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路上的旅行
2015年是“共享元年”。《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系统整理了中国2015年出现并兴起的超过30家的共享型经济企业及模式,大致可将其划分为四大共享模式——包括1)空间共享。如,租赁业
2015年是“共享元年”。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系统整理了中国2015年出现并兴起的超过30家的共享型经济企业及模式,大致可将其划分为四大共享模式——包括1)空间共享。如,租赁业。尤以旅行住宿领域的房屋住宿和办公室共享为代表;2)认知盈余共享。如医疗业、培训业。尤以知识技能等脑力写作服务为代表。3)渠道共享。如,物流业。尤以众包物流为代表;4)多方共享。如交通业。尤以Uber等打车拼车软件为代表。
然而到如今的2018年,大部分共享公司都倒下死掉了。这些企业虽然尸骨未寒,我们也姑且剖析他们的“死因”。
1.,要共享而可以直接购买,其中最突出的例子便是共享充电宝。此类产品不是经常需要用到,用来共享所耗费的精力和投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2.选择共享商品不够因地制宜。17年六月,历时5个月的共享单车公司“悟空单车”宣布破产结算。这类公司死亡的最大原因是缺乏因地制宜的意识。悟空单车的首发城市是重庆,而重庆是个山城,自行车产业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3.资金链断裂。所有的共享企业无非是在原有的企业模式上加上共享,但这就避免不了和原有行业的竞争。共享单车就必须要和单车生产公司竞争,共享雨伞要和卖雨伞的便利店竞争,等等等等。这就要求新兴的共享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万一断裂,企业最后也逃避不了死亡的命运。
共享市场波谲云诡,每个共享企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成功经验可循,没有必然失败的定律。最近新兴企业——进钱网,颇有王者之势,一系列的活动和给用户提供的高额收益,把整个共享平台市场搅得天昏地暗。就让我们用游客的心态,看看共享企业谁能活下来,谁又能掀起什么样的风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