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空间规划图
旅游总体规划的空间范围至少包括几个层次?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
旅游总体规划的空间范围至少包括几个层次?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勇先创景指出旅游总体规划的空间范围至少包括四个层次:一、跨区域旅游规划:或称国家间旅游规划,多适用于一些有共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国家之间。
如我国东南沿海各省与东南亚地区等,主要涉及的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旅游线路的设计、交通的协调和市场营销与宣传等;二、国家级旅游规划:主要目标是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年度旅游活动的制定、国家级旅游风景区的确定,以及规划开发的战略目标、开发导向、环境保护等;三、区域级旅游规划:多数为跨省市的区域,以地理学等所进行的旅游区的划分为代表,如东北旅游区、长三角旅游区等,区域级规划主要起到区域协调作用,各省都有其具体而详细的旅游路线和旅游计划,大区之间不应互相矛盾;四、地区级旅游规划:是一个省、市、县或更小单元的地区,除开发旅游资源、市场导向预测、旅游线路设计外,更为具体的旅游布局规划和项目规划都会涉及。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几种主要空间布局模式
区域旅游的空间功能分区是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有利于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更有利于今后旅游区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的管理。
在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布局上那个存在以下一些布局模式:1) 环自然风景点或娱乐中心布局:在自然风景魅力突出的旅游区,通过此种布局模式可进一步提高自然风景点的吸引力,布局重点是娱乐,其次是住宿。
2) 环旅馆布局: 缺乏明显的核心自然景点的旅游区,通过此种布局使得豪华旅馆成为核心,布局重点是旅馆的建筑风格和综合服务设施体系。
野营地式布局:适用于景点分散、当地条件又不适宜兴建大型旅馆的旅游区,是对整个旅游区适当的亚区划分为基础,兼顾功能互补性,重点对亚区的旅游服务设施进行布局。
3) 社区-旅游吸引物综合体(CAC)布局:是在旅游区中心布局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外围分散形成一批旅游吸引物的综合体。
4) 三区结构布局:核心是受到严密保护的自然区,围绕它的是娱乐区,最外层是服务区。
5) 双核布局:为旅游者需求与自然保护区之间提供了一种商业纽带,通过精心的设计,将服务功能集中在一个辅助性社区内,处于保护区的边缘。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几种主要空间布局模式
区域旅游的空间功能分区是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有利于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更有利于今后旅游区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的管理。
在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布局上那个存在以下一些布局模式:1) 环自然风景点或娱乐中心布局:在自然风景魅力突出的旅游区,通过此种布局模式可进一步提高自然风景点的吸引力,布局重点是娱乐,其次是住宿。
2) 环旅馆布局: 缺乏明显的核心自然景点的旅游区,通过此种布局使得豪华旅馆成为核心,布局重点是旅馆的建筑风格和综合服务设施体系。
野营地式布局:适用于景点分散、当地条件又不适宜兴建大型旅馆的旅游区,是对整个旅游区适当的亚区划分为基础,兼顾功能互补性,重点对亚区的旅游服务设施进行布局。
3) 社区-旅游吸引物综合体(CAC)布局:是在旅游区中心布局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外围分散形成一批旅游吸引物的综合体。
4) 三区结构布局:核心是受到严密保护的自然区,围绕它的是娱乐区,最外层是服务区。
5) 双核布局:为旅游者需求与自然保护区之间提供了一种商业纽带,通过精心的设计,将服务功能集中在一个辅助性社区内,处于保护区的边缘。
...
请教旅游总规、概念性总规,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旅游规划...
.1 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7.2 旅游区总体规划7.2.1 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
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7.2.2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至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对于旅游区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亦应作出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至5年。
7.2.3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
7.2.4 旅游区总体规划内容7.2.4.1 对旅游区的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
7.2.4.2 界定旅游区范围,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
7.2.4.3 确定旅游区的性质和主题形象。
7.2.4.4 确定规划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
7.2.4.5 规划旅游区的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规划旅游区内部的其他道路系统的走向、断面和交叉形式。
7.2.4.6 规划旅游区的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
7.2.4.7 规划旅游区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总体布局。
7.2.4.8 规划旅游区的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的总体布局。
7.2.4.9 研究并确定旅游区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7.2.4.10 规划旅游区的环境卫生系统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
7.2.4.11 提出旅游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重点项目策划。
7.2.4.12 提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中的管理意见。
7.2.4.13 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投资分析。
7.2.5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7.2.5.1 规划文本。
7.2.5.2 图件,包括旅游区区位图、综合现状图、旅游市场分析图、旅游资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功能分区图等其他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等。
7.2.5.3 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其他基础资料等。
7.2.5.4 图纸比例,可根据功能需要与可能确定。
7.3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7.3.1 在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为了近期建设的需要,可编制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7.3.2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
7.3.3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7.3.3.1 详细划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
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7.3.3.2 规划分地块,规定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并根据各类用地的性质增加其它必要的控制指标。
7.3.3.3 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建筑间距等要求。
7.3.3.4 提出对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
7.3.3.5 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
7.3.4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7.3.4.1 规划文本。
7.3.4.2 图件,包括旅游区综合现状图,各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等。
7.3.4.3 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
7.3.4.4 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0/~1/2000。
7.4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7.4.1 对于旅游区当前要建设的地段,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7.4.2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7.4.3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7.4.3.1 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
7.4.3.2 用地布局。
7.4.3.3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7.4.3.4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7.4.3.5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7.4.3.6 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
7.4.3.7 工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
7.4.3.8 竖向规划设计。
7.4.3.9 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
7.4.4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7.4.4.1 规划设计说明书。
7.4.4.2 图件,包括综合现状图、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图、道路及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图、工程管网综合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鸟瞰或透视等效果图等。
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1/2000。
空间布局规划图需要画哪些图纸?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我国景区开发需要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远景设计院现就三类规划内容和要求分别加以论述。
一、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任何一个景区开发建设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景区总体规划。
景区总体规划编制以景区所在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对景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帮助景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多重效益。
(一)规划时限景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景区的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对于景区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也应做出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二)任务和作用总体规划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景区。
其基本任务是综合研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地性质、环境容量及接待规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区内各项建设用地和交通组织;合理配置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附属设施和管理设施;提出开发实施战略,处理好发展与建设的关系,指导旅游的合理发展。
