,滴滴顺风车预计将运送3300万人次。在去年春节假期前后,滴滴跨城顺风车共运送420万人次。
王慧娥说,拼车等技术正帮助“缓解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负担”。毕竟,这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
对于姜来说,春节是一年中唯一可以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可以打破中国初创技术企业从早9点到晚9点、一周干6天的工作模式。
他说:“不管多困难,我都要回家。在深圳有许多外来人口,到时他们都会回家。如果自己待在这儿,我会觉得非常孤独。”
2018年1月27日,西藏拉萨火车站采取多项便利措施,方便旅客购票、乘车。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2018-01-29 10:50:00)
【延伸阅读】中国“黄金周”旅游人数超春运 网友调侃假期看“人山和人海”
参考消息网10月9日报道境外媒体称,10月7日,2017年中国国庆中秋假日临近尾声,部分游客踏上返程,各地秩序良好,无重大涉旅安全事件发生。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月8日报道,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网站报道,中远程游客开始返程,旅游市场平稳回落,部分地区仍保持较高热度。市区休闲和郊区旅游开始成为消费主流,各地的周末休闲、户外文体、博物馆参观、餐饮购物、节庆娱乐等活动明显增加。返程游带动沿途城市集散地、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市场。从旅行商数据看,部分游客开始预订假日后期以及节后线路。
公路、铁路、民航开始迎来返程最高峰,交通压力持续加大。大城市周边路网、进出城公路相关部门全员执勤。铁路客流持续攀升,客运再创新高,7日预计发送旅客1361万人次。民航进入假日最高峰运行期。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7日报道,随着国庆长假接近尾声,中国游客纷纷收拾行囊,准备回到工作岗位,本周末的交通又将开始拥堵。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各种形式的交通都将面临压力。
报道称,这个黄金周铁路网格外繁忙,9月28日国庆假期铁路旅客运输启动以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05亿人次,这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潮之一。正如长假开始的第一天一样,很多人在驾车回程路上可能要在车里堵上一夜。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7日出行在外的游客人次从6日的6700万减少到了4200万。这个数字仍比一年前高了17.6%。国家旅游局说,7日全国的旅游收入达到329亿元,同比增长14.8%。
另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0月7日报道,今年大陆“超级黄金周”长达8天,有网友调侃假期只有一种套餐两个景点:“人山和人海”。
报道称,今年十一黄金周出游人口比往年还多,大陆各处景区接待游客数屡创新高,“塞车、塞人”是共同记忆。面对人挤人的景象,网友少不了发表一些旅游的哀与愁——“在高速停车场上,有遛狗的、打太极拳的,还有人实在憋不住随地小解”。
报道称,河南嵩山少林寺6日进入客流高峰期,游览少林寺的民众人潮涌动。目前嵩山少林寺景区内各大停车场内密密麻麻,大量汽车停放在一起,犹如一大块电路板,甚是壮观。
报道称,在黄金周出门旅游的大陆人数量年年增加。据统计,黄金周长假期间大陆有近7亿人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不算自驾车人次在内,每天大约有1亿人在路上移动。
黄金周出门旅游人数比春运返乡人潮还多。报道称,这个长假的铁路运输量要多于春节。长假前三天,铁路、民航的客运量都达到极限。
另据香港《信报》网站10月8日报道,由国庆及中秋节假期组成的超级黄金周长假达8天,内地传媒引述国家旅游局预计,8天长假国内旅游人数将达7.1亿人次,同比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59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国庆长假期前7天(10月1日至7日)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63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达5494亿元人民币。
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参观游览(10月4日摄)。新华社发
(2017-10-09 10:20:18)
【延伸阅读】一名“90后”女孩的“数字化春运”
2月11日早上,阳知涵通过12306手机APP订购高铁车票并选座。网络订票、视频聊天、电子支付、手机约车……“90后”的春运,呈现出数字化、科技化和高效便捷的特点。今年27岁的阳知涵是四川外国语大学俄语系的一名教师。2月11日9点左右,她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学校出发,通过滴滴专车、高铁列车、共享汽车等“无缝对接”的方式,在中午12点半左右到达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的家中。阳知涵感慨:“如今的春运出行真是太便利了!”
2月11日,阳知涵从四川外国语大学出发。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2月11日,滴滴专车司机帮助阳知涵装运行李。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2月11日,阳知涵在重庆沙坪坝站前自拍留影。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2月11日,阳知涵在重庆沙坪坝站候车厅给手机充电。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2月11日,阳知涵在G8510次列车上用手机支付购买小吃。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2月11日,阳知涵在成都市驾驶共享汽车回家。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2月11日,阳知涵与家人在成都市武侯区的家中共享午餐。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2018-02-12 07:31:36)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