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要去旅行 歌词
高松,知名跨国公司市场高管,80后,单身,曾留学日本、澳洲。两次自驾穿越美国,也是狂热的世界音乐节追随者。下一个旅行计划是去美国内华达州黑石沙漠参加“火人节”(Burning Man
高松,知名跨国公司市场高管,80后,单身,曾留学日本、澳洲。两次自驾穿越美国,也是狂热的世界音乐节追随者。下一个旅行计划是去美国内华达州黑石沙漠参加“火人节”(Burning Man Festival)。
张浩熙(左) 于瞳(右) couple,85后。同是媒体工作者,在工作中相识,在旅行中相爱。一起游历20多个国家后结婚。两人的旅行机票目前已经买到2019年上半年,蜜月计划的目的地是:南极。
Joanna,90后,美国生活n年,现居北京。已婚。踏遍美洲欧洲,回国后开始旅行东南亚。喜欢游历各国影视剧中的经典场景,对美好的酒店较偏爱。
美女得多写两句:Jo很美,那种标杆的美。质素到这个级别的90后姑娘,在我眼里,是要对工作、生活、感情等,用高段位的审视目光待价而沽的。而Jo是个随性的姑娘,“啊,我和我老公在美国留学时就在一起,到现在也4-5年了,回国后就结婚了。”
或许不少人以为谈旅行和情怀的都已经过时了,甚至有人调侃:旅行并不能改变你什么,除了让你变得更穷。
但其实听了他们的故事,你会感受到,旅途的边界远比想象的更宽广,旅行的意义,就是让又丧又美好的漫长人生,抽出一段浓缩在旅途中,或更丧,或更美好。
过去、将来
对于这几位玩家,如果让他们推荐一些目的地,我顾虑是否显得我太业余。于是,我改了个问法:你们过去旅行中最好的回忆是什么?下一站计划去哪里?
浩熙:
我记忆最深刻的应该是我和于瞳一起去蒙古那次。我一直想去蒙古,但找不到人陪我去,于瞳跟我在一起之后,去年十一我们俩走了一趟。
于瞳:
我属于两眼一抹黑就跟着他去了。虽然提前包了一个当地的车,但仍然是今天晚上不知道住的是哪的状态。司机也不知道,就是沿路问哪个老乡谁家有房。
浩熙:
蒙古是那种你有钱也没地儿花的,整个旅程都是住蒙古包,蒙古包的条件还不如青旅。尤其是夜里,10月份的时候已经零下10度了。人家蒙古包主会把柴火砍好放你屋里,告诉你夜里得两小时换一次,不换这火就灭了,蒙古包里和外面温度一个样。我们两个人睡一个包,谁也不起来换柴火,基本上晚上从凌晨1点开始冻到第二天早上,到天亮等包主过来生一次火。这次蒙古之行是我俩经常会回味的一次旅程,也是我们俩旅行这么多次唯一一次没有吵架的旅程。
于瞳:
我们俩还骑着骆驼去赶羊。开始还挺高兴,以为是人家的民俗,后来发现人家就是让你帮忙赶羊,一直在帮人家圈那些羊。我们已经一起去过20多个国家,现在机票已经买到后年了,正计划着蜜月去南极,最近不是5万块就能去了嘛。
陌然自得,让身躯与心灵同时出走,地道的体验,才是独家的纪念。
Jo:
是的,旅行很容易吵架。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跟我老公只要出去玩就会吵架,但吵完后感情反而会变好。
吵架的原因也挺奇怪的,主要是“吃”。我老公对吃挺有要求,不是说要多高端,但一定要好吃,比如那时候我俩去泰国玩,偶然在某个不知名的小馆子喝了一顿冬阴功汤,我老公大呼过瘾,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他一个人接连喝了十几顿冬阴功汤。为了他这个“嗜好”,每次旅行计划,我都会特意搜索目的地处有名的餐饮。
膳待自己,价钱不是问题,味道与卖相才是,旅行的味道,吃过才知道。
高松:
我已经去过30多个国家,但最近我对新的国家不再有那么多憧憬。今年有个遗憾没成行的计划,我想明年一定要去,就是美国内华达州黑岩沙漠的火人节(Burning Man)。
来自世界各地的几万名Burner每年同一时间在这个寸草不生的荒漠里,凭空兴建起一个只有8天寿命的“城市“,狂欢者在沙漠的高温天气下进行各种个性表演,并在“火人节”的最后一天夜晚焚烧专门建造的巨大人像。8天过后,“居民”离开,且 “leave no trace”, 所有垃圾自己打包带走,片甲不留,城市人间蒸发,又恢复成荒无人烟的沙漠。
它是一个反传统的狂欢节,提倡社区观念、包容、创造性、反消费主义。我非常想去体验,即使花一个大价钱我也要去一次看看。这种你能感受到很多新鲜体验的活动,让我觉得更美。
都是有钱人?“no,能讲究能将就,都享受其中”
听了他们每个人踏足的旅行版图,我一度以为他们不是富二代,就是有几套房刚拆迁。“你们旅行住酒店的时候,会不会有什么偏爱?比如只住万豪希尔顿?
