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旅行指南小说
利物浦北码头的"无影风"坐落在利物浦北码头的"无影风"工厂是在废弃的工厂和工业建筑上建成的。最近,这间工厂变成了艺术家和新兴创意团队的萌芽地。在数月的期盼之后,这间"无
利物浦北码头的"无影风"
坐落在利物浦北码头的"无影风"工厂是在废弃的工厂和工业建筑上建成的。最近,这间工厂变成了艺术家和新兴创意团队的萌芽地。在数月的期盼之后,这间"无影风"工厂终于在2016年5月对公众开放了。他们的开幕作品--翁法乐(希腊神话中吕底亚的女王),在观众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里的一切都是在一个类似洞穴的工作空间里完成的。在这里,从木工到建筑的技术和艺术设计,每一个成员都负责着不同的技术工作。在"无影风"工厂的创作过程中,科技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他们尽量试着不去突出科技本身,而是让它起到帮手的作用。总经理兼导演利亚姆·南顿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出世界上最激动人心、最有趣的东西。这整个工厂就是一个艺术项目,商业性倒是是其次的。我们是一家艺术为先导公司,我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艺术。毋庸置疑,我们所做的这些都会是十分特别的,而且我认为它体现了利物浦的精髓所在,这就是利物浦当下所发生的惊奇。"
利物浦纪录片:《创造的过程》
你是否想过,艺术家创造力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到底是什么激发了艺术家创作的灵感?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利物浦的电影制作人罗伊·加里(Ryan Garry)拍摄了一部新的纪录片《创造的过程》。这部纪录片与14位来自英格兰默西赛德郡的艺术家们进行了对话,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包括摄影师、画家、雕塑家等等。《创造的过程》为观众展现了艺术家们的个人生活经历与他们的个人创作风格,以及他们是如何从人生经历中找到创作灵感的。
Assemble 与利物浦的格兰比四街
Assemble是一个专注于建筑设计和空间改造的团体。这个艺术团体成立于2010年,由18名青年建筑师和设计师组成。在工作中,他们致力于以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大众群体之中。2015年,Assemble凭借他们的在利物浦格兰比街上的旧房改建项目获得了欧洲最负盛名的当代视觉艺术大奖--特纳奖。Assemble也是以第一个以获得该奖项的艺术团体,而非艺术家。
位于利物浦中心的格兰比街曾是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那时,这里居住着来自各个种族的人群。然而,随着重建项目的开展,只有格兰比四街被拆了。于是,这条街上的居民纷纷离开了格兰比四街,四散到利物浦的其他地方去了。随后,一些原来居住在格兰比四街上的居民组成了游行队伍,要求"重建他们的街道"。Assemble说:" 20年来,这些居民都在为重建格兰比四街动作着,清理街道、种树、绘画、游行……"终于,居民们成立了社区土地信托,并成功吸引到了投资者,邀请了Assemble为他们重建格兰比四街,让那些闲置的老房子重新成为人们的居所。
▲ 格兰比冬季花园by Assemble
▲格兰比四街被遗弃的房子by Assemble
▲正在建造中的石头壁炉by Assemble
▲格兰比工作室的第一批收藏品by Assemble
▲格兰比工作室的陈列室by Assemble
荧幕中的利物浦
除了伦敦之外,英国再也没有一个城市像利物浦一样能够迅速地被人认识了。只要提到利物浦这个名字,人们就会立刻在脑海里浮现关于这个城市的画面,无论是利物浦的马修街(披头士文化胜地),还是安菲尔德球场。
1901年,一部名为《Arrest of Goudie》的电影开启了利物浦犯罪题材电影的先河。这部电影讲述了利物浦银行的一名职员Thomas Goodie 因为挪用了17 万英镑的公款而被捕的故事。早期的电影制作先锋米歇尔和凯尼恩将这件事拍摄成了电影,并在公众之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50年之后,一部犯罪题材的电影再次成为了利物浦电影界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就是巴兹尔·迪尔登1958年拍摄的《暴力游乐场》。这部影片讨论了街头恶霸、青年罪犯,以及经济上的堕落和腐败问题。
