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

如何体现历史街区的布局特色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根据《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绍兴古城划定了八字桥、鲁迅路、越子城、西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

如何体现历史街区的布局特色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根据《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绍兴古城划定了八字桥、鲁迅路、越子城、西小河、蕺山、石门槛、新河弄等7片历史街区进行重点保护。

越子城历史街区内的仓桥直街和蕺山历史街区内的书圣故里是先行实施修缮保护的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

仓桥直街历史街区,在越子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之内。

该区 域位于古越城的原址,有绍兴知名的府山、环山河和越王台。

围绕 "山、水、台''这三个核心景观的是几条传统尺度的小弄及成片的保护基本完整的传统民居区。

一些有相当人文背景的历史遗迹点缀其中,共同形成了该街区幽远古朴的景观特征。

仓桥直街历史街区,是以古越城市风貌为特色,以传统城市人居文化为内涵,集居住、商业、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街区中心线的环山河,北起胜利路,南达鲁迅西路,全长1.5公里,自北而南,依次架有仓桥、宝珠桥、府桥、石门桥、酒务桥、西观桥、凰仪侨等各 式桥梁,河道东西两侧,以水乡传统民居为主,为绍兴城内典型的 "有河无街''格局,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布局较为完整统一, 其中有各式台门4 3个,集中反映了本地区的建筑特色和历史风貌。

与民居相隔的东西两侧,分别铺设有仓桥直街、龙山后街、宣化坊、作揖坊等传统街巷,宽2至3米不等,青石板铺路。

仓桥直街历史街区占地面积6。

4公顷,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有居民8 58户。

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位于绍兴市区北部、蕺山南麓,西至蔡元培故居,接解放北路,东至中兴路,南至萧山街南。

街区以与书圣王羲之相关的戒珠寺、题扇桥、笔飞弄而闻名,分布了大量从宋至明清,以至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民居,其间包含着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历史典故。

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主要道路有萧山街、蕺山街、西街,桥有题扇桥、探花桥、斜桥、宋梅桥、香桥等,建筑布局为前街后河,设沿廊、埠头,反映了人民生活对水的依赖,个别街巷如笔飞弄,体现了绍兴狭窄弄堂的特色。

已实施修缮保护的书圣故里历史街区1。

街坊占地面积52398平方米,建筑面积44097.5平方米,有居民4 5 3户。

二、历史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仓桥直街和书圣故里是先期实行修缮保护的两个历史街区,在此以前,这两个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部分建筑质量不佳,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不佳,居住及建密度过高。

解放后,街区范围内的台门式及院落式住宅公有化,名属房管处辖下,大量外来居民迁入,居住人口激增。

房管处缺乏必要的资金维修;老房子年久失修,住户为争取使用面积,对原有建筑分隔改造;并且在天井内搭建临时用房,严重破坏了建筑的原有格局和风貌;由于缺乏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新建筑的色彩、体量与历史街区风貌不协调。

(二)公用设施严重短缺,缺少系统和完善的下水管。

现有下 水管很多是居民自己拉建,排水系统基本用天井内部自然渗水,经常造成供水不足和排水不畅;厨卫设施严重不足,绝大多数人家还在用煤炉,刷马桶,在天井里洗涤,做饭。

(三)台门院落内卫生状况差。

公用设施的严重不足,使台门 院落内部的卫生状况较差,阴暗潮湿;人口密度的居高不下,叉使各户住家的通风采光较差;居住在河道边的住户乱倒污水和垃圾,街道上水泥电线杆林立,电线乱拉乱接,杂乱无章;沿街店面色彩混乱,招牌广告平庸化,原有的传统街景被破坏。

对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应如何开发与利用

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

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

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

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

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

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

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

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

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5.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

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

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搞好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

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

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

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

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

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要达到如此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

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

2、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

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

3、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

4、严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过最佳容量。

超负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损,因此,对客流量应严格控制。

5、严防游客的有意破坏。

在游客进入旅游区时或在游览途中,应不断地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对有破坏行为并引起不良后果者,应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予以制裁。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包含哪些内容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 (1)历史遗址类资源开发的原则 ①依法保护的原则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利用首先应该是建立在遗址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不利于保护而损害遗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许的。

在开发过程中,应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文物保护法规,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

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完善各项保护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②系统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 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服从于省、市、区的总体规划,与邻近地区相呼应,兼顾社会效益与民生工程。

实行遗址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局部开发相结合、遗址开发管理措施与旅游景观建设技术措施相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组合与遗址区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近期开发与远期开发相结合。

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合理规划中远期项目。

搞好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实现对历史遗址的系统开发、科学开发和动态连续性开发,促进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滚动发展。

③恢复原有人文环境的原则 依据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

在不干涉遗址遗迹本体的前提下,保证原真性及完整性,要尽可能减少对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本体的干预,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及其环境的完整性。

营建改善与遗址类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保存和恢复遗址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充分发掘历史遗址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所蕴藏着的历史人文价值,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④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类型各异,既有居住遗址、工业遗址、军事商贸遗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遗址。

从发展来看也很不平衡,有的发展得比较早,有的仍处于起步甚至完全的保护阶段。

类型不一样,开发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外在表现就不尽相同;所处的阶段不同,开发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

开发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各类遗址及遗迹的分布、保存现状及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于起步阶段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消费;对发展较早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传及管理措施。

⑤体验旅游开发原则 体验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学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建博物馆、导游解说的层次上,而应通过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使游客融入遗址,增加游客参与的程度,提高资源的吸引力。

如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新的保护规划方案中,将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

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

而在工业遗址或作坊遗址开发中,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产品的过程。

(2)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是当前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遵从的主要观念之一。

其含义不仅仅是要在利用时保护历史遗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动态的保护模式。

其动态保护就是将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纳入当地的生态保护系统、文化旅游开发系统以及文物保护系统;把历史、现实、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进行整合,从全局的观念去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遗产。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遗址本体及其载体的可持续性保护;一是历史遗址所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既包括实体的可持续保护,也包括价值观的再认识。

②“生态博物馆”理论 生态博物馆是指在原来的地理和社会、文化条件下保存人类群体遗存及生存状态的博物馆。

即历史遗址应原状地、动态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环境中,某种意义上讲,遗产环境等同于“博物馆”的建筑面积。

换言之,在生态博物馆中,人们将不再从博物架上看结果,而是在房前屋后观过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生态博物馆的观念是法国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观念,他主张将一个完整地域以博物馆的观念来思考,将自然生态与历史古迹统合在现代人的生活整体环境中,整体的展现出来达到自然环境、历史古迹保存与增进现代人生活整体环境的目的。

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和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反映。

在生态博物馆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保护的原则,以及将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在同一环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

对于历史遗址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