高松:
不不不完全不会。早几年我横穿美国,自驾66号公路,一般旅行者都会选择从芝加哥出发。我挑了个更远的路线,从纽约出发。一路上我一个酒店都没定。车开到哪累了,就在高速边上找个motel,先去和同行的朋友吃吃喝喝,往往回到酒店就已经凌晨了,睡一觉就走。
Jo:
没错,我觉得在美国不用体验酒店文化。我在美国时候也喜欢住商务酒店,装修现代设施又新。好像在美国住没那么重要,就是玩,就是high。但要是去马尔代夫这种,就一定要找一个非常好的酒店。
浩熙:
我和我老婆结婚的时候,家里给了一套老房子,家里的意思是你们卖掉付首付,再贷款买一套新房子。我俩商量了以下,决定就住老房子,我和我老婆都是属于愿意把更多的钱花在旅游上的人,但不刻意追求什么的标准,主要是不同的享受吧,去马代,3万块的酒店没问题,去蒙古,0度的蒙古包住着也觉得挺享受的。
不居一格,既可住亲子豪华套间,也可以住别致民宿,无论住哪里,都享受其中。
不怕冲动,选择遵从于心的旅行
高松:
在24,5岁时,我基本上是一个流浪生活状态,辞掉国内的工作,去日本生活了两年,又到澳洲生活了两年,把积蓄都花光。结束这段漂泊的日子后,现在我很少会漫无目的旅行,我常会为了一个音乐节飞到世界另一头地城市,在音乐节营地露营搭帐篷,狂欢五六天,这样的旅行我很享受。
Jo:
我对旅行目的地地选择比较随性,要说偏好嘛,很喜欢看电影是真的,所以对一些电影桥段的景点就很迷恋。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因为一部电影而和当时还是男朋友的现任老公飞去了巴哈马,那个海,绝了!当地人特别奔放,吃着饭,音乐响起,就全都跳起舞来了。最有意思的是,好几个当地女人来问我们俩有没有结婚,如果没结婚,他们要对我老公展开攻势了。
在巴哈马那几天,那种纯粹的快乐真让人觉得珍贵。所以对于我们现在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花钱旅行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证明自己去过的地方多或美,反而会把钱用在自己心理真正喜欢,觉得享受、值得的地方。
有感而发:为一部电影、一句歌词、一场演出,踏上旅途,不匆匆赶路,才能好好感悟。
------------------
和这几位玩家聊过之后,逐渐意识到无论是单身,还是夫妻,这几个年轻人之所以能滔滔不绝的讲旅行的意义,实质上,都是在旅行中最终取悦了自己。
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生来残缺,靠生活来缝缝补补。如果代入到这些年轻人的生活中,或许可以这样说,旅行本来无特殊意义,靠过程来获取最初心的、最质朴的收获与启发。
后记
稿子写好之后,给几个朋友看过,他们都发出了“有钱真好”的感叹。的确,受访的几位小伙伴在旅游上的花费都不小,但他们绝对不属于所谓“富豪”级别的。如他们所说,这是取悦自己的选择。
然而还有一种方法能让你花费更小代价踏上旅途,那就是:双11上飞猪,便宜的让你想不到。马尔代夫5500起,南极圆梦之旅不足5万元,悦榕庄1999两晚。
也有最in最超乎想象的定制游,来谱写你的旅行故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