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旅行 西德
济南老火车站,由德国建筑大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始建于1908年,于19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它是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有着德式建筑匀称、协调的沉实风格。“从消失的济南老火车站,看
济南老火车站,由德国建筑大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始建于1908年,于19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它是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有着德式建筑匀称、协调的沉实风格。
“从消失的济南老火车站,看没文化有多可怕”
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
它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到远东最值得看的第一站”。
它曾是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建筑类教科书上的范例。
它就是济南老火车站。
钟楼立面的螺旋排列的长窗、售票厅门楣上方的拱形大窗、屋顶瓦面下檐开出的三角形和半圆形上下交错的小天窗等,既为建筑物增添了曲线美,又增加了室内的光亮度。
墙角参差的方形花岗岩石块、门外高高的基座台阶、窗前种植的墨绿松柏、棕褐围栏,都使这座洋式老车站,既有玲珑剔透感,又有厚重坚实的恒久性。
建筑师按照使用功能组织空间,主次分明,形象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即使同北京前门老火车站或上海老火车站相比,济南老火车站在外貌上也要略胜一筹。
设计师在钟楼上参照了古罗马的建筑式样。
从正面大门进去为候车大厅(后来改作售票厅),平面方形,拱顶高约13米,上覆双坡瓦屋面。南北两墙上嵌以宽大的拱形高窗,镶彩色玻璃。在候车大厅之东突出一个低矮的绿色球型穹顶,是当年的售票室所在(见上图)。
内部大厅。
内部屋顶。
即将建成时,建筑师菲舍尔拍摄的全景图
济南老火车站的西部是一排三层(包括屋顶层在内)的辅助用房,阁楼山墙舒缓的曲形线条连绵起伏,与候车大厅的穹顶和拱窗互为呼应,从整体上散发出一种稳重而流畅的气息。
当年济南老火车站和德国人二十世纪初设计的胶济铁路火车站(现为济南铁路局公用建筑)相距仅数百米。两座颇具规模、均为欧式风格的车站近距离并存,这在中国大城市中极为罕见。主体建筑加上钟楼、行李房,以及济南铁路局、铁路医院那一片德式建筑,形成了一片气势恢宏的德式建筑群。
林徽因设计、梁思成审定的吉林西站在1928年建成,几乎完全模仿了老济南火车站的设计,却远没有后者精致丰富。
然而,这样一座美丽的建筑,却没有被珍惜。
“在1990年代,追求现代化建设、排斥资本主义是一种严重的思潮,当时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一位不愿具名的当年济南火车站扩建专家组成员告诉记者。
当时济南市某领导评价其为“看到它,就想起中国人民受欺压的历史,那高耸的绿顶子(钟楼顶)…就像希特勒军队的钢盔”,随即下令拆除。
济南老火车站拆除时,遭到市民和学者的强烈反对,当时在全国的学术界可谓骂声一片,痛斥“没有文化”。
1992年7月1日8时5分,济南老火车站的钟声永远停止了。由于建筑实在坚固,本计划一月拆完的火车站竟拆了半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毫无特色的新火车站。中国最有特色的火车站就这样永远消失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