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寓意
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暨欢迎会于8月14日晚在坐落于浦江之畔的建投书局拉开大幕!今年的主论坛围绕“旅行的意义”进行讨论,24位作家就这个主题结合亲身经历与现场朋友一起畅谈
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暨欢迎会于8月14日晚在坐落于浦江之畔的建投书局拉开大幕!今年的主论坛围绕“旅行的意义”进行讨论,24位作家就这个主题结合亲身经历与现场朋友一起畅谈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旅行。

第八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由主持人李伟长开场,欢迎各位嘉宾参与本届文学周的交流活动。

学术主持许子东就“为什么要旅行”分别从读书、传播、时间和理论进行了四种不同意义的探讨。

著名作家何建明做主旨发言,他谈及旅行对自己的意义,他认为旅行与自己的写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旅行就像“走江湖”,40年书写非虚构的经历让他走遍整个中国。

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以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为切入点,他将不同国家的作家比作航海家,跨越了地理的边界,这就是旅行带来的开阔性。

瑞典作家、记者皮特·恩格伦先生以“共识--一种完美的巧合”为角度切入,深度探讨在上海的旅途中所寻觅到的记忆和时代的完美交织,在文学周这个契机中展开新的旅途起点。

知名作家、 评论家李陀与我们分享了和孙甘露先生之间的故事,他认为旅行是一场梦境的访问,旅行的意义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梦境之旅。

陈福民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旅行的意义,他认为文学不应该过度沉溺、局限,而是应该去拥抱广阔的世界,与伟大的世界相连,互相启发,互相受益。

作家、导演陈丹燕则表示,对于旅行文学而言,世界像本书摊开在了面前,我们在世界面前不仅是看到了世界,我们在世界面前也看到了自己。

墨西哥作家阿尔瓦罗·恩里克认为时间一直在旅行,时间并不是一个直线,在不停地进行穿越和轮回。

智利作家保丽娜·弗洛雷斯和我们分享了她在航班上遇到一个“小大人”的经历,她通过旅行来记录新故事,她直言在新型的旅行方式之下是否存在新的思想和经历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掘。

万之首先提出了在旅行中“寻找”的深刻意义,从“根”和“源”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不同的中国文学模式,提出要通过旅行的方式,吸收世界范围的丰富“水源”,涵养中国文化之根。

知名学者、作家梁鸿首先由“奇观化倾向”的问题引出旅行的意义在于发现世界,解析“旅行的远方”与“自我的诞生”之间的紧密关联,倡导以平常心去观察异国他乡的普通生活,才能使旅行真正拥有启蒙意义。

作家、编辑伊莎贝拉·卡鲁塔将自己童年、青年时期传统缓慢的旅行和当今快节奏的旅行进行对比,从而探索旅行真正的魅力,并且她认为远离日常的生活是人们选择旅行的原因之一。

编辑、作者凯瑟琳·莫里斯通过讲述她的作者们笔下的旅行故事,和我们探讨了旅行的方方面面,其中她提到,在旅行中,要用欣赏的眼光。

作家、批评家黄德海认为要谨慎地对待旅行中所有脱离现状的幸福时刻,渗透着这样想法的旅行文学必定是晦涩且充满危机的,倡导大家重新审视每一次旅行的真正意义。

法国作家卡特林·普兰首先回忆了早年初次踏上上海的旅途,与大家分享了在旅行中所经历的难忘时刻,在她看来,每次启程都是在填写自己空白的人生之书。

小说家姚鄂梅通过讲述她自己第一次的旅行,表达了她对于旅行的定义:真正的旅行好比电脑关机重启,抹平杂乱的信息,重焕活力。

作家、翻译家黄昱宁则通过自己笔下的人物来谈旅行,它可以让人从日常轨迹中脱离,有机会成为另一个自己。另外她认为,旅行是身体的位移,也是心灵的守望。

爱尔兰自由撰稿人伊萨姆巴尔德·威尔金森从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讲起,他说这本书满足了读者对于西行路上不同城市的文化风俗的了解和发现,他认为我们同样需要“当代玄奘”通过亲身经历去探寻事物的本质,这是互联网看世界所不能达到的。

日本作家吉井忍分享自己在大学时期在中国乘火车旅行的经历以及自己在旅途之中买书看书的特别意义,告诉我们旅行中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作家任晓雯一开始提出了问题:这个世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心灵。答案是,我们书写的世界,是对我们内心的世界的投射。

随后,诗人倪湛舸又说到:旅行不仅有旅游,还有移民与迁徙。迁徙才造就了我们现在的自己,同时也带来了习俗的迁徙。根治于现实却超越现实的习俗造就了现在的神灵。神灵旅行到了陌生的土地,又和人们继续生活下去。

孟繁华教授做总结发言,旅行是个浪漫的题目,背后充满了不确定性。通过旅行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很多作家离开了家乡,反而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家乡。

学术主持许子东也总结道:关于“旅行”的讲述充满着悖论。旅行有可能抱着目的,也可能不抱目的;旅行为了“好奇”与但同时也需要警惕这种好奇后包含的危机;旅行为了脱离日常生活,但是也许跑到远方,我们还是在寻找日常中的自己。
2018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主办方提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