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旅行画家
了解河北省情现代著名画家赵望云赵望云先生赵望云(1906—1977.3),辛集市周家店村人。9岁入皮行当学徒。少年时代便喜爱绘画。20岁时,在亲友的资助下就学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
了解河北省情
现代著名画家赵望云

赵望云先生
赵望云(1906—1977.3),辛集市周家店村人。9岁入皮行当学徒。少年时代便喜爱绘画。20岁时,在亲友的资助下就学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他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临摹过不少古代名作,努力掌握传统的绘画技法。但他并不泥古,对明清以来绘画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热中于笔墨游戏等倾向十分不满。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勇敢地从中国画的老圈子里冲杀出来,轻装步行在广大的华北农村,观农风,察民惰,把劳动人民的苦乐忧患诉诸笔端。他巧用水墨丹青,以绘画艺术的语言表达和抒发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1928年,在北平师范任教。1930年,在北平《吼虹》杂志社任主编。

北平吼虹艺术社社员合影(前排左二赵望云,后左三王青芳,左六李苦禅)
1931年,在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1933年至1935年,被聘为天津《大公报》特邀旅行写生记者。他涉世越深广,眼界越开阔,反映现实生活的绘画作品就越多。《大公报》连续刊载他的写生画《农村写生集》《塞上写生集》等,引起国内外艺术界的关注。他的农村写生画展第一次在大连展出后,评论界认为他的画是“一扫画坛古旧遗风的新作”。 1933年以后,被冯玉祥聘请为美术教师,从此开始了他两人诗画结合的艺术创作时期。冯玉祥为他的《农村写生集》和《塞上写生集》配诗、撰序。1935年至1937年间,他俩又共同创作了影响深远的《泰山社会写生石刻诗画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望云随冯玉祥辗转武汉、广西、贵州、重庆等地,从事抗日宣传。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协助冯玉祥在汉口创办了《抗战到底》半月刊和《抗战画刊》,成为当时团结人民,宣传抗战的有力武器。1944年,定居西安,在八路军办事处的领导下,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创办平民画会。1946年,在西安创办了《雍华图文杂志》,并三次旅行大西北各地,创作了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他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在中国画坛上树一代新风,被称为长安画派创始人。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西北文化部文物处处长。1956年后,曾任西北文化局和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西安分会主席、西北文化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人大代表、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等职。在繁忙纷杂的工作之余,他以崇高的使命感继续从事中国画的创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身受严重摧残,但仍握笔创作了《祁连山速写》《踏遍青山》《黄河春讯》《长堤水域》等作品。他一生勤奋,创作宏富,以人物山水画著称。先后出版的作品有《埃及写生集》《祁连山写生集》《赵望云画集》等。他的作品源于生活,画风朴实,笔墨雄浑豪放,善于用泼墨和破墨,深受人民喜爱。他不仅自己在绘画艺术上探索、追求,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才华出众的国画人才,著名国画家黄胄就是赵望云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和张大千是挚友,张大千晚年在台湾十分思念他,曾多次寄画问候。1977年3月29日在西安病逝。


赵望云作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