犯罪电影之后,利物浦电影的选材也向着多样化发展。随后的电影开始关注城市衰败和工人阶级的生活,更多地批判利物浦人所居的城市和家园的负面问题。这一类的电影包括1999年的《码头工人》、2001年的《51号公式》、1985年的《写给勃列日涅夫的信》等。
▲电影《Arrest of Goudie》剧照;图片来自英国电影协会资料库
▲电影《远方的声音》剧照;1988年;导演:特伦斯·戴维斯
▲电影《时间与城市》剧照;2008年;导演:特伦斯·戴维斯
▲电影《无处的男孩》剧照;2009年;导演:山姆·泰勒·伍德
▲电影《影星在利物浦永驻》剧照;2017年;导演:保罗·麦奎根
利物浦之声
除了关注工人阶级的生活外,利物浦电影另外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音乐。利物浦的第一部音乐题材电影是1965年由盖瑞与领导者乐队(Gerry and the Pacemakers)出演的《默西河上的渡口》。这之后,众所周知的披头士就成为了利物浦音乐电影的另一个主要题材。
随后,利物浦电影的发展吸引了好莱坞的目光,利物浦也因此成为了众多票房电影的拍摄地。比如,2009年的《大侦探福尔摩斯》、2011年的《美国队长》、2013 年的《速度与激情6》,以及2016年的《跑调天后》等。
跟Love 乐队来到利物浦
《Bido Lito ! 》 是利物浦发行的一本音乐杂志。刊发这篇文章是为了呼应《Bido Lito !》 最近在"利物浦音乐节"(LIMF)上举办的同名活动--美国摇滚乐队Love 吉他手约翰尼·埃科尔斯专题活动,这篇文章讲述了这支六十年代反文化乐队的故事,介绍了他们与利物浦之间的深厚渊源。
"现在,你就是链条上的一环。接下去。"
利物浦乐迷们有着一个数十年来代代相传的传统:重温2001 年Love 重新发行的著名专辑《Forever Changes》封套上的这段文字。这张专辑于1967 年由已故的亚瑟·李(Arthur Lee)组建的著名洛杉矶摇滚乐队发行,与利物浦的大师们分享诗性之美。
在今夏欧洲规模最大的免费音乐活动LIMF中,《Bido Lito !》杂志打造并呈现了一场特别的表演,以致敬Love 乐队的发展历程及其音乐。这支乐队开创性地将原型朋克、原型迷幻、抗议音乐与利物浦这座城市完美融合在一起。 "From Liverpool with Love" 专题活动重新演绎了Love 乐队的理念、主题和音乐,阵容包括Love 乐队原吉他手约翰尼·埃科尔斯、助演乐队和几位来自利物浦音乐界的重量级特邀嘉宾。Love乐队从未在本国巡演过,也从未取得过巨大商业成功,他们的偶像级地位很大程度于源于听众口碑,因而更显得分量十足。
▲《Bido Lito !》七月刊封面艺术作品;摄影:Adam Bresnen
▲《Bido Lito !》封面;摄影:Chris Torpey
▲约翰尼·埃科尔斯;摄影:Tami Valer
探秘利物浦音乐界
1976年,在默西塞德(利物浦及默西河沿岸地区)的主流流行音乐界沉寂十年之后,一个新的音乐场景在利物浦慢慢成型。
这个新场景以举世闻名的马修大街(已成传奇的洞穴俱乐部所在地)一家新开的俱乐部--"埃里克"为大本营,见证了大日本、回声与兔人、泪爆等乐队如何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生机。
这些音乐团体不想在默西之声和披头士经久不衰的影响下生存,决意改变现状,让利物浦音乐摆脱在世人眼中的刻板印象。
然而,40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固守着原有的认识:利物浦人一直沉溺过往,迷恋着披头士,年轻音乐人叮铃哐啷拨着吉他向The Las乐队(一支与"利物浦之声"联系紧密的乐队,其代表作是热门单曲《There She Goes》)致敬。人们对利物浦音乐的认识与1976年时几无二致,但事实却相距甚远。
当今利物浦音乐界的现状可以说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和多元。与其说是"音乐界",不如说它是一系列不同的群体、事件和运动的集合体,营造出一种繁荣、生气勃勃而又富于创造性和协作性的文化。同时它还极具包容性,除默西塞德和威勒尔的艺术家外,集结了大批被这座城市的文化所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作者。这个文化和观念的巨型熔炉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了这座城市的音乐和歌曲中。
要说利物浦的音乐人和艺术家之间的共性,那就是他们进行试验和突破界限的渴望和能力。披头士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乐队之一,但出自利物浦的艺术先锋绝非仅限于此,当前的音乐界正延续着这座城市的传统,不断创造出令人兴奋的新声音。
▲杜尔音乐节上的伊维安·克莱斯特现场音乐会
