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团回来扣护照
有人说,很多人出了国才真正懂得爱国,也有人说要了解中国也需要出趟国,于是我这就出去了,我选择的目的地是世界上华人最密集的聚集地--东南亚。事实上,中国人最该去的就是东
有人说,很多人出了国才真正懂得爱国,也有人说要了解中国也需要出趟国,于是我这就出去了,我选择的目的地是世界上华人最密集的聚集地--东南亚。
事实上,中国人最该去的就是东南亚。众所周知,历史上天朝的经济中心始终在南移。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古代中国人一直再往南方迁移,即东南沿海的中国人一直在向东南亚移民(注意古代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国界哦)。因此,目前东南亚形成了世界上华人最为聚集的特殊历史文化生态。遗憾的是,近代中国戏剧般的衰落不仅导致国家陷入极其悲惨的境地,更长期忽略了这批海外子民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大家都知道,中学课本上曾经记载有海外华人领袖陈嘉庚支援中国抗日的事迹,却从未听说过祖国为了保护海外华人出动飞机大炮的新闻(注意:海外华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中国人,其国籍属于他国)。事实上,近代海外华人的地位一直处在下滑趋势,知道今天才又有了一丝崛起的曙光,而他们的地位与中国崛起的速度虽然成正比,但终究也要有一个过渡时间。
下面,我就大致分享一下此次东南亚新马泰之行的五大感悟,权当为自己的老本行做个交代,同时以飨读者,欢迎各位读者大咖批评补充指正哈
一东南亚物价真便宜中国早已崛起
首先,出国肯定得跟海关打交道,导游一直告诫我们:东南亚各国的海关经常有卡人卡物品的习惯,遇见好东西说扣就扣,这让我想到了发哥《英雄本色》中被越南海关扣东西、殴打的场景。
其实,就个人经历而言,新马泰三国的海关办事风格还是有点差异的。泰国是一个小费国家,各行各业遍布小费风气,当然政府部门也难免受到熏染。虽然泰国海关关口明明写着"这里一律不收小费"几个大字,但是如果你当真了,那就准备着被遣返吧(当然小费主要是针对于旅游团的);新加坡的话,因为是李光耀资政的铁腕治理,同时深得华人优良的治理天赋,基本不存在较大的通关阻碍,而且新加坡海关几乎人人会说普通话,缺点就是过于严厉,据导游姐姐介绍,一次她带团碰到一位看起来很面善的大姐却被毫无任何缘由的全部遣返,甚是气愤(个人感觉他们团里估计是有一些被海关认为是不适合入境的人员吧)。
马来西亚海关则给人印象较差,人员懒散、傲慢、跋扈,通关没啥大问题,安检则是大麻烦,所有入境大件物品都要打开检查,遇到贵重药品和化妆品则很有可能被扣(包括护照),然后则是交钱赎回。实不相瞒,小编恰恰遇到这个悲催事情,一开始要120马币,没听懂,然后海关拿出计算器写了100马币(大概180元人民币),懂了,跑了好几个地方,最后还是找到当地导游换了100马币。
通关之后,你就能感受到新马泰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百姓民生了。首先,介绍一下现在人民币对三国货币的大致汇率:
泰国:1:4.8
新加坡:5:1
马来西亚:1.8:1
虽然汇率能够大致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还要考虑到购买力和通货膨胀因素。个人感觉是,作为旅游国家,新马泰基本都有廉价的优势商品,比如泰国大部分商品在国人看来都相当廉价,尤其是乳胶制品、燕窝、蛇药;新加坡的医疗药品则性价比较高;马来西亚居中,橡胶制品、巧克力之类不错。但是除了新加坡外,其他国家消费水平普遍不及中国,当然也可能是我去的地方具有局限性。总体感觉,中国确实已经崛起,至少北上广深大城市已经秒杀东南亚各国首都,包括新加坡。虽然经济发展不等于综合国力,但是真的能够感觉到中国人在海外已经站起来了,尤其是从海外华人的表情上。
二东南亚华人真的很多,但比例都在下降
作为中国人,来东南亚最大的印象就是华人真的很多,其次的印象就是华人真的很强大,再次的印象是华人的处境现状不容乐观,但曙光已经来临。
