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行定制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就是国内旅行的写照。随着消费的升级,自助游、跟团游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个性化的旅行需求。为此,各大OTA网站、创业者、线下旅行社平台瞅准了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就是国内旅行的写照。随着消费的升级,自助游、跟团游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个性化的旅行需求。为此,各大OTA网站、创业者、线下旅行社平台瞅准了商机,从2013年开始,相继布局在线定制游。然而,经过这几年的验证,定制游并不如人们想象当中的那么美好!这是为什么呢?
据统计,2017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7384亿元,而在线定制游的交易规模为865亿元。可以看出,看似有巨大需求的定制游市场,表现却不是那么尽人意。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国内的“定制旅游”早已经形成风口,但为何站风口之上的玩家不能起飞?
行业存在哪些绊脚石?从2013年之后,随着自由行的爆发,大众定制游出现苗头,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起,但依然面临不少发展绊脚石,譬如:
1.定制师制约着定制游行业的发展。在定制旅游行业发展中,定制师是行业的核心资源,他们是定制游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想法、经验很难被平台上的技术所取代。而如今行业定制师人才的缺少,严重阻碍着定制游的发展。
2.定制游行业仍存同质化乱象。近年来,妙计、优定制、无二之旅等技术型创业公司,创办了一系列定制工具,降低了行业门槛。
同时,有部分定制游平台贪图省事,依赖定制工具将跟团产品进行修改后,美其名曰为定制游,但与跟团游产品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行业秩序,阻碍了定制游的发展。
3.定制游难以规模化。对于定制游企业来说,难以规模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定制游流程长且繁琐,除了要为用户规划酒店、景区等行程外,还需核实定制游每个环节产生的成本,难度极高;另一方面,定制旅游产品为个性化产品,依赖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操作周期长,反馈慢,价格要比跟团游高不少,这也制约着定制游形成规模化。
OTA平台做定制游,面临哪些挑战?
1.业务宽泛,难以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个性化的产品容易让用户记住,而业务的集中度有利口碑的树立。提到碧山定制,人们可能想到“探险旅游公司”;提到柏路定制,人们可能会想到“奢华的高端定制”;提到PALA订制,人们可能会想到“作品旅行”......
这些定制游产品之所以能被多数人熟悉,得益于长期以来,其定制游业务专注于一个方向而积累的口碑。而像驴妈妈之类的OTA平台,定制游业务提供的定制既像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又像是标准化的旅游产品,例如:“2457元南宁、巴马、北海双飞7日游……等,其业务非常的宽泛,让用户觉得产品定位就很模糊。
2.线下跳单挑战。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讲,OTA具有线上流量优势,在定制游领域能获得不错的发展,但是OTA只负责流量,把用户交给供应商,这过程中定制师和供应商可以私下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让定制游平台也面临跳单的困扰。
3.获客成本水涨船高。旅游消费是一个低频的行为,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客户复购率较低,所以商家获得一个有效用户,需要付出非常高的成本。据统计,定制游获客单价高达30元,而其中的有效用户只有1%左右。
4.技术有待提升。像驴妈妈之类的在线旅游公司,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融合应用方面做得非常好,能够做到基于“智能客服”为消费者推荐更适合的产品。
不过对于定制游而言,这些技术或许还远远不够。据了解,驴妈妈定制游尚未做到根据用户提供的关键词,智能地推荐目的地及产品,后台还不能直接匹配合适的供应商,而且后台回馈反应慢等问题。
1.半标品成为用户青睐的实惠产品。半标品对比平台提供的全标品而言,在价格上更加实惠,同时能保持用户的自由度。作为服务平台,其目的都是促使交易次数增多,交易的频数越多,其获得的利润也越高,而半标品用户的复购率显然会比全标品要高。
2.口碑积累。对于驴妈妈定制、遨游定制、赞那度等旅游平台而言,其口碑一直做不好,主要碍于业务太过于宽泛化,难以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目前深耕细分市场,对他们是一条合适的道路,以驴妈妈定制为例,其优势在周边游,以此挖掘细分市场应当是其定制游口碑塑造的主要方向。
3.定制游用户趋势要把握住。定制游的价值是帮助用户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包括对于景点的不理解,当地订票的不理解,习俗的不理解等。因而,任何一个缺乏攻略、旅游信息不透明的地方,都能成为定制游玩家们突围的方向。
目前,看似火热的定制游市场,并不如人们想象当中那么美好,尤其是依靠OTA的定制平台,越来越趋向于大众化定制,用户享受到的定制产品千篇一律。那些采取口碑积累,向国外延伸高端定制游服务,也许是未来市场的希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