▲布鲁塞尔音乐节上的拉普斯雷现场音乐会
▲胡顿·特尼斯俱乐部
▲"不良后果" (Stealing Sheep)乐队在利德米尔
Sahej Rahal 在利物浦双年展
利物浦双年展是英国展出各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最大的展览。今年的利物浦双年展以小说和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带领参观者进行了一系列时空穿越旅行,放眼利物浦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次展览遍及了整个城市,不仅在画廊中展出,也在许多公共场合,甚至是废弃的大楼中展出。展览的形式包括了参观、现场演出,以及线上项目的展示。
2016年的展览还特别展出了来自印度孟买的艺术家、雕塑家Sahej Rahal的作品,他的作品将雕塑和影视结合了起来。在Sahej Rahal在利物浦居住的这段时间里,他从废品厂和利物浦的各个地方收集了许多用于制作他雕塑作品的工艺品材料,这些工艺品都来自于曾经流行一时但如今却沉睡已久的科幻小说和流行文化。Sahej Rahal最终完成的这件作品唤醒了这些已经沦为化石的工艺品,在欣赏它们的同时,这些作品也为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泰特利物浦美术馆:馆长之旅
利物浦泰特美术馆位于利物浦最有名的码头--阿尔伯特码头,主要展出英国现当代艺术品。泰特利物浦美术馆是泰特美术馆旗下的一座分馆,另外还有泰特圣艾夫斯、泰特不列颠和泰特摩登美术馆三座分馆。在今年夏天的利物浦双年展中,泰特利物浦美术馆也成为了展览地之一。
穿过美术馆的大门,在一系列崭新的艺术作品旁,参观者首先会看到一些来自利物浦世界博物馆的经典雕塑。这个展览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融合在一起,为参观者呈现了一个古代艺术家与当代艺术家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世界。这个想法来源于利物浦这个城市自身的建造历史。当时,约翰·福斯特和哈维·伦斯达尔·埃尔莫斯就是按照十九世纪古希腊的风格将利物浦打造成了一座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城市。
在印度艺术家Sahej Rahal 2016年的作品《神明之下》(Undergod)中,Sahej Rahal阐释了考古学思想的同时,也展示了如何为一座雕塑赋予生命。《神明之下》中,Sahej Rahal创作出了一系列泥塑作品,这些作品都来源于他对未来的想象。所以,这些作品就像是一些来自于未来、来自于尚未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考古发现。
▲图为2016年7月9号到10月30号在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古希腊馆内展出的Sahej Rahal的作品。左为《神明之下》(2016),右为《萨拉斯》(2012)
▲图为在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古希腊馆中展出的公元一世纪的雕塑作品《阿波罗》
▲图为在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古希腊馆内展出的Jumana Manna 2016年的作品。从左至右为:压花作品、插着干花的花瓶、字典,以及一幅依据《圣经》而作的风景画
▲图为在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古希腊馆内展出的贝蒂·伍德曼2015所作的《避暑小屋》(The Summer House)
此新闻来源于凤凰头条
http://m.ifeng.com/sharenews.f?ch=qd_sdk_dl1&aid=cmpp_034470052955399
重庆时报 http://www.cqtimes.cn
主办:重庆市总工会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社:CN50-0012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49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渝)字第001号
公安备案号:5001080200100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08000629号-6
时报APP二维码扫描下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