首先,到了东南亚你会看到无处不见的汉字和无所不能的华人。为了证明华人有多普遍和多么强大,请允许我先列出两组数据:前10名海外华人人口国家(东南亚占一半)和马来西亚20大富豪(华人占15位)。
有人可能要说第一组数据来源于2005年,有点过时了,不错,这个正是我准备探讨的第二问题;而马来西亚富豪是一个缩影,这个问题稍后会细化分析。
关于第一组数据,由于来源于2005年,因此各国华人具体人数可能已经不太准确,但这个问题较为次要,更重要的问题是:华人在各国的比例现在如何了?我没有足够精力探讨所有国家的华人占比,我从我接触到的加坡和新马来西亚两个国家来试着说明一下我的结论:华人在东南亚各国的人口比例正在急剧降低。
首先,新加坡。据新加坡导游姐姐介绍,1965年刚建国的时候华人占比达90%以上,而现在这个比例却降低到74.2%,按照导游姐姐的说法是华人相对富裕重视教育却不重视生育,而其他族群,尤其是马来人恰恰正好相反。现在新加坡已经开始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拒绝所有少数族群移民,而华人等族群移民也是至少200万新币(1000万人民币)门槛,而且还是三分之一的通过率。
其次,马来西亚。据介绍,马来西亚从来都丝毫不掩饰其歧视华人的态度,甚至允许马来人可以多多生育,而华人则限制生育。不管这些传言是否属实,马来西亚的华人比例急剧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建国初马来西亚华人曾高达44%,而现在则降到21%。残酷的数字背后掩盖了多少残忍的真相。
这里引用一段马来西亚著名总理马哈蒂尔的维基百科简介:"马哈蒂尔大学期间同班同学有70人,其中大部分是华裔学生,马来学生只有七人,少女更是只有一个,那就是日后成为马哈蒂尔夫人的西蒂哈斯玛。马哈蒂尔很珍惜这个读书机会。加上他的聪明好学,因此成绩再班上是数一数二的,甚至还常常帮助那些功课底子差的人。"这就是1949年的马来西亚,强大的华人群体激起了幼小的马哈蒂尔民族主义精神,当然要铸就了他日后"马来人至上"的极端政治理念。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览馆中,我碰到了一位讲解员,他流利的汉语引起了好的好奇,一番攀谈之后,才了解到:他的爷爷曾在1938年南下马来西亚,当时正值日本大肆侵略中国之际,乃祖父为逃避战乱从广西,逃到广东,然后带上奶奶一路南下,途中还经历了许久海盗亡命生涯。直到80年代,才敢回国探亲(据说当时的政策是海盗归乡基本都会被处死),而这位哥们也曾经再广西桂林老家从小学上至高中,才回到马来西亚照顾父母。言谈之外,他也流露出一丝在马来西亚,对华人处境的抑郁和无奈。
三郑和很伟大也很复杂华人穆斯林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
坦白说,历史上东南亚至始至终都处在印度和中国两大国的阴影之下。在精神和宗教方面,东南亚被印度持久而强烈地影响着,而在经济和民族人口构成方面,则被华人强力主导着。也许,这就是分散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间的一些列岛屿的命运,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但相对于中印两国,东南亚有一点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东西就是对伊斯兰的虔诚和信仰。在东南亚,除了中南半岛、新加坡和菲律宾,几乎都是穆斯林的天下。甚至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印度尼西亚竟然是当今世界伊斯兰教人口第一大国(2.58亿)。更让人意想不到是,东南亚伊斯兰教的传播不仅仅是课本上所说的印度穆斯林商人的不懈努力,更有中国华人穆斯林的功劳。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我们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三宝太监郑和。关于郑和相信很多人都会非常了解,但是很多人却故意忽视了一点--郑和其实是个回教徒穆斯林。而更不为人知的事实是,郑和下西洋并没有掩饰和隐藏其传播伊斯兰教的目的。看一下印尼穆斯林的着装,你看看是否觉得跟天朝回教徒有点像呢?
