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的书
段时间,还期待每一次的旅行。想去很多很多地方,兰州,成都,西安,甚至想去国外,去领略不同的建筑,空间,文化。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一个诗和远方的梦想,但不知道具体地点会是哪
段时间,还期待每一次的旅行。想去很多很多地方,兰州,成都,西安,甚至想去国外,去领略不同的建筑,空间,文化。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一个诗和远方的梦想,但不知道具体地点会是哪里,可是就是想去。为什么要去,也许一时也说不清,这就是对生活在别处的向往吧。但如今,忽然发现对远方,对旅行的期待淡了,有时都不成想象。

远方有什么呢?有不一样的风景,陌生的人们,有听不懂的语言和口味万千的食物,但远方和我到底是怎样的关联呢?地球这么大,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走遍,那么一些地方我不曾去过,一些人我不曾擦肩,这对我的人生到底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康德一辈子不曾远行过,但丝毫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大家,他为什么不去旅行,周游世界呢?假如物质条件允许的话?

旅行的价值不可忽视,但如今很多人一年只要得空就到处旅游,聊天起来也成为很好的谈资,但似乎除了说说玩了什么,吃了什么,那里天气怎样,并没有什么深入的观察,只是去过了而已。但这些旅行不仅花去很多时间,也耗费了不少金钱,相对起收获,似乎投入产出非常不成正比。

回想自己当初对旅行的期待,显然是不成熟的,只是想去看看异域风景风情,更多局限在感官上而已。真正的旅行,价值不应该仅限于此,而应更深入,并与自身发生更多关联,有计划地选择目的地,制定此行目标,做好充分功课,然后带着问题、观点去,以补充、验证为目的,从而让旅行的价值不随着旅行的完结而终结,相反真正的价值从旅行后的整理、思考才刚刚开始,如此旅行才更具有意义(有计划、有目的的旅行一定就比说走就走、跟着感觉走的旅行丧失了浪漫吗?)。

如是看来,旅行着实不必求多,而在于质量。
比起实地旅行,现在网络如此发达,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补充,很多信息都可以很周全地获得,尽管不能身临其境,效果打了折扣,但人生本就短暂,也不失为一个折中而有效的办法。

其实,旅行除了旅行物质自然的世界,还有另一种旅行同样精彩,那就是精神世界之旅。世界的本质,绝对不是物质,而在于精神。精神之花,才是最美的存在。古往今来那么多美好的精神创造,而这些很大部分都凝结在书本典籍中,所以阅读同样就是一种旅行,而且可以穿越时间,比现实的旅行可以走得更远更广,且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随地可以阅读,且一张机票钱即可购买一架子的书……

如今大多数人对读书的欲望并不令人满意,自己也是如此,但比往年有进步,但就是这样差强人意的读书,竟发现对自己的影响不容忽视,单就是工作写文章、用词造句上就能获得很多新语汇、新表达,可想而知要是能坚持好好读,进步会有多大。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古代,读万卷书相对容易,但行万里路却很难。但现在交通如此发达,行万里路倒相对容易,读万卷书却变得很难,也更可贵。也许正是鉴于此,我对如今大家都讲的什么说走就走的旅行之类反而热情淡了下来。当然现实的旅行也是需要的,但希望能不流于形式和感官,而有更多深入的和自己发生实际勾连的收获。

当然,多读书,让自己比以前变得更好的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需要自我思考、甄别、校正,是为了满足自我虚荣心吗?是为了有份更好的薪水吗?还是别的什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