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对更好地推动和实现旅游的开发计划和发展目标,确保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实现最佳利用价值,确保设计的旅游产品与实际旅游市场需求的统一性,确保旅游地与所在区域间有关的各项事业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资料收集的内容收集的内容包括地形图、专业图以及气象、水文、地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口、行政区划、社会经济、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料。
(四)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
(2)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3)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发展战略。
指导思想是旅游规划的主题,是体现一定规划时段内总目标的一种设想。
(4)明确景区区域、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根据需要划定缓冲区的范围,包括旅游服务设施、附属设施、基础设施和管理设施的总体布局。
(5)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包括住宿设施、旅行社的结构、功能和布局的确定。
(6)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包括各级保护区及影响保护地带的界线、面积的确定。
(7)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8)提出实施规划的步骤、措施和方法,研究确定行业发展的目标战略。
二、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较大型的景区可以增编景区控制性规划,小型景区可以跳过景区总体规划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一个管理型的规划,其目的在于详细规定景区开发建设用地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并为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指导依据。
(一)规划时限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为景区近、中期开发建设做出安排,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10年。
(二)作用和任务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为景区的规划和建设管理提供控制依据,它首先代表一种规划理念,表明景区的规划管理由终极形态走上法制化过程,表明景区的规划和开发建设是一个向着预定的规划目标不断渐进的决策程序;其次,与其下一层的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后者更注重形体和视觉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则更加强调管理和引导,所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代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是规划管理和建设开发控制的一大进步。
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以景区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景区开发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控制功能,并指导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
(三)资料搜集的内容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除了搜集总体规划应搜集的资料外,还应包括以下基础资料:(1)旅游总体规划对本地块控制性规划的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
(2)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应分至小类。
(3)景区内人口分布现状。
(4)拟规划区块内建筑的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保留建筑等。
(5)景区内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的分布。
(6)景区内工程管线网分布现状。
(7)景区内土地经济分析的资料,包括土地等级类型、土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用现状、地价变化、开发方式等。
(8)景区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地方建筑特色、风土人情等。
(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内容上,可分为:1.控制性指标(1)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
(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
(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问距,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
(4)交通控制内容:外来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内部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
2.引导性指标对旅游区内重点地块的建筑形式、色彩、体量、风...
旅游景区规划有什么内容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我国景区开发需要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远景设计院现就三类规划内容和要求分别加以论述。
一、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任何一个景区开发建设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景区总体规划。
景区总体规划编制以景区所在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对景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帮助景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多重效益。
(一)规划时限景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景区的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对于景区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也应做出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二)任务和作用总体规划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景区。
其基本任务是综合研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地性质、环境容量及接待规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区内各项建设用地和交通组织;合理配置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附属设施和管理设施;提出开发实施战略,处理好发展与建设的关系,指导旅游的合理发展。
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对更好地推动和实现旅游的开发计划和发展目标,确保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实现最佳利用价值,确保设计的旅游产品与实际旅游市场需求的统一性,确保旅游地与所在区域间有关的各项事业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资料收集的内容收集的内容包括地形图、专业图以及气象、水文、地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口、行政区划、社会经济、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料。
(四)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
(2)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3)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发展战略。
指导思想是旅游规划的主题,是体现一定规划时段内总目标的一种设想。
(4)明确景区区域、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根据需要划定缓冲区的范围,包括旅游服务设施、附属设施、基础设施和管理设施的总体布局。
(5)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包括住宿设施、旅行社的结构、功能和布局的确定。
(6)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包括各级保护区及影响保护地带的界线、面积的确定。
(7)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8)提出实施规划的步骤、措施和方法,研究确定行业发展的目标战略。
(五)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1)文本、说明书。
(2)规划主要图件(图纸比例为1/10000-1/5000):图纸主要包括景区现状图、景区总体规划图、景区(点)及旅游资源分布图、道路交通网络规划图、保护区级别规划图、分期建设规划图、各类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图、旅游设施规划布局图。
二、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较大型的景区可以增编景区控制性规划,小型景区可以跳过景区总体规划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一个管理型的规划,其目的在于详细规定景区开发建设用地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并为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指导依据。
(一)规划时限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为景区近、中期开发建设做出安排,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10年。
(二)作用和任务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为景区的规划和建设管理提供控制依据,它首先代表一种规划理念,表明景区的规划管理由终极形态走上法制化过程,表明景区的规划和开发建设是一个向着预定的规划目标不断渐进的决策程序;其次,与其下一层的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后者更注重形体和视觉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则更加强调管理和引导,所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代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是规划管理和建设开发控制的一大进步。
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以景区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景区开发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控制功能,并指导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
(三)资料搜集的内容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除了搜集总体规划应搜集的资料外,还应包括以下基础资料:(1)旅游总体规划对本地块控制性规划的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
(2)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应分至小类。
(3)景区内人口分布现状。
(4)拟规划区块内建筑的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保留建筑等。
(5)景区内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的分布。
(6)景区内工程管线网分布现状。
(7)景区内土地经济分析的资料,包括土地等级类型、土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用现状、地价变化、开发方式等。
(8)景区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地方建筑特色、风土人情等。
(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内容上,可分为:1.控制性指标(1)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
(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
(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