据中国古籍记载,于唐朝时期就已有少量唐人南下马来半岛一带进行商业活动。当时唐人主要是暂居经商,并无大量定居。到了明代,有大量叛军和回民开始迁居南海一带(即马来群岛),由于为明成祖立过大功,郑和曾多次在满剌伽停留,后来将满剌伽,巨港,泗水等营建成其船队的大本营,也安置了数位回民为当地领袖,巨港有施进卿,泗水有数位。
最早的伊斯兰教传教者被称为“九位使节”(Wali Songo),他们其中的几个来自中国,并被认为与当时郑和远洋贸易在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其中很多传教者的墓葬至今保存完好。伊斯兰教被接受的同时,其教义也被融入了当地人长久以来的一些信仰,所以爪哇岛的伊斯兰教带有明显的本地特色。
注意!九大圣人至少有三位都是中国福建华人。而且这些华人穆斯林不仅现在远没有没落,相反有些家族已经爬上印尼最顶级的精英阶层。比如印尼前总统瓦希德。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1940年9月7日-2009年12月30日),印度尼西亚政治家,民族觉醒党创立者,曾任印度尼西亚总统(1999年-2001年),为苏哈图下台后第一任民选总统,因涉嫌贪污而任期未满便被弹劾,但他在种族和解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瓦希德曾向媒体承认自己有华人血统,其本家族祖上系福建的回教长老陈金汉,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随船队前往印尼爪哇岛,并于泗水定居。先祖陈金汉(Syekh Abdul Qadir Tan Kiem Han),乃伊斯兰教长老,祖籍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仕春村,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随船队前往印尼传道,定居于泗水。瓦希德会说一些闽南话。2009年12月30日,瓦希德在雅加达的一家医院逝世,享年69岁。
当然,除了是一名穆斯林之外,瓦希德也并没有忘记他的祖先以及自己的华人身份。众所周知,印尼在东南亚排华是出了名的,而瓦希德却长期致力于民主运动,最近几年,他不断联合其他一些学术界的知名人物,成立民主论坛,寻求民主改革,因此被誉为印尼“民主之父”。印尼华人名流许天堂去年在一项土生华人的座谈会上表示,华人不会忘记瓦希德的功绩,因为他是废除排华条例,让华人得以重见天日的功臣。瓦希德则表示,废除排华条例,是基于有关平等对待公民的宪法条文。“我不管人家如何评论我做出的决定,最重要的是,我依据宪法的条文行事,那是国家最高法规。”他说,华人已经具备与原住民相等的地位,理应艰苦奋斗,致力于消除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此外,华人企业家不妨协助原住民,尤其是中小企业。
四中国人在东南亚该何去何从?
往事越千年。无论历史上华人在东南亚多么辉煌,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如何保护东南亚土著华人不受各国政府的侵害,如何促进华人与本土居民的融合和共生,既是东南亚华人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也是日益崛起的中国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
根据专家所作的研究,遍处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与当地人种混血出生最多的,首推泰国,其次便为菲律宾。根据人类学家所作的这项研究,在菲律宾民族中,华人血统约占百分之二十;以菲律宾现有9730万人口来说,有华人血统的,可能超过一千万人。过去由于华人教育不发达,大部分具华人血统的,鲜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也由于信奉天主教,结果变成纯粹的菲律宾人。
由此可见,宗教因素是影响民族融合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在马来西亚进入伊斯兰世界之前,当地曾经产生过一种全新的融合族群--峇峇娘惹。早期,旅居东南亚的华人与当地人通婚,如印尼、马来人,而后的混血后代再继续与中国而来的华人通婚,生下的孩子,男孩被称作峇峇,女孩被称作娘惹。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他们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习俗和文化。娘惹(Nyonya)是早期华人和马来人通婚的后代,也被称为土生华人。郑和七下西洋时曾5次到过马六甲,船队每次回朝时都有部分随从留在马六甲,这些留下的官兵和留居海外的商人娶了当地土著及其他民族的女子为妻,生下的男性后代称为“峇峇”,女性则称“娘惹”。如今,他们在马六甲社会中仍占很大的一部份。
峇峇娘惹大多接受英文教育,虽然他们不会讲中文,但却依然保留华人传统的婚丧嫁娶等风俗和传统礼仪。峇峇娘惹的文化融合了华族与马来族的特色,无论在服饰或是饮食都独树一格。鲜艳的色泽与花纹,以及风情独特的剪裁设计是娘惹服饰(Kebaya)的特色。一般上来说,峇峇的服饰包括中山装与西装,娘惹装则大多启迪自马来传统的沙龙服饰。20世纪60年代以前答荅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m),但由于某些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演变成一个特指的华入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娘惹有着融合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独特文化与习俗,在马来西亚尤为凸显。
既然宗教因素不可逆转,华人只能通过现有强大的经济优势,通过为当地造福尽快融入本土,而不是被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和动荡政局吞噬,天助自助之人,相信勤劳勇敢的东南亚华人族群一定会在族群融合方面越走越顺利。
其次,崛起中的中国该怎么办?相信很多人听说过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人华侨陈嘉庚捐资的故事。同样,改革开放中,海外华人华侨也是一股极其重要的力量。但是反过来思考:在海外华人华侨遇到困难的时候,国家应该如何保护他们?这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行为,并不仅仅是撤侨那么简单的事情。但是一味的不干涉别国内政是否真的可行?这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事情,毕竟海外华人国籍属于他国,我们真的能做到袖手旁观吗?很明显,1998年印尼那场惨绝人寰、无耻之极的屠杀行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华人要学到教训和保护自己。在这一方面,新加坡作为海外华人的桥头堡,其外交行为应该起到指导海外华人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无法深入地指出海外华人的未来,但是回顾部分历史,可能会有助于我们思考未来。
首先,东南亚,尤其是印尼,曾经是一个佛教国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名为三佛奇的佛教国家一度与中国极为亲近,尤其是在郑和下西洋之时。
三佛齐王国(Samboja kingdom),又作三佛齐国、室利佛逝(音译自梵文Sri Vijaya)、三弗齐国、佛逝、旧港,简称三佛齐,存在于大巽他群岛上的一个古代王国,在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诸蕃水道之要冲也。南北朝至唐前期,苏门答腊岛上曾存在过一个名叫干陀利国的古国,后来三佛齐王国替代了它(一说为改称)。唐宋两代三佛齐王国多次来朝,明代时亦常来朝,后亡于爪哇满者伯夷国,旅居于此的华人梁道明复国,明朝后在此地置旧港宣慰使。
公元1004年(宋真宗咸平六年),三佛齐王国国王立佛寺为宋真宗祝寿,宋真宗赐以“承天万寿”钟。公元1405年(明成祖永乐三年),明成祖派梁道明国王的同乡监察御史谭胜受和千户杨信带敕书前往招安;梁道明国王和臣子郑伯可一同入朝贡方物,留下副手施进卿带领众军民。公元1407年(明成祖永乐五年),三保太监郑和从马六甲回航,经旧港,遭遇海盗陈祖义袭击,施进卿请郑和协助,郑和陈兵大破陈祖义,押回京师受戮。同年施进卿派女婿往京朝贡,明成祖昭命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
其次,东南亚的问题本质也是发展问题。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国家,人口达2.58亿。更让人震惊的是,印尼人口分布极为不均,而华人又有着重大的经济控制力,比如在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华人名字命名的外国城市--三宝垄,华人的经济活动竟然占达70%。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所在的全国中心区域--爪哇岛,面积仅是印度尼西亚第五大岛,但拥有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均处支配地位。爪哇岛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之一,全岛面积126700㎞²,人口1.39亿 (2014年),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1117人。这个仅为日本列岛三分之一强的岛屿,却比日本全国人口还多2000万。
爪哇岛上约有200-300万华人华侨。回顾历史,早在公元前已有中国人漂洋过海到爪哇岛了。15世纪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撰《瀛涯胜览》爪哇条载:“满者伯夷……国有三等人,……一等唐人,皆是广东漳泉等处人窜居此地……多有从回回教门受戒持斋者。”这说明在郑和抵爪哇之前,那里已有一些华人,部分是华人穆斯林。
再次,中国需要全新的国际关系思维模式和格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个故事。1406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率领一支由2800多人组成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途径爪哇岛,派了少量士兵上岛买给养。当时岛上内战,西爪哇在歼灭东爪哇过程中误杀郑和士兵170人。在万分恐惧之中,西王一边做好逃亡准备,一边怀着死中求活的心理去向郑和求饶,并表示愿献黄金,以补偿大明死难士兵。
郑和了解到此事确实由误会引起,在禀明皇朝之后决定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郑和的宽大仁慈感动了当地居民,自愿将当地地名改为“三宝垄”(郑和小名“三宝”),每年阴历六月三十日确定为郑和抵达的“圣日”,举办庙会庆祝活动。历史上,中国曾经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长达一千多年,郑和下西洋是唯一一次以强盛之态对外展开的外交活动。作为明王朝的使者,郑和向外界传播了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天下为公,四海一家;不论强弱,一视同仁”的中华文明世界观。600年已经过去,东南亚许多国家还在自发地纪念他。
郑和以及大明朝可能没想到500年之后,他们的子孙如今却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德与准则,但是前提必须是保护好自己,很明显郑和既没有保护好自己人,也没有保护华人子孙后代。因为他代表的大明朝在广布恩德之余,并没有建立起来一套可供遵循的制度保障。为什么西方从欧洲侵入东南亚却以区区极少数人统治如此广大地区,却仍游刃有余?除了船坚炮利、代表先进生产力之外,更是拥有者现实主义的制度保障措施。而综合以上三者,当今中国日出来的“一带一路”亦不失为中国重振东南亚地位的一项“利器”。
见闻和感悟还有很多,但是限于篇幅只能介绍到这,好像已经严重超字了哎。。。
五东南亚有什么特产?
谈了这么多生硬的现实和枯燥的理论,下面谈点东南亚好吃好玩的经历:
首先,东南亚,最不能忘的就是吃热带水果,尤其是榴莲。虽然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它难以入鼻的刺激性气味,但是如果你能够屏蔽掉这种气味,那么恭喜你,你将可以享受到全世界最美味的榴莲系列美食。
其次,相对于国内,东南亚的医疗保健产品无疑是性价比超高,除了泰国的蛇油,解毒丸、乳胶床垫枕头(而且还是华人带动的伟大产业),新加坡的千里追风油之类的也是非常适合买给上了年纪的父母。
再次就是美食啦。泰国的金丝海燕燕窝名不虚传,据说每年产量的20%都要进贡给皇室,而且产地直接警察把守,每天五点以后闲杂人等非法靠近就会开枪哦;马来西亚的特产就是“提米拉苏”巧克力和最著名的白咖啡了,据说香港的巧克力和白咖啡都是从这里进口,但价格要贵到三倍以上,作为吃货自然是必不可少。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东南亚的互联网真的很烂。据说,新马泰很多特产只有东南亚才能买到哦,国内根本买不到。他们抵制互联网的理由也很充分:我们要发展旅游,所以希望你们能过来,所以不放在网上销售,说得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在东南亚简直不敢恭维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